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01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上李邕》李白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大鵬是李白詩賦中常常藉以自況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徵,又是驚世駭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徵。《莊子·逍遙遊》曾云:「不知其幾千裡也 」,「其翼若垂天之雲」。
詩中李白是以大鵬自比的,表現了他浪漫的幻想和宏偉的抱負,同時也體現了一種年輕人要敢拼敢闖的思想。
02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
《鷓鴣天·送廓之秋試》辛棄疾白薴新袍入嫩涼。春蠶食葉響迴廊,禹門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明年此日青雲去,卻笑人間舉子忙。
此詞當作於宋孝宗淳熙十三年,當時辛棄疾的學生範廓之準備去參加科舉考試,辛棄疾為表達對他的送別之情和祝願之意而寫下此詞。
大鵬、丹鳳,意象豪邁;北海、朝陽、路茫茫,意境開闊;攜書佩劍,既文又武,顯示出既儒雅又剛健的氣概。
這雖是一首送別詞,但因為是送人參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別詩般抒寫離情別緒,而側重於對應考者熱情的鼓勵和美好的祝願,合情合理。
03畫凌煙。上甘泉。自古功名屬少年
《長相思·面蒼然》陸遊面蒼然。鬢皤然。滿腹詩書不直錢。官閒常晝眠。畫凌煙。上甘泉。自古功名屬少年。知心惟杜鵑。
凌煙是指凌煙閣,原本皇宮內三清殿旁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樓,貞觀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命人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後人常常以上凌煙閣作為功名的象徵。
詩人對年輕人寄予厚望,認為聖上表彰冊封,被朝廷召見重用,這些功名偉業自古以來就非年輕人莫屬。
04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
《阮郎歸·耒陽道中為張處父推官賦》辛棄疾山前燈火欲黃昏,山頭來去雲。鷓鴣聲裡數家村,瀟湘逢故人。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
詞人借三國時手持羽扇、頭戴綸巾、指揮三軍的周瑜(《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提到)的瀟灑形象,巧妙地比喻他當年抗擊金兵時的瀟灑風度。詞人撫今思昔,心潮澎湃,不勝感慨。
他當年渡淮南歸,正是為了在恢復事業中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業績。也是想以此來激勵廣大年輕人努力為國家、為社會、為自己做出一份貢獻來,也表現了一種「擼起袖子加油幹」的思想。
05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其八》劉禹錫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不要說流言蜚語如同惡流一樣使人無法脫身,不要說被貶謫的人好像泥沙一樣永遠下沉。淘金要千遍萬遍的過濾,雖然辛苦,但只有淘盡了泥沙,才會露出閃亮的黃金。
詩人屢遭貶謫,坎坷備歷,但鬥志不衰,精神樂觀,胸懷曠達,氣概豪邁,在邊遠的貶所雖然經了千辛萬苦,到最後終能顯示出自己不是無用的廢沙,而是光亮的黃金。
詩句通過具體的形象,概括了從自我經歷獲得的深刻感受,予人以哲理的啟示。
完。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