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樂法師講述《淨土探微》123
一、樓閣聞法
今天講上有樓閣。剛才講了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街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然後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這裡面有個問題,據說我們每個念佛的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棵蓮花,隨著我們念佛功德的增加,這個正念的功德,就等於在給這個花澆水、施肥一樣,輸入它的能量,使這個花慢慢長。
我們大部分人這個花兒現在是花骨朵,小荷才露尖尖角,什麼時候才能花開見佛?《西遊記》當中有一段,紅孩兒被觀音菩薩收了的時候,這紅孩兒就坐在蓮臺上面,其實那就是花開見佛的隱喻。花開見佛,不僅僅是花開見佛,還上有樓閣。上有樓閣是什麼意思?是佛在上面說法。所謂在蓮池當中長養聖胎的過程,是集聚善根和福德因緣的過程。
而到了極樂國土,其中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佛陀不在池塘裡說法,他在樓閣上說法,這裡面你不覺得很奇怪嗎?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我們是個植物,對吧?我們就在那個蓮花裡,就在蓮池裡面慢慢長,我們一直是個植物,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要變成個動物,要變成個人?這不是鯉魚跳龍門,鯉魚跳龍門反正它始終是個魚,從左邊跳到右邊,它跳高而已。
可是在這個極樂世界裡面,我們一開始是個植物,突然一下子我們要變成一個聽經聞法的人,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轉變?這個轉變實在是不可思議。我想來想去,這個轉變是很難的。也就是說,這裡面有一個很深的隱喻,就是說,我們從現在的原始狀態,要進入到另外一個狀態,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這件不容易的事情,或許並不是我們想的只要努力就可以了。
你想,蓮花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能從植物變成動物,變成人?就如同當年我想,我要成佛了以後怎麼樣?首先我成佛後肯定吃穿不愁,什麼武功都有了,什麼妖魔鬼怪我都能打得過。我成佛了以後,在的地方跟極樂世界一樣,池底純以金沙布地,我有的是錢。這是我當年對成佛的理解。請問,當年我用最美好的遐想去想自己能成佛後變成那個樣子,是對還是錯?
對,是我已經不能夠再美好了,有錢有能力,還能打得過別人,別人還聽我的,這是我最美好的遐想。但是,按照佛陀的觀念來講,按照無常、無我的準則來講,全不對,我只是基於我的基礎之上,想讓自己變成一個別人更認可的完美的人。佛教當中無常、無我的觀念並不是這樣說的,它超乎我們的想像之外。這個經文後面會講,叫不可思議。就是你怎麼想你都想不到。這不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順便說一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是個冷笑話。我爬旗杆,旗杆是個百尺竿頭,我爬爬爬,我爬到頂上了,你還叫我更進一步,那不是個陷阱嗎?那跳下來不得摔死?所以百尺竿頭無法更進一步,這個是要脫胎換骨的。上有樓閣,八功德池上面有樓閣,我們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長養聖胎,到最終能夠去聽聞佛法,這個過程是有很大的轉變的。
這個就暗含著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大部分去往極樂世界的人,他們只是抱著去享福的心態,很少有人想去聽經聞法。我們如何從享福的狀態變成要追求覺悟,要成佛的這個狀態?這兩者的心是不容易改變的。極樂的樂不是享樂的樂,極樂的樂是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樂,是利他之樂,是說極樂不是享不完的快樂。
而是一個人,一個總為眾生著想的人,他的內心當中總是法喜充滿,有幹不完的事情,是辛苦並快樂著的樂,這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如何從第一種過渡到第二種?過渡不了。一種是從別人身上獲得能量,像個吸血鬼一樣。一種是讓眾生從自己身上獲得能量,自己是一個付出能量的人,這兩者完全不一樣,被動享受者和主動付出者有天壤之別。
所以人的這個層次上,所謂開悟,決定了你是凡人還是聖哲的這個節點在哪裡?這個節點其實就是被動享受和主動追求這一念之差的改變。但這一念之差,無論如何是沒有關聯的。水是水,油是油,油永遠浮在面上,水在下面,因為油的密度低,二者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這個中間它一定有一個轉變的過程,這個轉變的過程就很神奇了,叫水乳交融。
什麼時候能從被動享受者變成一個主動付出者,這個在邏輯上是行不通的。一個被動的享受者,他永遠無法自我成長為主動付出者。當然也有一個階段,他容易成就這個因緣,就是古人常說的不養兒不知父母恩,這就是一個被動的享受者,變成一個主動付出者的轉變節點。為什麼?因為他自己有了孩子之後,才知道當年父母的不易,這是一個自我成長年齡段,對人生不同階段理解之後的一個產物。
而對於佛法的修行人,不是從不同階段的人生成長當中獲得內心主動的改變的,而是對法的觀察,對無常、無我的認知和理解後達成的。如何從無常、無我當中去理解,這才是佛法當中修行的密鑰、修行的關鍵,這在後面講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的時候,我們還會繼續講到。好,這一講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