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妙明真心是沒有生滅的,因緣和合,於是有了生相。因為妙明真心能顯萬相,因此說無生即生。
因為相是由本性所顯現的,因此說生即無。
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我們要去的西方淨土,也是我們的心所顯現的。所以說西方淨土說遠也遠,你功夫不到,念佛達不到「一心不亂」,並且不能「斷舍離」,那麼這個距離就是很遠,多遠呢?你永遠也到不了。
要說近呢,很近!因為我們的心量包涵太虛,周遍宇宙,周遍法界,那麼這個距離與你就是「零距離」。
往生的人分九品
有大根機的人,行十善業,發願「上品上生」,那麼臨命終時就會直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自己的果位。
如果本生造作惡業,臨命終時才遇機緣,又能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舍下一切,那麼就會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荷苞待綻」!這個荷苞待綻就是消除你累世積累惡業循環的一個過程。
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絕妙」之處!他能讓你避免在這個娑婆世界的輪迴,其實這是一個「投機取巧」的經歷,不過你要徹底懺悔,徹底放下,不能有一丁點的僥倖心理才行。
有人認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仍然有邪知邪見和貪嗔痴三毒,又怎麼辦?會不會再墮落呢?
首先這個問題呢!你要是還有這樣的「毒」,你不可能往生,你還被貪嗔痴三毒逼惱,怎麼會有智慧呢?沒有智慧何來機緣往生呢?
再就是你往生了,就不會再產生「三毒」了,因為沒有機會,沒有環境,你心地純淨了何來染汙呢!
另外在西方極樂世界有這五個原因,決定你不會再墮落。
第一個,有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的加持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世自在王佛出世,度化眾生。
這時,有一位大國王,前往聽法,頓時開悟。於是,拋棄王位,隨佛修行,法號叫作法藏比丘。
他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
法藏比丘對世自在王佛發了四十八願,都是為了救度眾生。
他也因精進修行,進入菩薩的最高境界。內則修慧,外則修福。
世間一切,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無量劫以來,託生在一切眾生之中,與他們一樣的外形,說一樣的語言,想盡一切辦法,教化眾生。
因為彌陀發了四十八大願,所以上自天帝,下至昆蟲,無不願往生極樂世界。
《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經歷了很久很久的時間,行菩薩道,不畏艱險,常把衣服、飲食、音樂,及一切最好的東西,布施給眾生,使眾生歡喜,發無上菩提之心。
這樣經歷了無數百千萬億劫,才成就從前所發四十八願而入佛位。
因此,十方眾生,一念皈依阿彌陀佛,就往生極樂國土。
看看我們是不是撿了一個大便宜,有阿彌陀佛這麼現成的世界,有阿彌陀佛這麼大願力來度化我們,我們省下多少精力,多少時間,不然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
因此,有阿彌陀佛這麼大的願力加持,我們不會墮落。
第二個,你的願望在西方極樂世界都能實現,因此你不會再貪求娑婆世界的這些「垃圾」東西。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三願說:「國中人想要飲食時,七寶缽中百味飲食化現在前,吃完後,用具自然化去。」
我們貪戀娑婆,主要的一個就是「吃」,「民以食為天」,我們活著離不開食物的滋養,我們忙忙碌碌無所謂就是為了填飽肚腹,而在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切是那麼的方便,你還想著回來嗎?
第四願說:「我國中的人,想要什麼衣服,隨念即到,不需要裁縫,也不需要織染洗滌。」
第三願是飲食自足,第四願衣服自足。
第五願說:「我國中,地上到處都有住宅、宮殿、樓閣……」
第十四願說:「我國中人民,壽命都無窮無盡,不知數目。」
第二十二願說:「國中人都得神足通,一念之間,就能走過無數無數世界。」
看看,在極樂世界裡,我們在娑婆世界貪戀的「衣食住行」都有了,美食、衣服、「洋房」「豪車」都有了。壽命還無窮無盡,那麼你還貪戀娑婆嗎?
第三個,西方的寶樹、花、鳥時時在宣講微妙法音
每天讓你在這樣的環境中薰陶,你就不會再有其他的念頭。
第四個,在這裡以菩薩為朋友,各種惡緣已永遠斷掉
菩薩有兩種。一種是很久以來就修行的菩薩,曾經親近諸佛,證得無生法忍,已經脫離生死苦海。
另一種是初發心的菩薩,沒有親近諸佛,沒有得到無生法忍。
久修行的菩薩都有大神通、大威力,能隨類變化普度眾生。
我們與這樣的菩薩為伍,自然而然的會提高,會有成就。有了這樣的朋友,你還會墮落嗎?
而初發心的修行人力量淺薄,雖發菩提心,但仍是凡夫水平,我們其實就是初發心的修行人,將來成就菩薩乃至佛「果位」的人。
第五個,在這裡壽命長久,修持力不斷提高,直至成佛。
正是因為這五種原因,我們往生後才不會墮落,不會被只有娑婆世界的人才有的煩惱牽制。
決定求生西方,需要哪些功德呢?
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必須以念阿彌陀佛名號的念力為基礎,「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和佛號融為一體。另外還應當具有兩種念力:
第一是對娑婆世界生厭離心,
第二是一心嚮往西方極樂世界。
並且要發菩提心,盡力為善,以一切功德回向西方。
這樣就沒有不能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