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的早上,你可能會聽到這樣的對話「早上吃啥飯?」「包子油饃胡辣湯」這裡說的包子便是小籠包了。它源於北宋京城開封的灌湯包,並延續至今,在各地都已形成了每個地方的特色,都具有各地的特色,符合當地人們的口味。
小時候不是很喜歡吃小籠包,只是因為它裡面有肉不喜歡吃肉餡的包子,長大了卻發現原來小時候不喜歡的小籠包也是具有自己的特色的,吃起來軟嫩可口,唇齒留香。和小時候的記憶一樣,還是那個小小的蒸籠,還是每個蒸籠裡放著是個小籠包,但是價格早已經翻幾倍了。
小籠包製作方法簡單,從北宋開始人們都會製作類似的「灌湯包子」,現代形式的小籠包其實起源於清代道光年間,併到現在,在各地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北方發明的小吃,在江南也很是流行,現在仍然存留著許多的百年老店。在西班牙,小籠包被稱為是「西班牙產中式夾肉麵包」亦或是「夾中國龍肉的小麵包」,由此可見,小籠包也算是一道名揚中外的美食了。
01常州小籠包
常州小籠包,是常州季節性的特色小吃,其季節性表現在,常州小籠包是需要蟹油的,所以會在每年的中秋節前後,開始上市供應。常州人也會稱之為饅頭。小籠包又分為「隨號、對鑲、加蟹」三種。「隨號」就是不加蟹油的,「對鑲」就是一籠包子有六隻是加蟹的,另外六隻是不加蟹油的,「加蟹」就是全部加蟹油的。常州人吃小籠包還有一個說法,叫做「兩客對鑲」意思是吃小籠包的時候,吃一個不加蟹的,一個加蟹的,這樣才能充分感受到蟹的鮮美。常州的小籠包和北方的小籠包最大的區別就是,常州小籠包皮薄餡多,十分好吃。常有「寧可人等包,不可包等人的說法」。
02無錫小籠包
無錫小籠包作為無錫的傳統美食,已經有著上百年的歷史,特點是:夾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滿口滷,味鮮不油膩。傳說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無錫惠山都是必去的地方,在那裡,皇帝會喝用惠山泉水煮的茶,以及當地的小籠包。由此可見當時的小籠包就已經很是好吃了,已經得到了皇帝的青睞。無錫小籠包分為鮮肉小籠包和蟹粉小籠包兩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蟹粉小籠包,口感上乘,唇齒留香,不僅適合日常食用,更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03上海小籠包
上海小籠包也已經有了上百年的歷史了,其特點是,在食用小籠包的時候可以配上一碗蛋絲湯,味道會更佳。上海小籠包符合上海人的特點,蒸好的小籠包,像是一個個的小白兔一般,這時用筷子戳它,馬上就會有汁水流出來。皮薄、肉嫩、豐滿。上海的小籠包還會根據季節的變換來跟換不同的餡料,如夏季會加蝦仁,秋季加蟹黃、蟹肉等。
小籠包在不同地方的做法大致一樣,餡料可能有所不同,每個地方的都很多好吃,有名的小籠包還有天津小籠包、開封小籠包等。小籠包或許承載著許多人小時候的記憶,又或者是許多人童年的一份美好回憶,也可能是哪兩個人小時候的約定,不管是哪一個,現在基本上在全國各地都可以吃到小籠包。儘管各地做法不一,但是味道卻都很好。
想要學習製作,可以去主頁查看教程。你喜歡的小籠包是哪一種呢?歡迎留言評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