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名廚聯誼會為京城26位66歲以上的名廚,舉辦了一次集體祝壽會,讚譽這26位名廚為國寶級大師。當老領導將重50克純金的證章掛在26位老廚師的胸前時,人們不禁感慨萬千……
在過去,廚子和戲子都被視為「下九流」,而如今,廚師的社會地位明顯提高,一些名廚還被視為國寶。國寶一詞過去一般指國家的珍貴文物,後被引申為對國家有特殊貢獻的人,由此可見,能稱得上國寶自然不同尋常。據北京飲食文化研究會的不完全統計,目前京城的廚師已超過了30萬,但在這些眾多的廚師中,能稱得上名廚的卻鳳毛麟角,這些名廚有的年過半百,有的已七八十歲,但各個廚藝精湛,每個人都練得一手絕活兒。名廚在人們的心中,好像就是有點手藝又有點名氣的人,其實名廚是有標準的。這標準主要有三條:一是在行業裡德高望重,有一定的知名度;二是身懷絕技,有高級技師職稱(廚行最高職稱);三是在國內國際上獲得過大獎的。如果用這三條標準一衡量,京城夠得上名廚的只有300多位。京華名廚聯誼會從中選取了64位,作為頭兩批的會員。年紀最大的88歲,最小的39歲。據負責人說,只要在京工作,符合三個標準的,都能以個人名義申請入會。
整理和弘揚餐飲文化
京城作為六朝古都和新中國的首都,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而且薈萃了八大菜系和各地美食。這些國寶級的名廚,曾為京城飲食的發展和創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近日一些部門在對這六十多位名廚的廚藝進行整理時,發現他們確實帶有「搶救」的性質。比如今年82歲的鄭連福,參加過開國第一宴。1949年國慶節在北京飯店舉辦了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次國宴,到會者600多人,此宴掌灶的廚師有8位,活著的僅剩一位了,今年已九十多歲。由於當時沒留下菜譜,資料也不全,全靠鄭連福的回憶,名廚聯誼會才尋找到參加開國第一宴的十多位老人,回憶整理了開國第一宴的菜譜,留下了珍貴的資料。建國10周年,鄭連福還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5000人盛大國宴,他為總指揮。從擺臺到上每道菜,他指揮若定井然有序,受到周總理的讚揚。這些絕活兒如果整理出來,無疑是我國餐飲文化的寶貴資料。
北京飲食文化研究會會長李士靖說,餐飲不僅是文化的體現,也是重要的外交。名廚曾在京華食苑讓美國前國務卿舒爾茨等重要貴賓,品嘗到了頗具特色的名菜名點,他們對名廚的廚藝讚不絕口,希望能把這樣的餐飲文化帶到他們國家去。今年80歲的名廚侯瑞軒,曾任釣魚臺國賓館的總廚,為住在國賓館的元首級外賓組織國宴,他親自操辦。去年,美國總統柯林頓訪華,國賓館特地讓侯老為柯林頓安排一日三餐的食譜。當時柯林頓夫人和女兒正在減肥,既要讓他們嘗到精美的中華美食,又要減少熱量,為此侯老和他的徒弟們想盡辦法,最後終於得到柯林頓一家的高度讚揚。原鴻賓樓飯莊的高級宴會設計師、京城的「名堂」王守謙老先生,搞了一輩子餐飲服務,不但能背出幾百道菜名,而且能根據客人的身份、嗜好點菜。由此可見,老一輩名廚費盡了辛勞和努力。那麼在當今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京城餐飲文化的整理和挖掘,新一代的廚師是不是也應該即刻行動呢?
京城餐飲面臨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我國餐飲業發生了深刻變化。已由私營飲食業、小攤小點為主的餐飲業轉變為公有制為主體、大中小兼有的新型飲食業。據一些資料表明,1978年,我國餐飲業網點只有十萬多家,從業人員85萬人,到1997年,網點已達到250萬家,從業人員超過710萬人。餐飲業迅猛的發展必將帶來許多弊端,就京城當前情況看,主要存在如下一些問題。首先,生產經營水平不高,餐飲業還不能為企事業單位解決較好的就餐問題;其次,市場秩序混亂。近年來,社會各部門一哄而上辦餐館,各自為政,競爭處於無序狀態。同時亂辦廚師班、濫發廚師證妨礙了烹飪技術的提高;第三,一些餐廳衛生條件差,但因價格低,依然受歡迎;第四,暴利、高價、「宰人」現象屢見不鮮;第五,缺乏市場營銷觀念。一些餐廳只注意了菜品的質量,而忽略了市場營銷。一些餐飲界專家說,營銷活動的首要任務就是發現並滿足顧客的需要,在激烈競爭和日益變化的市場面前,如果不及時調整企業的營銷方向,就會成為失敗者。
餐飲業面臨的問題,解決它不僅要依靠管理者和消費者,更有一些責任要依靠廚師。如果從廚師開始,對出品的每一道菜都力求精益求精,這種追求高標準的競爭風氣就會逐漸上升,一些髒亂差的小餐館就會自然淘汰,餐飲業的許多難題也會迎刃而解。京華名廚聯誼會將一些名廚組織起來,把他們的絕活進行錄製、整理,為下一代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那麼新一代的廚師能否在繼承他們經驗的基礎上,具備解決當今餐飲面臨的困難呢?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