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地名」北四家子鄉村屯名字由來

2020-12-12 遼北春秋

北四家子鄉

北四家子鄉位於康平縣城東北部17千米處,東臨遼河,隔河與昌圖相望,南界兩家子鄉,西與康平監獄為鄰,北同山東屯鄉毗連。地勢東窪西高。全鄉區域面積14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10.7萬畝。所轄9個行政村,44個自然屯。全鄉水域面積560畝,草場0.8萬畝,林地6.5萬畝。

北四家子鄉政府

政區沿革

北四家子鄉政府駐地在北四家子村,因此得名北四家子鄉。中華民國時期屬一區和二區。偽滿時期稱四維村,村公所所在地北四家子村。抗戰勝利後民主政權時期稱之為三區,國民黨統治時期稱四維鄉。1947年解放後再次改稱為三區,1956年稱為四家子區,1958年改稱四家子人民公社(分社),1968年6月成立四家子公社革命委員會。1981年更名北四家子公社管委會。1984年撤銷公社管理委員會,成立北四家子鄉。全鄉所轄11個行政村。2004年長溝子村合併到高家街村,石治玉村合併到三合堡村,全鄉共9個行政村。

村屯名稱及由來

【北四家子村】建制村,鄉政府所在地。1956~1958年9月在此設區轄鄉,即「四家子鄉」,1958年9月撤消。位於203國道西側,鄉政府西南1千米處,地勢東低西高。轄4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7.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9672畝。〔北四家子〕自然屯,曾名四家子。清康熙六十一年,從山東登州府來了韓、白、包、石四戶人家,各執一片,開荒佔草。多年後,四戶中白家發展很快,便在這裡修建了炮臺和房舍,也就是現在的鄉政府大院,雍正末年起名四家子。1981年改為北四家子。區城面積9.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282畝。

〔三官窩堡〕自然屯,位於村北2.5千米處。地勢為崗地,土質為沙壤土。三官窩堡原蒙古人在這裡居住,「三官」是蒙古族姓氏,村名以三官窩堡稱之,姓「三官」戶走後,也就是嘉慶年間從關內遷來幾戶人家在這裡開墾田地,仍把這地方稱為三官窩堡。區域面積2.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120畝。

〔郭發窩堡〕自然屯,位於村東北2千米處。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光緒年間,郭發從河北來到這裡開荒佔草,修建窩棚,故稱之為郭發窩堡。區域面積2.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040畝。

〔燕窩〕自然屯,位於村東2千米處。該屯南有一個坨子,坨子上有一片樹林子,林中有很多燕子壘的窩兒,故起屯名為燕窩。區域面積3.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230畝。

【六家子村】建制村,位於鄉政府南3千米處。南與兩家子毗鄰,地勢中部高,四周低。轄2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3.6平方千米,耕地8002畝。

〔六家子〕自然屯,村駐地,清乾隆年間,有高麗人在這裡居住,住址在該村南部,高麗人走後,道光年間,從山東來了6戶人家,即韓、趙、李、張、東白家、西白家到這裡開荒佔草,故稱六家子。區域面積11.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382畝。

〔敖寶山〕自然屯,位於村東北1千米處,地勢西高東低。清道光年間,來了幾戶姓敖的蒙古族人,到這裡放牧,在坨子的最高處用石頭堆砌成一個很大的石頭堆,蒙古人稱為敖包,人們也因此把大坨子叫做敖包山,蒙古人在旁邊搭起窩堡居住。傳說這個坨子藏有寶藏,因而又叫敖寶山。蒙古人走後,也就是鹹豐年間從山東來了幾戶人家在這裡耕田種地,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鹹豐八年,鬍子得知此地有寶後,來這裡尋寶鬧事,敖寶山一時被人們叫成了鬧寶山。光緒年間又恢復了敖寶山原名。區域面積2.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620畝。

【三合堡村】建制村,位於鄉政府西南4千米處,地勢中高四周低。全村原共轄11個自然屯,現已減為8個。區域面積為36.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690畝。

〔三合堡〕自然屯,村駐地。清鹹豐年間,有鄭姓人家闖關東來到此處開荒佔草,接著又來了姓徐、姓宋兩戶,鄭姓居住在北,徐姓居住在西,宋姓居住在南,分三片種田。鄭姓的鄭廣宇,是清末秀才,他認為姓鄭、徐、宋三戶和氣相處,位址又呈三角形,佔天時、地利、人和,遂起屯名為三合堡。隨著人口逐年增多,三合堡劃分為東三合堡、西三合堡、後三合堡。還曾有前三合堡,後與三合堡合為一屯,現東、西、後三合堡已連在起,形成一個自然屯落,故名三合堡。區域面積18.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389畝。

〔靠龍山〕自然屯,位於村東北1.5千米處。東、西為崗地,南北平原。清道光年間從山東來了一戶劉姓,外號劉仄硌的一人到這開荒佔草搭起了窩棚。窩棚後坨子有一片桑樹林,坨子中間有個洞,據說洞中有一條大蛇,每逢陰天下雨時蛇就出來喝水,有人只見過蛇首而看不見蛇身和蛇尾,因當地人把蛇叫小龍,靠龍山由此得名。鹹豐年間劉仄硌遷走,但屯名一直沿用至今。原屯附近有一小屯落,叫小坨子,1997年併入靠龍山,小坨子消失。區域面積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690畝。

〔魏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西1.5千米處。地勢略窪,呈鹼性地。清嘉慶年間,有魏姓兄弟二人從山東來到這裡居住,後又陸續遷來潘姓、徐姓等戶。偽滿康德三年大澇,魏姓遷走,只留下了魏家住過的窩棚,人們便把這裡叫魏家窩堡。區域面積3.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80畝。

〔四合堡〕自然屯,位於村西北2.5千米處,地勢平坦。清乾隆年間從山東來了4戶人家即奕姓、宮姓和兩戶李姓。各開一片荒地,開始農耕生活,4戶鄰裡關係融洽,合力同心,人們便把屯名叫四合堡。道光年間,又搬遷來幾戶人家,但村名仍稱四合堡。四合堡原歸石治玉村所轄,2004年合併到三合堡村。區域面積1.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996畝。

〔新發堡〕自然屯,位於村部3千米處。清嘉慶年間有三戶都姓人家從山東來到此地,開荒種田,得名三門都家。1966年,擔負守護北三家子勞改農場任務的解放軍到三門都家駐軍,三門都家遷到2千米外,起地名叫新發堡。新發堡原歸石治玉村所轄,2004年並屯後隸屬於三合堡村。區域面積1.9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19畝。

〔高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東北6千米處。清鹹豐年間,從山東來了幾戶高姓人家在這裡搭建窩棚居住,故得名高家窩堡。後又有李姓、趙姓遷入此處,人口逐年增加,但地名未變。區城面積1.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87畝。

〔石治玉〕自然屯,原石治玉村駐地,2004年與三合堡村合併,隸屬三合堡村,位於村西北5千米處,地勢西高東低,南北平川。石治玉原名獅子玉,傳說唐朝名將薛禮在徵東一次作戰中,情況十分危急,當時一群受驚獅子衝向迎面而來的敵方軍隊,敵軍驚惶失措,敗退而逃。薛禮為了紀念這群獅子,在這裡立了兩個用白玉做的石獅子,故名「獅子玉」。

清順治年間,白世綠從山西小興州遷到此處,開荒佔草後又陸續來了劉、白等戶居住在這裡,人口逐年增多。久而久之,人們把獅子玉叫白了,成了現在的「石治玉」區域面積2.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124畝。

〔山崴子〕自然屯,位於村西北7千米處,地勢中高北窪。清道光末年(1850年),從山東省濟南府遷來朱姓兄弟二人,在這裡開荒佔草,兄弟倆人在坨子下搭起了窩棚,開始了春種秋收的農耕生活。由於這裡山路多又彎曲,故名山崴子(意為山彎曲的地方,屬方言),此名一直延續至今。區域面積2.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405畝。

【劉家店村】建制村,位於鄉政府北3.5千米處,轄8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7.6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106畝。

〔劉家店〕自然屯,村駐地。其名由來,清道光年間,有一劉姓人家從山東登州府劉家莊遷到這裡開荒佔草。鹹豐年間,此地又來了很多從關裡來的人,由於人口不斷增多,形成屯落。劉姓人家開了一家店,人稱劉家店,屯名由此而得。區域面積2.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880畝。

〔喇嘛昌〕自然屯,位於村南0.5千米處,地勢崗地較多,平窪地較少。清嘉慶年間,有蒙古喇嘛在這裡居住,道光年間,又遷入很多喇嘛。這一期間正是喇嘛昌盛時期,居住的喇嘛較多,後人便把這一居住地稱為喇嘛昌。區域面積1.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56畝。

〔三百天地〕自然屯,位於村西2千米處,地勢低洼,呈鹼性土壤。清康熙六十一年,三百天地隸屬蒙王轄地,蒙古人在此佔地放牧,他們在劃分草原時都是騎馬約量,這一片大約三百垧劃歸給包姓牧民。乾隆年間包姓牧民遷走,從山東移民到這裡來了幾戶人家,開墾這片草原,並把三百垧地叫作三百天地。後來人口逐年增多便把三百天地劃分為3個自然屯,即:前三百天地、腰三百天地和後三百天地,因腰三百天和前三百天地早已合在一起,腰三百天地消失。現前三百天地和後三百天地兩屯已連在一起,形成一個自然屯,即三百天地。區域面積4.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369畝。

〔茨於坨〕(實為茨榆坨)自然屯,位於村部西北2.5千米處。地勢南低北高,坨崗較多。清嘉慶年間解姓人家從山東登州府解家莊遷此開荒,因解家房屋後面的坨子上長有很多的茨榆(一種植物),茨於(榆)坨由此得名。區域面積4.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262畝。〔李家窩堡〕(曾用名李剛窩堡)自然屯,位於村東北2千米處。地勢平坦。清鹹豐年間有個叫李剛的人從山東遷往此地開荒耕田,搭棚建灶,所以叫李剛窩堡,後來居住人多了,改屯名為李家窩堡。區域面積1.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992畝。

〔老程窩堡〕自然屯,位於村東北1.5千米處。清道光年間,有程姓從山東省遷到這裡開荒佔草,修建窩棚,開始農耕生活。又有單姓幾戶遷入,人口逐年增多,稱村名為老程家窩堡,後簡稱老程窩堡。區域面積1.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107畝。

〔王家崗子〕自然屯,位於村部東南2千米處。地勢西高東低,崗地較多。清雍正年間,王廣太、王富太哥倆從山東青州府昌邑縣興南街王家莊遷此開荒佔草,後又有陳、徐等戶遷到這裡,人煙增多。因王姓首居此地,又因該處崗地較多,故稱之為王家崗子。區域面積2.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040畝。

【菜園子村】建制村,位於鄉政府北4千米處。地勢平坦,河溝較多。轄5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1.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8025畝。

〔菜園子〕自然屯,曾名朱家菜園子,村駐地。清乾隆年間,山東昌邑縣朱家莊的朱姓哥仨闖關東來到這裡,開始耕田種地生活。嘉慶元年這裡人煙增多,朱家三兒子開了個菜園子,人稱朱菜園子。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把朱字省去稱菜園子,並以此為屯名沿用至今。區域面積2.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319畝。

遼河(來源網絡)

〔圈河〕自然屯,位於村部東南2千米處。地勢平窪,河流彎曲,左一圈右一圈,人們稱之為圈河。清同治年間,一戶王姓從河南省大王莊來到這裡,開荒種田,搭棚建灶。當時這裡十年九澇,為求得神靈保佑,在這裡建了一座靈神廟,設主殿、配殿,供奉神靈碑位。每年四月十八,十裡八村的人都來逛廟會,廟附近立有治水功德碑,刻有賈琛的功德業績,功德碑、一座孝賢牌坊和靈神廟已毀掉。區域面積3.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126畝。

〔田家油坊〕自然屯,位於村北3千米處。地勢低洼。清道光年間,一戶齊姓人家從山西齊家屯來到這裡,開荒種田,開始了農耕生活。後來齊姓人口越來越多,土地也多了,齊家後人為了顯示齊氏家族的威力,用齊氏家中老大「齊山」的名字作村名,後齊家衰敗遷走。鹹豐十一年,從山東又陸續來了田、李等戶人家,田姓在此開了家油坊,商號「田家油坊」,此商號為屯名,沿用至今。區域面積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310畝。

〔河夾信子〕自然屯,與村部相連。因公河經過此地,並於此地分叉出了一條支流,中間留有一片空地。道光年間,有一賈姓人家從山東武定府海豐縣來到這裡,賈家看上了這裡的風水,就在這裡搭起窩棚,開始生活。後來這裡人口逐漸增加,就把這片河流衝積形成的空地叫河夾信子,屯名也因此形成。區域面積1.9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720畝。

〔嶽家街〕自然屯,位於村部北1千米處。清順治年間,嶽忠林、嶽松林哥倆從山東東昌府嶽家莊來到此地開荒佔草,耕地搭棚。後來嶽家人口增加,戶數增多,形成村落,故得名嶽家街。區域面積1.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50畝。

【朝陽窩堡村〕建制村,位於鄉政府東北4.5千米處,東靠遼河,地勢平坦,屬遼河衝積平原。轄6個自然屯。區城面積9.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995畝。

〔朝陽窩堡〕自然屯,村駐地。清嘉慶年間,冷再春、冷仁春兄弟倆從山東登州府來到這裡。哥倆開墾一片荒地,蓋起了窩棚,開始了春種秋收的農耕生活。後從山東省又陸續來了劉、李等人家,人口不斷增加。此時冷家日子興隆,逐漸成為本地大戶,故人們稱此地為冷家窩堡。嘉慶二十五年,冷家兄弟覺得此名欠妥,為取朝陽暖和之意,便將冷家窩堡更名為朝陽窩堡。文革期間更名為文革村,兩年後又恢復了原名朝陽窩堡。區域面積1.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20畝。

〔海豐張〕自然屯,位於村部西1.5千米處,地勢平坦。清順治年間,從山東武定府海豐縣來了一戶張姓人家到此開荒佔草。同時又有賈姓、李姓從關裡遷此,人們把從海豐縣來的張姓人家叫海豐張,久而久之便成了這裡的地名。區域面積1.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982畝。

〔萬勝河)自然屯,位於村部北1.5千米處。萬勝河屬遼河分支,遼河治理後萬勝河在遼河壩西,流經此屯,該地便以河名為屯名。區域面積1.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820畝。

〔李家油坊〕自然屯,位於村部西1千米處,地勢平坦。清道光年間,有一李姓從山東來到此處開荒種田,搭棚建灶。李家人非常勤勞,日子過得很富裕。鹹豐年間,李家後人在這裡開了個油坊,商號「李家油坊」,村名由此而稱「李家油坊」。區域面積1.9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450畝。

〔王家坨子〕自然屯,位於村東1千米處。清嘉慶年間有姓王的在此居住,窩棚後有個大坨崗子。故稱此地為王家坨子。區域面積1.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920畝。

〔朱家坨子〕自然屯,位於村部東北2千米處,地勢平坦。清順治年間,從河北逃荒而來2戶朱姓人家,到這裡開荒佔草,因窩棚附近有坨子,故名朱家坨子。區域面積1.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763畝。

【劉家坨子村】建制村,位於鄉政府東4千米處。地平略窪,屬遼河衝積平原。轄4個自然屯。原村下轄的靰鞡包子自然屯,於1986年遷往劉坨子村各組,屯已撤消。區域面積9.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860畝。

〔劉家坨子〕自然屯,村駐地。清嘉慶年間,有劉姓人家從山東諸城縣劉家莊來到此處開荒種田,因劉家前面有一坨子,故稱劉家坨子。區域面積3.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010畝。

〔沙坑李〕自然屯,位於村部東0.5千米處。該自然屯前有一大沙坑,道光年間有幾戶李姓人家逃荒到此落腳,形成村落後,因地勢而得名沙坑李。區域面積4.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3310畝。

〔小王坨子)自然屯,位於村東1千米處,清乾隆末年,從山東來一戶王姓人家在此開荒佔草,因住處有一小坨子,人們便把此處叫小王家坨子。區域面積0.5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40畝。

〔有餘堡〕自然屯,位於村西0.75千米處。地勢平坦。清乾隆年間,有王姓從山東壽光縣王家莊遷到此處開荒佔草,修建窩棚。遼河東流留下很多河溝,人們經常在這裡捕魚,故稱此地為蝦魚鋪。後來把此名叫白了,就成了下餘堡。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改為有餘堡。區域面積2.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540畝。

【程家窩堡村】建制村,位於鄉政府東6千米處。東靠遼河,地勢低洼,為遼河西岸衝積平原,轄4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3.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8930畝。

〔程家窩堡〕自然屯,村駐地。清雍正年間,從山東菜陽縣來了程氏四兄弟,開荒佔草、搭棚種田,屯名稱之為程家窩堡。後又有王姓、高姓等戶來此,人口逐增加。區域面積2.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820畝。

〔天鵝泡〕自然屯,位於村部西北1.5千米處,地勢平而窪。清康熙六十一年,從山東省遷來徐、李、趙、閆等姓,在草地東西兩頭各劃一片,開荒種田。窩棚西頭有一片水泡子,每年開春時節都會有很多天鵝來這裡,人們把水泡子叫天鵝泡。後來,天鵝泡就成了屯名。區域面積3.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430畝。

〔四河汀〕(實為泗河汀)自然屯,緊靠遼河,位於村部1千米處,地勢低洼。「泗河」是水名,「汀」是水邊平地,這裡緊靠遼河,是河流衝積後形成的平原。遼河在沒治理之前,此地十年九澇,屯落建在泗河邊的平地上,故名泗河汀。後因書寫方便,演化為四河汀。區域面積4.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320畝。

〔高家窯〕自然屯,位於村部東北2千米處,緊挨遼河。清道光年間,有幾戶高姓人家,從山東來到此處,開荒種田,搭棚建灶,得名高家窩棚。鹹豐十一年,從天津府來了一戶劉姓人家在這裡開了個瓦盆窯,生意非常紅火,久而久之便把高家窩棚叫成高家窯了。區域面積2.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360畝。

【高家街村】建制村,位於鄉政府東4千米處。地勢平坦,轄7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4.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9735畝。

〔高家街〕自然屯,村駐地。康熙年間,高連登從山東壽光縣遷到順天府永德縣二甲福春社,而後又遷到昌圖縣柴家窩堡。雍正十三年,又搬到了現在的地方開荒佔草。高姓人丁興旺,人口不斷增加,屯名便以高家街稱之。區域面積2.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776畝。

〔齊家坨子〕自然屯,位於村部南1千米處,地勢中部高四周平坦。齊家坨子原名齊家窩堡,清康熙六十一年,齊信、齊儀兄弟二人從山東登州府侯家大營劉家莊來到此處開荒種田,搭棚建灶,故得名齊家窩堡。鹹豐年間颳了一場罕見的風沙,一夜間齊家窩堡周圍,積了很多沙土,形成坨子。齊家窩堡因此而改叫齊家坨子。區域面積2.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380畝。

〔張家街〕自然屯,位於村部西1千米處,地勢平坦。清乾隆年間,有張姓哥仨兒從山東武定府海豐縣(張邢王莊)來到這裡,老大張鳳在此開荒種田。後又陸續來了趙、李、馮姓人家,人口逐年增多,人們稱這裡為張家窩堡,宣統年間改為張家街。區域面積1.9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450畝。

〔陳家坨子〕自然屯,位於村部西南2千米處,地勢南高北低。清雍正年間,陳萬金從直隸順天府寶坻縣五甲六社南河莊來到這裡開荒佔草,因陳萬金的窩棚東有一個坨子,故名陳家坨子。區域面積2.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520畝。

〔賈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部西北3千米處。清道光年間(1842年),有一賈姓人家從山東武定府海豐縣崔家莊來到河夾信子,當時稱那裡為大橋老賈家。賈家勤勞肯幹,生活過得很富餘,有2個大車店、3個窩堡。賈家考慮到人多,就遷出一股到了現在的賈家窩堡,當時稱南窩堡,後來改稱為賈家窩堡。區域面積1.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260畝。

〔長溝子〕自然屯,原為建制村,2004年與高家街村合併,位於村北1.5千米處。地勢平坦,河溝較多。因這裡河溝較多,曲曲彎彎,長無盡頭,故稱長溝子,屯名亦由此得來。區域面積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320畝。

〔奎發有)自然屯,原歸長溝子所轄,2004年隨長溝子村合併到高家街村,位於村東北2千米處。奎發有原屬內蒙科爾沁草原,鹹豐年間,清政府獎勵移住墾荒,於是山東李氏三兄弟(李奎、李發、李有)闖關東來到這裡,安家落戶之後日子越過越好,先開個小鋪做小買賣,幾年後又開辦一個大商號。在起名號時,就用老哥仨的名字,每人各用一個字,稱「奎發有」。後來「奎發有」既是商號名也成了屯名。區域面積2.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29畝。

相關焦點

  • 「彰武地名」四堡子鄉村屯名字及由來
    四堡子鄉幾年來為遼寧、甘肅、寧夏等省(區)輸送了十幾名競走運動員,阜新市人民政府命名該鄉為「競走之鄉」。村屯名字及由來四堡子村民委員會駐地四堡子。位於四堡子鄉中部。屬丘陵地形。前葦子溝 自然村位於四堡子東北,相距5.7公裡。有耕地1,078畝。32戶,154ロ人。地名含義見後子溝。村北300米處有一古墓葬。出土器物較多,約為遼代以前遺址。
  • 「新民地名」前當堡鎮村屯名字及由來
    境內有107省路什大線,由大古城子村入境,從中古城子村出境,路段長8.5千米。有「四法線」由蒲河新村入境,從後網戶屯村出境,路段長9.5千米;有「馬前線」由前當堡入境、從茨林子出境,路段全長6.5千米。域內有兩條河流即蒲河和遼河,遼河位於鎮域最西側,從北至南流經茨林子村、前網戶屯村、後網戶屯村,長約8.13千米。
  • 柏家溝鎮村屯名字由來
    1968年6月,成立柏家溝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1年柏家溝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更名為柏家溝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實行鄉村制,柏家溝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法庫縣柏家溝鄉。1991年8月,法庫縣柏家溝鄉更名為法庫縣柏家溝鎮。2004年2月,調整村級規模,蔡家溝村併入前山村、泡子沿、小夏堡與大夏堡村合併。合併後的柏家溝鎮轄14個行政村、19個自然屯。
  • 在日語中為什麼除了「東北」,還有「北東」這樣的說法?
    中文在表達方位時,四個基本方位說成「東西南北」,四個中間方位說成「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也就是說「東西」需要排到「南北」的前面。與此相對,西方語言中卻要說成「南北東西」以及「南東」、「北東」、「南西」、「北西」,也就是說「南北」需要放到「東西」的前面。而在日語中,這兩種形式都有。
  • 浙江十一個城市的地名由來,你的家鄉名字是怎麼來的呢?(上)
    寧波寧波作為浙江的副省會城市,在浙江的地位也是相當高的,但是寧波的名字演化過程卻是一波三折,在歷史上經歷了多次變革。寧波最開始的名字可以追溯到夏朝,寧波所在地區在夏朝的時候叫做堇子國,堇加上邑便成了鄞。
  • 「嵐山本線」站名與秦始皇有關?
    【A1】四條大宮「四條大宮」指的是「四條通」與「大宮通」的交叉口,「大宮」指的是「皇居」喔!大宮通就是通往皇居的道路。在平安時代稱為「大宮大路」,是當時相當繁華的一條主要道路。到現在四條大宮這一帶依然熱鬧,無論飲食、購物與交通都非常便利。【A2】西院在京都,同一個地名「西院」卻有兩種讀音。嵐電的站名讀作sai,阪急則是sai-in。地名的由來與當時的皇居(京都御所)有關。
  • 明智光秀的家紋「桔梗紋」,關於它的意思和由來
    大家知道自己家的家紋嗎?家紋究竟是什麼?如果您認為自己的護照,請仔細看看。封面上畫的菊花紋,這個菊紋是天皇家的家紋。菊花紋」能想起歷史劇「水戶黃門」的開場嗎?到了高潮,就會有人問「這個紋書看不到嗎!」格先生會拿出印盒吧?印盒上描繪的是德川家的家紋方面,順便我家的家紋是「圓形揚羽蝶」。
  • 朱元璋給九江「馬迴嶺」賜地名的故事由來
    關於九江「馬迴嶺」地名的來由,也是有著幾個有趣傳說的地方,而且每個故事傳說都是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著莫大關的關係。一行人在離他親姐姐家不遠地方碰到了一群剛剛從田裡勞作收工的當地農民,朱元璋就向眾人打聽其外甥的為人如何?結果大家都異口同聲的說這個人是仗著自己是皇帝外甥的身份,經常是在當地欺男霸女、魚肉鄉鄰的流氓惡霸。朱元璋得到這樣求證之後,十分生氣這個外甥給他的顏面抹黑了,於是就帶著隨從立馬從這個地方頭也不回的趕回到京都去了,回去後他的外甥受到了朱元璋最嚴厲的懲罰。
  • 日本電影評論家大獎名單公布!「你的名字。」「聲之形」獲獎
    日本電影評論家大獎名單公布!「你的名字。」  在舉辦第25屆大獎時設立了「動畫部門」獎項,今年是第2次頒發「動畫部門」的相關獎項。而且,今年還是值得紀念的動畫誕辰100周年,因此許多動畫迷都很關注今年的大獎。在頒獎典禮中脫穎而出的有「你的名字。」(在初高中生中頗具人氣,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以及「聲之形」(認真地面對「欺侮」這一敏感話題)等。日本動畫界的代表性人物也都一一登臺亮相了。
  • 這些超難念日本地名你都會讀嗎?5個超難讀地名!
    札幌車程約1小時的「支笏湖」就是必去的景點!支笏湖是日本最北的不凍湖,即使到冬季湖面也不結冰,隸屬於支笏洞爺國立公園的範圍中,日文念作「しこつこshikotsuko」。支笏湖源自於愛努語,意思是支笏川匯流而成的湖泊。那麼「笏」中文要怎麼念呢?答案是要念成「戶」(ㄏㄨˋ)!
  • 搭乘復古嵐電玩日本京都,「嵐山本線」站名小故事大揭秘
    【A1】四條大宮嵐電四條大宮站大家都知道「四條大宮shijoomiya」指的是「四條通」與「大宮通」的交叉口,但你可能不太清楚,「大宮」指的是「皇居」喔!地名的由來與當時的皇居(京都御所)有關。在平安時代,這裡是淳和天皇的離宮「淳和院」所在地,因位處皇居西方的邊邊角,於是又稱為「西院」。
  • 一秒就懂日本京都地址──不可不知的地名傳說
    結語比起東京用「惠比壽」、「青山」等單一站名表現區域名稱,京都的區域說法會變成交叉點的組合,比如市中心「四條烏丸」就是位在四條通跟烏丸通的交叉口,「烏丸御池」就是烏丸通跟御池通的交叉口。為了從小記下道路的名字,京都人發明了以路名第一個字縮寫而成的兩首童謠,分別是東西向道路的《丸竹夷》以及南北向道路的《御寺幸》,其中《丸竹夷》曾出現在「名偵探柯南:迷宮的十字路」電影中,被戲稱為「皮球歌」,大家是不是有印象呢?
  • 【康平老故事】那虎山——「三王」旗地的界山初探
    那時的科爾沁部疆域:南到盛京邊牆(清代柳條邊),北至黑龍江,東西距780裡,南北距2,100裡。 科爾沁左翼前旗:1636年設置,賓圖王掌管,扎薩克駐克嶽裡伯(今內蒙境內)。牧地在法庫門外,養息牧場東。東界霍雅斯,南界柳條邊,西界伊拉木圖、北界阿木塔克。
  • 重慶這些地名的由來,你都知道嗎?
    每座城市都有成千上萬的地名,都有各自的特色,重慶的地名亦是如此,每一個都藏著故事。 讓小編速速為你科普重慶地名的由來。
  • 「不過是蜘蛛什麼的」衍生新作「蜘蛛子四姐妹的日常」開載了!
    「不過是蜘蛛什麼的」衍生新作「蜘蛛子四姐妹的日常」開載了! 動漫 178動漫原創 ▪ 2019-07-19 14:04:28 根據馬場翁原作小說「不過是蜘蛛什麼的」衍生而來的グラタン鳥的新連載「蜘蛛ですが、なにか
  • 「寒冬裡讓人感到溫暖的消息」堀北真希順利產下第一子~~
    「寒冬裡讓人感到溫暖的消息」堀北真希順利產下第一子~~ 動漫 178ACG ▪ 2016-12-18 17:19:22
  • 【日本足球】J聯賽球隊隊徽由來
    隊名由來:隊名中的「サンガ」具備梵語裡「仲間・群れ」(夥伴、群集)的『samgha』和代表京都山河秀美的「山河」合併為的『SANGA』 1954年前球隊叫京都紫郊,54-92年叫京都紫光,93-06年叫京都紫桑加(サンガ是梵語),07年球隊名字中的「パープル(紫)」被去掉後,就無法叫「京都紫桑加」,後來直接使用吉祥物來命名。
  • 四川省縣級各地地名由來(一)
    宋朝趙過此,嘗曰: 吾志如此江清白,雖萬類混淆,其中不少濁也,因名新都區:西漢置新都縣,以蜀王開明曾徙都於此,取新置一都之意命名 ,2001年設區;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都系氐羌語地方之意,意為新地方;或說說秦時因於廣都、鹹都之外新置之都,故名溫江區:以江水溫潤為名;另說以溫江(楊柳河)得名;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
  • 10個你不知道的「日本京都冷知識」!金閣銀閣,還有「銅閣」?
    ▋②「八坂神社」底下住著青龍?當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是依照「四神相應」的風水而定。四神「玄武」、「青龍」、「朱雀」、「白虎」依序在平安京的北、東、南、西方鎮守著。而位於京都東山區、被京都人以擬人的方式稱為「只園桑」的八坂神社,是全日本八坂神社總本社。
  • 重慶市各區縣地名由來,巴渝風物自山水,山城燈火枕江流
    ,故名,明末清初岸邊開有幾家店鋪,又稱九龍鋪,因地處江邊斜坡得名九龍坡;另說南宋光宗在重慶即位時,天上飛來九條龍,盤踞在江邊灘頭,故名九龍灘取其諧音九龍坡為名南岸區:1955年10月重慶市第五區改現名,因其位於重慶市區長江南岸得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在重慶市區東南郊,長江南岸,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