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四家子鄉
北四家子鄉位於康平縣城東北部17千米處,東臨遼河,隔河與昌圖相望,南界兩家子鄉,西與康平監獄為鄰,北同山東屯鄉毗連。地勢東窪西高。全鄉區域面積14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10.7萬畝。所轄9個行政村,44個自然屯。全鄉水域面積560畝,草場0.8萬畝,林地6.5萬畝。
政區沿革
北四家子鄉政府駐地在北四家子村,因此得名北四家子鄉。中華民國時期屬一區和二區。偽滿時期稱四維村,村公所所在地北四家子村。抗戰勝利後民主政權時期稱之為三區,國民黨統治時期稱四維鄉。1947年解放後再次改稱為三區,1956年稱為四家子區,1958年改稱四家子人民公社(分社),1968年6月成立四家子公社革命委員會。1981年更名北四家子公社管委會。1984年撤銷公社管理委員會,成立北四家子鄉。全鄉所轄11個行政村。2004年長溝子村合併到高家街村,石治玉村合併到三合堡村,全鄉共9個行政村。
村屯名稱及由來
【北四家子村】建制村,鄉政府所在地。1956~1958年9月在此設區轄鄉,即「四家子鄉」,1958年9月撤消。位於203國道西側,鄉政府西南1千米處,地勢東低西高。轄4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7.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9672畝。〔北四家子〕自然屯,曾名四家子。清康熙六十一年,從山東登州府來了韓、白、包、石四戶人家,各執一片,開荒佔草。多年後,四戶中白家發展很快,便在這裡修建了炮臺和房舍,也就是現在的鄉政府大院,雍正末年起名四家子。1981年改為北四家子。區城面積9.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282畝。
〔三官窩堡〕自然屯,位於村北2.5千米處。地勢為崗地,土質為沙壤土。三官窩堡原蒙古人在這裡居住,「三官」是蒙古族姓氏,村名以三官窩堡稱之,姓「三官」戶走後,也就是嘉慶年間從關內遷來幾戶人家在這裡開墾田地,仍把這地方稱為三官窩堡。區域面積2.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120畝。
〔郭發窩堡〕自然屯,位於村東北2千米處。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光緒年間,郭發從河北來到這裡開荒佔草,修建窩棚,故稱之為郭發窩堡。區域面積2.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040畝。
〔燕窩〕自然屯,位於村東2千米處。該屯南有一個坨子,坨子上有一片樹林子,林中有很多燕子壘的窩兒,故起屯名為燕窩。區域面積3.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230畝。
【六家子村】建制村,位於鄉政府南3千米處。南與兩家子毗鄰,地勢中部高,四周低。轄2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3.6平方千米,耕地8002畝。
〔六家子〕自然屯,村駐地,清乾隆年間,有高麗人在這裡居住,住址在該村南部,高麗人走後,道光年間,從山東來了6戶人家,即韓、趙、李、張、東白家、西白家到這裡開荒佔草,故稱六家子。區域面積11.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382畝。
〔敖寶山〕自然屯,位於村東北1千米處,地勢西高東低。清道光年間,來了幾戶姓敖的蒙古族人,到這裡放牧,在坨子的最高處用石頭堆砌成一個很大的石頭堆,蒙古人稱為敖包,人們也因此把大坨子叫做敖包山,蒙古人在旁邊搭起窩堡居住。傳說這個坨子藏有寶藏,因而又叫敖寶山。蒙古人走後,也就是鹹豐年間從山東來了幾戶人家在這裡耕田種地,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鹹豐八年,鬍子得知此地有寶後,來這裡尋寶鬧事,敖寶山一時被人們叫成了鬧寶山。光緒年間又恢復了敖寶山原名。區域面積2.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620畝。
【三合堡村】建制村,位於鄉政府西南4千米處,地勢中高四周低。全村原共轄11個自然屯,現已減為8個。區域面積為36.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690畝。
〔三合堡〕自然屯,村駐地。清鹹豐年間,有鄭姓人家闖關東來到此處開荒佔草,接著又來了姓徐、姓宋兩戶,鄭姓居住在北,徐姓居住在西,宋姓居住在南,分三片種田。鄭姓的鄭廣宇,是清末秀才,他認為姓鄭、徐、宋三戶和氣相處,位址又呈三角形,佔天時、地利、人和,遂起屯名為三合堡。隨著人口逐年增多,三合堡劃分為東三合堡、西三合堡、後三合堡。還曾有前三合堡,後與三合堡合為一屯,現東、西、後三合堡已連在起,形成一個自然屯落,故名三合堡。區域面積18.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389畝。
〔靠龍山〕自然屯,位於村東北1.5千米處。東、西為崗地,南北平原。清道光年間從山東來了一戶劉姓,外號劉仄硌的一人到這開荒佔草搭起了窩棚。窩棚後坨子有一片桑樹林,坨子中間有個洞,據說洞中有一條大蛇,每逢陰天下雨時蛇就出來喝水,有人只見過蛇首而看不見蛇身和蛇尾,因當地人把蛇叫小龍,靠龍山由此得名。鹹豐年間劉仄硌遷走,但屯名一直沿用至今。原屯附近有一小屯落,叫小坨子,1997年併入靠龍山,小坨子消失。區域面積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690畝。
〔魏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西1.5千米處。地勢略窪,呈鹼性地。清嘉慶年間,有魏姓兄弟二人從山東來到這裡居住,後又陸續遷來潘姓、徐姓等戶。偽滿康德三年大澇,魏姓遷走,只留下了魏家住過的窩棚,人們便把這裡叫魏家窩堡。區域面積3.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80畝。
〔四合堡〕自然屯,位於村西北2.5千米處,地勢平坦。清乾隆年間從山東來了4戶人家即奕姓、宮姓和兩戶李姓。各開一片荒地,開始農耕生活,4戶鄰裡關係融洽,合力同心,人們便把屯名叫四合堡。道光年間,又搬遷來幾戶人家,但村名仍稱四合堡。四合堡原歸石治玉村所轄,2004年合併到三合堡村。區域面積1.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996畝。
〔新發堡〕自然屯,位於村部3千米處。清嘉慶年間有三戶都姓人家從山東來到此地,開荒種田,得名三門都家。1966年,擔負守護北三家子勞改農場任務的解放軍到三門都家駐軍,三門都家遷到2千米外,起地名叫新發堡。新發堡原歸石治玉村所轄,2004年並屯後隸屬於三合堡村。區域面積1.9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19畝。
〔高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東北6千米處。清鹹豐年間,從山東來了幾戶高姓人家在這裡搭建窩棚居住,故得名高家窩堡。後又有李姓、趙姓遷入此處,人口逐年增加,但地名未變。區城面積1.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87畝。
〔石治玉〕自然屯,原石治玉村駐地,2004年與三合堡村合併,隸屬三合堡村,位於村西北5千米處,地勢西高東低,南北平川。石治玉原名獅子玉,傳說唐朝名將薛禮在徵東一次作戰中,情況十分危急,當時一群受驚獅子衝向迎面而來的敵方軍隊,敵軍驚惶失措,敗退而逃。薛禮為了紀念這群獅子,在這裡立了兩個用白玉做的石獅子,故名「獅子玉」。
清順治年間,白世綠從山西小興州遷到此處,開荒佔草後又陸續來了劉、白等戶居住在這裡,人口逐年增多。久而久之,人們把獅子玉叫白了,成了現在的「石治玉」區域面積2.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124畝。
〔山崴子〕自然屯,位於村西北7千米處,地勢中高北窪。清道光末年(1850年),從山東省濟南府遷來朱姓兄弟二人,在這裡開荒佔草,兄弟倆人在坨子下搭起了窩棚,開始了春種秋收的農耕生活。由於這裡山路多又彎曲,故名山崴子(意為山彎曲的地方,屬方言),此名一直延續至今。區域面積2.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405畝。
【劉家店村】建制村,位於鄉政府北3.5千米處,轄8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7.6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106畝。
〔劉家店〕自然屯,村駐地。其名由來,清道光年間,有一劉姓人家從山東登州府劉家莊遷到這裡開荒佔草。鹹豐年間,此地又來了很多從關裡來的人,由於人口不斷增多,形成屯落。劉姓人家開了一家店,人稱劉家店,屯名由此而得。區域面積2.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880畝。
〔喇嘛昌〕自然屯,位於村南0.5千米處,地勢崗地較多,平窪地較少。清嘉慶年間,有蒙古喇嘛在這裡居住,道光年間,又遷入很多喇嘛。這一期間正是喇嘛昌盛時期,居住的喇嘛較多,後人便把這一居住地稱為喇嘛昌。區域面積1.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56畝。
〔三百天地〕自然屯,位於村西2千米處,地勢低洼,呈鹼性土壤。清康熙六十一年,三百天地隸屬蒙王轄地,蒙古人在此佔地放牧,他們在劃分草原時都是騎馬約量,這一片大約三百垧劃歸給包姓牧民。乾隆年間包姓牧民遷走,從山東移民到這裡來了幾戶人家,開墾這片草原,並把三百垧地叫作三百天地。後來人口逐年增多便把三百天地劃分為3個自然屯,即:前三百天地、腰三百天地和後三百天地,因腰三百天和前三百天地早已合在一起,腰三百天地消失。現前三百天地和後三百天地兩屯已連在一起,形成一個自然屯,即三百天地。區域面積4.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369畝。
〔茨於坨〕(實為茨榆坨)自然屯,位於村部西北2.5千米處。地勢南低北高,坨崗較多。清嘉慶年間解姓人家從山東登州府解家莊遷此開荒,因解家房屋後面的坨子上長有很多的茨榆(一種植物),茨於(榆)坨由此得名。區域面積4.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262畝。〔李家窩堡〕(曾用名李剛窩堡)自然屯,位於村東北2千米處。地勢平坦。清鹹豐年間有個叫李剛的人從山東遷往此地開荒耕田,搭棚建灶,所以叫李剛窩堡,後來居住人多了,改屯名為李家窩堡。區域面積1.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992畝。
〔老程窩堡〕自然屯,位於村東北1.5千米處。清道光年間,有程姓從山東省遷到這裡開荒佔草,修建窩棚,開始農耕生活。又有單姓幾戶遷入,人口逐年增多,稱村名為老程家窩堡,後簡稱老程窩堡。區域面積1.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107畝。
〔王家崗子〕自然屯,位於村部東南2千米處。地勢西高東低,崗地較多。清雍正年間,王廣太、王富太哥倆從山東青州府昌邑縣興南街王家莊遷此開荒佔草,後又有陳、徐等戶遷到這裡,人煙增多。因王姓首居此地,又因該處崗地較多,故稱之為王家崗子。區域面積2.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040畝。
【菜園子村】建制村,位於鄉政府北4千米處。地勢平坦,河溝較多。轄5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1.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8025畝。
〔菜園子〕自然屯,曾名朱家菜園子,村駐地。清乾隆年間,山東昌邑縣朱家莊的朱姓哥仨闖關東來到這裡,開始耕田種地生活。嘉慶元年這裡人煙增多,朱家三兒子開了個菜園子,人稱朱菜園子。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把朱字省去稱菜園子,並以此為屯名沿用至今。區域面積2.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319畝。
〔圈河〕自然屯,位於村部東南2千米處。地勢平窪,河流彎曲,左一圈右一圈,人們稱之為圈河。清同治年間,一戶王姓從河南省大王莊來到這裡,開荒種田,搭棚建灶。當時這裡十年九澇,為求得神靈保佑,在這裡建了一座靈神廟,設主殿、配殿,供奉神靈碑位。每年四月十八,十裡八村的人都來逛廟會,廟附近立有治水功德碑,刻有賈琛的功德業績,功德碑、一座孝賢牌坊和靈神廟已毀掉。區域面積3.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126畝。
〔田家油坊〕自然屯,位於村北3千米處。地勢低洼。清道光年間,一戶齊姓人家從山西齊家屯來到這裡,開荒種田,開始了農耕生活。後來齊姓人口越來越多,土地也多了,齊家後人為了顯示齊氏家族的威力,用齊氏家中老大「齊山」的名字作村名,後齊家衰敗遷走。鹹豐十一年,從山東又陸續來了田、李等戶人家,田姓在此開了家油坊,商號「田家油坊」,此商號為屯名,沿用至今。區域面積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310畝。
〔河夾信子〕自然屯,與村部相連。因公河經過此地,並於此地分叉出了一條支流,中間留有一片空地。道光年間,有一賈姓人家從山東武定府海豐縣來到這裡,賈家看上了這裡的風水,就在這裡搭起窩棚,開始生活。後來這裡人口逐漸增加,就把這片河流衝積形成的空地叫河夾信子,屯名也因此形成。區域面積1.9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720畝。
〔嶽家街〕自然屯,位於村部北1千米處。清順治年間,嶽忠林、嶽松林哥倆從山東東昌府嶽家莊來到此地開荒佔草,耕地搭棚。後來嶽家人口增加,戶數增多,形成村落,故得名嶽家街。區域面積1.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50畝。
【朝陽窩堡村〕建制村,位於鄉政府東北4.5千米處,東靠遼河,地勢平坦,屬遼河衝積平原。轄6個自然屯。區城面積9.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995畝。
〔朝陽窩堡〕自然屯,村駐地。清嘉慶年間,冷再春、冷仁春兄弟倆從山東登州府來到這裡。哥倆開墾一片荒地,蓋起了窩棚,開始了春種秋收的農耕生活。後從山東省又陸續來了劉、李等人家,人口不斷增加。此時冷家日子興隆,逐漸成為本地大戶,故人們稱此地為冷家窩堡。嘉慶二十五年,冷家兄弟覺得此名欠妥,為取朝陽暖和之意,便將冷家窩堡更名為朝陽窩堡。文革期間更名為文革村,兩年後又恢復了原名朝陽窩堡。區域面積1.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20畝。
〔海豐張〕自然屯,位於村部西1.5千米處,地勢平坦。清順治年間,從山東武定府海豐縣來了一戶張姓人家到此開荒佔草。同時又有賈姓、李姓從關裡遷此,人們把從海豐縣來的張姓人家叫海豐張,久而久之便成了這裡的地名。區域面積1.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982畝。
〔萬勝河)自然屯,位於村部北1.5千米處。萬勝河屬遼河分支,遼河治理後萬勝河在遼河壩西,流經此屯,該地便以河名為屯名。區域面積1.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820畝。
〔李家油坊〕自然屯,位於村部西1千米處,地勢平坦。清道光年間,有一李姓從山東來到此處開荒種田,搭棚建灶。李家人非常勤勞,日子過得很富裕。鹹豐年間,李家後人在這裡開了個油坊,商號「李家油坊」,村名由此而稱「李家油坊」。區域面積1.9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450畝。
〔王家坨子〕自然屯,位於村東1千米處。清嘉慶年間有姓王的在此居住,窩棚後有個大坨崗子。故稱此地為王家坨子。區域面積1.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920畝。
〔朱家坨子〕自然屯,位於村部東北2千米處,地勢平坦。清順治年間,從河北逃荒而來2戶朱姓人家,到這裡開荒佔草,因窩棚附近有坨子,故名朱家坨子。區域面積1.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763畝。
【劉家坨子村】建制村,位於鄉政府東4千米處。地平略窪,屬遼河衝積平原。轄4個自然屯。原村下轄的靰鞡包子自然屯,於1986年遷往劉坨子村各組,屯已撤消。區域面積9.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860畝。
〔劉家坨子〕自然屯,村駐地。清嘉慶年間,有劉姓人家從山東諸城縣劉家莊來到此處開荒種田,因劉家前面有一坨子,故稱劉家坨子。區域面積3.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010畝。
〔沙坑李〕自然屯,位於村部東0.5千米處。該自然屯前有一大沙坑,道光年間有幾戶李姓人家逃荒到此落腳,形成村落後,因地勢而得名沙坑李。區域面積4.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3310畝。
〔小王坨子)自然屯,位於村東1千米處,清乾隆末年,從山東來一戶王姓人家在此開荒佔草,因住處有一小坨子,人們便把此處叫小王家坨子。區域面積0.5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40畝。
〔有餘堡〕自然屯,位於村西0.75千米處。地勢平坦。清乾隆年間,有王姓從山東壽光縣王家莊遷到此處開荒佔草,修建窩棚。遼河東流留下很多河溝,人們經常在這裡捕魚,故稱此地為蝦魚鋪。後來把此名叫白了,就成了下餘堡。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改為有餘堡。區域面積2.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540畝。
【程家窩堡村】建制村,位於鄉政府東6千米處。東靠遼河,地勢低洼,為遼河西岸衝積平原,轄4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3.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8930畝。
〔程家窩堡〕自然屯,村駐地。清雍正年間,從山東菜陽縣來了程氏四兄弟,開荒佔草、搭棚種田,屯名稱之為程家窩堡。後又有王姓、高姓等戶來此,人口逐增加。區域面積2.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820畝。
〔天鵝泡〕自然屯,位於村部西北1.5千米處,地勢平而窪。清康熙六十一年,從山東省遷來徐、李、趙、閆等姓,在草地東西兩頭各劃一片,開荒種田。窩棚西頭有一片水泡子,每年開春時節都會有很多天鵝來這裡,人們把水泡子叫天鵝泡。後來,天鵝泡就成了屯名。區域面積3.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430畝。
〔四河汀〕(實為泗河汀)自然屯,緊靠遼河,位於村部1千米處,地勢低洼。「泗河」是水名,「汀」是水邊平地,這裡緊靠遼河,是河流衝積後形成的平原。遼河在沒治理之前,此地十年九澇,屯落建在泗河邊的平地上,故名泗河汀。後因書寫方便,演化為四河汀。區域面積4.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320畝。
〔高家窯〕自然屯,位於村部東北2千米處,緊挨遼河。清道光年間,有幾戶高姓人家,從山東來到此處,開荒種田,搭棚建灶,得名高家窩棚。鹹豐十一年,從天津府來了一戶劉姓人家在這裡開了個瓦盆窯,生意非常紅火,久而久之便把高家窩棚叫成高家窯了。區域面積2.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360畝。
【高家街村】建制村,位於鄉政府東4千米處。地勢平坦,轄7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4.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9735畝。
〔高家街〕自然屯,村駐地。康熙年間,高連登從山東壽光縣遷到順天府永德縣二甲福春社,而後又遷到昌圖縣柴家窩堡。雍正十三年,又搬到了現在的地方開荒佔草。高姓人丁興旺,人口不斷增加,屯名便以高家街稱之。區域面積2.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776畝。
〔齊家坨子〕自然屯,位於村部南1千米處,地勢中部高四周平坦。齊家坨子原名齊家窩堡,清康熙六十一年,齊信、齊儀兄弟二人從山東登州府侯家大營劉家莊來到此處開荒種田,搭棚建灶,故得名齊家窩堡。鹹豐年間颳了一場罕見的風沙,一夜間齊家窩堡周圍,積了很多沙土,形成坨子。齊家窩堡因此而改叫齊家坨子。區域面積2.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380畝。
〔張家街〕自然屯,位於村部西1千米處,地勢平坦。清乾隆年間,有張姓哥仨兒從山東武定府海豐縣(張邢王莊)來到這裡,老大張鳳在此開荒種田。後又陸續來了趙、李、馮姓人家,人口逐年增多,人們稱這裡為張家窩堡,宣統年間改為張家街。區域面積1.9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450畝。
〔陳家坨子〕自然屯,位於村部西南2千米處,地勢南高北低。清雍正年間,陳萬金從直隸順天府寶坻縣五甲六社南河莊來到這裡開荒佔草,因陳萬金的窩棚東有一個坨子,故名陳家坨子。區域面積2.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520畝。
〔賈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部西北3千米處。清道光年間(1842年),有一賈姓人家從山東武定府海豐縣崔家莊來到河夾信子,當時稱那裡為大橋老賈家。賈家勤勞肯幹,生活過得很富餘,有2個大車店、3個窩堡。賈家考慮到人多,就遷出一股到了現在的賈家窩堡,當時稱南窩堡,後來改稱為賈家窩堡。區域面積1.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260畝。
〔長溝子〕自然屯,原為建制村,2004年與高家街村合併,位於村北1.5千米處。地勢平坦,河溝較多。因這裡河溝較多,曲曲彎彎,長無盡頭,故稱長溝子,屯名亦由此得來。區域面積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320畝。
〔奎發有)自然屯,原歸長溝子所轄,2004年隨長溝子村合併到高家街村,位於村東北2千米處。奎發有原屬內蒙科爾沁草原,鹹豐年間,清政府獎勵移住墾荒,於是山東李氏三兄弟(李奎、李發、李有)闖關東來到這裡,安家落戶之後日子越過越好,先開個小鋪做小買賣,幾年後又開辦一個大商號。在起名號時,就用老哥仨的名字,每人各用一個字,稱「奎發有」。後來「奎發有」既是商號名也成了屯名。區域面積2.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29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