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昆
《龍珠超:布羅利》在5月24日在內地上映,目前票房2206.7萬人民幣。
這一周裡,龜派氣功不僅同時抗衡「阿拉丁」和「五月天」,還被「皮卡丘」「哥斯拉」「一條狗」等奇珍異獸圍攻,苦鬥之下,票房仍需努力。
而貓眼專業版的預測票房,已經只有3202.7萬了。
沒法子,檔期實在太擁擠了。
假如選個合適檔期,甚至可以展望一把,看看它能不能為日漫改編電影,創下新的內地億元票房紀錄。
畢竟,日漫IP大電影內地票房「頭部」撐死,「中部」餓死的情形,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而《龍珠》IP一直以來,都有著進入「頭部」的希望。
《龍珠超:布羅利》算是一部對粉絲和路人都還算友好的漫改電影。
另一位賽亞人布羅利來襲,其力量讓悟空與貝吉塔始料未及,隨後展開的,是三人身世,連同賽亞人滅族歷史的重述。
當然,還有天天被打死,總也打不死的弗利薩又殺回來,捲入這場史無前例的賽亞人大戰。
這種從頭講起的前傳故事,已經很照顧新觀眾了——畢竟,一個三十多年的老IP,隨時都要擔心老觀眾坐不住、新觀眾進不來的狀況。
因此,《龍珠超:布羅利》的票房不會慘到谷底,《龍珠》後續電影的票房前景,也仍有希望。
但能不能真正衝進「日漫IP億元俱樂部」,就要看IP本身的能耐,尤其是粉絲們能否構成推動票房的一股力量。
在北美,這股力量已經創出了新高:開畫僅一周,《龍珠超:布羅利》票房已達到日漫劇場版北美票房季軍,前兩名分別是1999年的《寵物小精靈:超夢的逆襲》與2000年的《寵物小精靈:洛奇亞爆誕》。
也就是說,《龍珠超:布羅利》是二十年來北美票房最高的日漫劇場版。
必須得承認,日漫真正全球通吃的IP,數量一直保持在幾個之內。
《鋼之鍊金術師FA》《星際牛仔》《進擊的巨人》,都是受中日觀眾歡迎,同時也在美國的IMDb Top 250 TV榜上有名的劇集。
但影響力看上去更強的,還是《龍珠》系列。
剛剛說到的IMDb Top 250 TV,是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近年推出的一個全球電視節目評分榜,由觀眾投票加以特殊算法,得出評分與排名。
在這個榜單裡,曾在北美播出的《七龍珠》《龍珠Z》,甚至包括《龍珠Z》的英語配音版,全部上榜,這是其他日漫IP很少有過的待遇。
而在國內,《龍珠》系列毫無疑問,是電視臺譯製時代影響力最大的「國民日漫」之一。
到現在,哪怕只看過第一部《七龍珠》,紅緞帶、桃白白、天下第一武道會,這些大事小節,也都歷歷在目。
但《龍珠》系列共有兩部劇場版在國內公映,2016年的《龍珠Z:復活的弗利薩》票房僅為1098.3萬人民幣。
目前為止,日漫改編電影,不論動畫真人,內地票房過億的共有8部。
但這8部,實際上被五個IP瓜分,分別為《哆啦A夢》《名偵探柯南》《夏目友人帳》《海賊王》以及《火影忍者》。
其中,首開日漫大電影內地「億元時代」,四部上映全部破億的《哆啦A夢》是當之無愧的頭名。
同時,每年一部的《名偵探柯南》劇場版,也憑藉近年日漸頻繁的上映,內地票房開始抬頭,上一部《名偵探柯南:零的執行人》票房初次過億,同時達成了系列本土與中國內地的最高成績。
相比這兩部的系列性攻勢,《夏目友人帳》以及《火影忍者劇場版:博人傳》《航海王之黃金城》更像是一錘子買賣,第一次的過億雖有甜頭,但未必能促成源源不斷的後續生產。
在內地票房表現更好的日漫IP,自然與內地觀眾的愛好是直接掛鈎的。
「億元俱樂部」裡的五大日漫IP,都在豆瓣電影日漫「標記最多」的前二十名裡,據有一席之地。
作為最新一部劇場版內地票房過億的日漫,《夏目友人帳》在豆瓣日漫的標記人數,僅次於《灌籃高手》
因為檔期等等原因,其中幾部的破億,等於「提前出圈」,但這並不代表,同樣的大IP不能再搏一搏。
同列於豆瓣「標記最多」日漫IP的《銀魂》,其真人版電影第一部於2017年在內地上映,在同檔期《敦刻爾克》與《蜘蛛俠:英雄歸來》的夾擊下,票房為8143萬。
可以說,如果換個不那麼危險的檔期,《銀魂》破億也並非不可能。
在日漫IP電影票房整體向好的情形下,假如今後《灌籃高手》《櫻桃小丸子》推出大電影,《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劇場版在國內持續上映,完全可以定下接近億元,或直接破億的票房目標。
但如何達成這個目標呢?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宣發定位。
《哆啦A夢:伴我同行》第一個成功,與「哆啦A夢離開大雄」的情懷宣發脫不開關係。
原本就男女老少通吃的原作,為營銷鋪開了路,影片作為首度「3D化」作品,故事出新的賦能,則為影片大賣鋪開了基礎。
第一部基礎打下,直接定下了女性向、少兒向的觀眾群,之後的續作從製作到宣發,依然遵循這一路線,也就好賣了。
相比《哆啦A夢》系列的持續性,其他幾部過億或「潛在過億」的片子,有一些尚未形成系列,也有些由於斷斷續續的引進,導致觀眾熟知程度不高。
如2015年的《火影忍者劇場版:博人傳》,「十六年青春重燃」的賣點,只能用一次,假如再有續作,又該如何尋找情懷之外的賣點呢?
越在這樣的情況下,越不能單純依靠原作粉和少兒觀眾的「原生推動力」:缺乏差異化、獨特化的宣發方向,會導致影片「出圈難」。
「圈內」的原作粉們,以及同去影院看動畫的孩子與父母,某種程度上已經構成了影片的基本觀眾群。
所以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如果在宣發層面上不去探究「圈外」,目前的票房,就是影片所能帶來的基本盤,IP再大也一樣。
真正要讓「該破億的破億」,其實需要的是針對目標觀眾群,而非基本觀眾群的宣傳方向與力度。
好在,當年的這些老IP們,也都有自己的強烈風格。
《龍珠》是妥妥的熱血直男向,《美少女戰士》則是「老阿姨」少女心的催化劑,《新世紀福音戰士》需要強調的,則是與好萊塢科幻巨製比肩的設定。
而這些IP本身的國民度,也為目前正流行,更有效的抖音、小紅書等「小眾片下沉營銷」途徑,提供了足夠的可能。
所以,前不久小語種文藝片《何以為家》主攻「大V+抖音」的下沉營銷模式,也足以為更多亟待出圈的「小眾電影」所借鑑。
對潛在觀眾眾多,但需要營銷「煽動」票房凝聚力的日漫IP動畫電影而言,這樣的「下沉營銷」,並不會帶來更多「掉價」的風險——
相比極其注重潛在觀眾情緒的文藝片宣發,日漫採取「下沉」宣發,相對風險顯然更低,即便下沉,也不至於出現明顯的「掉價」。
抓住營銷重點,結合適宜自身特點的「出圈」宣發途徑,也許會成為「日漫大IP」贏得「中國大票房」的新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