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社交媒體上浪費了太多時間

2020-12-25 騰訊網

史丹福大學教授珍妮·奧德爾說,社交媒體為了經濟利益而希望我們長期處於焦慮、注意力渙散的狀態,我們要學會收回自己的注意力。

文|薛巍

去年12月,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社交媒體上公布了他2019年最愛的書,其中一本叫《如何無所作為:抵制注意力經濟》,《時代》周刊也把這本書列入了年度必讀書。

作者珍妮·奧德爾是史丹福大學教授,也是一位藝術家和觀鳥愛好者。她說,「無所作為」是一種修辭,表達一種缺乏感,如今我們的總體感受是太多:太多信息,太多的活,覺得自己需要了解一切的一切。無所作為就是允許空白,不要只講工作效率,計算一天下來自己做了多少事情。

史丹福大學教授珍妮·奧德爾

各種應用程式想方設法地留住用戶,比如觀看視頻可以獲得積分,玩小遊戲可以獲得優惠券,用算法呈現你愛看的東西。一位技術倫理學家說:「我們是一點一滴地體驗到注意力經濟的,所以我們往往只是溫和地說它很惱人或者讓我們的注意力渙散。但這是對其本性嚴重的誤讀。從短期來說,注意力渙散會讓我們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從長遠來看,它們會讓我們過不上自己想過的生活,破壞我們的思考和自控能力,讓我們難以期望我們想期望的東西。它們對自由、幸福和自我的完整性都有影響。」

即使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主動去提交衝動的表達也有害。「社交媒體近年來挑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歇斯底裡和恐懼,人們受制於新聞周期,一邊說焦慮一邊更加勤奮地查看手機。廣告和點擊的邏輯從設計上來說都是剝削性的。相互追趕的媒體公司形成了及時性方面的軍備競賽,濫用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無暇思考。威廉·德雷謝維奇說,我們在社交媒體上花費太多時間,把自己拴在新聞循環上,活在別人的現實中,就無法聽到自己的聲音。」梭羅就說過:「一個人吃過午飯,剛睡過半個鐘頭午覺,醒來後抬頭就問有什麼消息沒有,仿佛別人都在給他站崗放哨似的。有的人吩咐道,每過半個鐘頭把他叫醒。」

珍妮的作品《如何無所作為:抵制注意力經濟》

算法向我們推薦同一類東西,導致我們不會遇到任何驚喜。「如果我認為我已經了解了我想了解、我喜歡的一切,我也知道可以如何去找到它們,我就沒理由再活下去了。如果你讀的書的書頁越來越類似,最後你是在反覆讀同一頁,你就會放下它。」

奧德爾回顧了歷史上各種厭倦了現實、想逃離的人物和運動。古希臘犬儒學派的第歐根尼住在一個桶裡,他蔑視一切財富,只擁有一個拐棍和一件破爛的長袍。柏拉圖說他是「發了瘋的蘇格拉底」,他認為個人的理性高於虛偽的傳統和習俗。他和蘇格拉底的一個區別是,蘇格拉底喜歡談話,第歐根尼更像是在搞行為藝術。在他看來,世界上的所謂正常人其實都是瘋子,他們過於在意這個充滿貪婪、腐敗和無知的世界的各種習俗。他會在街上倒退著走,在人們出場時進入劇場。有人問他死後想怎麼被埋葬,他說頭朝下埋,因為不久下面就會變成上面。夏天的時候他在熱沙子裡翻滾,擁抱街上被雪覆蓋的雕像。他認為教育只是為年輕人謀生做準備,而不是教他們如何過上幸福的生活,所以一天下午他用膠水把書頁粘起來。上世紀60年代,有上萬名美國年輕人決定脫離現代生活,前往鄉村居住。

1965年到1970年間,美國出現了1000多個公社群體。他們一般的做法是,「帶上一些麵包,買一塊地,宣布這塊地免費,開始從零開始建設人類的經濟、社會和精神結構」。他們都想追尋美好的生活,不像他們拒斥的競爭、剝削的制度那樣。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大部分公社都離不開外面的資本主義世界。要還貸款、養孩子,不是所有的食物都能自己種出來。有些公社要依賴社會福利,如美國農業部捐贈的奶酪、社會福利部捐的咖喱。

1978年,行為藝術家謝德慶做了一個約9平方英尺的籠子,在籠子裡待了一年。每天有一個朋友給他送去食物,並把垃圾收走。他規定自己不許說話、讀書和寫作,沒有電視機和收音機。房間裡除了床和洗臉盆,只有一個鐘錶。他的表演每個月對公眾開放一兩次,其他時間都是孤身一人。後來有人問他在裡面都在幹什麼,他說讓自己活著並思考他的藝術。

2008年,23歲的列維·菲利克斯在洛杉磯一家創業公司擔任副總,每周工作70個小時,因為壓力太大引起併發症導致住院。他決定跟女友一起去柬埔寨旅行,其間他們停用電子設備、冥想。回國後他們開設了成年人戒掉數字設備的夏令營。入營時,營員要宣誓,把手機交給穿著防化服的嚮導。他們不可以上網和接電話,可以參加烹飪、踩高蹺、用打字機搞創意寫作、合唱、喜劇表演、射箭等活動。

奧德爾說,遁世是不現實的,註銷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也顯得過于格格不入,我們恰恰需要積極地入世。「脫離是不離開這個世界,而是要採用外人的眼光。它意味著不是逃離你的敵人,而是了解敵人。脫離世界不是拒斥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它是這個世界的完美圖景,正義得到了實現。脫離是用未來應然的世界的觀點來看這個世界。注意力經濟努力把我們困在可怕的現在,我們要重新獲得不被失望玷汙的想像力。」

圖 | 攝圖網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注意力的本性就是轉向新鮮事物,一旦對象引不起興趣,看不到新的東西,它就會不顧我們的意志,轉向別處。」也就是說,注意力不會自發地持續下去。所以我們要訓練自己的注意力。「真正地收回注意力,不是一勞永逸地退出社交媒體,而是不斷地訓練,要把它用在其他地方,去擴大它、增加它,提高其敏銳度。我們在思考時要跨越不同的時間幅度,而不只是媒體炒作施加給我們的二十四小時或更短的周期,當點擊誘餌出現時停下來想想。」

此外,由於網絡剝去了我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為了對抗它的力量,我們可以把自己重新置入我們的物理環境中,奉行生態地域主義,觀察本地生長的東西,對當地的生態系統負責。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9期)

作者檔案

非虛構類好書大搜索,日常更新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溫格9000字專訪:社交媒體就是浪費時間,尊重源於價值觀
    我不反對社交媒體,但大部分都是在浪費時間。而且社交媒體有點太非黑即白了。生活比這更複雜一些。 下一個改變(足球)遊戲規則的是神經科學。因為我們對身體速度和機能的提高已經到了盡頭。下一步將是提高決策的速度、執行的速度、協調的速度。
  • 哪個國家花費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最多?不是中國,而是菲律賓?
    全球網絡索引(Global Web Index)發布了有關社交媒體趨勢的最新報告,菲律賓又一次被評為「在社交媒體上花費時間最多的國家」。根據最新報告顯示,菲律賓平均每天花費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為3小時50分,位居世界榜首。
  • 《奇特的一生》:常嘆時間不夠,其實是我們浪費得太多
    《奇特的一生》,告訴了我們如何管理時間時間的固有價值關於時間對人們的意義,曾有許多學者、專家、名人都論述過。魯迅先生說: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而浪費別人的時間無異於謀財害命。著名科學家華羅庚說:凡事較有成績的科學工作者,毫無例外地都是利用時間能手,也都是決心在大量時間中投入大量勞動的人。
  • 把時間浪費在對我們人生有意義、高價值、極美好的事物上
    所以我們不要把時間用在那些低級趣味的事情上,而是浪費在對我們人生有意義、高價值、極美好的事務上。賺錢是一個過程,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我們的終極目標是過得更幸福。但是賺錢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事,當今社會如果沒有錢,就無法支撐我們的各種日常開支,我們很難幸福起來,因此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財富,才能享受美好的生活。
  • 浪費時間在這4件事上,等於是放棄自己,浪費青春
    【1】浪費時間計較和高人比較使我們自卑,和俗人比較使我們下流,和下人比較使我們較滿,在生活中只要自己覺得快樂、滿足、幸福才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要無謂地陷入與別人不斷的計較中,要告訴自己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但所謂的
  • 《監控資本主義》:社交媒體背後,是誰在操縱我們的注意力
    但倘使我們去回想當下日常生活裡的點滴時刻:在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之餘,癱陷於沙發裡,手指遊走於手機屏幕上,沉醉於社交媒體不斷推薦給我們的海量信息與精彩內容,不知不覺間便投注了大部分的空閒時間,已然忘記最先瀏覽的內容為何。
  • 傑麥可-格林:我們建議喬治關了社交媒體
    今日,快船前鋒傑麥可-格林接受了媒體採訪,並提到了隊伍帶給喬治的建議。格林告訴記者:「我們就是一直試著去告訴他,讓他腦子裡別想那麼多事情了。他應該把球迷先屏蔽了,然後把社交媒體也關了。」北京時間8月26日,快船將與獨行俠迎來系列賽第五戰。
  • 社交媒體趨勢調研報告:COVID-19如何影響全球社交媒體平臺發展趨勢
    儘管打算長期養成這種習慣的人越來越少,但仍有將近四分之一的重度用戶打算在後疫情時代繼續在社交媒體上花費更多事件。但問題是我們尚不清楚此舉是暫時的還是代表用戶對社交媒體的態度改變。 我們將在後文考慮這些群體對其媒體習慣進行持久性改變的可能性。
  • 弗雷德金悖論:為什麼我們總浪費時間在無關緊要的決定上?
    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稱,我們每天僅在食物上就做出226.7個決定。這些決定大部分都很簡單,我們不會為此煩惱。 但我們也會做出其他各種艱難而重要的決定——那些讓我們無法停止思考的決定,那些會讓我們失眠的決定。不管是要孩子,還是和某個人結婚,還是買房子,還是搬到另一個地方去追求一條又一條職業道路。
  • 史蒂芬妮·梅爾:我們家禁止用社交媒體(圖)
    不同的是,寫作更難,需要更多時間,但也是更令人上癮。我遇到過很多作家都痴迷於寫作的下一步——出版小說、尋找受眾、投身於書的商業運作,而我並不是這樣。出版圖書的事務是工作,而寫作才是獎勵。我本以為當我的孩子長大以後寫作會更輕鬆,但我後來發現照顧青少年比幼兒更費心思。幼兒有很多生理需要,需要你在身體上作出回應。照顧年幼孩子的挑戰中,一部分是來自於他們不需要你的頭腦。
  • 「人脈即錢脈」是最大的騙局,過度社交浪費時間,不,是生命!
    在社交這件事上,我們都會經歷這些過程:從剛開始的努力獲得所有人的歡迎,到後來只與自己喜歡的人交往。人生過半,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很多人開始對自己的人際關係下手斷舍離。話不投機的,沒有工作交接的,亂七八糟的親戚,通通斷了聯繫。
  • 為什麼社交媒體傷害的總是女孩子?
    但「臉書」以及其他社交媒體的平臺開始並未吸引太多的中學生,一直到iPhone於2007年問世,然後短短數年風靡全美。因此,對於這段從2007年起至2012年前後的時間,我們不妨理解為一個短暫的變革期,在這五年間,美國普通青少年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 Twitter希望社交媒體更像電子郵件
    但是,可以想像它開放時會包含數十個(甚至數百個)獨立的提供商,它們一起運行社交媒體服務。Twitter現在正在探索這個想法。周三,執行長傑克·多爾西(Jack Dorsey)表示,他正在資助一個小型獨立團隊,負責開發「社交媒體的開放式和分散式標準」。他在推文中說:「目標是使Twitter最終成為該標準的客戶。」該公告有些令人震驚。從某種意義上說,多爾西(Dorsey)提議淘汰舊的Twitter,以尋求新的開放標準。但是,該公司表示,長期控制Twitter的唯一公司的當前模式可能不可持續。
  • Netflix新片致部分用戶放棄社交媒體帳戶
    來源:新浪科技據報導,Netflix的最新劇情紀錄片《智能陷阱》(The Social Dilemma)導致一些社交媒體用戶放棄了自己的帳戶,但是該片不太可能對科技巨頭造成嚴重的衝擊。自今年9月9日開始在Netflix平臺上首映以來,這部影片就一直停留在最受歡迎影片Top 10排行榜上,這部影片探討了網際網路上最受歡迎的一些產品的商務模式,即追蹤用戶的行為,從而銷售高精準度廣告,並誘導用戶上癮,進而形成不斷的惡性循環。
  • 戶外廣告+社交媒體,線上線下引爆營銷勢能
    編輯丨戶外媒體內參圖丨pexels網際網路時代下,社交媒體已經成為眾多年輕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隨著戶外廣告在創意、內容、畫面等多方面的創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主動把戶外廣告在社交媒體上進行分享。
  • 浪費自己時間等於浪費生命,浪費別人時間等於謀財害命
    我們都說,時間就是金錢,一直以來,自己都沒有深刻去認知到這句話的意義。時間不僅僅是錢,還是命,浪費自己時間等於浪費生命,浪費別人時間等於謀財害命。理論上來說,時間和金錢一樣,都是需要打理的。不過現在搞理財幾乎都是騙子,一個月才一兩萬你理什麼財?
  • 有聲量、沒銷量,社交媒體營銷的繁榮窘境
    為了吸引用戶關注營銷內容,社交媒體營銷不得不增加趣味性,嘗試用更創意的、吸睛的內容和互動方式,與用戶「打成一片」,「寓教於樂」。於是,藉助熱點話題,輸出消費者感興趣的內容成了社交媒體營銷的主流。2019年雙11前夕, 大樸家紡發布了一則廣告片,短短幾天成為社交媒體上的刷屏案例。原因就是這則廣告片借「性」發揮,全片只有一句文案「我們的青春全在裸睡的床單裡」。
  • 你好,9月7日 | 你可以浪費時間,但不可以浪費生活。
    我們可以浪費時間,但不可以浪費生活。給自己時間,不要焦急,一步一步來,一日一日過,跟自己向上的心去合作,不要放棄對自己的愛護。  時間是往前走的,鐘不可能倒著轉。我們可以轉身,但是不必回頭,即使有一天,你發現自己走錯了,你也應該轉身,大步朝著對的方向去,而不是回頭怨自己錯了。
  • 做自媒體賺錢嗎?做自媒體的意義何在?
    很多人做自媒體很長時間沒有賺到錢,然後反問說我們做自媒體的意義在哪裡?為什麼還要做呢?今天我就給大家思考一下啊這個話題。第一你說在現實生活當中,你要教一個比你優秀的人,難不難?特別難,我可以告訴大家,因為什麼?
  • 浪費時間是浪費生命
    有時候我就在想,時間都是怎樣浪費的呢。有些人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做一些不願接受的工作繼續生存;有些人可以學習,但被手機電腦耽誤自己的成功;有些人可以好好陪另一半,但是被生活無情打敗。我們本來可以變得很好,但是由於我們不會自律,不制定目標,導致我們的時間無情流逝越來越多。懶惰也是人之常情,誰不願意每天吃喝玩樂舒舒服服的過一輩子呢,但是,我們沒有這個資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