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曾經備受矚目的「女童高空扔蘋果砸癱女嬰」案終於宣判了,一審判決肇事女孩監護人賠償185萬餘元。這一筆錢對於女嬰凡凡一家來說,雖然能解當下的燃眉之急,但是對於凡凡漫長的人生路,可能真的只是杯水車薪。更別提,家人為凡凡付出的心血和帶來的無盡傷痛。
審判結果宣布後,網友群體裡發出了兩種聲音,一種為受害女嬰抱不平,認為185萬加坐牢都彌補不了對孩子的傷害。還有一種認為,11歲的女孩雖然有過錯,但是蘋果核是不慎墜落,而不是故意拋物,也不能太過於為難這個女孩。
讓我們來還原一下事情的完整始末,2018年3月9日下午,當時年僅3個月的凡凡被家人抱著在樓下散步,返回住處時在單元入門處被一個從高空落下的蘋果砸傷頭部,後陷入昏迷,被送往醫院搶救。
3月21日,東莞塘廈警方發布通報稱經調查,最終確定肇事者為該樓24樓的一名11歲女孩,事發時女孩獨自在家。小女孩父親說,當時家裡有一個寵物狗,那個蘋果被狗咬了一口,小女孩就丟給狗吃,不小心從陽臺丟了出去。
看著視頻中躺在病床上的凡凡,小小的孩子軟軟糯糯,全身卻插滿堅硬的管子,身邊放著冷硬的急救器具。她的人生還沒有開始,便開始了與醫院相伴,與病床為伍的日子。相信每一個做了家長的老父親老母親,都不忍心看下去。
高空拋物的殺傷力有多大?有一個成語叫「以卵擊石」,在我們的觀念裡,雞蛋是很脆弱的,但是如果從4層樓。對,僅僅是四層樓的高度拋擲雞蛋,就能把人的頭部砸出一個大腫包;如果變更高度,從20幾層樓拋下雞蛋,它的衝擊力就足以令人死亡,能造成同樣效果的還有巴掌大的西瓜皮和和空的易拉罐。
當然,這些數據的前提是一個成人為準,如果是3個月大的嬰兒,連囟門都沒有閉合,頭骨還是軟的,傷害可能以倍數增長。如果自己住在高層,而且家中有孩子,別說不小心拋下的蘋果核了。哪怕陽臺周邊都不會讓孩子去,任何向陽臺方向的拋擲動作都不應該有。這才是住在高層的父母應該有的育兒態度。
有一位家長說,自己有了寶寶後,也發現他們有想往樓下扔東西的念頭。為了避免她危險,也為了避免她傷到別人,家裡就安裝了防護網。不僅從硬體方面做好保護措施,從孩子的教育方面,也時時刻刻教導孩子,不可以往樓下扔東西,以及扔東西砸傷別人的風險。
在整個事件的過程中,11歲的女孩首先缺乏對高空擲物的風險認識,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價值觀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其次,事後女孩沒有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是在DNA檢測才承認蘋果核是自己扔的。這反映了家長在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如何處理的態度問題:
01遷就
表現在隔代養育著比較多,孩子犯了錯,爺爺奶奶第一反應就是遷就和安慰。在孩子沒反應過來時,成年人已經打掃好了戰場,表現一切都沒發生過一樣。基本上,「熊孩子」就是這樣塑造出來的。
這樣養育出來的孩子,根本意識不到犯錯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對錯誤的性質完全處於模糊的認知狀態。以前還有一個新聞,就是說幾個10多歲的孩子從樓頂扔磚頭的,砸傷了路人。和這位10多歲的女孩一樣,在他們的意識裡,根本不會考慮後果。
因為總有成年人幫助他們料理善後了,他們來不及去思考和體會,即使思考了,憂患意識還在萌芽階段,就被家長屏蔽了。無腦式的遷就,是孩子釀成危害的隱患。
02責怪
還有些家長則與此相反,當孩子犯錯誤,家長情緒立刻就會爆炸。一邊罵孩子,一邊料理殘局,雖然很多時候會有效。孩子在經受家長憤怒的洗禮下,確實會安生一陣子,但實際情況是,孩子不是變得謹慎了,而是膽怯了。
最直接的影響是,孩子會認為恐懼和暴力是控制他人的一種手段,所以在暴力的環境下長成的孩子,以後的犯罪率也會特別高。
其實更好的方法是,當孩子犯了錯,家長態度溫和並且專注於解決問題,運用啟發式的提問問孩子,比如:「你把牛奶弄灑了,現在你覺得怎麼辦比較好呢?」這不僅會啟發孩子的思考,讓他不正面面對問題的發生。
當家長關注問題的解決,而不是轉移到孩子本身,對孩子肆意說教或謾罵。這樣的方式也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遵守,啟發式的提問,不給孩子預設答案,也是在教會孩子生活技能,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孩子來說,每一次犯錯都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對這名11歲的女孩的家長來說,如何在事後教育孩子,不僅僅是一筆昂貴的賠款和一句輕描淡寫的「不是故意的」就可以過去的。更加是對孩子長久的心理建設,和潛移默化的行為教導。令人欣慰的是,2年快過去了,當時3個月大的女嬰現在已經學會了叫媽媽,真的希望她能在先進的醫療資源下,能恢復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