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內的土地面積,相對於露地面積,可以用寸土寸金來形容。每浪費一平方米,都會造成較大損失:主要是因為大棚造價高,管理費用及蔬菜生長中投資較大。但栽植蔬菜幼苗後,因多種方面很容易造成缺苗斷壟。那麼,主要有哪幾方面的原因?需要怎樣解決?我把承包大棚後,栽植甘藍造成幼苗不齊的一些經驗教訓分享給同行的朋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栽植幼苗後,造成不齊的主要原因
【1】栽植過淺:大棚栽植農作物,和露地栽植不同:露地栽植農作物,基本是先澆水後栽植;而大棚內栽植農作物,基本是先栽植,再打開微滴灌進行滲透。由於剛耕過的土壤比較鬆散,滴水較慢,土壤在滋潤過程中逐漸沉實,而栽植的幼苗不能和土壤一起下沉,造成預埋的根系露出土壤表層。這種情況下,如遇陰雨天氣,溫度低,成活率還較高;但如遇晴好天氣,大棚內的溫度一般在32℃以上,土壤表層溫度較高,而移栽的幼苗嬌嫩,很難紮根,因此成活率較低。即使陰雨天氣栽植的幼苗,在晴天后也容易乾枯。所以大棚內栽植幼苗時,埋進土壤的根部要稍微深些,即把根系埋進土壤的深度,要按墊實後計算,才能達到根系入土後正常紮根、發芽的目的。
另外,不管起壟栽植還是挑溝栽植,一定要把碎石塊撿除、大的坷垃破碎,否則,都會影響幼苗紮根,造成幼苗不齊。
【2】查苗、定苗不及時:幼苗栽植後,由於耕地時土壤乾燥,一般需要大水澆灌。因此需要7天以上才能進入棚內勞作。這時幼苗的質量,如大、小,雜苗以及成活率都比較明顯,所以要及時剔除雜苗後,移栽備用苗;同時拔除幼苗,補栽壯苗。
定苗要及時。定苗就是確定栽植後需要留用的幼苗,也是查苗、補苗後的複查。查苗、補苗後,約5~7天左右,需要定苗。定苗時,對雙棵的幼苗要及時拔除一棵弱苗,對弱苗再一次拔除、移栽(移栽的幼苗,要選用較旺的備用壯苗。移栽時儘量不破壞根系,方法就是多挖根系周圍的土)。
查苗、補苗後,達到不缺苗;另外儘量使幼苗大、小統一,防止後期旺苗爭搶養分,同時由於遮陰,致使弱苗更弱,影響產量和質量。
需要說明的是,在育苗或購買幼苗時,切勿按實栽數量購買,至少要增加2%~3%的數量,用於補栽。假設幼苗數量少,寧少栽面積也不能以次充好,剩餘的地可種植其它同季作物。
【3】切勿粗放管理:在幼苗定植後,需要一系列管理。例如:對弱苗單獨追施速效氮肥(尿素等)用於提苗,追肥時,切勿靠近幼苗,因為大棚內的幼苗根莖,特別嬌嫩,一旦遇上追施的肥料,會燒傷而逐漸乾枯;同時由於棚內溫度高、溼度大,蒸發能力強,容易燻蒸周圍的葉片造成乾枯甚至引發病害。另外,在鬆土時(大棚內雜草較少,但為了根系生長在疏鬆的環境中,需多次鬆土),切忌手無把握:初次鬆土不要靠近幼苗,以免造成根系活動而乾枯;後期劃鋤時不再鬆動株距之間,就行距內,也要遠離根系,否則得不償失。
總之,種植大棚作物,增產的前提,就是把大棚面積利用的恰到好處,如果缺苗斷壟,在總數量減少的情況下,總重量肯定降低,高產幾乎不可能,從而造成高投資、低收入的尷尬局面。因此,保證幼苗齊全,是保證大棚增產增收的基礎。
三農小分隊MCN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本期作者|泰山農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