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長葛一村支書搞大棚:10年前,砸了!10年後,全村分紅!)
盛夏的腳步逐漸臨近,後河鎮燒盆宋村蔬菜大棚的生意也紅火了起來。
每天傍晚,趁著愜意的夏風,來到天河路南燒盆宋村經濟合作社的有機蔬菜種植基地,紅彤彤的大番茄、水靈的脆黃瓜,挑上兩袋帶回家,成了最近一段時間燒盆宋村周邊居民的一大樂事。
這塊佔地58畝的有機蔬菜種植基地,不但在後河周邊打開了市場,更成為了後河鎮產業扶貧基地之一。
才半年時間,燒盆宋村經濟合作社的項目咋運行得這麼好?
因為疫情,燒盆宋村的有機蔬菜基地迎來了第一波客人
半年前,剛剛開始生產的燒盆宋村有機蔬菜種植基地遭遇了困境。
「其實,我們的蔬菜大棚剛剛正常運作起來,就遇到了蔬菜不好賣的難題。」燒盆宋村黨支部書記李豐年介紹說,「當時大棚裡主要產品是平菇,長葛城區幾家大型商超需要的是包裝好的冷藏平菇。但村裡前期的錢都投在大棚建設上,還沒有辦法進行下一步的冷藏作業,當時只能把產品賣給下面的菜販。說實話,這樣做的利潤不高,市場也很難打開。」
燒盆宋村有機蔬菜生產基地中,成熟的辣椒沉甸甸地掛在枝頭。
然而,因為疫情,燒盆宋村的有機蔬菜基地迎來了第一波客人。
二月份和三月份,因為要執行嚴格的防疫措施,全市許多大型菜農的產品都集中供應市區大型商超。農村地區因為防疫檢查,蔬菜運送成了難題。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後河鎮政府出面協調,燒盆宋生產的平菇及時向周邊村落供應。漫長的疫情期間,李豐年一方面嚴格按照防疫要求,指揮蔬菜大棚的有序生產;另一方面,他和幾個村「兩委」幹部每天開車將剛剛摘下的新鮮平菇送到周圍十多個村子。產自燒盆宋村的優質平菇陪伴近半數後河人度過了「禁足」的兩個月。
「通過疫情期間的送貨,我們穩定住了第一批客戶,就是周邊的村民。大家都知道燒盆宋村的蔬菜大棚又開起來了,在家門口就能買到新鮮蔬菜。」李豐年說。
三分之一村民入股,重開蔬菜大棚,這次要把十年前沒幹成的事幹好
事實上,燒盆宋村村民,或者說李豐年從事蔬菜大棚的產業從十年前就開始了。
2010年前後,李豐年帶著幾個有投資意向的村民,合夥在村南承包了近百畝土地,搞起了蔬菜大棚種植。
平菇生產大棚裡,工人們正在採摘平菇。
「當時的計劃很好,每個大棚一年兩季蔬菜,每年一個棚能收入五六萬元。」李豐年說,「但實際並沒有那麼容易。一方面,第一產業本身的附加值比較低,當時為了快速形成規模,生產的都是比較低端的產品,利潤空間小;另一方面,後來幾年後河鎮的浴櫃行業很快形成規模,村民們在家門口隨便找個工作,一年下來也能有四五萬元的收入,而且還比蔬菜大棚省事,慢慢的堅持下去的人就少了。」
最終,燒盆宋村第一波蔬菜大棚的熱潮就以大棚全部出售給天源牧業的結局黯然退去。
就李豐年個人而言,去年秋天村裡成立經濟合作社後,提出重開蔬菜大棚的政策需要很大勇氣。
「畢竟在這上面栽過跟頭,我在向村『兩委』提出這個建議時,內心鬥爭很激烈。」李豐年感嘆道,「今時不同往日,回過頭看,當時失敗經驗不足是一方面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人心不齊,十幾個人說是一起投資,但實際上是各幹各的,沒有擰成一股繩。經濟合作社成立以來,村裡上下空前團結,都想借著這個機會好好幹一番事業。我也尋求了鎮政府和市農業局很多領導專家的建議,有了相對明確的發展思路。十年前沒幹成的事,這次一定要幹成了!」
抱著這樣的決心,李豐年挨個對村「兩委」幹部做工作,在經濟合作社的股東大會上不厭其煩地向大家闡述未來的發展計劃。最終,佔燒盆宋村三分之一人口的入股村民同意了重開蔬菜大棚的計劃。
4號扶貧大棚裡的黃瓜已經結出了好幾輪果實,即將換成經濟價值更高的平菇。
李豐年的決心也感動了身邊的人。十年前李豐年第一次投資蔬菜大棚的時候,曾聘請過一個山東壽光的技術員老王。十年後聽說李豐年又要重開蔬菜大棚,老王大方地表示可以免費做技術指導。
「十年前我們十幾個人合夥出錢聘請老王來當技術員,那時候長葛平均月工資也就是2000元出頭,我們給老王開出的工資是5000元一月,還包吃包住。現在老王免費給我們做技術指導,蔬菜出現啥問題,只要跟他視頻通個話,或者拍照片發過去他就能指導我們解決。人老王還是挺重情義的,十年前的高工資沒白給他開!」李豐年打趣說。
山東取經,要在長葛種出第一批夏天收穫的平菇
隨著全國疫情的緩解,原先那些關門歇業的飯店也都逐步恢復了經營。
「這些飯店對平菇的需求量非常大,這時候正是平菇銷售的旺季。但我們這兒夏季卻種不了平菇,只能種黃瓜、番茄。盛夏馬上到來,黃瓜、番茄的利潤馬上就跌到谷底了。現在我們每天大概能賣出1000多斤,但很快就賣不下去了。」李豐年說。
作為國人喜食的菌類之一,平菇喜陰涼溼潤的環境。但眼下時節最高氣溫已經達到了37°C左右,眼瞅著能賺一大筆錢的菌類種不了,李豐年很著急。
「不止我們種不出來,全長葛沒有一家蔬菜基地能在夏天種出平菇。之前種黃瓜種番茄,只是整個基地發展的第一步。未來一定要往經濟價值高的作物上發展。」李豐年說。
李豐年找到了十年前經營蔬菜大棚時候積累的技術人脈,在山東濟南找到了一家專業生產夏季平菇的大棚基地取經,要在長葛種出第一批夏季長成的平菇。
「那是我們每個種菜人心中的聖地。」李豐年這麼評價山東,「人家幾十年前就開始進行現代農業的探索,山東有個地方現在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蔬菜之鄉』!一個月前,我們有個大棚裡的辣椒葉子突然發焦枯黃,我們找了很多人詢問原因,包括一些本地的技術人員,都是一籌莫展。最終還是老王看了照片,斷定說是氣溫問題。這兩天大棚開口之後立馬變好了。」
小編在燒盆宋村採訪的時候,李豐年正在和種植基地的生產負責人李海寬商量去濟南取經的事兒。
「就定在明天吧,早上4點出發,我開車帶著你,咱倆在那兒住兩天。」
「從長葛到濟南,開車大概得七八個小時,時間有點緊,提前聯繫一下人家,說明咱們的來意,到時候加緊學技術,一定要在今年夏天種上平菇。」
「對,待會兒你把這批番茄送完就回家準備一下,明早我找你。」
「行!」
打造後河產業扶貧基地,貧困戶一年收入2萬元
燒盆宋村有機蔬菜種植基地的建成投產,也為後河鎮的產業扶貧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這座種植基地的14座大棚中,有一個特殊的4號大棚。後河鎮6名貧困戶利用金融扶貧小額貸款政策,每戶貸款2萬元,總投資12萬元,用於4號大棚的日常生產。
今年3月底,6戶貸款投資4號大棚的貧困戶已經分到了第一季度的分紅。
「這座大棚除去種子、肥料、人工支出以及償還貸款,每年能淨收入12000元左右,每戶貧困戶每年分紅2000元。此外,這6戶貧困戶還參與4號大棚的日常種植工作,除卻分紅每月還能領到1500元左右的工資。靠著這座大棚,就能為6戶貧困戶每戶每年增加2萬元收入。」 後河鎮黨委副書記許中傑說介紹說。
今年3月底,這6戶貧困戶已經領到了第一季度的500元分紅,切切實實增加了收入。
下一步,燒盆宋村正在探索的高品質平菇、聖女果、水果黃瓜等高附加值果蔬也將在4號大棚陸續推出。
「這些新品種蔬菜種植成功後,不但這6戶貧困戶的收入能增加,我們全村參加經濟合作社的村民分紅也能跟著水漲船高。再往後,我們積累的資金充足了,還將對全部大棚進行現代化改造,並修建冷凍倉庫和包裝生產線。到那時候,不止後河,我們要讓全長葛都吃上我們燒盆宋的優質蔬菜!」李豐年說。
(張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