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聞天王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又稱毗沙門天,北方的保護神,又兼司財之職,意為施財天,是掌管財寶富貴、護持佛法的善神。為帝釋天之外臣,以能護持世間,又被稱之為護世者。財寶天王乃五方佛之南方寶生佛所化現,故又名「南通謝」,周邊圍繞八路財神為部屬,協助財寶天王普度眾生,以滿眾生之願。依經典所記,在釋迦牟尼佛住世之時,天王在佛前立下誓願,願護持佛法,並給予眾生財富之資量,令其成就世間法。故以其外相雖顯財寶天王之貌,但實質上仍是佛陀之所化現。
財寶天王在印度被稱之為毗沙門天,原先是古印度神話裡的神,稱為俱毗羅(原意為:醜形身),是屬於夜叉神的神靈。在著名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中也稱財寶天王為毗沙門天。
財寶天王身金黃色,一面二臂,頭戴五佛寶冠,身穿黃金鎧甲,佩諸種珍寶瓔珞,右持寶幢,左手捧著口吐各種珍寶的寶鼠,以菩薩如意坐姿態,坐於伏地白獅子上,身上放射如十萬旭日之光芒,財寶無盡之天庫為其所有。
關於毗沙門天的出生有著多種不同的傳說。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傳說是,毗沙門天原先是印度的創造之神大梵天讓母牛懷孕所生下的兒子,因為性善,不善於爭強鬥狠,後來被異母兄弟羅剎王逐出蘭卡(現在的斯裡蘭卡)的都城,後來移居到岡仁波齊的都城阿羅迦。雖然被逐出家門,但毗沙門天因具有良好的修行,再加上千年苦修,受到大梵天賜予的不死之身,不僅成為財神,也是北方的守護神。
毗沙門天在印度的重要性堪與象頭神甘內什相媲美。當佛教在印度興起之後,毗沙門天就常常以「四大天王」中「北天王」的身份及形象出現在佛陀的故事之中,護衛著佛陀和佛法。他統率著夜叉部眾,駐守在世界中心須彌山的北方。
另外,在《大集經》中也有記載,守護我們所居住的婆娑世界的佛教地區,是過去、現在與未來諸佛共同囑託毗沙門天的重大責任。
在中國內地,中國人常常以多聞天稱呼他,四大天王像經常被畫在寺院廟宇的外牆,守護佛法與寺院。此外,西域的于闐便尊奉毗沙門天為戰神,信仰極盛。在漢傳佛教中認為財寶天王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拯救困苦中的眾生。
佛教於公元7世紀前後從印度傳入西藏。隨著佛教的傳入,毗沙門天也來到西藏,他的頭銜和職位有改變,也有增加。來到西藏的毗沙門天依然是個震懾力十足、威武的戰士,右手中持有勝利幢和左手託抱著吐寶鼠,以雪獅為坐騎。獅子坐騎代表著護法神的屬性。當須彌山上其他三位天王還在做守護神時,毗沙門天在西藏已變身為藏區的財神護法,他除了肩負護衛佛法的重要任務之外,還掌管著世間的財富。
在藏傳佛教中,毗沙門天除了是具有無邊威力的護法神之外,更是增益法中的重要本尊,被尊為「財寶天王」,是有名的財寶本尊,眾財神的首領,乃五方佛之南方寶生佛所化現,藏族地區有很多人供奉和禮敬財寶天王。周邊圍繞著八馬財神,他們是協助財寶天王,護持佛法,滿足眾生積聚福德資糧,以利益修行。
常行慈悲善行之一切眾生,藉由財寶天王之大力加持,可事業順利,鴻圖大展,求財滿願,快速相應。同時若想消災解厄、求取財富、增進福祉,只要誠心祈求毗沙門天王,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