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動畫片的時候會覺得動畫片裡面的聲音很好聽,是不是真的是動畫片裡面人物的聲音呢?其實不然,很多動畫片都是通過幕後配音的環節來達到動畫片先聲奪人的效果。那麼動畫片究竟是怎麼樣配音出這麼好的聲音呢?配音又需要怎麼樣的技巧呢?下面聲氪學院小編給大家說說吧,大家趕快來學習學習。
動畫也是一門音畫藝術,在社會越來越需要感官刺激的今天,好的主流動畫一定要具備精彩的畫面和悅耳的聲音,這是大眾對動畫的直接需求。
沒有聲音的動畫毫無生氣,沒有畫面的聲音,其表現力就大打折扣。動畫的娛樂,表現在播出的環節,最重要的就是聲音和畫面。而聲音中的重要環節配音的地位又凌駕於音樂和聲效之上。
不知是我們的視聽要求越來越高,還是當今的配音水平在下降,特別是動畫片的配音,如今已經越來越少有讓人心動的聲音,越來越少讓人記憶深刻的性格形象了。打開電視,到處都是配音平庸的動畫片,一句句不痛不癢的對白,一聲聲矯揉造作的呼喊,怎能將觀眾吸引?
目前中國動畫配音的不足之處主要在以下三點:
一、聲線毫無特點
看了多部國產動畫,幾乎沒有哪個聲音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幾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學院派播音出身效果,如果不睜開眼睛,真的是不知道這個聲音是來自動畫還是電視劇或者電影。當然,這也和國內缺乏專業的動畫配音演員有關,大部分動畫配音都是來自為電視、電影配音的演員,很少為單獨的角色去挑選特色的聲音就這樣,我們在各個風格迥然相異的動畫片中感受到似曾相識、大眾化的聲音,覺得了無生趣。這點對動畫片人物形象獨特性損害猶大。
反觀日本的配音界,不僅針對不同角色選擇相應聲優,而且許多優質聲優的變聲能力都特別強,能適應多種角色的聲音需要,而每個角色都塑造的栩栩如生。柯南、犬夜叉、聖鬥士,哪一個不曾在漫迷心目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也有一個聲優執著幾十年不離不棄地為一個角色配音,如機器貓等,這種專業和敬業,在國內尚屬罕見。
二、配音缺乏感情
動畫在配音前就是一個幾乎無聲的作品(那些先配音後製作的除外),因此它不能像電視劇、電影一樣能給配音演員更多的啟示,一切情緒都要根據演員的揣摩和配音導演的調動,而作為配音這樣一個可以連軸轉而速成的工作,讓配音演員去花費時間研究角色也成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奢望,這使得流水線上作業的配音,普遍缺乏應有的情感色彩。
沒有感情色彩的聲音,就無法塑造出有血有肉的卡通形象,一個卡通形象如果蒼白無力,就很難得到觀眾,特別是青少觀眾的認同,就會沒有任何角色親和力,這對於一部動畫片來說,前期的策劃、製作等所有圍繞動畫角色所展開的工作幾乎就全部白費。
三、角色對位不準
沒有專業的動畫配音隊伍,沒有機動的配音演員徵尋機制,就只能在現有的配音隊伍中根據個人聲音特點進行分配,因此就造成了角色定位的模式性:老人形象就是老人聲音,孩子形象就是孩子聲音,無數的動畫片中的孩子們的聲音變得千篇一律,特別是由大人們配的嗲聲嗲氣的孩子腔,根本就已經脫離現實中的孩子太遠了,也因此就偏離了其所對應的角色,使得老人不像老人,孩子不像孩子,樣板化模式化嚴重。
近來,市面上現身一種只以音像製品發行的方言動畫片,如四川話、東北話版本的《貓和老鼠》等,雖然沒有大肆宣傳,但是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效益,關鍵一點是它們的娛樂效果都很強,因此才有了觀眾喜聞樂見的反應。
其實在國外的諸多動畫片中,也有一些角色是以方言的形式出現,能表現出別具一格的形象特徵。雖然國家一直對傳媒節目中的方言不去提倡,但如今無論新聞還是電視劇、電影,方言角色越來越多,也使得動畫片可以做這方面的一些嘗試。記得看過一版由臺灣省配音的《小雞快跑》動畫電影,其中的老公雞是典型的山東口音,其搞笑效果簡直爆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動畫巨頭迪士尼挑選配音演員有一個全球的標準,儘管語言不同,但同一個角色在各個國家挑選的配音演員在音色、發聲方法上都應該相差無幾,都應該儘量和迪士尼動畫的原版配音無限接近。迪士尼的這種全球標準目的是讓世界各地的觀眾接觸到原汁原味的迪士尼,當然也給他們尋找合適的配音演員帶來困難。比如在中國為「唐老鴨」配音的篩選從2001年開始就一波三折,直到找到了滿意的配音演員為止,這才是一個專業的態度。
動畫片的譯製工作尚讓迪士尼如此大費周折,反觀我們,是否也應從中吸取經驗,去掉硬傷,開始認真對待我們的動畫配音呢?
一部成功的動畫片,一部分的原因是來自於動畫片本身的聲音效果。配音配得好,才更容易吸引大家繼續關注看動畫片。相信大家看完上面動漫配音技巧有哪些的內容後,對此會有所了解。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