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上午,以「家園與共生」為主題的第二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在深圳大芬美術館正式拉開帷幕。經過初複評選,最終共有來自五大洲61個國家和地區的268件作品入選,其中包括中國作品191件、國際作品77件。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家集中向觀眾展示了全球化視野下的家園、共生主題共融的藝術化表達。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3月7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據悉,第二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聯、中共深圳市龍崗區委、龍崗區人民政府共同舉辦,是一項國家級、國際性的文化品牌活動,至今已是第二屆。
據了解,展覽主題「家園與共生」,是基於對國際形勢、環保趨勢、能源危機等全球性問題提煉得出的關鍵詞,也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藝術呼應。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倍凸顯了這一主題的現實意義,激發了各國藝術家們的創作靈感,國內外藝術家踴躍參與投稿。本屆雙年展於2019年11月正式啟動全球徵稿,得到國內外廣大藝術家的熱烈響應與積極參與,共收到了涵蓋五大洲、66個國家和地區的投稿4475件作品,經過嚴格的評選,最終共有61個國家的268件作品入選。
與首屆相比,第二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投稿總數增加了1824件,入選國家增加了16個,並有蔣慶北、謝明凱等15名大芬畫家的作品入選,大芬雙年展的國際影響力、輻射力進一步提升,對推動國際文化交流和提升本土畫家的原創水平發揮出巨大作用。
多元視角描繪「家園與共生」主題個性化思考
從自然山川到城市景觀,從人與環境到動物與世界,從寫實到畫意,展出的268件作品風格各異,形態多樣。國內外藝術家用各具特色、題材豐富、角度多元的油畫作品,展現了來自不同文明的個體對「家園與共生」這一國際性文化的個性化思考,也是當下全球本土油畫發展現狀的一個展現,引發觀者深思。
本屆展覽繼續堅持推崇富有創意、彰顯個性的油畫作品,尤其注重繪畫性、學術性和藝術性,讓大芬成為中國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國的平臺和窗口,促進世界各國藝術家在文化藝術上的交流與發展。
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互鑑的盛事 亮明中國美術的文化立場和開放姿態
「深圳的創新體現在方方面面,可以說,『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正是美術創新的重要成果,更是深圳文藝創新的重要成果,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互鑑的盛事。」開幕儀式上,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副書記、一級巡視員陶勤對本屆雙年展給予高度讚譽。
她表示,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通過對各國藝術家發出主題創作的號召,以對來稿的研判和遴選,亮明了中國美術的文化立場和開放姿態,踐行了國家提倡「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戰略構想。未來,中國美協將繼續支持「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的品牌建設,希望深圳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新引擎的地緣優勢,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態度」,續寫新時代新的篇章。
中國美協理事、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市文聯黨組成員、巡視員梁宇致辭時表示,深圳經濟特區對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美術產業獨樹一幟,展現了鵬城具有的蓬勃生機和非凡活力,深圳大芬油畫雙年展品牌是不僅成為深圳一張新的文化名片,更為中外油畫藝術交流搭建了國家級、國際性的又一個新的平臺,「本屆展覽以『家園與共生』為主題,正是希望通過這樣的展覽,釋放出積極的能量,讓人們在保護人類生存家園這一主題下,切身感受藝術的獨特魅力。」
龍崗區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吳書坤表示,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第二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和第九屆全國中青年油畫展是龍崗為特區生日獻上的一份文化厚禮,是一幅濃墨重彩的丹青畫卷。接下來,龍崗區將在各級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推進文化交流和開放互建,勇當尖兵,打造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展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深圳樣本、龍崗樣本。
「中國油畫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式事件」
作為兩屆雙年展的評審,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包林認為,「每一屆的雙年展除了主題有變化,參展藝術家也越來越年輕,作品風格更生動鮮活,沒有過於沉重的敘事話題,在作品裡面,我看到了人和自然之間的互動,讓人喜悅,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好的趨勢。」
「很多作品都非常優秀,拿到國際上任何一個平臺,都能產生共鳴感。繪畫是無國界的,我們不要關起門來自己講自己的故事。」包林說,中國學習油畫才百年時間,現在到了一個特別自信、特別開放、特別鮮活的一個階段。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應該是中國油畫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式的事件,因為構建了這樣一個開放的平臺,面向國內國際所有專業人士。
「其實可以看到,在油畫這樣一個小小窗口上,就展現了中國自信與快樂的面貌。」他還提出,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和全國美展和北京雙年展不一樣,應該有自己鮮明的定位,要走得更長遠需要緊跟國家開放與世界交融的步伐。
入圍雙年展大芬藝術家作品群像
來大芬近20年的畫家鄧家傑,在今年疫情期間創作的作品《漁歌唱晚之一》,入圍了本屆雙年展。作品以粵西沿海為材,展現了聰明智慧勤勞樸實的漁民的和諧生活。通過意象寫意的主觀物體,以大膽的色彩、抽象點、線、面構成,使畫面整體呈現出深邃空闊的獨特視覺感,為畫面營造一種溫暖靜怡的氣氛與情調。
▲鄧家傑與作品《漁歌唱晚之一》。
「智者樂山山如畫,仁者樂水水無涯。」人和自然,人和城市之間的關係總是如此的緊密相聯。蘊藏了山水田園不可分割的整體思維,也包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處的古老智慧。85後大芬畫家賴海波的作品今年也入圍了雙年展,他將從中感悟融入作品《嶺山居》中,通過簡化、變形、重組,形成新的秩序跟節奏,進入具象和抽象之間傳達情感。「期望大自然能與現代社會和諧共存。就像這幅畫一樣,形成井然有序的節奏與融合。」
▲賴海波與作品《嶺山居》。
2004年來到大芬的裘俊斌,從經營畫廊到轉型成為畫家,身份的轉換正如此次入圍雙年展的作品《築夢》一樣夢幻。腳手架高聳、縱橫、貫通,跨越和連結,搭成通往理想的梯子……構築空間,載盈夢想。
▲裘俊斌與作品《築夢》。
大芬畫家林樹森的家鄉泉州是歷史悠久的海絲文化名城,90年代初期就來到深圳的他離家已20多年,對家鄉一直懷著濃烈的思念之情。近兩年來,他一直致力於創作海上絲綢之路系列,此次作品《海上絲綢之路之泉州古港》入圍了第二屆雙年展。朝陽照射下的泉州古港口,遠處的千年雙塔,海底的陶瓷遺蹟,展現出祥和的氛圍和懷古昔日的商貿繁榮景象。「非常幸運能入選,這給了我很大的鼓勵,也為海絲系列題材的創作增添了力量。」
▲林樹森與作品《海上絲綢之路之泉州古港》。
作為大芬本土畫家的代表,蔣慶北這次的作品《完達山秋韻》也入圍了雙年展。他的創作主題,也聚焦於自己的故鄉。蔣慶北的家鄉完達山屬小興安嶺山脈,小興安嶺又被稱為「紅松的故鄉」。這個季節裡,紅松是森林厚重的低音,他們成片的深綠構成森林大片的重色,映襯的樺樹的潔白,構成著小興安嶺特有的韻律……「這次雙年展的主題是家園與共生,參加這個展覽讓我對生態環境保護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雙年展無論對大芬藝術家還是整個深圳的藝術家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可以了解世界,了解全球生態共生,更好地保護人類的家園。」
▲蔣慶北與作品《完達山秋韻》。
來源 | 晶報APP
記者:李海若
通訊員:胡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