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娛樂硬糖」(ID:yuleyingtang),作者:李春暉,36氪經授權發布。
人紅是非多。
以B站為新陣地,AO3同人圈和肖戰粉絲再次爆發大規模對峙。
起因是4 月初,B 站和贊助商在娛樂區搞了個「心動挑戰混剪大賽」。用戶可以剪輯明星視頻投稿參賽,並根據排名獲得相應獎勵。
這是比較典型的星粉共創活動,靠自己的力量為愛豆製造更大舞臺,從微博到各大視頻網站,從社區到在線音樂平臺,粉絲都是遵循這一邏輯。
而肖戰的粉絲在這個活動上,又一次翻車了。粉絲太善於爭,卻不懂得退。他們通過在微博號召投票,將肖戰相關的視頻剪輯,送上了B站這個活動的首頁。從2月底就因「227事件」一直在被ao3同人圈圍剿的肖戰,又一次被粉絲送上了風口浪尖。
而倒黴的,自然又是平臺。上次是ao3,這次是B站。
在微博搜索B站ceo,詞條已被刷成這樣
總有人說「網際網路沒有記憶」,這絕對是最大的誤解。
恨比愛持久,路人是轉頭就忘,但也永遠有人在提醒「別忘」。
硬糖君無意再參與227事件本身的辯論(可戳肖戰粉絲、ao3與「227聖戰」,開年最可悲的娛樂「盛事」)。事實上,自那以後,我都繞著雙方爭鬥製造的網際網路廢墟走。
只有當情緒濃度在一定界限內,理性的探討才能進行。而當情感激烈程度高於界限,理性便被空洞的口號和不切實際的幻想所取代。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沒有對話,只有肉搏。
這是目前圈層與圈層之間的現狀。
池魚失火,殃及城門,AO3是圈層間爭鬥的前一個受害平臺,而B站也絕不會是最後一個。
這也是硬糖君最厭煩這些事的部分。
雙方永遠沒法對打,只能去綁架平臺,真希望他們都去朝陽公園約架。
硬糖君想討論的問題,是圈層矛盾下,平臺應該如何自處?這也是眼下平臺、品牌常遇到的危機公關難題。
舉報、輿論抗議、開發票、威脅罷用。其實,不論是同人圈還是飯圈,使用的是同一套手法。這套手法可以把一個小團體的聲音最大化,進而在數據時代、輿情時代賦予其生殺予奪的權力。其權力越來越大,能力越來越大,成就感越來越大。與此同時欲望也就越來越大,隨之帶來的是作惡衝動。
B站顯然也明白飯圈做數據手法對社區活力的巨大破壞性,在第一次公告時及時調整了活動規則。在第二次公告時,更進一步,直接取消了投票的維度。
但這還不夠。儘管規則調整後,最新賽況已經沒有肖戰內容,抗議卻仍在持續。訴求很快就變成了肖戰不配擁有同人內容,肖戰必須離開B站,甚至是飯圈內容乃至非ACG內容離開B站。
如果說B站對混剪活動規則的修改,還算是確實認識到數據維度的問題;那麼若進一步「納諫」,在B站徹底讓肖戰相關內容消失,則是徹底的平臺墮落。因為那意味著「缺乏固定原則的接受舉報」。
以後,哪個圈層只要能集結足夠的人馬,都能以此威脅平臺下架自己不喜歡的東西。
這會比舉報給公權力更好用,因為民間商業機構顯然是更「慫」的。只要你可以堅持不懈的要求開發票、舉報內容、給app打低分、製造輿論聲勢,都可能讓公司「投降」。
「混剪大賽」下的最新評論
屠龍少年變惡龍的比喻是流俗了,但以暴制暴的結果大抵如此。
群體往往會將可能存在於個人身上的獨特眼光和獨到見解消磨殆盡。可能有人會說,今天的年輕人,明明是更追求個性、特立獨行的一代。但在硬糖君看來,在其圈層之內,今天的年輕人比以往更趨向於思考同步和行動同步。不管是肖戰粉絲,還是227鬥士,或是哪位UP主的粉絲。
當我在2015年為「羅輯思維」的跨年演講撰寫「IP」文化部分,並將相關青年亞文化分享給略年長我的合作者,彼時,我的內心是有驕傲的。驕傲於我也是圈層文化的一份子,有自己喜歡的番劇、自己追的網文作者、自己關注的各種稀奇古怪玩意兒。
是從哪一天起呢?我不再願意談到自己「腐女」「二次元」「追星」,甚至不喜被貼上這類標籤。
張岱說「人無癖不可交,以其無深情也」。但在今天,承認自己有某種圈層喜好,往往不止是個人的事,也意味著你與這個圈層的很多人綁定,儘管其中一些觀點和行為你並不認可,卻仍要被視為一體。
我們是如何淪為群體意識的囚徒,進而被捲入黨同伐異的死循環的?
硬糖君始終記得UP主狗hank在主持某年BML(B站的年度盛典)時說的話,「在人群中顯得有些奇怪的自己,終於找到了組織。原來這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樣。」
這正是我們這樣老一代二次元們遇到B站時的心情。
在今天,二次元文化、青年亞文化被社會肯定、被資本追捧。但當年,面對「現充」們的疏離感,在三次元世界的孤獨,許多二次元亟需找到「世界上的另一個我」,亟需獲得一種圈層的歸屬感。
最開始,便利的網際網路工具讓我們終於找到了同好,圈層文化有了蓬勃發展的土壤。
但隨著不斷向外發展,圈層文化又開始變異了。圈層想要維護自身陣地以及保持圈層優越感,產生攻擊性幾乎成了必然。
一開始,人們總在興奮的談論「入圈」,隨後是略帶恐懼地討論著「出圈」,而現在,已經是時候面對「出圈」之後了。
回到B站混剪大賽事件中,一部分用戶的觀點是要抵制明星飯圈的侵襲、以防B站變成微博一樣嘈雜的粉絲控評場。
但這真是明星飯圈的問題嗎?捍衛二次元隊伍純潔性的同學,不會忘了2018年「國家隊」被二次元圈內對家舉報下架吧?往好處說,給虛擬人物打榜也被引為佳話啊。而AO3支持者採取的對抗手段,也完全是飯圈那一套。
「混剪大賽」下的反制教程
飯圈不是追星圈,而是一套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它正在全面入侵各個圈層文化。以前的動漫愛好者,變成了粉絲;以前的相聲愛好者,變成了粉絲;以前的電競迷,變成了粉絲……
每個圈層看似遵守著自己的規則,但又肆無忌憚侵犯別人的邊界。你砸了我的鍋,我就要掀了你的桌,小矛盾成導火索,最終成為不可調和的你死我活。
飯圈的泛化,已經成為社交網絡裡最大的精神汙染;主動搜捕「異教徒」,則是其最大的毒瘤。
多元文化是圈層的A面,非我族類則是圈層的B面。
可以割席斷交的話題越來越多了。以前,還只有「信不信中醫」有此等分量。現在,喜歡徐大sao還是討厭,支持「花花與三貓」還是反對,似乎都足以成為原則問題。
與之相伴的是網絡輿論環境變得無比糟糕。最先淪陷的是最大的輿論場——新浪微博;緊接著,豆瓣的影評分數也成了粉粉黑黑的戰場;曾經具有「知識分子」姿態的知乎敗下陣來;眼下,B站也站在了這一風口浪尖。
在B站抵制這樣一種文化病毒的侵襲,硬糖君完全支持。B站及時修改了過於飯圈玩法的活動規則,顯然也是出於這種警惕性。但當對圈層文化的捍衛升級為抵制肖戰、抵制娛樂追星、抵制「土味內容」、乃至抵制非acg文化,恕不敢苟同。這算什麼?acg原教旨主義嗎?
保持特立獨行的權利,這無疑是B站、或者延伸到整個網際網路文化,對年輕人最具吸引力的地方。而正如威廉·曼徹斯特在講述美國歷史的《光榮與夢想》後記中寫道的:
「自由若要有實質意義,包容度必須更廣,要將千夫所指之人也納入保護傘下。」
任何人都能為在疫情中奮戰、保護了我們的醫護人員歡呼,自由如果是指包容這種聲音,並不是什麼難度。但自由如果是要容忍哪怕是最輕微的立場不同者,可就需要點肚量了。
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權利,但當發言的內容是讓別人「閉嘴」,權利本身就產生了悖論。
B站CEO陳睿曾不止一次表示,B站用戶的本質,既不是年輕、也不是ACG。「他們之所以聚在一起,我認為是B站提供了一種正向的社區文化,真正的尊重文化。無論是我們對Up主的尊重,Up主對用戶的尊重,還是用戶對和自己有不同觀點的用戶的尊重。我們會建立規則,但更重要的是用戶和up主嚮往這種文化。」
這是2016年陳睿在接受硬糖君採訪時說的話。當時,我們都沒想到B站也會有今日的嘈雜。
但時至今日,B站肯定仍是讓最廣泛圈層獲得最大認同感的平臺。當平臺擴大,不同圈層產生碰撞,像部分激進觀點說的索性去更純粹的小平臺玩?任何地方,人稍一多就會紛爭。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麼退出?
退一步說,縱然學武陵人真能擁有世外桃源,其代價也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類似一種文明在外部受挫後走向自我封閉,網際網路的「信息繭房」已經充滿隱憂,還要再進一步自我窄化視野嗎?
圈層文化除非一直流浪在冷門平臺、10人以下的微信QQ群、在網際網路世界幾乎已沒有存在感的貼吧,不然,恐怕很難躲開所謂「飯圈」問題。
「飯圈」,說白了就是通過各種工具放大局部「民意」的一套手法。
而做數據、控評這一舊「民意」工具和開發票、舉報這種新「民意」工具,顯然都糟糕透頂,都是網際網路文化發展到一個時間點遇到的瓶頸。
出路究竟在哪?如果硬糖君能想出技術性解決方案,估計不止要被網際網路公司重金禮聘,簡直可以拿一個諾貝爾和平獎。但最起碼,我可以保證自己不KY、不控評、不跨圈執法、不舉報威脅。縱然不理解,也可以包容。
或許,解決的希望正在於:當越來越多人對輿論環境的惡化感到沮喪,拯救也就從危險中自發生成。網絡世界的律人與律己,都會重新回到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早已存在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