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詩人劉禹錫,其實也是一個金句小王子。不僅留下了「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的諷喻金句,寫下「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正能量金句,也留下諸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樣的愛情金句。
劉禹錫的愛情詩可以說是不寫則已,一寫驚人。這首《竹枝詞》後兩句一語雙關,看似寫天氣,實則將戀愛中少女懷春的婉曲心事寫得精妙絕倫,一詠成經典。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中,有一道題就與這首詩相關,當時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讓選手在「聞郎江上唱歌聲」與「聞郎江上踏歌聲」中划去一個錯誤選項,答案給的是前者正確,後者錯誤。
但不少友友認為,這句詩到底是「唱歌聲」還是「踏歌聲」本身是有爭議的,像這樣有爭議的詩句不應出現在正誤二選一的題型中。實不相瞞,當時我也是這個想法。
但今天細讀這首詩的時候,卻有了不同的看法。我們先重新來讀讀這首詩。
《竹枝詞二首·其一》唐·劉禹錫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劉禹錫的《竹枝詞》不止兩首,他在夔州三年間,總共留下十一首《竹枝詞》,包括《竹枝詞九首並序》以及《竹枝詞二首》,內容從羈旅思鄉情到淳樸的愛情到人世情的諷喻都有,我們所熟知的「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也出自這一題目之下。
而這首《竹枝詞二首·其一》則是當中最為有名的愛情詩。在此詩當中,他將當地山清水秀的宜人風物描寫出來,展現了當地獨特的天氣,晴雨共有,且將諧音雙關的技巧用到了純熟的境地,以「晴」寫「情」,道出少女春心,讀之令人心動不已。
其實在第二句中,無論是「唱歌聲」或是「踏歌聲」,重點都是在動聽而有情的歌聲,是少女耳中聽到繼而產生揣摩心理的基礎。
《竹枝詞》本是三峽地區流行的一種民歌,在劉禹錫前,顧況就寫道「巴人夜唱竹枝後,腸斷曉猿聲漸稀」;而劉禹錫自己,也是能唱竹枝詞的,白居易有:「幾時紅燭下,聞唱竹枝歌?」而在劉禹錫同題詩其二中首兩句為「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這裡用的是「唱」。所以,「唱歌聲」這一用法肯定是正確的。
那「踏歌聲」又是否正確呢?現在能查到的是有少數版本是這樣寫,二則我們印象中的確有過「踏歌聲」的詩句,李白《贈汪倫》裡就有名句曰「忽聞岸上踏歌聲」,所以在此詩中「踏歌聲」似乎也合情合理。
但我們對比下劉禹錫詩與李白詩就會發現,兩首詩中歌者處於的地點是不同的,李白詩中汪倫踏歌是在「岸上」,而劉禹錫詩中少女的對象唱歌的地方是在「江上」。
什麼是「踏歌」?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手拉手、兩足踏地為節拍的歌舞形式,一種是邊走邊唱的行吟歌者。無論是這兩種中的哪一種,在岸上都可實現,而在江上則不太好實現。
劉禹錫詩中,情郎是劃著小舟在江上,如何邊走邊歌呢?那畫面有點無法想像,稍不注意怕是要為愛翻船……
所以詩詞大會給的答案是劃掉「踏歌聲」,我個人覺得是合理的,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