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大會為什麼說劉禹錫竹枝詞裡是「唱歌聲」而非「踏歌聲」?

2020-12-06 讀書燈下

中唐詩人劉禹錫,其實也是一個金句小王子。不僅留下了「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的諷喻金句,寫下「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正能量金句,也留下諸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樣的愛情金句。

劉禹錫的愛情詩可以說是不寫則已,一寫驚人。這首《竹枝詞》後兩句一語雙關,看似寫天氣,實則將戀愛中少女懷春的婉曲心事寫得精妙絕倫,一詠成經典。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中,有一道題就與這首詩相關,當時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讓選手在「聞郎江上唱歌聲」與「聞郎江上踏歌聲」中划去一個錯誤選項,答案給的是前者正確,後者錯誤。

但不少友友認為,這句詩到底是「唱歌聲」還是「踏歌聲」本身是有爭議的,像這樣有爭議的詩句不應出現在正誤二選一的題型中。實不相瞞,當時我也是這個想法。

但今天細讀這首詩的時候,卻有了不同的看法。我們先重新來讀讀這首詩。

《竹枝詞二首·其一》唐·劉禹錫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劉禹錫的《竹枝詞》不止兩首,他在夔州三年間,總共留下十一首《竹枝詞》,包括《竹枝詞九首並序》以及《竹枝詞二首》,內容從羈旅思鄉情到淳樸的愛情到人世情的諷喻都有,我們所熟知的「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也出自這一題目之下。

而這首《竹枝詞二首·其一》則是當中最為有名的愛情詩。在此詩當中,他將當地山清水秀的宜人風物描寫出來,展現了當地獨特的天氣,晴雨共有,且將諧音雙關的技巧用到了純熟的境地,以「晴」寫「情」,道出少女春心,讀之令人心動不已。

其實在第二句中,無論是「唱歌聲」或是「踏歌聲」,重點都是在動聽而有情的歌聲,是少女耳中聽到繼而產生揣摩心理的基礎。

《竹枝詞》本是三峽地區流行的一種民歌,在劉禹錫前,顧況就寫道「巴人夜唱竹枝後,腸斷曉猿聲漸稀」;而劉禹錫自己,也是能唱竹枝詞的,白居易有:「幾時紅燭下,聞唱竹枝歌?」而在劉禹錫同題詩其二中首兩句為「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這裡用的是「唱」。所以,「唱歌聲」這一用法肯定是正確的。

那「踏歌聲」又是否正確呢?現在能查到的是有少數版本是這樣寫,二則我們印象中的確有過「踏歌聲」的詩句,李白《贈汪倫》裡就有名句曰「忽聞岸上踏歌聲」,所以在此詩中「踏歌聲」似乎也合情合理。

但我們對比下劉禹錫詩與李白詩就會發現,兩首詩中歌者處於的地點是不同的,李白詩中汪倫踏歌是在「岸上」,而劉禹錫詩中少女的對象唱歌的地方是在「江上」。

什麼是「踏歌」?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手拉手、兩足踏地為節拍的歌舞形式,一種是邊走邊唱的行吟歌者。無論是這兩種中的哪一種,在岸上都可實現,而在江上則不太好實現。

劉禹錫詩中,情郎是劃著小舟在江上,如何邊走邊歌呢?那畫面有點無法想像,稍不注意怕是要為愛翻船……

所以詩詞大會給的答案是劃掉「踏歌聲」,我個人覺得是合理的,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詩詞大會》中的最大爭議:江上到底能不能「踏歌聲」
    到目前為止,《詩詞大會》中最引人爭議的,應該就是第五期的一個題目。所給的選項分別是:「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唱歌聲」;「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踏歌聲」。結果選手劃掉了第二個選項,也得到了評委的肯定,順利得分。 然而,這個題目卻在網上引發了熱議。選項一肯定是正確的,絕大部分的詩集中,都將其定為「唱歌聲」。然而,第二項就是錯的嗎?
  • 登上央視把竹枝詞唱給億萬觀眾 這位不安分的90後講解員是個文藝Boy
    他說,自己沒有專業的樂理知識,把詩詞改編成小調,只想對表達自己對於詩詞的那一份理解。 景區講解員亮相央視舞臺 把竹枝詞唱給全國觀眾 許多觀眾留意到,2月3日晚,央視一套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第五場節目中,第二位選手陳籽妍答題環節,在進行「划去錯誤項」答題時,題面出現「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 ...上央視把竹枝詞唱給億萬觀眾 這位不安分的90後講解員是個文藝Boy
    他說,自己沒有專業的樂理知識,把詩詞改編成小調,只想對表達自己對於詩詞的那一份理解。,聞郎江上踏歌聲」兩個選擇項。這道題來自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竹枝詞其一》。選手答題後,主持人龍洋接著說道:「其實啊,竹枝詞本來就是古代巴蜀地區民歌的一種表現方式,百人團選手中就有一位特別擅長唱竹枝詞的朋友,胡紅。」
  • 劉禹錫詩題名為《竹枝詞》,可詩中卻不見「竹」字,讀完長知識了
    今天要欣賞的這首詩,是唐代詩豪劉禹錫的詩,頗讓人不解的是,題目明明說是詠竹,可詩中不見一個」竹「字,那麼詩人到底要寫什麼呢,讓我們一探究竟。《竹枝詞二首》其一 唐代 劉禹錫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譚維維把《竹枝詞》唱給你聽
    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小矣第一次知道這句詩是在看《新還珠格格》的時候,依稀記得是紫薇說的,不過那時候她說的是「道是無情卻有情」。而這首詩原詩呢,則是劉禹錫所作,詩名為《竹枝詞》,共有二首,這是其一。其實劉禹錫的作品,單就我們學過的,都不止於此。
  • 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楊柳青青江水平,陳更飛花令展現風採
    陳更在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的賽場上,在橫掃千軍環節進行了飛花令的比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陳更超強實力的表現讓人刮目相看,給人們帶來了美感,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這次飛花令的字是柳字。一位小選手說出了詩句:「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 「竹枝詞」的前世今生,劉禹錫推動此詩體在流行!其功不可沒!
    1)竹枝詞,是一種詩體,是由古代巴蜀民間的民歌演變過來的。劉禹錫是竹枝詞的發掘者,並創作竹枝詞很多首。作為把民歌變成詩體的文人,對後代影響很大。2)劉禹錫因參於變法和不畏權貴被貶謫。賽歌時,誰唱\得最多,誰就是優勝者。據史書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楚國荊湘一帶就有「下裡」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裡」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帶有巴風,巴歌帶有楚風,二者相互滲透,互相融合。
  • 每天一首古詩詞|劉禹錫: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竹枝詞》(其一)《竹枝詞》是古代四川東部的一種民歌,人民邊舞邊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賽歌的時候,誰唱得最多,誰就是優勝者。劉禹錫任夔州刺史的時候,就非常喜愛這種民歌,他學習屈原作《九歌》的精神,採用了當地民歌曲譜,製成了新的《竹枝詞》,描寫當地山水風俗和男女愛情,極富於生活氣息。這首詩便是系列組詩的第一首,描寫了一個初戀少女在楊柳青青、江平如鏡的清麗的春日裡,聽到情郎的歌聲所產生的內心活動。
  • 1200年了,這首千古名作,我們為什麼都讀錯了?--上觀
    古人誤讀《竹枝詞》:「唱歌聲」還是「踏歌聲」對於這首假象盡意、以象達意、意在象外的千古名作,人們都只把它當成了一首情歌,而且主要都是欣賞其「晴」與「情」的雙關之妙。以上所有版本,劉禹錫的這首《竹枝詞》的第二句均作「聞郎江上唱歌聲」,而不作「踏歌聲」。另外,《全唐詩》和《文苑英華》也都作「聞郎江上唱歌聲」,且並無異文。那麼,《詩境淺說》的「聞郎江上踏歌聲」是從何而來的呢?
  • 劉禹錫: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詩書畫中的才俊少年,我們今天了解一下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的故事。劉禹錫出生在一個儒學氛圍濃厚的士大夫家庭,家教十分嚴格。他自幼聰敏好學,不光在詩詞上展示了自己的過人天賦,對哲學、醫學、天文等方面也有所涉獵。
  • 《贈汪倫》「忽聞岸上踏歌聲」,為何不用「唱歌」?讀懂知李白牛
    而說起送別詩詞,繞不開的就是那首曾出現在課本中的李白的《贈汪倫》,相信很多人對這首詩都是印象深刻,尤其是其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可謂是讓我們對李白誇張修辭手法的運用嘆為觀止。而我本期要和大家探討的問題,也是有關於這首詩,之前我也比較疑惑,還問過很多人,但大多數也和我一樣不懂。下面就來和我一起走進這首詩以及這個有趣的問題。
  • 詩詞:燈火漁歌穿酒肆,夕陽流水踏歌聲
    燈火漁歌穿酒肆,夕陽流水踏歌聲。孤樹成林詩配圖30烏榜悠悠近晚霞,輕煙嫋嫋散千家。秋風不冷江邊柳,草舍微燈逸品茶。
  • 指日邀故友,青山踏歌聲(詩六首)
    曙光就在眼前,指日邀故友,青山踏歌聲。今擷取四位詩友新作六首,敬請老師一起鑑閱雅正。——李勳修2020/03/11一、高玉琛七絕兩首㈠、七絕◎春思(平水韻)江城霧雨鎖斑斕,桑梓何時布穀還?庚子年二月——作者高玉琛(玉琛晶瑜),萊西市人,生於1955年,喜歡古典文學、詩詞歌賦。
  • 「最美歌聲唱家鄉」 林都人民把愛唱給你聽
    「最美歌聲唱家鄉」 林都人民把愛唱給你聽 2020-08-24 16:3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詩豪劉禹錫的長壽秘訣:莫道桑榆晚,為霞沿滿天
    難得的是劉禹錫獨樹一幟,仍然豪氣幹雲,寫出了不少感人的詩篇,迄今還激勵著人們排除艱險,奮勇向前。聊聊劉禹錫的事,筆者竊認為是在給讀者奉送心靈雞湯。(一)參與革新 不幸失敗遭貶劉禹錫(772—842年),唐朝大臣、文學家、哲學家。 家族淵源有兩說,自說系漢代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史載劉勝有子上百,難以考證,若算皇親國戚亦只能算過氣類型;白居易稱其系匈奴後裔。
  • 如果你只關注《贈汪倫》最後兩句,證明你未深入理解踏歌聲的意義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對這首詩逐漸有了一點新的領悟,就是這首詩的真情流露之處,其實是在「踏歌聲」上!「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這踏歌聲是怎麼流露出真情的呢?這樣我們首先就需要來了解一下什麼叫「踏歌」。踏歌是源於我國古代民間的一種歌舞形式,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已經興起了,更是風靡盛行於唐代。
  • 劉禹錫竹枝詞九首中最著名的一首,末二句道出奇語,成千古佳句
    唐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劉禹錫擔任夔州刺史,在聽到當地民歌之後,劉禹錫便深深喜歡上了這種題材,於是他學習屈原《九歌》的精神,採用當地民歌的曲譜,寫下了一組著名的《竹枝詞九首》,用來描寫當地的山水人情、世俗情愛等內容。
  • 1首情詩暗含2個諧音,一語雙關,劉禹錫的文字遊戲,真是絕了!
    唐朝詩人劉禹錫作《竹枝詞二首》,當時劉禹錫任夔州刺史,就是當今的重慶奉節,《竹枝詞》本是巴蜀地區民歌曲調,描寫的都是當地風土人情,男女愛情,每逢年節人們還要舉行歌唱大賽,一邊唱一邊跳,劉禹錫到夔州後,採用了這種曲調,運用詩人的浪漫手法,創作出「新竹枝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