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笛導言
手杖,跟懷表、菸斗一樣,都是歐洲紳士文化的重要一趴(part)。尤其對17—19世紀的紳士們來說,「Walking stick - 手杖」簡直如同後來紐約上東區貴婦們的愛馬仕包包——
你可以偶爾沒帶著它,但要是連一根都沒有,不好意思,你怎麼混進紳士圈的呢?
雖然說白了它就是一根棍兒,但它逐漸就不是一根普通的棍兒了!小編今天就給看客們八一八一根棍兒的出道之路!
▲圖源於網絡
排面兒!手杖的「裝x」之路
人類的心思很有趣,有時候一個東西的價值並不取決於東西本身,而在於別人對它的態度。1976年,經濟學家弗雷德·赫希就把「因為別人沒有,或者沒法輕易擁有,而變成大家都想擁有的某些東西」,叫做「地位性商品」。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想要它,是因為擁有的人極少」(請參考愛馬仕配貨規則)。
手杖,這個本質上就是一根木棍兒的東西,正是一種典型的「地位性商品」。
最初的手杖可能很普通,但使用的人並不普通。在《舊約》中,先知摩西就是用手杖把紅海分開,帶以色列人逃出埃及——emmm那當真不是一根「魔杖」嗎?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可能是第一位手杖收集愛好者,據說人們在他的墓裡發現了300多支手杖——哦對了,彼時的手杖,大概應該叫作「權杖」。
到中世紀,權杖還常常鑲嵌著寶石,並由貴金屬打造。各大君主的加冕儀式上,如果沒有主教遞給你一根權杖,那幾乎等於並沒有得到授權證書……
▲圖源於網絡
所以啦,手杖這玩意兒,逐漸演繹成為「最有地位的人、在最需要彰顯地位的場合的地位型道具」。它怎麼可能還是只普通的「棍兒」呢,它是君權神授、它是君主象徵、它是王冠的好兄弟……想隨隨便便就擁有一根?沒門!
大概是「手杖≈地位」這印象太根深蒂固了,17世紀以後,哪怕啟蒙運動爆發,騎士階層漸漸消失了(唐·吉珂德大哭三聲),過去喜歡佩戴佩劍的「騎士們」選擇了佩戴手杖,以此標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圖源於網絡
至此,手杖大概就和地位再也分不開了。從17世紀到19世紀,手杖逐漸走入歐洲紳士的日常配裝(飾物)列表。有身份的男士出席社交場合,得有這麼一個「身份通行證」。
▲圖源於網絡
終於,我們等來了19世紀,工業革命讓手杖的製作變得簡單多了,中產階級也用得起,但手杖的使用規範依然在為「標榜地位」而服務和服務著:
比如,你首先得服從一系列規定,還要進行道德宣誓,才有資格使用手杖;
又比如,社交場合的「圈層規則」就看著裝符不符合標準,而一根手杖的重要性不亞於《了不起的蓋茨比》裡那件粉色襯衣,所以紳士們還得每天琢磨著「手杖服裝搭配技術」。
▲電影《故園風雨後Brideshead Revisited》中本·衛肖Ben Whishaw的富家公子造型丨圖源於網絡
為此,為了維護身份和排面兒的英國人,不惜一切只為做到登峰造極—— 樸素的白蠟木手杖,用於遛狗散步;風格莊嚴的手杖出現在辦公場合;參加宴會或觀看歌劇時,要選擇輕盈的手杖,例如玳瑁為手柄、玫瑰木為杖身的手杖……
▲圖源於網絡
有了這樣的裝備,它們甚至還成了紳士們規範個人舉止的工具,佩戴手杖時,就(此處發音加重)應該氣定神閒,彬彬有禮。
▲就像這位大佬,堪稱英國紳士的形象代言人丨圖源於網絡
至此,手杖完成了它的裝x之路,「一根精緻的手杖+完美的禮服+筆挺的身姿」幾乎等於西方紳士的招牌形象。而一旦和「紳士」倆字掛鈎,那公式就可以繼續推導成——
一根精緻的手杖+完美的禮服+筆挺的身姿≈紳士≈有品位、有風度、有身份、有教養blabla……嗐,簡單來說,就是「有範兒」。
直至今日,一些想打造紳士風度的後浪們,還會穿戴整齊,握起重要道具——手杖,來一張叔氣滿滿的硬照。
▲手杖有多給男人提氣,咱看圖就夠了丨圖源於網絡
當手杖裝x之路遇到了大爺……
但是,手杖這種優雅之物,到了中國卻變得有點微妙。
相傳,馬未都曾為了給馮小剛送賀禮,取了一根松石老手杖。好歹也是自個兒的藏品,馮小剛一看樂了,說:「還是馬兄弟懂我啊,知道我馬上就能夠使得上這玩意了。」
馬未都想,我怎麼能在人生日上送拐杖呢?
在東方傳統中,手杖約等於老年人專用。比如,早在《禮記·王制》中就有「杖家、杖鄉、杖國」的記載,分別是指人五十、六十、七十歲的年紀;而過了八十歲的老人,上朝見天子也可以杵著手杖,所以叫做「杖朝」。
這種手杖和高齡掛鈎的慣性,使得手杖有時候還叫做「扶老」,比如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就寫道:「策扶老以流憩」,斷章取義地看看這字面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
不過有意思的是,雖然使用者年齡有差,但東西方的權杖觀念卻不約而同。比如,相傳唐太宗給年邁的李靖親授一支靈壽杖,杖高過頭頂二三尺,明顯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後來開國元勳或忠門父祖們的御賜龍頭杖,亦是如此。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只有一家之主才有資格和底氣去拄著根外觀好看、材質一流的手杖。
當然,你送給自家老爺子的,也得稍微講究講究吧。
▲精雕木手杖丨圖源於風笛藝術電商平臺
年輕人能不能拄拐杖(用手杖)呢?
其實也不是不行。民國時期,西風漸進,大家都把這股子紳士用手杖的習俗給學會了。一時間新貴們都手持「文明棍」,這個「文明」有點迎合紳士文明的意思,和「文明戲」的文明類似,跟人類文明發展的文明,不是一個文明。
比起上下五千年,民國的流行文化太短暫了!而比起旗袍和老克勒,文明棍,更像是一股短暫的時髦風潮。今天的人想學稍微有點難……
▲圖源於網絡
特別溫馨的手杖玩法Tips
對於手杖收藏愛好者來說,「要不要堅持自己的風格」不是問題,如何使用,是個比較實際的問題,畢竟藏品用起來才夠味對不?
風笛給你支幾個招:
1.高逼格的防身武器——Bartitsu巴頓術
沒有開玩笑,紳士的防身術「Bartitsu巴頓術」可聽說過?這個由英國人愛德華巴頓於1902年原創的混合格鬥術在柯南·道爾爵士筆下大獲輝煌,福爾摩斯就很擅長巴頓術,其中超有意思的就是手杖攻擊技法——
▲圖源於網絡
a、遠距離抽擊,擊打對方眼睛、手腕等部位;棍尖戳擊人體脆弱部位,如腹部、喉部;利用棍身進行格擋防守,甚至施展絞技;
b、巴頓術最6的是解決不能佩戴武器的時代公民的個人自衛問題。所以,手持一枚精緻手杖,既可以zhuangbility,還可以過安檢、上飛機……當然我們堅決不提倡暴力,紳士的精神僅限於有格調的自衛。
2.只要把手杖拿得帥,可能還是會贏得欣賞(豔羨)的目光。所以挑選適合自己身高的手杖很重要——身體直立狀態下,手臂放鬆搭於兩側,手杖的最高點應當不低於手腕的位置。大多數情況下,手杖的高度與身高之間相差半英尺(約15釐米)之內。
3.使用手杖時,須得挺胸收腹、器宇軒昂有句話是「身板兒挺啩拿手杖,腿腳不利索是拐杖」,你懂的。
▲圖源於網絡
4、小編還發現了一個小秘訣——
手杖的杖柄通常分為「結形」、「L形」、「德比形」以及「鉤形」。其中「德比形」最防滑,而「結形」樣式簡單,提供的平衡性最差——可是,「結形」的手杖看起來最像權杖,拿起來耍帥最容易get到哦~。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形,也很重要。
風笛說
實際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致力於把復古生活越過越鮮活。小編的朋友圈還出現過一場「宋風雅宴」——人們取出仿宋的瓷器碗碟,盛上依據古籍復原的小食,再搭配現代紅酒杯,也挺好。
無論是英國的手工藝運動(反對工業革命的異化,呼喚回歸手工藝)還是日本柳宗悅的民藝運動,似乎都屬於,當科技發展超乎人們最適應的節奏時,人們就開始渴望回歸,紛紛在舊時光中挖掘能夠靈活用在當下的物件兒、生活方式,當然也帶出了一些生活理念。
老手杖,慢慢地也跟雪茄、菸斗、水晶杯等等一起,重回人們的視野;潮流輪轉,這些OLD FASHION這不已經又成為NEW FASHION了嗎?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文:閱閱 | 編輯:富貴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