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的啟示】(財新文化專欄作家 米琴)迄今為止,歷史人物中最有名的年輕女性應該就是法國的Jeanne d'Arc(1412-1431)了。中文譯作貞德或冉·達克。其短暫的一生可謂轟轟烈烈。
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後期,法軍一敗塗地,英國侵佔了法國的半壁江山。南方門戶奧爾良也危在旦夕。在舉國上下絕望之時,十七歲的農家姑娘貞德挺身而出,聲稱自己受天主之命來解救法蘭西。她率領軍隊解除了奧爾良之圍,收復了大片土地,建立了不朽的豐功偉績,可她後來卻因「巫女」的罪名而被處死。
貞德在世的時間雖然極其短暫,可其生命卻永垂不朽。幾百年來,她不僅成為許多歷史學家,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的對象,也成為不少文學巨匠筆下的人物。莎士比亞的《亨利六世》(1590)、伏爾泰的《奧爾良少女》(The maid of Orleans,1758)和席勒的《奧爾良少女》(The Maid of Orleans,1801)都以貞德的故事為題材。這些作品中的貞德這一形象,主要是根據傳聞,與真正的貞德不一定有多少共同之處。
一八四一年,判處貞德以火刑的審訊記錄以及後來平反此案的記錄公布於世。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根據這些記錄在1896年寫成了小說《冉·達克》(中文譯名)。馬克·吐溫在他的作品中比較完整地刻畫了貞德的形象。他主要把她描寫成一位無私無畏的民族英雄,是人民群眾崇拜的偶像,也是受到奸佞小人陷害的忠良。
二十多年後,英國作家蕭伯納寫出了劇本《聖女貞德》,對貞德的人生價值進行了更深刻的挖掘。蕭伯納(1856~1950)是英國現代最傑出的戲劇家之一。其創作的喜劇《賣花女》因被改編為電影《窈窕淑女》而在西方家喻戶曉。他在1923年創作的《聖女貞德》轟動整個歐洲文壇,並使他於1925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蕭的劇本中的主要故事情節和人物與吐溫的小說一致,但他塑造的貞德這一藝術形象卻與吐溫的貞德皆然不同。吐溫筆下的貞德美麗嬌小,溫柔可親,充滿愛國激情。蕭筆下的貞德則相貌不美,性情直爽急躁。她聰明過人,口齒含鋒,充滿自信。她遠遠不只是一位愛國英雄,還稱得上是宗教改革和婦女解放的先驅,甚至還是一位動搖了整個中世紀封建社會制度和神權統治的天才改革家。
蕭伯納曾批評吐溫的作品因缺乏對中世紀的了解而歪曲了貞德的性格。當然也有批評家認為蕭伯納劇本中的貞德形像失真。不過,蕭伯納塑造的貞德確實有著更深刻的現實意義。蕭翁的劇本描寫的不是英雄與惡棍的衝突,而是挑戰現行制度的先驅者和社會既得利益集團之間的衝突。貞德的形象永遠鼓勵著那些致力於改革,勇於為大眾的利益而獻身的人們。而貞德不為社會上權貴所容的描寫,不僅使人們對中世紀社會有所認識,也給現代人對自己所處社會的認識以深刻啟示。
在劇本前言中,蕭伯納把貞德和布魯諾等科學家以及路德等宗教改革家相提並論,稱貞德是一個比一般人看得遠,探索得深,有不同的倫理觀念,有特殊才能的天才。蕭翁筆下的貞德是一個天賦極高,能力非凡的人物。她不像吐溫的貞德那樣主要是靠她聽到的「上帝的聲音」的指點和創造的奇蹟取得成功,而是靠卓越的政治和軍事眼光。她看出法國軍隊所以失敗的原因。她說士兵總害怕打仗,是因為他們打仗只是為了活命。而那些騎士,只考慮能撈到多少贖金,戰爭對他們來說就像是遊戲比賽。貞德以上帝的意志為號召,激發士兵的愛國熱情。士兵們不再感到自己是在為領主賣命,而是為法蘭西打仗。這就使軍隊士氣大振,人人奮勇當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