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約形成於公元前3100年左右,它們是描摹物體形象的符號,所以被稱為象形文字。古埃及人認為象形文字是月亮神的發明。象形文字通常被刻在神廟的牆上,主要是神廟中的僧侶(祭司)使用,所以古希臘人稱它為「聖書」。 古埃及中王國時期開始以用細小的蘆葦製成「筆」,在紙草 上寫字,由此象形文字出現了一種簡化的僧侶體。公元前7世紀左右,僧侶體又演變出一種書寫速度更快的世俗體,羅馬統治期間又演化成科普特文字。
古埃及衰落後,埃及相繼被波斯人、馬其頓人、 羅馬人和阿拉伯人徵服。這些統治者遊覽埃及的神廟等宏偉建築時,在牆壁、石柱上發現了很多類似文字的圖畫,但他們對這些東西絲毫不感興趣,所以根本不去研究它。到了公元4世紀,只有很少的埃及僧侶還能夠讀懂這些象形文字。
圖片來自網絡
公元391年, 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下令, 關閉羅馬帝國境內所有的非基督教神廟,從此埃及再也沒有建造過刻有象形文字的神廟,最後寫下象形文字的地方是埃及南方於公元391年修建的-座神廟。 這批僧侶去世後,再也沒有人認識這些文字了,象形文字變成死文字,完全被人們遺忘。雖然後來歐洲的旅行家在埃及挖掘了很多文物,帶回了歐洲,但由於無法解讀上面的文字,只能把它當成一種裝飾品。就算有人對象形文字發表見解,也多是無根據的猜測。
1799年,拿破崙率領軍隊遠徵埃及。一一個叫布夏爾的法國軍官帶領士兵在埃及的羅塞塔城挖戰壕時,發現一塊黑色玄武巖石碑。石碑上刻著3種文字,最上面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間的是古埃及的世俗體象形文字,下面是希臘文, 這就是被後人稱為「羅 塞塔碑」的著名石碑。
法國的《埃及通訊》刊載了發現「羅塞塔碑」的消息後,立即引起了轟動。各國學者紛紛試圖破譯石碑上的象形文字。當時,有很多人懂希臘文,所以石碑上的希臘文很快就被讀懂了。
圖片來自網絡
人們知道這塊石碑刻寫的內容是:公元前196年, 古埃及第十五王朝的法老託勒密在登基後不久,取消了古埃及孟斐斯城僧侶們所欠的稅款,並為神廟開闢了新的財源,對神廟採取了一些保護措施。僧侶們為了表達自己對法老的感激之情,就寫了一封歌功頌德的感謝信, 用3種文字刻在這塊黑色玄武巖碑石上。
人們雖然知道了羅塞塔石碑的內容,但卻沒有弄懂那些象形文字的意義。但石碑上同樣的內容用3種文字記載,為釋讀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寶貴的鑰匙。
「羅塞塔碑」引起了年僅11歲的法國語言天才讓. 法蘭西斯,商博良的極大興趣,他決心揭開古埃及象形文字之謎。經過20多年的努力,1822年, 商博良終於破譯了象形文字。這一研究成果的公布,標誌著埃及學的誕生,商博良也因此被人們稱為「埃及學之父」。到19世紀30年代,人們幾乎完全破譯了象形文字。
圖片來自網絡
象形文字由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和部首文字三部分組成。表意文字是用圖畫來表示事物,大約有500 60個。表音文字也是一些圖畫, 共有24個子音, 構成了大量的雙子音和三子音。部首文字類似漢字中的偏旁部首,主要作用是區分不同範疇的事物,絕大多數的象形文字都有部首文字。
象形文字最初僅僅是一種圖畫文字,後來發展成象形文字。它用圖形來表示事物或概念,如表示水就畫波浪線「≈」,星星就畫「★」。還有一些表意字,如畫許多小蝌蚪表示「多」,牛在水邊奔跑表示「渴」。要寫一個句子,那就把這些象形文字按一定的順序排列在一起。
比如一塊紀念公元前3100多年前法老美尼斯統一埃及的石板上, 刻著他用權杖打一個跪著的俘虜,俘虜上面有一一隻鷹,鷹的一一隻爪子抓著一根從俘虜鼻子穿過的繩子,另一隻爪子踩著6棵植物,這表示美尼斯抓獲了6000名俘虜。
象形文字中的表意字多刻在神廟的牆壁上或石碑上,而僧侶體和世俗體則寫在紙草上。所謂紙草就是尼羅河邊生長的又寬又大的高稈植物,古埃及人把它割下後壓平、曬乾,就成了「紙草」。筆由細小的蘆管制成,而墨汁則是用植物的漿液製成。古埃及人就是用這樣的書寫工具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