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一度的感恩節特赦儀式上,站在風口浪尖的唐納·川普與第一夫人梅拉尼婭依照慣例,特赦了一隻名喚「玉米」的火雞。對感恩節來說,「玉米」這個名字可謂返璞歸真,人們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個耳熟能詳的故事,而「玉米」「寒冬」「五月花號」「印第安人」毋庸置疑是關鍵詞。不過,將清教徒從四百年前的嚴寒裡拯救出來的,不僅有玉米,還有印第安人的捕魚之術。
「為了上帝的榮耀,為了增強基督教的信仰,為了我們國王和國家的榮耀,我們飄洋過海,在維吉尼亞北部開發第一個殖民地……」《五月花號公約》如此寫道,但闖蕩美洲的移民先驅們不太走運,他們原本準備駛向曼哈頓附近,但大風暴迫使船隻在如今新英格蘭東岸的鱈魚角海灣停靠,人們只得冒險上岸,與印第安部落雜居。
隨五月花號抵達美洲的清教徒
這些人是清教徒,自稱「朝聖者」,他們相信撒旦已經在英國傳播了邪惡與混亂,希望遠渡重洋,尋找一片淨土。「朝聖者」信仰堅定、勇氣可嘉,但低估了北美的兇險。他們登岸之地土壤貧瘠,並無太多蔬果可供充飢,他們既無糧食,又無牲畜,似乎走上了絕路。第一個冬天,飢餓與瘟疫肆虐,「朝聖者」折損半數。
清教徒朝聖者的冬天
1621年春天,一個特殊人物的出現在「朝聖者」中間引發轟動,事情開始有了轉機。這是一個會講英語的印第安人,名叫斯匡託(Squanto),六年前被英國冒險家託馬斯·亨特擄掠為奴,變賣至西班牙馬拉加。在那裡,斯匡託得到熱心傳教士的幫助,幸運地擺脫鐐銬,輾轉到了倫敦,學習了簡單的英語,據說還遇見了日後因迪士尼電影《風中奇緣》而家喻戶曉的印第安傳奇女子寶嘉康蒂(Pocahontas)。
1922年故事書裡繪製的斯匡託形象
然而,當他覓得良機重返故鄉後,卻悲傷地發覺,自己的部落瘟疫肆虐,已經慘遭滅族之禍。他只能黯然流浪,與新來的「朝聖者」相依為命。斯匡託擔當起對外溝通的重任,聯絡其他印第安部落,做了幾筆小生意,設法弄來糧食,又下水捕捉鰻魚,讓新夥伴們勉強維生。
斯匡託的生存技能,成了「朝聖者」的救命稻草。從歐洲帶來的種子,無法在貧瘠的海濱土地生長,斯匡託想到了一個絕妙辦法,他將死掉的大西洋鯡魚埋在地裡,再在其上撒幾粒玉米種子。此舉就地取材,提高了土地肥力,讓「朝聖者」有了必要口糧。
「朝聖者」之中不乏良好獵手,卻沒有合格漁夫,斯匡託繼續「授之以漁」。他們仿效印第安人,用當地植物編成繩子和漁網,將骨頭磨成魚鉤,還撿拾硬殼蛤貝,當然,讓古板的清教徒接受所有水產美味,還需假以時日。在斯匡託與印第安農漁技術的加持之下,清教徒移民漸無生存之虞,「朝聖者」選出的領袖威廉·布拉德福德在1621年秋天大擺宴席,表達對印第安人的感恩之情。
印第安人捕魚術
今日感恩節餐桌上最受歡迎的火雞與南瓜餅,都沒有出現在當年的宴席上。獵人們從森林裡捉回了小腦袋大身子的珍珠雞,餐盤裡還有鹿肉、韭蔥和苦味的野生李子。盤中美味或許還有龍蝦,它們數量眾多,甚至毫無防備地爬上海灘,但布拉德福德並不待見這一美食,還曾慚愧地寫道,「情況太糟了,沒什麼可以招待朋友,這裡只有龍蝦」。
不過,感恩節並未因1621年的盛宴而固定下來,定居移民與印第安人陷入相互殘殺,再無溫情可言。直至1789年,華盛頓當選總統,首次以國家名義發布感恩節公告,但這招致一片反對。理由很簡單,十三殖民地裡,真正與「朝聖者」感恩節扯上關係的,僅有麻薩諸塞——新英格蘭人欠下的恩情,憑什麼讓全國人民一道感激?結果,確立感恩節的事宜就被擱置了。直至林肯時代,1863年,林肯總統籤署公告,將11月最後一個星期四定為全國性感恩節,以此追念先民,團結已然南北分裂的國家。
1621年感恩節
說回到魚,決心定居下來的「朝聖者」用印第安人捕魚技術安身立命,逐漸在沿海建立起漁業基地。死去的鯡魚為他們的土地耕作做出了貢獻,而醃製的鱈魚則支撐起他們的崛起之路。新英格蘭土地貧瘠,卻是捕魚者的天堂,那裡的水域終年不凍,不僅適宜鱈魚產卵,更是船隻停泊的良港。人們迅速看到了商機——西印度群島的奴隸種植園。在炎熱的西印度群島,奴隸們每天工作16個小時,砍伐甘蔗、焚燒秸稈、碾磨加工,島嶼被經濟植物覆蓋,糧食嚴重不足。種植園主長期採購鹹牛肉,為奴隸補充鹽和蛋白質,但醃鱈魚成本更低,自然受到青睞。自17世紀起,北美持續不斷地向西印度傾銷醃鱈魚,這項壟斷貿易繁榮了兩個世紀,那些品控不佳、遭到歐洲人退貨的鱈魚,也被一股腦轉賣於此。
獨立時代的美國鱈魚加工廠
在首次感恩節宴席之後的一個世紀裡,鱈魚令新英格蘭從貧瘠之地變成國際貿易的新貴,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裡對其讚不絕口。鱈魚成了許多城鎮的標誌,麻薩諸塞州議會大樓就掛了一條雕刻的鱈魚,後來議會遷址,這條鱈魚被包在國旗裡,由一群衛兵護送至新樓。當年,一群大商人因之發家,被譽為「鱈魚貴族」,他們在美利堅民族成型過程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677年,為了對英國《航海條例》造成的貿易壟斷表示抗議,新英格蘭人給國王寄去了1000條鱈魚,附上一封言辭堅定的短箋:「我們竊以為英國法律以四海為界,並沒有延伸至美洲。美洲百姓在英國國會沒有任何代表,所以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貿易應該受到英格蘭法律的限制。」這一幕,代表著美洲的勇氣,也被視作獨立的先聲。
獨立時代,殖民地的執牛耳者,許多是麻薩諸塞的激進商人,他們不少人出身「鱈魚貴族」,美洲與英國的利益分歧,也集中於鱈魚、茶葉與糖蜜。
麻薩諸塞的「神聖鱈魚」
1775年,革命一觸即發,被譽為「保守主義之父」的埃德蒙·伯克在英國下院發表演講,以漁業為例,提醒同僚不要低估對手,他說道:「對新英格蘭人而言,沒有哪片海域無法逾越,也沒有哪種天氣不適合設陷阱打魚。他們不如荷蘭人堅毅,不如法國人有活力,也不如英國冒險家那般有技巧和睿智,但他們卻把這種最冒險的模式帶到了世界各地,而這種生產模式正是人們迫切期待達到的境界。」在他眼裡,那些「朝聖者」的子孫,在捕魚事業裡展現的勇氣,足以令敵人望而生畏。印第安人「授人以漁」,意外結出了不平凡的果實。
編輯說明
編校 / 歐皇喵
封面 / 姜博約
排版 / 頭文字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