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發展史就是一部印第安人血淚史」(深度觀察)

2021-01-10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今年是「五月花」號登陸北美大陸400周年,包括美國和英國各地將舉行活動紀念這一事件。美國媒體評論稱,回顧歷史和現實,「五月花」號登陸這一美國歷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事件,對於美國印第安人而言卻是悲慘時代的開始。從歷史上遭驅逐、屠戮和強制同化,到如今陷入系統性貧困和被歧視,原本是這片大陸主人的印第安人在美國社會聲音日漸微弱。

   

  「五月花」號出發地英國普利茅斯港將於今年舉行系列紀念活動。主辦方日前宣布,將邀請30餘名美國印第安人部落藝術家,於7月到當地展示印第安特色藝術,作為普利茅斯港紀念活動的一部分。主辦方表示:「這可以讓我們從印第安人的視角看待西方殖民主義對北美大陸的影響。」美國《大西洋月刊》評論說,回顧西方在北美殖民的400年歷史,它對美國印第安人是一條不折不扣的「血淚之路」。

  「印第安人保留地大多位置偏遠,基礎設施不便,缺乏發展經濟的基本能力」

  華盛頓國會大廈旁矗立的美國印第安人國家博物館,用文字、圖片和實物的方式,展示了印第安人400年來的悲慘遭遇。據博物館網站介紹,當初面對「五月花」號上的不速之客,印第安人展示了好客天性。在他們的幫助下,白人殖民者定居下來並獲得了豐收,他們和印第安人共慶豐收的日子後來定名為感恩節。然而此後,白人殖民者卻通過戰爭、誘騙的方式迫使印第安部落籤訂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從印第安人手中巧取豪奪大量土地。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估算,截至2018年底,全美有570萬印第安人,約佔總人口的2%,他們中的22%居住在印第安人保留地。這些保留地主要位於貧瘠的中西部地區,最大的面積約6.5萬平方公裡,最小的僅0.5平方公裡。在白人殖民者到來之前,印第安人幾乎分布於全美各處,如今卻在東西海岸主要大城市難覓蹤跡。

  「我們的呼聲是為了和平,讓它繼續下去。這種和平必須永遠持續下去。願我們的兒子成為你們的,你們的兒子成為我們的。」走進美國印第安人國家博物館,美國印第安部落之一切羅基人的女性首領南希·沃德1781年說的這番話首先映入眼帘,她道出了印第安人希望與白人和平共存的強烈渴望。

  然而,沃德的這一願望沒能實現。展覽顯示,1492年白人殖民者到來之前,這片土地估計有500萬印第安人。在19世紀的近百年時間裡,美國軍隊通過西進運動大肆驅逐、殺戮印第安人,侵佔了印第安人幾百萬平方公裡土地,攫取了無數自然資源。到了1900年,全美一度僅剩下25萬印第安人。

  美國印第安人事務協會執行董事兼律師香農·凱勒對本報記者說:「美國印第安人的近代史,就是一部被殖民和種族滅絕的歷史。美國剛建國時,曾承認印第安部落是獨立的主權政府,但後來卻推行種族滅絕政策,終止了印第安人的治理體系並奪走了他們的土地。現在印第安人保留地大多位置偏遠,基礎設施不便,缺乏發展經濟的基本能力。」

  「許多美國印第安人社區非常貧困,一些印第安部落的失業率高達85%」

  派恩裡奇印第安人保留地位於美國南達科他州,這個地方對於絕大多數美國人來說聞所未聞。《大西洋月刊》之前曾探訪該保留地,發現這裡的失業率高達80%,大多數印第安人生活在聯邦貧困線之下,許多家庭根本不通自來水和電。據《大西洋月刊》報導,由於聯邦政府提供的補貼食品普遍高糖、高熱量,這裡的糖尿病發病率比全美平均水平高8倍,平均預期壽命僅約50歲。無事可幹的年輕人往往在幫派文化中尋求身份和歸屬感,酗酒、打架、吸毒在這裡屢見不鮮。

  派恩裡奇的困境是當代美國印第安人境況的縮影。據美國印第安人事務管理局的統計,在受教育及收入方面,2017年,25歲以上的印第安人僅有19.6%的人擁有學士及以上學位,而白人的這一比例為35.8%。印第安人中有21.9%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白人則為9.6%。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印第安人健康服務局去年10月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美國印第安人預期壽命比美國人均壽命低5.5歲,糖尿病、慢性肝病和酒精依賴症的發病率分別是美國平均水平的3.2倍、4.6倍和6.6倍。

  非政府組織「為了美國印第安青年更強大」發布的報告說,美國最窮的5個縣,有兩個位於印第安人保留地。「許多美國印第安人社區非常貧困,一些印第安部落的失業率高達85%。」美國政府在荒涼、人煙稀少、缺乏水和其他重要資源的地區為印第安人劃出保留地,當地面臨著重重經濟挑戰和地理隔離。美國印第安人的就業率和高中畢業率在所有族裔中都是最低的。印第安人保留地內的公路系統有超過60%為土路或碎石路。

  美國《福布斯》雜誌評論指出:「美國聯邦政府與印第安人部落的關係類似於監護人與被監護人的關係,但從很多方面來看,聯邦政府沒有履行好職責,造成印第安人保留地成為美國最貧困的社區」。

  「我們的人民已經遭遇這種待遇幾百年,實在是受夠了」

  《大西洋月刊》評論說,從歷史上遭驅逐、屠戮和強制同化,到如今整體性的貧困和被忽視,原本是這片大陸主人的印第安人卻在美國社會聲音微弱。整個國家似乎已經忘記了誰是這片土地的最早居民。甚至有媒體把美國印第安人描述為「正在消失的種族」。美國印第安部落立巖蘇族主席戴夫·阿爾尚博說:「美國政府對印第安人的歧視從未停止,美國發展史就是一部印第安人血淚史。我們的人民已經遭遇這種待遇幾百年,實在是受夠了!」

  香農·凱勒說,對於聯邦政府承認的573個印第安部落,聯邦政府每年會提供一定資金,事實上是作為攫取印第安人土地的補償。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資助很少。很多印第安人保留地的學校已經破敗不堪,教育體系分崩離析。少數州會向印第安部落提供補助資金,但大部分州不會,因為印第安人在美國政治體系中的話語權太小,全美僅有4名印第安裔聯邦眾議員,沒有聯邦參議員。

  她還表示,美國印第安人最大的期待是獲得社會認同。「我們有著多樣文化和語言,但卻經常不被當作一個族裔來看待,而只是被看作一個政治階層,基於我們同聯邦的條約來取得有限的自治權。美國政府要承認,美國今天的成功是建立在對另外一個種族的屠殺和滅絕基礎上,這一歷史性創傷今天仍在影響著我們。」

  在北達科他州一個印第安人保留地長大的藝術家盧格說,他將懷著沉痛的心情參加「五月花」號400周年紀念活動,「講述印第安人的悲慘歷史很重要,如果我們不去講述,誰來記住這道歷史的傷痕呢?」

  (本報華盛頓3月17日電) 

相關焦點

  • 「美國發展史就是一部印第安人血淚史」
    美國《大西洋月刊》評論說,回顧西方在北美殖民的400年歷史,它對美國印第安人是一條不折不扣的「血淚之路」。  「印第安人保留地大多位置偏遠,基礎設施不便,缺乏發展經濟的基本能力」  華盛頓國會大廈旁矗立的美國印第安人國家博物館,用文字、圖片和實物的方式,展示了印第安人400年來的悲慘遭遇。據博物館網站介紹,當初面對「五月花」號上的不速之客,印第安人展示了好客天性。
  • 說到醜化印第安人,這部美國片是第一名
    在美國,印第安人並不意味著他是美國人所尊敬的對象,反而常常被冠以愚昧,迷信,邪教,不可接近等等負面的標籤。眾所周知,美國屬於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由於原住民的數量遠遠少於移民,因此,美國的人口構成大部分來源於歐洲以及非洲移民。所以,普遍意義上來說,美國具有著包容的屬性,但這終究只是普遍意義上,對於原住民印第安人來說。美國人等著他們的只有屠刀和殺戮。
  • 美國原住民印第安人,是如何變成國家少數裔的?
    公元1620年,一艘載有102人的船隻抵達北美,這就是著名的「五月花號」。自此以後,歐洲文明的曙光開始照入美洲,而土著印第安人的苦難拉開帷幕。作為第一批從歐洲而來的拓荒者,這些移民實在缺乏在北美生存的經驗和技術,許多人在凜冽的寒風當中凍餓而死。
  • 許玉傑:美國建國後白人是如何大肆屠殺印第安人的
    美國政府以1萬美元年金的代價,迫使印第安人遷出了整個俄亥俄地區,交出了在俄亥俄河上交通中有重要意義的16個口岸。這和搶劫有什麼兩樣,只不過是以條約的形式,還付了錢。這就是美國式的虛偽的平等!在西北地區的印第安人領地管理印第安人事務的美國總督威廉.亨利.哈裡森,從1795年到1809年,用武力驅除印第安人,迫使印第安人讓出了4800萬英畝的土地。
  • 美國槍枝文化的起源,狩獵與印第安人的血淚之路
    這段時間的疫情在美國是鬧得沸沸揚揚,物資短缺的恐懼也籠罩在每個美國人的頭上。災難當前,囤貨是個正常操作,尤其是囤積食物、水、衛生用品之類的都可以理解。但美國人除了上述物資之外,更多的是囤起了槍枝彈藥。所以槍就是唯一、也是最好的夥伴,在這一時期,槍是美洲新移民最底層的需求。簡單的去理解就是,從17世紀初到18世紀中後葉這段時間。大多數跑到北美來的人都是在歐洲待不下去,所以豁出命跑去新大陸去開啟新人生的一群人。而這幫人既有真的想去好好過日子的,也有一群在歐洲混的太差,打算去美洲靠搶劫過日子的渣男。所謂開局一把槍,裝備全靠搶形容在他們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 《最後的莫西幹人》:一部美國本土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山之作
    這是一部純粹美國式的以愛國為主題的書。它以一種嶄新的姿態,開了美國民族文學的先河,開創了此前美國文學前所未有的題材和主題:革命歷史、邊疆和航海小說。尤其是第二部《最後的莫西幹人》充滿了美國本土特色的浪漫主義色彩,它以美國在拓荒時期的西部邊疆為背景,講述18世紀英法殖民者為侵佔美洲領土而發動的一系列殘酷的殖民戰爭,呈現了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淚史。
  • 一部被嚴重低估的電影,90%的人看不懂,《佩小姐的奇幻城堡》深度解讀
    一部被嚴重低估的電影,90%的人看不懂,《佩小姐的奇幻城堡》深度解讀 這是一部被嚴重低估的電影 影片所隱藏的寓意 其實就是一部二戰的簡史
  • 百年前印第安人老照片:幾乎被美國人趕盡殺絕,圖4女子很漂亮!
    哥倫布發現了美洲,他卻以為是到了印度,所以他稱呼當地的土著人為印第安人,其實印第安人是統稱。 在人群遺傳標記上,印第安人是屬於黃種人,但印第安人與亞洲人在血統上分化已經有上萬年的時間了。
  • 印第安人救助「五月花號」的移民,創造了美國歷史,卻慘遭滅族
    ——《美國的故事》這無疑是當時印第安人幫助了「五月花號」的移民,使他們度過了難關,然後這些移民為了感激印第安人而舉行的宴會。那麼這些「五月花號」的移民又為什麼會來到北美並且遇到困難呢?——《美國的故事》這樣直接導致的一個後果就是,清教徒們只能從原來的121人中選出102人乘「五月花號」前往北美。少了一艘船,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將大部分人都擠在另外一艘船就可以了,其中有很多糧食、工具和建築材料等物資,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 荒野大鏢客2:藉助亞瑟摩根的眼睛,窺探美國真實的西部社會
    眾所周知,《荒野大鏢客:救贖2》是以美國西部大開發的後期為背景所展開的。隨著西進運動的不斷發展,以及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促使無數科技發明紛紛湧現,便利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往,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片待開發的土地上尋找機會。
  • 黑暗的人心之下,光之國就是一部血淚史,貝利亞真的被算計了嗎
    黑暗的人心之下,光之國就是一部血淚史,貝利亞只是犧牲品中的其中之一而已。奧特之父和貝利亞這一代人。光之國在戰後成立了宇宙警備隊,而貝利亞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員,可以說是二把手。一些觀點認為貝利亞的存在已經威脅到奧特之父的位置,於是奧特之父就派人暗中引誘貝利亞去觸碰等離子火花塔。然後奧特之父再及時出現阻止貝利亞,最後將貝利亞放逐,任由重傷的貝利亞自生自滅。
  • 美國疫情最嚴重不是紐約!是這個被遺忘的「印第安人國家」
    這就是美國的「印第安人國家」——納瓦霍國(Navajo Nation)。人口只有17.5萬的納瓦霍國如今確診4500多人,每10萬人確診超過2500人,這裡才是美國新冠最肆虐的地區。納瓦霍國總共檢測了2.7萬次,陽性率超過17%。就在周五,納瓦霍國還新增181名確診病例。納瓦霍國?也許你或許根本就沒有聽說過他們。
  • 1898年,美國「野牛比爾的狂野西部秀」中的印第安人表演者寫真集
    他率領著這支團隊每年都在美國和歐洲進行巡迴演出,維多利亞女王、未來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和喬治五世,以及未來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都曾經是他的觀眾。他們的足跡還踏上了義大利的土地,在羅馬,演員們受到了教皇的接見。 他們的表演節目包括射擊、騎馬,以及通過舞臺劇的形式再現美國的歷史。在眾多表演者中,就包括一些美國原住民,其中許多是蘇族印第安人。
  • 美媒:美國棒球隊克利夫蘭印第安人將更名
    《紐約時報》12月13日消息,知情人士透露,經過球迷和美國原住民團體的多年抗議,美國棒球大聯盟(MLB)球隊克利夫蘭印第安人已決定更改隊名,可能最快於本周宣布更名計劃。克利夫蘭印第安人的隊名始於1915年,但美國原住民團體和其他組織幾十年來一直反對使用原住民名字、吉祥物和圖像的職業體育隊伍,堅持認為這具有貶低和種族主義色彩。今年7月,美國橄欖球大聯盟(NFL)球隊華盛頓紅皮宣布新賽季將正式更名。
  • 魔鬼的繩子:一個改變了美國西部歷史進程的偉大發明
    可以說,西進運動極大地拓寬了美國的疆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沒有西進運動,就沒有現在的美國。美國的「西進運動」,也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淚史但是,西進運動也是印第安人的一部血淚史。在這個過程中,祖祖輩輩居住於西部地區的印第安人,被強行遷移至密西西比河以西貧瘠的山地或沙漠地帶,任其自生自滅。不遵從命令或試圖反抗的印第安人,全部被無情屠殺。
  • 美國最偉大的四位總統?其實他們都是種族滅絕主義者!
    在那場襲擊後倖存的印第安人將美國國父稱為「小城摧毀者」。五年內森卡人的約三十個城只剩下了兩個。二、託馬斯·傑弗遜:美國必須滅絕印第安人。1812年,傑弗遜說美國人被迫趕退印第安人,「(就如)將森林野獸趕入亂石山」一年後,傑弗遜繼續其反印第安人言論,稱美國人必須「追蹤並滅絕印第安人,要不將其趕往人跡罕至之地」。三、亞伯拉罕·林肯:每十分鐘殺一名印第安人。
  • 被徵服者的命運——印第安人的絕望與哀嚎
    183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總統安德魯·傑克遜的《強迫印第安人遷移法》的提案,原本居住在美國東部地區的印第安人必須要遷往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印第安領地」。美國將軍John Pope瘋狂叫囂「我的目的就是徹底消滅蘇族人,要象對待瘋子和野獸一樣對待他們。」1703年美國立法會議決定,每剝一張印第安人的頭蓋皮和每俘獲一個紅種人就可以得到四十鎊賞金,而且賞金的數量不斷提升,到1720年已提高到一百鎊。墨西哥政府也積極鼓勵國民爭當「賞金獵手」,每獵取一名印第安人的頭皮,就可獲得一定數額的獎賞。
  • 百年前美國式「浮誇風」宣傳畫:一個土豆上千斤,野兔比人還要大
    【洋蔥】如果不是真實的宣傳畫,很多人難以想像,美國當年也有浮誇風。百年前美國浮誇風有個大背景,就是廣闊的西部土地得不到有效開發,為了吸引東北地區進入西部,政府和資本家聯手進行了虛假宣傳,於是一張不可思議的宣傳畫廣為流行。
  • 美國最後一位「野生」原住民——印第安靈魂已離去
    正是這般巨變之時,一段不合拍的插曲卻泛起了早被普通美國人遺忘的陳年往事。(1910年美國辛辛那提市街景)(美國國土擴張過程。河旁馬達轟鳴的喧囂讓人震耳欲聾,加利福尼亞幾乎變作一個巨大礦場。一夜暴富的神話在幾乎每個人心裡熊熊燃燒,點燃欲望,埋葬理想。轉瞬間,時光竟已流逝40年。北美大陸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持續了長達300多年的美國——印第安戰爭步入尾聲。
  • 觀察少兒出版歷程:《黃金十年:中國少兒書業風雲錄》出版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 如何深度解讀中國少兒出版黃金期?其邏輯和經驗可以為中國出版甚至世界出版提供怎樣的借鑑?近日,首部完整記錄中國少兒出版「黃金十年」發展歷程的專著《黃金十年:中國少兒書業風雲錄》由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