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莫西幹人》:一部美國本土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山之作

2020-12-22 蕭硯歌

1783年,美國雖打敗英國,獲得了政治上的獨立,但在文化上仍然依附於歐洲。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美國的文學作品中沒有美國本土題材及本土語言,作家們在創作中一直沿襲著歐洲的文學風格。

40年後,「西部拓荒」時期的美國,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民族文學。

詹姆斯·費尼莫·庫柏

1823年,有著「美國小說之父」之稱的詹姆斯·費尼莫·庫柏,終於擺脫了對歐洲文學的依附狀態,開始發表系列長篇小說《皮襪子故事集》,分別包括1823年的《開拓者》,1824年《舵手》,1827年的《最後的莫西幹人》、《大草原》以及1840年的《探路人》。

這是一部純粹美國式的以愛國為主題的書。它以一種嶄新的姿態,開了美國民族文學的先河,開創了此前美國文學前所未有的題材和主題:革命歷史、邊疆和航海小說。

尤其是第二部《最後的莫西幹人》充滿了美國本土特色的浪漫主義色彩,它以美國在拓荒時期的西部邊疆為背景,講述18世紀英法殖民者為侵佔美洲領土而發動的一系列殘酷的殖民戰爭,呈現了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淚史。

這部小說在語言描寫,人物塑造,景物描繪等方面都有迥異於歐洲文學的獨特面貌,把美國西部原始印第安人的民族性格、種族感情以及部族衝突描寫得激情澎湃,它扛起了美國本土浪漫主義文學的大旗,使得浪漫主義文學成為美國文壇一顆耀眼的明珠。

01 獨特的印第安土著語言特色

在當時的美國文化圈中,大部分作家和學者對印第安土著文字都是持鄙夷態度,他們或是認為這種文字惡俗,土氣,不堪人眼;或是認為它表現力不夠豐富,語法不夠規範。

庫柏則將印第安土著語言引入創作,力圖最大限度地呈現印第安原始氣息,讓讀者感受到印第安文字獨有的魅力。如此,就有了《最後的莫西幹人》裡不同於歐洲的語言風貌:

比喻與借代式稱呼

小說中的印第安語言比白人語言更接近自然,更為純淨。這種語言有很豐富的形象性,用很多直接比喻去描繪事物,顯得直觀生動,讓人很容易去感知那個神秘莫測的大森林中的千奇百怪的事物。

比如,印第安人經常用綽號來稱呼自己的同伴,像恩卡斯因為跑得快經常被稱為「快腿鹿」,莫西幹族酋長欽加哥因為一沒入叢林便如蛇般精敏,被叫作「大蟒蛇」。而主人公班波憑藉出色的偵察和追蹤能力,被冠以「鷹眼」的美稱。

而且,印第安人稱白人為「白臉兒」,稱自己為「紅皮膚」,這是典型的借代手法的運用,鮮明地顯示出印第安語言形象化比喻的特點。

手勢交流

庫柏雖然不諳印第安語言,無法準確地傳達人物談話的具體內容,但他卻以一種特殊的方法——手勢,使談話過程中每一個細節都清晰可聞。

在小說男主角「鷹眼」與欽加哥父子爭論是應該走陸路還是走水路的情節中,起先,「鷹眼」處於下風,為了要在爭論中獲勝,他忽然站了起來,採用印第安人的方式說話,打著手勢,手舞足蹈起來:

「他抬起手臂,指著太陽,來回比劃著日出日落的樣子……然後他比劃了這樣一條痛苦漫長的路……他用清楚明白不容置疑的手勢描繪了正在酣睡的孟洛年高體弱的樣子。……隨後他便描繪了小舟輕巧靈便的樣子,和衰弱不堪的人的蹣跚徒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兩位莫西幹人神態凝重地聽著,臉上顯出了同意的表情。」

此外,庫柏對人稱代詞的運用也很獨特,書中一些按常規應使用第一、二人稱代詞或對應的所有格的情景中,他卻使用了人名、外號或是第三人稱代詞。

與此相應的是按理應使用第一、第二人稱時,他卻使用了第三人稱。如小說中恩卡斯說話總是「恩卡斯在這兒!」,「誰要跟恩卡斯說話?」。

小說中有一段描述馬古亞和白人海沃德之間的精彩談話。起先,海瓦德按照習慣,在說話中使用第一、二人稱代詞,而馬古亞則只使用第三人稱代詞:

「那樣的話,『狡猾的狐狸』可以走了。」。「可以走了?你叫誰『狡猾的狐狸』?」。「這是加拿大祖先給馬古亞取的名字。」

接著,海瓦德很快就習慣了這種土著語言的表達方法,而且還不時模仿這種方式。這段對話最後以極簡練、極富戲劇性的表現方式結束:

「你說什麼,『狐狸』?」「『狐狸』說,很好。」

在庫柏之前,還從未有美國作家用這樣的方式來表現印第安語言。庫柏以其豐富的土著語言表現方式為讀者展現了一個美國民族的多維語言世界,他重現了美國拓荒時期的印第安文化。

02 豐富的人物形象

《最後的莫西幹人》中庫柏塑造一系列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西部英雄和高貴的印第安人。

主人公「鷹眼」班波是一個典型的西部英雄,他雖是白人卻渴望成為印第安人,沒有受到白人所謂的現代文明的薰習,而是保有人的原始野性,他是白人與印第安人的和平使者。

庫珀將「鷹眼」塑造成具有雙面角色的人物形象。一方面他對印第安人懷有同情之心並與他們建立了跨越種族的友情;而另一方面,在他心裡仍存在根深蒂固的種族傾向,始終相信對於印第安人與白人有著不可調和的民族矛盾。

莫西幹族酋長欽加哥為人正直,品格高貴,他是勇敢強壯的勇士,臨危不懼,富有忍耐力。然而,欽加哥的命運與其他幾位同胞的結局並不相同,他沒有死,但作為僅剩下的一個莫西幹男性,他也不可能延續後代。

庫柏讓他孤零零一個人活著,在某種程度上是莫大的痛苦,這樣的結局設置也體現了庫珀對印第安人的同情與憐惜。

年輕的莫西幹人「快腿鹿」恩卡斯五官端正,輪廓分明,擁有矯健的身體,有著比他的族人高几倍的智商。但在白人殖民文化的推進中,為了確保莫西幹人血統的純淨,庫珀讓恩卡斯在部落衝突中死在了同族人麥格瓦的刀下。

這些人物形象有豐富的意蘊,既和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印第安大地有著血肉的相關聯性,達到人和物的和諧統一,同時也是作家對理想人物的思考,最終人物的滅亡喚起了極其深沉的悲劇意識。

03 景物描寫的民族性

在庫柏筆下,印第安人出沒的森林和草原,都被賦予瑰麗的色彩,從而把浪漫主義的想像力和美洲蠻荒地區的素材結合為一個整體。

以至於有人甚至稱讚說,庫柏就是推動美國文學這隻船在浪漫主義廣闊的潮流中破浪前進的舵手。

《最後的莫西幹人》的景物描寫是圍繞人物的,它所承擔的角色是為殖民者以及印第安人提供活動的環境,離開了這些人物,景物自身則失去了意義。小說中的景物不僅僅是物質的,而且也是精神的:

每一片樹葉與每一塊石頭都刻著造物主的思緒與意念。森林,不僅僅向印第安人提供一個狩獵的場所;大海,也不僅僅只是可供帆船航行。它們其實無時無刻不在向我們傳達著造物主的旨意和神諭。風掀起的,不是海浪,不是水紋,而是一部無頭無尾的印第安人歷史。

庫珀將印第安原始部落的風景從自然中剝離出來去靜觀,從而獲得自然和風景的奧義,也使人物形象本身得到升華。

景物在這部小說整體精神建構過程中始終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們有著極高的精神內蘊:具有民族性和文化內涵。

那些林莽、河流、湖泊、瀑布充滿著神秘色彩,它們是讀者了解印第安文化的一個窗口。從這些勁舞裡,讀者看到了印第安文化產生的必然性:如此神秘而充滿想像力的林莽、河流、湖泊、瀑布,必然會產生如此絢爛豐富的精神文化。

這方水土不僅滋養著印第安人的肉體,豢養他們的面容、膚色與骨架,同時也孕育出他們的氣質、脾性與品格,以及構建了他們所處時代的知識和文化,也即風景與民族性的建構。

印第安的草木山水是構成印第安文明賴以存在的根基。一片落葉、一顆松樹、一朵流雲、一匹馬、一座橋、一塊千年不語的石頭都蘊藏了無限的能耐與力量。

伴隨著流水的潺湲聲、林間的鴉叫聲、馬嘶聲的終止,最後一個莫西幹人恩卡斯也在這聲色光影的融合中結束了他悲壯的一生,只剩下印第安人的悲慟聲響徹天際。

《最後的莫西幹人》的風景描寫,不僅十分生動地描繪了尚未被現代科技開墾的處女地景象,把人類初期和自然的狀態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而且最重要的是,它裡面文字一揚一抑的張力,特別象徵了作者庫柏內心的情緒反應:

他一會心靜如水,一會波濤洶湧,完美展示了這位充滿著民族激情的思想戰士,在美國開荒時期的思想狀態,運籌帷幄又焦慮萬千。

這既是書中的英雄們和敵人鬥智鬥勇的詩意描述,更是庫柏在現實中爭取民族文學的獨立發展道路的生動寫照。

凡此,不論是《最後莫西幹人》的語言描寫,人物形象,還有景物描繪,讀者都可以看到濃墨重彩的原始印第安色彩,也能嗅到濃濃的原始森林,混著野蠻血腥的印第安味道。

《最後的莫西幹人》強烈地突出了這種迥異於當時歐洲文學風貌的特色,成為美國本土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山之作。此後,美國的民族文學開始了「奔流到海」的文化之旅。

相關焦點

  • 電影《最後的莫西幹人》
    給大家介紹一部老電影《最後的莫西幹人》,而主題曲最後的莫西幹人則創作於 1826 年,但是電影《最後的莫希幹人》是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於1992年發行的戰爭類電影。影片由麥可·曼執導,丹尼爾·戴-劉易斯、 瑪德琳·斯託等主演。
  • 一個種族最後的尊嚴《最後的莫西幹人》
    這首經典的歌曲是:《最後的莫西幹人》最後的莫西幹人創作於 1826 年!正是英法兩國為爭奪北美殖民地,而進行的「七年戰爭」的第三年,英法以武力驅逐印第安人。對其實行殘酷的種族滅絕政策。作品題目「最後的」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突出了印第安部落滅絕這一主題。其實菜頭想有生之年能聽到《最後的日本人》曲子一響腦子就會浮現很多種悽慘的畫面!一首曲子,道盡一個文明的誕生,崛起,衰亡。曲子第一次的響起,代表著本土文明的不屈不撓!
  • (最後的莫西幹人)靈魂深處的音樂
    翻看了莫西幹人的民族背景,那真是悲哀中的悲哀,整個民族被殘忍屠殺,莫西幹人落後的文明經濟被強悍的先進的文明經濟滅絕性的洗劫。因為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印第安民族的惡夢開始。翻啟了滅絕性的大殺戮。印第安人孤立地,與世隔絕地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原始而又落後的國民水平,戰鬥力不堪一擊,悲催的遇到武裝到牙齒的殖民者,高舉民主,人權,種族歧視的美國霸主,從託馬斯、傑裴遜的、人人生而平等天大的謊言中,助長了美國的卑鄙無恥、背信棄義。從16——19世紀,對印第安人野蠻、滅絕性的大屠殺,印第安人的血統一代一代稀釋殆盡,根基被連根掘起。
  • 《魔戒》一部童話故事,如何成為現代奇幻文學的開山之作
    因此,人們公認《魔戒》為現代奇幻文學的開山之作,它的典範意義影響深遠。《魔戒》憑什麼能做到這一點?《魔戒》作者託爾金對奇幻文學的最大貢獻又是什麼?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託爾金,看看能不能從他的生平經歷中找到我們想要的答案。
  • 最後的莫希幹人電子書
    >小說以威廉·亨利堡司令孟羅上校的兩個女兒科拉和艾麗斯,前往堡壘探望父親途中被劫持的經歷為主線,描寫了主人公,已成為英軍的偵察員,綽號「鷹眼」的納蒂·邦波,和他的老友莫希幹族酋長「大蟒蛇」欽加哥,以及欽加哥的兒子「快腿鹿」恩卡斯挺身而出,為了救出姐妹倆,和劫持者展開的一場場驚心動魄的鬥爭,最後以一場大廝殺告終
  • 最後的莫希幹人
    偉大的造物之神,有一位戰士去見你了。他敏捷,正直,強弩。請你接納他,讓他成為營火會議的神靈。他叫安卡斯,是我的兒子。叫他耐性一點。也請死神早日將我召去。因為,我的族人都去了。只剩下我一個人了。我,金卡加,最後一個莫西幹族人。」背景音樂響起,金卡加看向他從小養大的白人兒子,神色複雜悲痛。
  • 最後的莫西幹人一曲民族悲歌亞歷桑德羅成都行觀感
    最後的莫希幹人排簫獨奏老鷹之歌印第安音樂多種多樣,不是千篇一律,不同的部落帶有各自的音樂色彩。常用的樂器有笛,排簫,鼓等。音樂本身不需要任何加工,非常的悅耳純粹。印第安音樂知名度比較高的有《最後的莫希幹人》講述了加拿大的魁北克莫希幹部落反抗白人殖民主義者後來又被殖民主義者利用相互殘殺的故事。當白人殖民者帶著有色眼鏡審視文明時,實際上文明早已拋棄了他們。一曲幽歌道盡文化的滄桑與生生不息,有時候音樂不需要用歌詞去表達,只需要用旋律去表達。而旋律所能傳達的意境之美才是一首歌的靈魂。
  • 來自「精靈王」李-佩斯的一份美國本土文學書單
    微博ID為「LeePace有君如佩字幕組」(喜歡佩佩相關資訊的可以關注它)的網友整理了他在公開場合談及、引用過的文學作品,另外,TheStylus自己整理增加了兩部。這是一個高質量的五星級書單,在這個書單裡,我們能夠看出佩佩在美國本土文學選擇上的慧眼以及不凡的品味和鑑賞力。而且,由於他的閱讀困難症,這個書單又顯得尤其珍貴。
  • 外國文學作家作品大匯總
    歌德:德國迄今為止最偉大的文學家,《普羅米修斯》,《威廉·邁斯特》,《少年維特之煩惱》(第一部產生世界影響的德國文學作品),《浮士德》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59. 史雷格兄弟: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理論奠基人,《雅典娜神殿》60.
  • 《最後的莫希幹人》將拍劇集 同名電影曾獲奧斯卡
    《最後的莫希幹人》將拍劇集 同名電影曾獲奧斯卡 時間:2020.01.09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Serko
  • 《最後的莫西幹人》觀後感
    這是美國著名作家庫珀著作。主要講述的是英法殖民者之間的爭奪和白人對印第安人的暴行,以及所謂「歐洲文明」的醜陋面目。當最後的莫希幹戰士倒下時,意味著北美大陸已不屬於印第安人了。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時,並沒有給印第安人造成任何影響。
  • 《尤利西斯》——意識流開山之作
    大家好,這幾天因為忙著寫論文斷更了兩天,今天要恢復我的推書之行,前段時間在讀書軟體上看到了一本看名字就很吸引我的書,於是我果斷點開了那本書,書名叫《尤利西斯》,作者是詹姆斯.喬伊斯,看了前面序言部分,才發現這本書很不簡單,這本書能夠惠及後人真的經歷了很多,下面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的寫作背景
  • 《最後的莫希幹人》劇集將拍 同名電影曾獲奧斯卡
    1月9日,據外媒報導,經典故事《最後的莫希幹人》計劃將被拍成一部劇集,凱瑞·福永擔任編劇,妮可·卡索確定執導。  創作於1826年的《最後的莫希幹人》被認為是作家庫柏的代表作,曾多次被搬上銀幕。1992版的同名影片還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  有消息稱,最新的劇版將以年輕的莫希幹人和混血的英國將軍之女科拉之間不可能的愛情故事展開。
  • 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前的文學發展——浪漫主義文學運動
    引言從資產階級革命後到1830年七月革命這一時期的文學,充滿了不同思想、不同流派的對立和衝突,這是該歷史時期的階級鬥爭的反映。浪漫主義的文學現象浪漫主義是這一時期主要的文學現象。▲浪漫主義文學從藝術創作方法的意義上說,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同樣也具有一般浪漫主義文學共有的特徵,如對理想的追求、對幻想和奇特事物的愛好、感情的泛濫、形象和語言的誇張等等,不論貴族浪漫主義還是資產階級浪漫主義都是如此
  • 古羅馬文學:平民浪漫主義與權貴寫實主義對立共存
    作為歐美文學的源頭之一,古羅馬文學可謂品種齊全,既有神話、史詩、悲喜劇,又有寓言、抒情詩、散文、小說,有的文學樣式雖然不夠成熟,卻成為後來興起的歐洲文學的絕佳範本。尤其古羅馬文學中,源於戲劇與詩歌的浪漫主義與源於散文歷史傳記的寫實主義兩大派別,為後來歐洲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盤點網文各流派開山之作,你喜歡的小說是否上榜?每一本不容錯過
    網絡小說浩如煙海、流派眾多,無限流、洪荒流、凡人流、修真流、玄幻流、廢柴流、盜墓流、玄幻之懸念流、國術流、魔幻流、修煉宇宙流、武俠流、Y Y流、寂寞流、猥瑣流、戰爭流、架空流、家丁流、婉約流……你知道這些流派的開山之作嗎?開山鼻祖,開派之作,這些網絡小說都是神作。
  • 拳皇94劇情:拳皇系列的開山之作,「第一次」太多了
    做為拳皇系列的開山之作,拳皇94隻有一個略顯單薄和老套的背景故事,但設計者還是很用心的,該有的角色都有,不但打響了「拳皇」這個名號,而且也順便將未來的男主角草薙京推到了前臺。遊戲裡有不少「第一」,我滿慢慢來說。
  • 推薦兩部老國產科幻電影,一部堪稱開山之作,一部卻另有隱情
    《珊瑚島上的死光》,很多人對這部影片甚至沒有聽到過,該影片於1980年上映,應該算是第一部國產科幻電影,中國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本片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特效和故事性一般,尤其是特效,當年的特效屬於音樂特效,每次出現都會配上詭異的聲音,但是在當時的技術手段,確實是一部很有前沿性的影片。影片中所提到的雷射武器,卻是在40年後的今天,也突破了技術壁壘,基本進入了實用化的階段。最後順便再推薦一部影片《隱身博士》。
  • 為什麼批判現實主義先驅《紅與黑》同時也是一部浪漫主義作品?
    玉蓮之死的斷頭臺預示著資本主義在崛起時期的強勁發展勢頭。鑑於此,《紅與黑》被認為是批判現實主義的傑作,司湯達也被稱為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然而法國文學評論家斯塔夫將司湯達歸為「浪漫主義」專欄,丹麥文學史家勃蘭迪耶斯也將司湯達歸為「法國浪漫派」。美學家朱光潛在他的《談美書簡》中指出司湯達的《紅與黑》具有強烈的浪漫色彩。
  • 美國獨立電影開山之作,是這樣拍出來的
    原創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一場實驗電影冒險之旅《影子》海報深入約翰·卡薩維茨的導演處女作:一部成片之快,褒貶之多的電影最後,它在聚會上停落在一個喝香檳的年輕女子身上。一個魯莽的年輕人和她進行著不罷不休的談話,引誘她到他的公寓,並誘姦她。儘管她對這種不那麼完美悠閒的經歷感到失望,但她還是決定愛他,反之亦然,直到他帶她回家,見到她的家人,發現她是有色人種。他極度痛苦的尷尬和退縮達到了戲劇性的高潮。最後,當他試圖為自己震驚的反應道歉時,已經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