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寧夏教師招聘考試:語文詩歌鑑賞之表達技巧分析,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19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在教師考試閱讀理解三大模塊當中,詩歌鑑賞相對來說分數佔比較低,難度也較小,但是仍然使相當一部分考生頭痛不已,如以上思維導圖所示,詩歌鑑賞的考察點主要分為內在鑑賞和外在鑑賞。其中內在鑑賞分為形象鑑賞、語言鑑賞和表達技巧鑑賞,本文就將著重對詩歌鑑賞的表達技巧作一探討和梳理。
詩歌的表達技巧可以分為:
1.表達方式:
記敘、抒情、議論、描寫。
2.修辭手法:
如比喻、對比、比擬、對偶、借代、誇張、互文、雙關、反問、設問、反覆、反語、引用等;
3.表現手法:
如想像、聯想、象徵、比襯、烘託、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等。
其中第三部分——表現手法,在考試當中出現的頻率最高,也是本文所要重點介紹的內容。
一、表達方式
詩歌的表達方式主要可以分為記敘、抒情、議論、描寫,和現代文閱讀的表達法師相似,有很多考生反映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分不清楚,常常容易混淆。其實表達方式考察的頻率並不是很多,所以考生大可放心,考查方式了解即可。在表達方式當中考察次數比較多的就是描寫和抒情。
描寫主要可以分為白描、工筆、渲染、襯託、細節描寫、虛實結合、動靜結合。考生對白描和工筆比較陌生。白描主要用樸素簡煉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詞藻修飾與渲染烘託。它要求抓住對象的特徵,如實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態面貌。《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是對草原景象的白描,顯得簡潔有風骨,寫出了草原的壯美,點染出牧民的生活。而工筆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用筆工整,注重細部的描繪人、物。文學作品中指用工整細密的筆法來描繪人、物,也就是用細膩的筆觸,精細地描繪人、物外貌和生活場景,使人或景物的形象生動逼真,給讀者一種呼之欲出之感。「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就是工筆的典型代表,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卻描寫了鵝潔白的羽毛浮於綠水之上,紅掌撥動,綠水泛波,紅、白、綠三色對比有寒有暖,鮮明而協調,在藍天、白雲之下,在綠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見底的池塘邊,「白毛」與「綠水」比美,「紅掌」與「清波」爭勝,畫面絢麗,表現了濃濃的童趣和生活氣息。
抒情可以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可分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等,抒情是表較常見的表達方式,在這裡就不再詳細介紹。
二、修辭手法
在詩歌鑑賞當中,修辭手法也經常出現,主要有比喻、誇張、借代、比擬、設問、反問等,修辭手法在語文基礎知識當中已經詳細介紹,再此就不再贅述。
三、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是詩歌鑑賞當中常考的知識點,主要可以分為想像、聯想、象徵、比襯、烘託、渲染、用典、虛實相生等。
象徵
象徵是古典詩歌中慣用的表現手法之一,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徵體和本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的特點,可以藉助讀者的想像和聯想把它們聯繫起來。例如:
「牡丹」象徵富貴;
「菊」象徵高潔、傲霜鬥雪的堅強;
「梅」象徵高潔、清秀、淡雅、素樸;
「蓮」象徵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蘭芷」象徵名貴、孤芳、清高等等。
具體到個詩當中:
石灰吟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詩人運用象徵手法,表面上是寫石灰,實際上石灰只是個象徵體,目的在寫人的志趣情操,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象徵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詩句含蓄,運用眼前之物,寄託深遠之意;再次用物象徵人的品德節操。考生在答題當中,可借鑑這三種答題方式,聯繫具體的詩境,可以回答的更完善。
對比
對比是把兩個相反、相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對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說明。對比在詩歌鑑賞當中經常出現,因為對比的表現手法能夠將詩歌所要表現出來的抑與揚、美與醜清晰地展現給讀者。同時對比也比較容易辨認出來,對於考生做題也是個利好消息。典型的對比詩句有「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對比在詩歌當中的作用主要是能把好同壞,善同惡,美同醜這樣的對立揭示出來,給人們以深刻的印象和啟示。在考試答題當中,無外乎以上所列的對比形式,考生可比葫蘆畫瓢,應該不難得分。
襯託
襯託即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就是襯託。甲事物由於乙事物的陪襯,就顯得更清楚,更鮮明,更突出。襯託也可以分為正襯和反襯,正襯的詩句有:桃花潭水深千石,不及汪倫送我情。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襯託「汪倫送別我的情意」。反襯的詩句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用「蟬鳴」襯託「林靜」,用「鳥鳴」襯託「山幽」。正襯和反襯都能將所要表現的事物的特點襯託出來。
側面烘託
側面烘託即從側面渲染來襯託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這種技法用在古詩詞中,使要表現的事物更加鮮明突出。烘託與襯託有幾分相似之處,但是二者最大的不同是:襯託是以一物來襯出另一物的特點,而烘託當中字面上出現的事物並不是作者所要描寫的事物,而是要字面上的事物烘託出另外沒有在字面上出現的事物,這樣的詩句有「月出驚山鳥」;月亮出來驚動了山鳥,以此來烘託山野的寂靜,但是「寂靜」卻沒有出現。「僧敲月下門」;僧人在寂靜的夜晚敲響了廟門,打破了夜的沉寂,但是「沉寂」一詞卻沒有出現。「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這句詩來描寫羅敷的美貌,但是卻沒有出現「美貌」一詞,而是用路人、農夫的動作來烘託羅敷的美貌。
側面烘託能夠為詩歌創造不凡的意境,所以歷來為文人雅士所運用,能夠更好地映襯出詩歌所要描寫的事物。
動靜結合
動靜結合,以動襯靜,化靜為動,化動為靜,是動靜結合的主要特點。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王維號稱「詩佛」,他的作品「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所營造的意境也比較空靈。《山居秋暝》用「照、流」與「空山」動靜結合,映襯出山谷的靜謐。《鹿柴》用「響、照」與「空山」動靜結合,也映襯出山谷的靜謐。動靜結合能夠更加突出詩歌所要表現的意境和事物特點。
用典
用典亦稱用事,凡詩文中引用過去之有關人、地、事、物之史實,或語言文字,以為比喻,而增加詞句之含蓄與典雅者,即稱「用典」。用典的手法對考生的文學史功底要求較高,但是在一般的考試當中,詩歌當中的典故還是比較常見的,並且詩歌注釋也會對詩句當中的一些罕見的典故加以介紹,聯繫詩歌注釋,結合考生平時的文學積累,便可很快的判斷出具體的典故。
如《破陣子》當中的「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的盧」馬在檀溪飛身救劉備,作者用的盧自比,想建功立業,報效朝廷。又如杜牧的《泊秦淮》當中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玉樹後庭花》是南朝陳後主的亡國之音,詩人借《後庭花》這一典故來諷刺上層統治者的醉生夢死。用典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大特色,使詩句更具韻味。
用典,可以在內容上引發讀者聯想,借古諷今,使詩歌內涵更豐富,寓意更加深刻。也可以在語言上顯得簡潔精煉,讓情意表達更加委婉含蓄,使詩詞語句更顯圓熟典雅,富有文化氣息。考生可結合這兩點回答用典的作用。
想像和聯想
聯想和想像是詩詞藝術的翅膀,同時又是詩詞鑑賞的觸媒。聯想是從某一事物想到與之有一定聯繫的另一事物;想像是利用我們頭腦當中所存儲的已有信息,構築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動。
如「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人由破敗的朱雀橋、烏衣巷,聯想到東晉王、謝兩大家族的衰落;又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作者利用豐富的想像,將天上和人間巧妙地結合起來,引人深思。
(編輯:寧夏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