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續聘溫科院首席顧問,他說今年要來溫州

2020-12-22 浙江在線

2020-01-11 01:09 |溫州晚報

前不久,「90後梗王」袁隆平又登上了微博熱搜,一句「Handsome」萌翻網友。袁隆平最近跟溫州續籤了聘任書,繼續擔任溫州科技職業學院首席顧問。

2019年12月26日,溫州科技職業學院院長趙降英帶隊前往海南南繁基地拜訪袁隆平,並向袁隆平匯報了他擔任溫科院首席顧問的五年期間,學校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取得的成績和進步。

袁隆平對溫科院取得的成績表示肯定和讚賞,並對溫科院下一步工作進行了指導。面對溫科院延長聘期的請求,袁隆平同意,並在《溫科院關於請求延長聘期報告》上寫:本人樂意延長貴院對我的聘期到2025年(袁隆平 2019.12.26)。


據溫科院相關負責人介紹,2015年,溫科院聘任袁隆平為首席顧問並加盟溫科院院士專家工作站以來,及時解決了溫科院農業科研和推廣服務中的一些重大關鍵技術難題。溫科院依託院士專家站獲得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省級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多個重大科研平臺,科研工作保持在全省同行領先水平,兩次入選全國高職院校服務貢獻50強等。

不僅如此,溫科院還被推薦為中國現代農業職教集團常務副理事長單位,並與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隆平高科」)共同出資參股建設中農產教(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與高素質農民培訓,不斷做大做強種子生產與經營等專業。

此外,雙方合作開發的農民移動學習雲平臺,在全省推廣應用,溫科院還與隆平培訓中心合作開發「網際網路+農民職業教育」的網絡課程。該負責人說,在與隆平高科的密切合作中,溫科院農民培訓工作走在了全國同行前列,其中中德農民培育試點、全國首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範基地等重大平臺落戶溫科院。

對這幾年溫科院取得的成績,袁隆平表示肯定和讚賞,並題字:產學研創推、溫科新騰飛。

袁隆平表示,他繼續延續兩方良好的合作態勢和友誼,進一步指導和推動溫科院高水平建設高質量發展。他承諾,今年再來溫州實地看看,一起跟溫州的農業專家探討雜交稻、海水稻!

(來源:溫州晚報,原標題《袁隆平續聘溫科院首席顧問,他說今年要來溫州》,原作者傅芳芳。編輯 項銳)

1578676140000

相關焦點

  • 人才報終身首席顧問袁隆平生日全網送祝福
    中人社傳媒訊(記者 李娜)今天是2020年8月27日,農曆七月初九,也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院士迎來農曆90周歲生日。
  • 前英國首席牙科顧問來杭 關於兒童齲齒他都說了些啥
    【摘要】近日,為了加強國內外兒童口腔事業的交流與合作,英國國王學院牙學院教授、前英國首席牙科顧問Raman Bedi來到杭州,就《低齡兒童齲齒的臨床管理》進行了專場講座。   浙江在線健康網4月22日訊(記者 柴燕宏)「對於孩子預防齲齒來說,刷牙的時間長短,比刷牙方式更重要。」
  • 袁隆平新表情包又來了…
    袁隆平新表情包又來了… 2020-11-02 16: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視頻|袁隆平用「專業八級」重慶話聊天細數他在重慶的「稻夢空間」
    近日,一段袁隆平和央視財經記者用重慶話「吹龍門陣」的小視頻在網絡上引起熱議,網友們紛紛調侃這位「90」後真是說得一口「專業八級的重慶話」。這位俏皮的老人到底和重慶有怎樣的不解之緣?讓我們一起來細數他在重慶的那片「稻夢空間」。
  • 袁隆平熱淚盈眶!生日願望實現了!雙季雜交稻畝產破紀錄後連說「要...
    還記得今年9月7日 袁隆平90歲陽曆生日之時 他許下的生日願望嗎? 「(第三代雜交水稻兩季) 畝產3000斤,要早日實現!」
  • 袁隆平身邊的年輕人:每粒種子都要精雕細刻
    奇蹟的背後,是無數為此耕耘奉獻的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和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就是其中的代表。儘管今年已經90歲高齡,袁隆平仍然堅守在科研一線。在位於湖南長沙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雜交水稻中心」)的辦公室,他帶領研究團隊又把目光瞄準了新的雜交水稻畝產世界紀錄。
  • 名人系列故事——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自幼興趣廣泛,喜愛音樂、體育。他在重慶度過了中學時代,中學畢業後考入了西南農學院農學系,1953年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教書。60年代初期,中國正處於嚴重困難時期,老百姓忍飢挨餓、苦不堪言,這些深深的刺痛了袁隆平,他下定決心從事人工雜交水稻的研究,以便生產出更多的糧食解決億萬人民的溫飽問題。
  • 為袁隆平歡呼尖叫 是「追星」新境界
    當天,湖南農業大學舉行開學典禮,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出席並致辭,學生歡呼尖叫,上演「大型追星現場」。袁隆平在講話中告誡學生要躬行實踐、厚積薄發,除了學習書本知識,也要多到田間走走。作為「雜交水稻之父」、湖南農業大學的雙聘院士,袁隆平說的這番話平實而走心。人們追的是「袁隆平」這三個字,更是老人用一生書寫的民生情懷、家國情懷。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3個兒子,如今過得如何?
    ------鄭板橋"一輩子只幹一件事,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鏗鏘誓言。90年來,袁隆平在農業糧食生產領域默默耕耘,無怨無悔。
  • 袁隆平:我要那麼多錢有什麼用?
    1953年,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教書育人,1960年他開始研究雜交水稻,並在1965年通過三系法培育雜交水稻。農民袁隆平與其說袁隆平老先生是一名科研家,更不如說他更像是一個農民,為了研究雜交水稻,他生活簡樸,整日探究結果,更深入地進行研究,他是深入為民的。
  • 袁隆平院士團隊超級雜交有機水稻示範基地驗收儀式在陽春舉行
    11月11日,袁隆平院士團隊超級雜交有機水稻示範基地驗收儀式在陽春舉行,儀式上,陽春市戰略合作夥伴中植同惠生物工程(廣東)有限公司獲有機轉換認證證書。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玉燭,陽江市副市長丁錫豐,中植企業集團營運長牛佔斌,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處長龍成,社會各界涉農企業相關人員等參加了活動。
  • 袁隆平「飈英語」再刷屏,剛被四六級支配過的網友這樣說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袁隆平院士再次因為英語火上了熱搜9月19日是全國科普日,袁隆平、屠呦呦等十幾位科學家為青少年送上了寄語。袁隆平分享8字成功經驗:知識、汗水、靈感和機遇。視頻中,袁隆平說道,「知識是基礎,汗水是實踐。靈感是思想火花,思想火花人人有,不要放棄它。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
  • 紅布林PLUM鞏固鑑定陣地 日本專家出任首席鑑定顧問
    近日消息,日本最大的二手奢侈品交易平臺RECLO首席鑑定師五十嵐龍介正式成為紅布林PLUM(以下稱:紅布林)平臺的首席鑑定顧問。五十嵐龍介在日本的中古交易市場已有超15年從業經驗,對二手流通也有著獨到的行業前瞻性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
  • 美國疫情最黑暗時刻,拜登稱已邀請福奇擔任首席醫療顧問
    美國疫情最黑暗時刻,拜登稱已邀請福奇擔任首席醫療顧問 原標題:美國疫情最黑暗時刻,拜登稱已邀請福奇擔任首席醫療顧問
  • 瞭望|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印在了這個國家的貨幣上
    袁隆平說。 面對布朗的質疑,這位雜交水稻之父的回應是:「(布朗)低估了科學、科技進步對提高糧食產量的巨大潛力。」他認為,通過科技進步,可以大幅度提高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 中國早就是這樣做的。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我國攻克、推廣水稻矮化育種技術使稻穀產量增加20%~30%,給水稻生產帶來第一次突破性飛躍。
  •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印在了這個國家的貨幣上
    袁隆平說。面對布朗的質疑,這位雜交水稻之父的回應是:「(布朗)低估了科學、科技進步對提高糧食產量的巨大潛力。」他認為,通過科技進步,可以大幅度提高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中國早就是這樣做的。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我國攻克、推廣水稻矮化育種技術使稻穀產量增加20%~30%,給水稻生產帶來第一次突破性飛躍。
  • 今天是袁隆平90歲生日!昨天的他超級可愛……
    就連去年去北京領共和國勳章前  也來這裡理髮  據瀟湘晨報報導  理髮的時候  他問小曹:「我是胖了還是腫了?」  小曹說:「是胖了!」  而這次理完頭髮  袁隆平還開心地說  為方便行動不太便利的老院士研究  湖南省農科院  在袁隆平住宅旁安排了一塊試驗田  這塊田從設立起就是他的「心病」  只要在長沙  每天都得看上好幾遍  研究中心的研究員楊耀松這樣說:
  • 袁隆平御用理髮師,因為袁老一句話,她搭乘飛機前去給他剪髮
    這個人便是袁隆平。他在田間培育的秧苗曾經被多次拔走。有一個故事是說他為了救秧苗自己跳進了水中。為了那僅存的一顆,不顧自己安全。他辛辛苦苦的培育出水稻的秧苗。從種下秧苗的那一刻起,他便像對待孩子一樣,精心呵護,小心翼翼的關注著他們的成長。那些小秧苗就在袁隆平的照顧之下慢慢的成長。他回想起那些日子熱淚盈眶。
  • 一開口就是「老溫州人」了 英國網紅Alex說溫州美食
    Alex說,如今自己走在路上,還會有粉絲跑來跟他搭訕。在市海外傳播基地,本期《風尚·有樣》走進「老溫州人」Alex,聽聽他推薦的溫州是什麼樣。□晚報記者 薛樣洋見習記者 丁碩選擇定居溫州喜歡這裡的生活節奏說Alex是老溫州人,真不是吹牛的。你要問溫州哪裡的景點好玩,哪裡的美食好吃,他都能跟你說道說道。
  • 瞭望|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
    「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熱諷,不要怕別人說你標新立異。如果老是迷信這個迷信那個,害怕這個害怕那個,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後面。只有敢想敢做敢堅持,才能做科技創新的領跑人。」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徐歐露黑色轎車停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門口,90歲的袁隆平在助手的幫助下走了下來,一邊邁上臺階,一邊聽匯報。不到十點,他來上班了。「那邊說是7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