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收復臺灣,可能大家腦海裡浮現的第一個人物,就是明朝時期的鄭成功。南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親自帶領著兩萬五千名明朝將士,奔赴前線橫渡臺海,將盤踞在那裡的荷蘭殖民者悉數驅趕,這才成功收復了這個已經被外人佔據了整整三十八年的寶島。而鄭成功也一戰成名,成為了後世心目中受人尊敬的大英雄,他的這次壯舉也永久的被載入了史冊。
但是話說回來,鄭成功並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從外族手上,將寶島臺灣收復回來的英雄,只能說他是這幾位英雄中,最被人所熟知的一個。眾所周知,臺灣地處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也正是因為這個先天優勢,所以時常成為外人眼中覬覦的對象。根據統計,我國的臺灣先後一共被外來侵略者霸佔過五次,而鄭成功收復的那是第四次,最後一次也就是在二戰結束之後,我們從日本侵略者的手裡再次奪回。
那麼可能大家會感到疑惑,之前的三次都是由誰完成的呢?在現在的澎湖馬公天后宮存有一塊記功碑,那塊記功碑上刻有「諭退紅毛番韋麻郎」幾個大字,而這塊碑上記載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沈有容的人。或許大家對這位並不是太了解,他也遠沒有鄭成功的名氣大,但他卻是歷史上連續三次收復臺灣的大英雄。
沈有容出生於安徽宣城,是明朝萬曆年間的武舉人,公元1592年,當時三十五歲的沈有容跟隨著時任兵部右侍郎的宋應昌帶兵入朝。在參與了萬曆援朝一戰後,沈有容開始嶄露頭角大放異彩。後來,日本的豐臣秀吉不幸去世,當這一消息傳到福建巡撫金學曾的耳朵裡後,他當即決定趁虛而入,攻打日本列島,而負責執行這一任務的人不是別人,恰好就是沈有容。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這一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明朝內部就發生了嚴重的暴亂,西北和西南一帶相繼出事,明朝自身都應接不暇,哪還有功夫對外侵略。於是,沈有容就被調到了福建,攻打日本的念頭也就只能打消,也正是從那時候起,沈有容便和臺灣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之後的日子裡,更是連續三次從外族人的手裡,將其搶奪回來。
第一次是發生在公元1602年,那時候明朝剛被朝鮮擊敗,這回換做日本趁火打劫,他們看著明軍的大部隊都在大陸,於是趕緊召集起浪人、倭寇,在萬曆三十年的時候,派出六艘戰船佔領了當時還被稱之為是東番的臺灣。此時的東番軍務還隸屬於澎湖管轄的範圍內,可是當金門把總的沈有容聽聞此事後,怒火中燒:「如今的賊子已經侵犯到家門口了,我們應該引以為恥。」
話剛說完,沈有容就立即採取了行動,他親自帶領著二十四艘戰船,徑直駛向東番,在那裡和日寇進行了激烈的廝殺。最後在沈有容的頑強抵抗下,將倭寇戰船悉數擊沉,這才成功收復了臺灣。這件事情之後,時任福建巡撫的宗弘演都對沈有容讚不絕口:「何德何能得到如此豪傑為我剷除倭寇而分憂,也就只有將軍沈有容了。」
而第二次是發生在公元1604年,也就是在沈有容成功擊退倭寇的兩年後,這一次換做了荷蘭殖民者在我國的臺灣附近蠢蠢欲動。他們打著互市的名義,出動戰船佔據了澎湖,這一次沈有容並沒有發兵,而是選擇隻身一人前往,駕著一艘小船登上了澎湖列島。
紅夷首領韋麻郎一開始看見只有沈有容一人前來,還十分的納悶,可當他遠遠望去,這才看見沈有容的身後還有偌大的五十艘明朝戰艦。頓時韋麻郎就慌了陣腳,嚇得不知所措,慌忙之中趕緊下令撤兵。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韋麻郎臨走之前,他還特意要了一副沈有容的畫像,聲稱從今往後再也不願意碰到這個人。沒有花費一兵一卒就成功的嚇退了外族人,這個壯舉可謂是史無前例。
而第三次發生在公元1617年,這一回企圖侵佔臺灣的仍然是不死心的日本人。日本幕府將軍德川家康又一次派人,強行攻佔了臺灣,還企圖在那裡建立通商基地。在德川家康的認知裡,明朝已經逐漸衰落,對他構不成足夠的威脅,於是並沒有派出足夠的兵力。但是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那時候已經成為福州參將的沈有容再次帶隊出擊,成功殲滅倭寇,將臺灣收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