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島內人口數量何時開始暴增?福建對臺4次大規模移民你知多少

2020-12-14 文史包袱鋪

當我們從移民史的角度進行考察時,即可看到如今臺灣的民間信仰,與歷史上的移民息息相關,移民與移神是同步進行的。下面先談談歷史上閩南地區對臺灣的移民。

先秦至漢晉,福建成為北方漢人的遷徙地,同時中原文化也相繼傳入。

福建在秦漢以前為蠻荒之地,雖有閩南人的開發,社會經濟的發展仍大大落後於中原地區。但由於自然條件優越,社會相對安定,自漢晉開始,北方漢人就不斷遷入福建,使福建成為一個移民社會。北方移民的繼發性開發,使福建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並躋身於全國發達地區行列,同時,北方移民帶來的中原文化,還在福建創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

先秦時期地圖

宋代以前,福建由於長期以來人口稀少,社會又相對較為安定,所以北方漢人不斷遷入。宋代以後,福建經濟快速發展,人多地少的矛盾自中期開始即日益突出。

面對生存的壓力,福建即逐漸由移民的遷入區域轉變為移民的輸出區域。閩南自唐宋以來就是福建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人地矛盾尤為突出,為進一步拓展生存空間,閩南人在對外移民上表現得更為積極,自宋代以來即先後大批地移入廣東潮州、海南島、雷州半島、臺灣島、浙江溫州,以及江蘇、江西、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乃至東南亞諸國及世界其他國家。

臺灣通史

據歷史文獻記載,很早以前閩南地區與臺灣島的關係就甚為密切。連橫先生的《臺灣通史》卷一《開闢紀》曰:

歷更五代,終及兩宋,中原板蕩,戰爭未息,漳、泉邊民漸來臺灣,以北港為互市之口,故臺灣舊志有臺灣一名北港之語。

大陸人遷移臺灣島內墾荒

宋、元之時,澎湖已隸屬泉州晉江縣管轄,當地移民主要來自泉州一帶。由於臺灣土著居民驍勇善鬥、大陸移民力量有限等原因,故早時閩南移民的居住範圍僅局限於附近島嶼,尚未定居臺灣島內,與臺灣土著的交往亦主要限於在北港進行的貿易活動。直至明朝後期,這種狀況才出現變化。

自明朝後期至清朝前期,閩南人有四次大規模移民臺灣。

第一次在天啟元年(1621年)前後,長期活躍在東南沿海的以顏思齊(漳州府海澄縣人)及鄭芝龍(泉州府南安縣人)為首的海上私人武裝集團進入臺灣,以臺灣為基地,在海峽兩岸進行走私貿易活動,並在島上拓墾,與土著居民共同開發臺灣的土地和資源。崇禎元年(1628年),鄭芝龍就撫明朝後,恰逢福建連年大旱,經福建巡撫熊文燦批准,鄭芝龍招募數萬困於災荒的泉州、漳州等地饑民移居臺灣,「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海舶載至臺灣,令其茇舍開墾荒地為田」。這是第一次由地方政府組織的大規模移民。這些移民聚集北港,結寨自保,屯田墾荒。

鄭芝龍招募數萬饑民移居臺灣

第二次在荷蘭殖民者佔領時期。荷蘭人佔據中國臺灣後,允許原有及後來的大陸移民(主要是閩南移民)留居臺灣,故移民數量不僅沒有因荷蘭殖民者的佔領而減少,反而有所增加。但是隨著島上居民的不斷增加,糧食供應出現困難。因此荷蘭殖民者在致力於海上貿易的同時,開始實行獎勵農業的政策,招徠海峽西岸的貧困農民來東岸進行水稻和甘蔗的種植,以滿足島上居民的糧食需求,而用蔗糖製成的蔗糖則是當時重要的貿易商品。對於荷據後期在臺大陸移民的人數,我們今天已無法得知其準確數字,學者們的估算大致在3.5萬至10萬人。黃及時先生在《荷蘭在臺灣的殖民政策》中認為,荷蘭「取鼓勵農業移民的政策,其結果,在第十七世紀中葉,移民數至少有十萬」;陳孔立先生根據1660年臺灣耕地面積進行估算,認為「荷據時代赤嵌附近有漢人3.4~4.4萬人。全島漢人人口達4.5萬~5.7萬人」;楊彥傑先生則根據納稅人口與實際人口的比例估算,1661年在臺大陸移民應為3.5萬人。這些移民大部分是來自海峽西岸的閩南人。

荷蘭人把臺灣當無主之地,一佔就是三十多年。

第三次是在明鄭時期。順治三年(1646年),清兵入閩,鄭芝龍投降。鄭芝龍兒子鄭成功與父親分道揚鑣,進行武裝抗清鬥爭。順治十六年(1659年),鄭軍北伐南京之役失敗,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於康熙元年(1662年)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作為抗清復明的基地。

鄭成功收復臺灣

鄭氏時期入臺的漢族移民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鄭成功收復臺灣時的官兵,及其家眷和隨遷人口,總數約為3萬~4萬人;另一部分是清朝政府實行遷界,導致福建及廣東沿海地區大量因生活所逼的居民遷居臺灣。此外,由於鄭氏政權在臺灣實行大規模的招民墾荒政策,也吸引了漳、泉、惠、潮諸州不少百姓,冒險泛海前往寄居,當時入臺者還有少量被擄掠的清軍將士、官吏和大陸婦女。

臺灣移民人口分布比例圖

那麼,鄭氏時期海峽西岸移民到東岸的人數有多少呢?不僅有關文獻的記載並不一致,當代學者的估算亦有幾種說法。臺灣學者曹水和先生認為,沈雲《臺灣鄭氏始末》中關於鄭氏「招沿海居民之不願內徙者數十萬人東渡,以實臺地」的說法,和施琅於康熙七年(1668年)關於鄭成功、鄭經父子帶去臺灣的官兵及眷口總數約3萬又六七千人(如扣除歷年病故、傷亡等則不足3萬人)的估計,均有誇大或太少之嫌。曹先生通過權衡荷蘭時代與清康熙中葉的臺灣人口後認為,鄭經盛時(1666年前後)大陸移民「最近似的數目」為15萬~20萬人之間;林再復先生在《閩南人》中的看法是:明鄭治臺,「三代共二十三年,來臺耕墾者約有二十五萬人之眾,其中大部分是閩南人」。大陸學者陳孔立先生根據耕地面積生產物與人口的關係推算:「鄭氏時代增加了6萬人左右」;林國平、邱季端先生主編的《福建移民史》認為:「鄭氏時代臺灣的漢人居民約有10萬~12萬人左右,最多不會超過15萬人」,扣除荷據後期在臺的大陸移民3萬多人外,其餘即為鄭氏時代入臺的漢人移民。其估算的數字,臺灣學者較高,大陸學者較低。但不管什麼說,鄭氏時代為大陸漢人移居臺灣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當是不爭的事實。

由於鄭氏父子是泉州府南安縣人,鄭氏的官員將士以及跟隨鄭氏集團入臺的百姓也大部分是泉州和漳州二府的閩南人,如此大規模的集體移居臺灣,必然會對日後閩南人在臺灣社會中優勢地位的形成、閩南民間信仰傳入臺灣及其流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四次是在施琅平臺以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泉州府晉江縣人)率水路大軍克取臺灣,在臺灣設置一府三縣,歸福建省管轄,從而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施琅平定臺灣

施琅平臺之後,朝廷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將鄭氏宗室官員、兵卒等遷回大陸內地安置,各地難民亦相繼返回原籍,故清朝治臺之初,漢人居民人口比鄭氏時代減少一半以上,使得臺灣一時地廣人稀,滿目蕭條,因此許多臺灣地方官員都以招徠大陸移民到臺開墾為己任,福建沿海居民因人口壓力又有所加大,故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開始,移民入臺的數量逐漸增多。雖然清政府自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作出了禁止偷渡臺灣的規定,但「無田可耕,無工可傭,無食求覓」的內地人民,仍「渡臺如水之趨下,群流奔注」。筆者手上缺乏有關研究者對這一時期移民入臺人數的估算數字,但從康熙五十年(1711年)臺灣知府周元文的報告中也可大致看出個概況:

自數十年以來,土著之生齒日繁,閩粵之梯航日眾,綜稽簿籍,每歲以十數萬計。

另據陳孔立先生所列舉的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至嘉慶十六年(1811年)這近半個世紀的臺灣人口數可以看出: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以前每年增加170人至數百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增加4048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之後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每年增加1萬多人;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之後至嘉慶十六年(1811年)平均每年增加34100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臺灣人口的年增加量突然達到之前的10倍,其後又不斷快速增加,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之後至嘉慶十六年(1811年)的年均增加量(34100人)已達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以前的200倍。根據這種不尋常的增加速度,可以肯定其中有大量是來自內地的移民。

清代內地對臺移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清政府對臺移民政策的制約。清政府對臺移民政策大體上可以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臺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為加強對臺灣的控制,防止臺灣成為新的反清基地,清政府前期的對臺移民政策是以限制為主,憑照渡臺、嚴禁無照是這一政策的核心。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負責平定臺灣林爽文起義的欽差協辦大學士福康安奏準「嗣後安分良民情願攜眷來臺者,準其渡海;一面移諮臺灣地方官,將眷口編入民籍」。飽受爭議的「不準攜眷」禁令的最終廢止,對更多的內地移民入臺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上引孔立先生所列舉的乾隆後期至嘉慶年間臺灣人口的急劇增加,顯然是清政府廢止「不準攜眷」禁令的必然結果。後期清政府對臺移民政策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是緣起於因日本入侵臺灣而導致嚴重的邊防危機。為移民實邊,鞏固海防,清政府採納了欽辦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沈葆楨的建議,下諭「所有從前不準內地民人渡臺各例禁,著實與開除,其販賣鐵、竹兩項,並著一律弛禁,以廣招徠」,從而廢止了持續190多年的對臺移民限制政策,至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佔據臺灣前,內地移民入臺再次掀起高潮。

晚清福建內地移民去臺人數未見有具體的統計資料。「惟據相關史料分析,其間由大陸渡臺來發臺灣東部的移民似以粵藉民眾居多,閩籍移民有限。蓋自晚清廈門、福州通商口岸開放後,勞工出洋人數日多,福建內地民眾移民方向已轉向南洋各地。」這一移民趨向一直延續到現代。

您對臺灣人口分布和數量增加有何看法呢?請@文史包袱鋪,並在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福建GDP總量首超臺灣,臺媒怎麼看?
    「福建GDP總量首超臺灣」這一話題近期在關心海峽兩岸局勢的網民間引發關注。島內媒體低調報導了這一「歷史性時刻」,並援引島內經濟學者的說法認為,福建「超越臺灣是遲早的事」。公開數據顯示,臺灣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初步數據為4.2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經濟增速為2.73%。福建省2019年GDP達到了4.23萬億元(經濟增速高達7.6%),一舉反超臺灣。福建經濟總量首次反超臺灣,張志軍認為「這特別值得一提」。
  • 臺灣人口今年開始負增長,比推估結果提前兩年
    【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 於名】臺灣「國發會」18日通過人口推估報告(2020—2070年),結果顯示今年總人口將正式轉為負增長,比之前推估結果提前兩年。臺「國發會」每兩年根據最新戶籍人口、出生、死亡及遷徙等相關統計,進行未來50年人口推估。
  • 2019年德國公民大規模外遷 海外移民填補人口數
    2019年德國公民大規模外遷 海外移民填補人口數
  • 臺灣GDP近4萬億元,福建何時能夠趕超臺灣?或與你想的不一樣
    臺灣GDP近4萬億元,福建何時能夠趕超臺灣?或與你想的不一樣,在小學的教科書中,我們都嚮往著祖國的寶島,臺灣,這裡描繪了豐富的自然景觀和壯麗的大海,巍峨的群山,多元的自然生態和人文風格,展現了臺灣千姿百態的景象。
  • 島內傳出一組數據,臺當局慌了,拒絕承認!
    當前,新冠病毒正在臺灣肆虐。一直以來,蔡當局始終隱瞞臺灣真實的疫情情況,並「大吹大擂」其「抗疫」成就。然而最近,臺灣島內傳出了一組數據,無情戳破了臺當局的「抗疫」氣球。據環球網援引臺灣媒體消息,臺灣一個研究團隊近日通過血清抗體檢測的結果發現,臺灣曾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可能超過11800人。據報導,為了解臺灣民眾感染新冠病毒的實際情況,臺北榮民總醫院病理檢驗部在2020年5月到7月,分別針對門診、急診20歲以上民眾剩餘的血液樣本進行了採集檢驗,共檢驗血液樣本14000多個。
  • ...將對臺出售價值2.8億美元「野戰資訊通信系統」,島內網友:臺灣...
    【今年第六次!美將對臺出售價值2.8億美元「野戰資訊通信系統」,島內網友:臺灣人的錢真好賺嗎?】此軍售案可通過此系統提供機動化且安全的通信能力,有助於臺灣實現軍事通信能力現代化的目標,支援任務及作戰需求,臺灣在接受此批裝備後也可以迅速部署於部隊之中。針對此次軍售案,臺灣「中央社」還炒作稱,臺外事部門已接獲美國政府通知,將對臺灣出售「野戰資訊通信系統」,這是美國總統川普任內第11次、也是今年第6次對臺軍售,充分展現美國政府高度重視臺灣的防務需求。
  • 宋元時期福建漢人即開發澎湖,為何澎湖會比臺灣早開發500年?
    臺灣,中國第一大島,居民多閩粵移民後裔。雖然現在看來臺灣距離大陸非常近,但稍微了解一些歷史的人都知道,在東亞各地區中,臺灣被發現和開發的非常晚。一直到17世紀,沿海的漢人才開始大規模移居臺灣,而一直到鄭成功收復臺灣,臺灣島內才有第一個漢人政權,至於中央朝廷首次收臺灣為版圖,那還是在康熙帝平明鄭之後。
  • 美國的人口普查:種族、移民與驢象之爭
    1850-1900年,由於19世紀40年代興起大規模移民活動,美國人口普查開始聚焦移民的分類並測量美國居民的族裔結構,包括到達西海岸的第一批亞洲移民(首先是中國人,隨後是日本人)以及愛爾蘭移民(Celtic race),同時還有黑人、混血、印第安人以及其他土著民分類。
  • 臺北市人口流出成為臺灣各縣市第一
    作者:秋白編輯:枯木臺灣當局內部事務主管部門最新對社會發布了各縣市人口的數量。人們通過數據可以得知今年1到5月份,臺北市因人口遷出減少近1.9萬人,位居全臺灣之首。臺北市人口遷出的原因臺北是臺灣的第一大城市,經濟基礎較好,發展前景也被人看好,然而最近幾年民進黨當局在臺北市不斷的製造社會階層之間的衝突和矛盾,這樣就使得臺北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比較緩慢。
  • 「龍五」向華強申請居留臺灣 島內綠營「警惕」萬分
    千龍網訊  香港影視大亨向華強向臺灣「移民署」提出「依親居留」申請,引發島內「國安」人士的關注。臺灣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24日證實,香港影視大亨向華強已向「移民署」提出「依親居留」申請,正由主管機關「移民署」作業中;有關香港居民申請來臺居留定居,會依據「香港澳門居民進入臺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許可辦法)相關規定予以審核。
  • 福建臺企返臺徵才 助力專才夢想起航
    新華社臺北7月29日電(記者何自力 齊湘輝)29日,「清新福建·夢想起航——福建臺資企業協會中區徵才博覽會」在臺中舉行,共有121家臺資企業參加,提供1482個工作機會。本次博覽會由福州、廈門、漳州、泉州、莆田、平潭、福清7個市縣的臺資企業協會聯合主辦。
  • 人口結構 火星移民 兩個截然不同的命運
    在中國企業界特別早期關注人口結構的人不多,攜程的梁建章算一個,諮詢界我是比較早的,從2015年的時候我就在知乎發起過一場討論,如果人類移民火星了,我們的產業結構,生存條件,消費習慣會發生什麼變化。接下來這篇文章,老代就針對不同時期的人口結構入手進行一次大膽推演,甚至推演到人類大規模移民火星之後,人口結構和產業機會將會帶來什麼變化。
  • 福建人都來看看,家鄉的酒文化你知多少
    對了,你們福建現在還有多少人口?……廣東人吃福建人這個梗能過去了嗎。1好吧,咱回歸正題,講講福建跟酒的那些淵源。著名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就很喜愛飲用福建紅酒,曾寫下「夜傾閩酒如赤丹」來形容與弟子望月對酌紅酒的情景。而朱熹曾以「酒市」為題形容福建紅酒的繁榮:「聞說崇安市,家家曲米春。樓頭邀上客,花底覓南郊。」福建釀酒歷史悠久,漢代已有釀酒業,據《名勝志》載,相傳閩越王在金雞山桑溪上飲酒留有曲水流觴處,稱為「越王臺」。
  • 臺灣人口為何持續減少?
    臺灣經濟發展減緩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臺灣和日本一樣逐漸步入少子化老齡化社會。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臺灣發展減速,臺灣的優勢產業只有以臺積電為首的晶片產業。在經濟放緩後,民眾的生活壓力卻日益增長,島內沒有那麼多崗位供年輕人選擇,階級斷層嚴重,社會上升空間極其有限,整個社會沒有生氣。
  • 福建與臺灣的GDP對比,福建追上臺灣還需多久?你覺得呢?
    喜歡旅行的人一定去過很多不同的地方,在這個過程中,經濟發達的地區往往能夠吸引更多的遊客,例如,去歐美日旅行的人比去非洲的人多很多,這可能是因為歐美日的風景比非洲美,只是歐美日的基礎設施和被包裝的各種文化,但是,這一切的根源並不是經濟,我國經濟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雖然各省經濟仍有很大不同,但已經超過了許多地方,今天介紹的是我國兩個省,福建省和臺灣省的不同經濟情況。
  • 臺灣人口進入負增長,媒體感嘆「生不如死」
    8月18日,臺灣最新人口推估報告(2020—2070年)顯示,今年臺灣地區總人口將正式轉為負增長,比之前的推估提前了兩年,進入臺媒所說的「生不如死」時代。臺灣地區的人口形勢也說明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群體,對島內經濟前景態度消極。
  • 了解臺灣流行語「唐山過臺灣」含義,帶給你無限遐想
    所祭的列祖列宗有「開臺祖」和「唐山祖」之分,其中「開臺祖」是指最早到臺 灣墾殖的第一代開基始祖,「唐山祖」指本姓本宗在祖國大陸的始祖,可以是最先遷居於某地的祖先,也可以指該姓的肇姓始祖。那麼,為什麼臺灣人稱祖國大陸為「唐山」、稱內地人為「唐人「稱祖先為「唐山祖」呢?其實,這些都與歷史上由中原地區向福建的人口大遷徙有關。
  • 臺軍「極為罕見」證實美國特種兵在臺訓練,島內學者:臺灣被綁的更...
    視頻畫面 圖自《聯合報》《聯合報》提及,這是代號為「Balance Tamper」的臺美特戰部隊互動聯合訓練,雙方每年依據任務與需求執行1到2次訓練,由美國陸軍第1特種作戰群,派遣所轄ODA 臺防務部門還聲稱,均依年度計劃執行臺美各項軍事交流,不針對個案評論。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美國宣布斷絕同臺灣的所謂「外交關係」,並於年內撤走駐臺美軍,終止美臺《共同防禦條約》(即「斷交、廢約、撤軍」)。
  • 終於,臺當局做了一件最不該做的事情!島內民眾忍無可忍,行動了
    近段時間以來,臺當局為謀「獨」小動作不斷。先是進一步嚴審、 限制陸資赴臺投資,圖謀對兩岸經濟交流進行切割。隨後又恐嚇、阻撓島內人士參加即將於9月19日開幕的第十二屆海峽論壇。就在近日,臺當局又做了一件最不該做的事。
  • 人民日報海外版:台歷史教科書「獨」害島內下一代
    人民日報海外版9月15日消息,新學期伊始,島內有歷史老師投書媒體,痛陳新版初中二年級歷史課本中國歷史被大量刪減,「三國消失,武后不見」,其行徑令人髮指。島內輿論指出,民進黨當局為推動「去中國化」和「文化臺獨」,不斷刪改課綱篡改歷史,其直接結果之一是讓歷史教育失去知興替、明得失的意義,讓島內下一代變得淺薄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