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台歷史教科書「獨」害島內下一代

2021-01-08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人民日報海外版9月15日消息,新學期伊始,島內有歷史老師投書媒體,痛陳新版初中二年級歷史課本中國歷史被大量刪減,「三國消失,武后不見」,其行徑令人髮指。島內輿論指出,民進黨當局為推動「去中國化」和「文化臺獨」,不斷刪改課綱篡改歷史,其直接結果之一是讓歷史教育失去知興替、明得失的意義,讓島內下一代變得淺薄無知。

「獨」心日熾

島內媒體查證發現,這批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的新課本,中國歷史被刪減幅度之大令人乍舌。以初二新課本翰林版為例,第一章「從商周到隋唐的國家與社會」刪到只剩短短4頁,2400年歷史僅以1600字講完,歷史人物只提到秦始皇、漢武帝等寥寥數人,都是一筆帶過。

新課本對過去必談的周武王伐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漢末黃巾起義、三國、魏晉南北朝一概略過,史籍經典《史記》《漢書》全然不提,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安史之亂蹤跡全無……無怪乎被島內教育界評為「史上最『獨』歷史課本」。

人民日報海外版9月15日消息,臺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統計,其中一版課本用6個章節講述商周至晚清3600年,每章正文僅用1500字卻要講600年。「凌亂、不知所云、沒有時序、沒有前因後果。」「只能說『破碎』是民進黨當局歷史教育最大特色。」

這是民進黨所推新課綱上路的第二年。去年高一、初一歷史課本面市,就因其美化殖民統治、充斥「去中國化」內容而引發輿論抨擊。在這些課本中,南島語系取代中華民族成了臺灣人的祖先,明鄭和清朝統治被寫成與荷蘭、日本殖民者無異的「外來政權」,以否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法律效力為理論依據的「臺灣地位未定論」赫然在冊。

「失憶工程」

島內各界有識之士對歷史課本遭到粗暴篡改紛紛表達痛心與憂慮。世新大學副校長遊梓翔表示,這是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一項「失憶工程」,試圖使中國歷史的發展軸線變得凌亂,切斷臺灣與中國歷史的緊密關聯。

臺灣中學教師沈渝在《聯合報》撰文表示,為了容納更多的「東亞發展史」,中國史被大幅精簡,中國史上最偉大的漢唐盛世幾乎消失在臺灣新世代的記憶中,帝王將相的名字也一同消失了,「沒有劉邦,也沒有武則天」。他質問道:「沒有了人便沒有了故事,歷史課將變得何等枯燥沉悶?無法知興替、明得失的歷史教育,還剩什麼意義?」

國民黨考紀會主委、律師葉慶元直批,按照新課本所教,「如今臺灣的孩子們將不再知道什麼是三國,也不會知道誰是趙雲、誰是呂布了嗎?」

世新大學副校長李功勤表示,課綱變化背後反映出民進黨的政治圖謀,「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新課綱美化日本殖民,對國民黨執政用「白色恐怖」四字帶過,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的成果隻字不提,造成年輕學生的誤解與誤識,也削弱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民進黨想藉此教材鞏固統治地位」。

島內教育界人士指出,一本教科書每年約20萬名臺灣學生使用,10年就是200萬名,加上外溢效果,全臺灣恐有400萬人要受到這種「去中國化」歷史課本影響。「臺獨」教科書若得不到及時撥亂反正,拖越久「獨」害越深,臺灣社會需要付出的代價就越大。

必遭反噬

多年來,綠營一直想盡辦法修改課綱。正如臺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儀所說:「20年來臺灣的教育資源被用來逐步建構一套『反中』的歷史詮釋。」

早年臺灣中學歷史教科書按照歷史朝代的時間順序編寫,李登輝時期將初一教科書改為「認識臺灣歷史篇」「認識臺灣地理篇」,初二才開始念中國史。中國史跟臺灣史被割成兩節,內容濃縮,學習次序也被擺到了臺灣史之後。

陳水扁時期,歷史教科書被進一步大幅篡改,不但中國史由原來的三本濃縮成一本,而且課本中原有的「我國」「本國」「大陸」等用詞,全改為「中國」;「統一中國」由「歷史的展望」改為「歷史的口號」;武昌起義變成了武昌「起事」;「黃花崗72烈士」從課本中消失……

馬英九時期曾經通過「課綱微調」試圖撥亂反正,卻因民進黨發動學生抗議而被迫擱置。民進黨當局2016年重新上臺後,第一步就是廢除「課綱微調」並炮製「史上最獨」課綱。

島內網絡媒體調查發現,近七成臺灣網友對中學課本大刪中國史的做法表示非常不認同或不太認同。一如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曾評論,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勢力主導推出的所謂新課綱,數典忘祖,美化殖民統治,企圖割裂兩岸的歷史和文化連接,不僅荼毒臺灣年輕一代,更進一步破壞兩岸關係,加劇兩岸對抗,必然遭到臺灣社會的強烈反對。

臺灣《中國時報》以《不尊重歷史者,終將遭反噬》為題的評論文章說,新版歷史課本提供了凌亂破碎、無時序、無因果的內容,我們只看到「歷史教育如何被終結」的斑斑血跡。但「狂野的歡愉將有殘暴的結束」,綠營恣意屠殺歷史教育、違逆學術倫理,終將被歷史本身反噬。

(原題為《民進黨一手炮製 中國史幾被消失 台歷史教科書「獨」害島內下一代》)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中國史幾被消失 台歷史教科書「獨」害島內下一代
    原標題:民進黨一手炮製中國史幾被消失台歷史教科書「獨」害島內下一代島內人士抗議民進黨當局將中學歷史課本「去中國化」。資料照片新學期伊始,島內有歷史老師投書媒體,痛陳新版初中二年級歷史課本中國歷史被大量刪減,「三國消失,武后不見」,其行徑令人髮指。
  • 非常時期,蔡當局這一舉動惹眾怒,島內輿論沸騰,臺媒:必遭反噬
    近幾個月以來,兩岸關係急轉直下,臺當局「借疫生事」,背靠美國威脅兩岸多項共識,而在這一非常時期,蔡英文當局這一舉動引起了兩岸愛國人士眾怒,島內輿論沸騰,臺灣媒體更是批評道:「違逆學術倫理的行為終將被歷史本身反噬!」
  • 遭李登輝、民進黨異化的臺灣歷史教科書:還能做「堂堂正正中國人...
    近日,有歷史教師投書島內《中國時報》,稱中國史教學已被簡化到「令人髮指」的程度。那麼,中國史教育如何變成今天這番模樣?背後又有當權者的那些算計? 蔣氏父子治臺時期,臺灣歷史教科書體現的是大中華史觀與中國人精神,客觀上起到維護中華史觀、導正人心、反對「臺獨」的作用。 待李登輝上臺後,臺灣的歷史教科書開始調整。1999年歷史課綱中,「臺灣史」首次成為獨立單元,但仍附屬於「中國史」。這就是所謂的「同心圓史觀」,以臺灣為圓心,往外延至「中國」,再往外是世界。
  • 蔡英文政府灌輸「臺獨史」犯眾怒 臺教育界奮力搶救中國歷史
    島內輿論痛批蔡政府炮製最「獨」教科書,凌亂無序的歷史內容不僅疏遠青少年對祖國大陸的感情,也削弱了年輕一代的文史素養。臺灣教育界的有識之士呼籲各界共同搶救中國史。有臺灣老師表示會再篩選書目,提供學生參考。也有學者倡議大陸方面編寫網版教科書供臺灣學子學習。 「這次課綱修改表面上是簡化內容,大幅刪減中國史,但其實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字裡行間的意識形態。」
  • 終於,臺當局做了一件最不該做的事情!島內民眾忍無可忍,行動了
    近段時間以來,臺當局為謀「獨」小動作不斷。先是進一步嚴審、 限制陸資赴臺投資,圖謀對兩岸經濟交流進行切割。隨後又恐嚇、阻撓島內人士參加即將於9月19日開幕的第十二屆海峽論壇。就在近日,臺當局又做了一件最不該做的事。
  • 兩天內,臺灣島內兩名「反獨」大將離世,國臺辦發聲悼念
    編輯:晨星雖然目前臺灣島內有很多「臺獨」分子,但之所以這些人沒能如願以償,除了大陸的強硬態度以外,就要歸功於島內一些「反獨」大將多年以來的堅持,他們大多為年紀大資歷深的國民黨老將。01兩日內接連兩名「反獨」大將離世郝柏村是國民黨高級退役將領,曾擔任多個國民黨內要職,退出一線後由其子繼續在黨內為鞏固兩岸關係而奮戰
  • 臺灣歷史教科書爭議,已走進了死胡同
    民進黨政府看似一連串對於中學歷史教育大動幹戈,以敏感的歷史認同議題在島內建構「新興國族」、挑釁兩岸關係,但這些變革不過是臺灣近20餘年來歷史教育紛爭的冰山一角。臺灣歷史教育紛爭的起始是1994年李登輝政府推出的《認識臺灣》教科書,其後臺灣又經過了兩次藍綠政黨輪替,雖然關於歷史教育變革的爭議不斷,但必須指出其中的大趨勢基本不變。
  • 島內「秋鬥」:蔡英文,下臺
    怒火中燒 島內民眾高呼:下架蔡英文活動現場,憤怒的民眾高舉「英獨買毒豬、舔美」「食安變萊胺、賣臺」等旗幟、標語,表達訴求。有民眾製作一隻充氣豬氣球上,寫有「蔡英文下臺」字樣。也有民眾高舉蘇貞昌照片並諷刺其「賣臺、吃毒胺」。
  • 【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學習小組》:變味的茅臺 誰在買單?】人民...
    【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學習小組》:變味的茅臺 誰在買單?】人民日報旗下新媒體平臺@學習小組 晚間發表文章質問:茅臺酒憑什麼成為官場腐敗硬通貨?文章指出,酒是用來喝的,不是用來炒的,更不是用來腐的。
  • 人民日報海外版:美國制裁影響不了香港
    極端抗議者圍攻中聯辦大樓和香港立法會,侮辱國旗、塗汙國徽,「港獨」言行甚囂塵上。大規模有組織的犯罪行為背後,種種證據都指向美國這個幕後黑手。長期以來,美國將香港視為反華的橋頭堡和情報站,在香港布置安插了大量明暗勢力。
  • 人民日報刊文:社會上對繁體字存在過於美化傾向
    實際上,現行簡化字具有深厚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迫切需要語言文字專業人員撰寫有關簡化字來源和漢字基礎知識的普及性讀物,以利於社會公眾正確理解和使用漢字、理解和支持國家語言文字規範標準。 不過,在大多數民眾眼裡,文字的實用功能才是最重要的,《人民日報》海外版今年8月的一篇報導就曾指出,如今臺灣年輕人正越來越多地使用簡體字。 「簡繁之爭」的政治色彩 從大陸推廣簡體字起至今,臺灣當局對簡體字的態度常帶政治色彩。 政治禁錮的年代,字體繁簡在臺灣是涉及意識形態、事關中華文化道統的大事情。
  • 人民日報海外版:美國既在損害他國企業利益,也在透支本國信譽
    人民日報海外版:美國既在損害他國企業利益,也在透支本國信譽 賈晉京/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09-29 07:35
  • 人民日報海外版: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必須根治
    人民日報海外版: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必須根治 金晨/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12-14 06:14
  • 臺學生青睞大陸院校 高考志願不填臺大選北大清華
    島內不少網友感慨:「原來臺灣學生的第一志願已經不是臺大了。」臺大文學院院長、圖資系教授黃慕萱12日指出,大陸大學名次近十年不斷進步,2007年北京大學為241名,北京清華大學為250名,臺大則為185名;但到了2011年,北大進步至127名,北京清華為第123名,臺大為第120名;而2015年北大已然躍升至第47名、北京清華第58名,臺大則為102名。
  • 臺媒傳美貿易代表人選是"國民黨軍統後代" 島內媒體人火速打臉
    比如臺灣「中央社」在報導中就直接用了「臺二代」這樣的稱呼,言辭不吝讚美;還有臺媒更傳戴琪是國民黨前軍統首腦戴笠的曾孫女。但對臺媒之舉,臺灣資深媒體人曾建華的回應可謂十分打臉。不過戴笠確實有一個曾孫女,中文名為戴珍(Jennifer Tai),1975年於華盛頓出生,現已婚,父親戴以寬早年曾在臺駐美機構任職,退休後現居華盛頓。對於臺媒想「攀親戚」的舉動,島內網友也都並不買帳。不少網友近日在相關新聞下留言說,「來自臺灣只是一個背景,不用太過於強調期待」「她是美國人啊,肯定要為美國利益考慮」「需要這樣攀親帶故嗎?」
  • 民進黨力推的「臺獨」教科書,教育出了臺灣新一代「天然獨」
    如果你翻開「臺獨」教科書,會發現在臺灣歷史書中,有關臺灣的各種記載常常模糊不清、自相矛盾。什麼很多歷史事件僅僅用了短短幾個字一帶而過,有些事情或問題實在沒辦法「一筆帶過」的,通常會出現「待定」兩個字,意思很簡單,就是有爭議、不確定。
  • 從禁書到入選教科書 金庸小說在臺灣的奇幻漂流
    而今,金庸小說卻已進入臺灣教科書、試卷中。起落之間,見證經典會穿越時空。  「隱姓埋名」為哪般  《射鵰英雄傳》是金庸的代表作,但在臺灣「戒嚴時期」,島內民眾接觸它的時候,它叫做《大漠英雄傳》。  1959年底,臺當局「戒嚴時期」最大的情治機構「警備總司令部」(簡稱「警總」)下令執行「暴雨專案」,專門查禁「共匪武俠小說」,金庸作品也在名單中。由於作品被禁,金庸小說只能在島內偷偷流行,出版商也改頭換面進行盜印,不僅作品改名,甚至書中主角都要改名。  據說,《射鵰英雄傳》被改名與「只識彎弓射大雕」詩句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