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共和國」變成「帝國」,軍隊的變革,為什麼能推動羅馬變化?

2021-01-20 要學著放鬆

古羅馬時期依靠強大的軍隊,作為國家政權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像軍隊這種暴力機器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特別是在羅馬共和國時期,利用強大的羅馬軍隊,進行了大範圍的軍隊擴張,就此奠定了羅馬人,廣闊的勢力範圍。

羅馬帝國時期的疆域,實際上是在羅馬共和國的基礎上形成的,可以說到了帝國時期,其總體上的勢力範圍並沒有實質性的擴大,這其中也和軍隊的發展有重要關係。

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以當時羅馬帝國的政權實力來看,其想要再擴大勢力範圍,已經是突破了極限。

正所謂物極必反,一旦帝國政府毫無限制地,一味追求領土上的擴張之時,帝國有限的軍政實力,很難對龐大的勢力範圍形成有效的管轄。

而這種表面上龐大的勢力範圍,實際上也僅僅不過是一種表象而已,因為羅馬中心對於帝國的控制能力,將會明顯不足。

而另一方面就是和軍事力量緊密相連了,在古代世界當中,勢力範圍擴張的最有效方法,自然是以軍隊徵服的方式進行的了。

在古代有不少通過強大的軍事力量,最終兼併周邊小國,繼而形成一個龐大帝國的。像羅馬共和國便是如此,此外還有拜佔庭帝國、波斯帝國、奧斯曼帝國等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如此看來軍隊力量的強弱,直接關係到國家中央政府的控制力的強弱,其也制約著國家勢力範圍的縮減。

當軍事力量強大之時,國家自然能夠有絕對的實力進行對外軍事行動,通過兼併小國的方式,進一步成長為大帝國。

而當軍事力量薄弱之時,其可能只能夠採取守勢,甚至面臨著被其他軍事強國進攻,甚至是消滅的風險,可見歷史發展也是非常殘酷的。

在古代世界歷史當中,特別是軍事史的發展中,羅馬軍隊一向是為人們所稱讚的,印象中的羅馬軍團作戰力兇悍,而且非常注重集體協作能力,看成古代戰場上的一大典範。

相關焦點

  • 曾經與漢朝齊名的大羅馬帝國,為什麼滅亡後再也沒有重建過?
    在兩個帝國滅亡後,東西方的歷史卻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漢代以後,東方周而復始地誕生了眾多以漢朝疆域為基礎的王朝,並最終孕育了現代中國。而羅馬帝國滅亡後,帝國的廢墟上再也沒建立羅馬人的國度,為什麼羅馬人民不選擇再造羅馬呢?
  • 從共和國到帝國的羅馬武備變遷:短劍取代長劍,板條甲名過其實?
    本文就來介紹一下,從共和國到帝國時代的羅馬軍團的各種樣式的武器裝備。 首先在這之前羅馬人使用的是高盧長劍,直到第一次迦太基戰爭之時羅馬才開始使用從西班牙傳來的短劍。並且需要明白一點,從共和國到帝國前期的羅馬劍是越來越短,根據(《THEGLADIUSTheRomanShortSword》)一書統計的歷代羅馬劍的長度。
  • 星戰:在克隆戰鬥之前,共和國為什麼不保留軍隊?
    但是,在克隆戰鬥之前,為什麼各國不保留常備軍力呢?而且,在危機時刻,共和國甚至沒有能力保護世界。它缺乏高效的軍隊,因此,在《星球大戰前傳1:幽靈的威脅》中,它無法派遣軍隊去突破貿易聯盟對納布星的封鎖。當共和國在《星球大戰前傳2:複製人的進攻》中組建了軍隊時,它突然出現的背後實際上隱藏著西斯的邪惡計劃。
  • 桌面戰爭模擬 凱撒與龐貝 共和國還是帝國 羅馬的未來之路
    老樣子還是先從簡要介紹開始,Julius Caesar是Columbia Games於2010年推出的一款以著名的羅馬內戰(公元前49~45年)為背景的暗刻戰棋(木塊戰棋)。兩位玩家分別控制凱撒或者龐貝,而戰爭的勝負決定了羅馬的未來 — 共和國還是帝國。
  • 造就羅馬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三世紀危機,是如何讓帝國由盛轉衰?
    軍隊始終是羅馬帝國的中流砥柱這種軍事混亂的爆發並非一日之寒,而是長期積攢的結果。這種積攢開始於共和國末年僱傭兵制的出現,僱傭兵製取代公民兵制是羅馬軍隊一個本質的變化。羅馬公民當兵不只是了保家衛國,更多的是為了掙錢養家餬口。在塞維魯王朝時代,卡拉卡拉頒布安東尼努斯赦令,宣布賦予所有在帝國境內的自由民以羅馬公民權,更是加速了混亂的爆發。富有等級的公民不願意到軍隊服役,其他能夠到軍隊服役的公民逃之夭夭,不得不採取一些強硬的手段強迫奴隸到軍中服役,這導致羅馬軍團中來自地方行省的士兵增多,他們也能對皇帝保持忠誠,不過這種「忠誠」是以利益和金錢為基礎,而不是國家、民族。
  • 殺掉凱撒真能阻止羅馬由「共和國」向「帝國」轉變?適得其反!
    這就讓人不禁有了疑問,一個奴隸制國家,怎麼能被稱為"羅馬共和國"?其實羅馬共和國也只是對於奴隸主而言,並不涉及到奴隸,甚至給平民的權力都有限。或者說,所謂的羅馬共和國,也不過是其野蠻奴隸制度的一塊"遮羞布",是奴隸主間對於權力的分配。而真正讓羅馬共和國時代結束的是凱撒,在凱撒統治羅馬之時,古羅馬的大權不斷被其集中,尤其是貴族元老院的權力受到極大的約束。
  • 羅馬不再是羅馬,羅馬不再有信仰——重新思考羅馬帝國的滅亡之說
    但是單純的腐敗是否就能夠造成一個帝國因此而滅亡了呢?帝國在強盛時期也無法消除自身的腐敗,那麼為什麼帝國還會在腐敗的同時走向輝煌。為什麼不在走向輝煌之前因為腐敗而消亡。分開看羅馬社會秩序的腐化,全方位分析羅馬的衰敗羅馬的法律以及其制度在後來變得軟弱無力,無法治理整個共和國。很多曾經的法律能夠很好的調節社會矛盾,作為國家統治機制幫助統治者去治理整個國家。但是當共和國變為帝國以後,很多優良的法律變成了國家的負擔。而法律也從小國寡民的狀態體系當中抽離出來,成為一個帝國法律。
  • 帝國強軍:馬略、凱撒及屋大維時期的羅馬軍團
    在大約10 個世紀的跨度內,羅馬軍團作為地中海世界最知名的一支勁旅,陪伴了羅馬從共和國到帝國的起起落落。這支脫胎於公民兵的軍隊,其命運很大程度上和國家捆綁在一起,在漫長的發展和學習後,成了古代軍事體系的典範,但又在國力的傾頹中逐漸磨滅。 在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之後,共和國時期的羅馬軍團在各方面都達到了第一個巔峰。從義大利、西班牙、希臘和北非歷練出的高素質軍官團和老兵,精良的武器裝備,以及成熟的戰術體系,都讓共和國隨之進入了極為迅速的軍事擴張期。
  • 晏紹祥:羅馬興衰的歷史機理
    潘先生顯然對羅馬史有相當的認識和研究,對波利比烏斯和西塞羅理論的評述,以及對羅馬共和國與帝國制度的論斷,尤其是對共和國向帝國過渡期間羅馬的歷史,提出了不少精闢的見解。對於希臘羅馬經濟始終是農業經濟、共和國的制度是某種程度的混合政制、共和國的滅亡源自羅馬貴族拒絕關注人民利益,基本是羅馬史學界共識,筆者也深表贊同。
  • 共和國背景下,公民權利的長期鬥爭
    在共和國初期,羅馬對義大利的徵服持續了近兩個世紀。羅馬人通過三次維愛戰爭消除了北方的威脅並基本上控制了臺伯河北岸地區,確保了羅馬在拉丁地區的霸主地位。隨後,他們又進行了三次薩莫奈戰爭,將義大利中部死死地攥在掌心裡。
  • 羅馬象徵著輝煌歷史,義大利統一後為何不用含有「羅馬」的國名?
    起源於羅馬城的古羅馬帝國,是對歐洲歷史和文化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地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是其內海。古羅馬人把自己城市的名字「羅馬」,變成了整個帝國的名字。▲一提到羅馬,總會讓人聯繫起古羅馬帝國古羅馬帝國分裂後,羅馬城依然是西羅馬帝國的首都。
  • 孟德斯鳩:羅馬衰亡的兩個原因,中國必須引以為戒!
    按:本文摘自孟德斯鳩《羅馬盛衰原因論》(許明龍 譯)第九章「羅馬衰亡的兩個原因」,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64-69頁。羅馬的統治僅限於義大利境內時,共和國的生存極為容易。每個士兵同時都是公民,每個執政官都徵召一支軍隊,其餘公民在下一任執政官的統率下奔赴前線。鑑於兵員數量不很大,被招募的士兵大多來自富戶,因為他們更關心城市的安全。
  • 同樣都是使用冷兵器,羅馬軍團為什麼比同時期其他軍隊強很多?
    羅馬帝國是歐洲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帝國,巔峰時期疆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整個地中海沿岸都是帝國的勢力範圍。羅馬帝國之所以能盛極一時,除了幾位皇帝領導有方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擁有一支戰鬥力極強的軍隊——羅馬軍團。今天夜讀史書就來和大家聊聊羅馬軍團為什麼那麼強大?
  • 羅馬帝國曾那麼強大,義大利統一全國後為何不用「羅馬」為國名
    其首都羅馬是享譽世界的著名古城,像羅馬鬥獸場、萬神殿、聖彼得大教堂、圖拉真集市等地點都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這座2500年歷史的古城見證了義大利的歷史。而羅馬帝國和同時期的大漢帝國一起,成為了東西半球極具影響力的發達帝國,其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
  • 羅馬是如何起源的
    拉丁姆的一小批村落,如何能在以地中海為中心,從蘇格蘭到美索不達米亞,從撒哈拉沙漠到喀爾巴阡山脈的世界中,產生一個泱泱大國?接著,在公元2世紀初,在圖拉真和哈德良統治下,帝國達到鼎盛時期。這時要有一個停頓,以便將羅馬文明內容做一概述。羅馬文明是統一的因素,它給整個歐洲打上標記,雖然在各地區深淺程度不同,但往往都是不可磨滅的。
  • 屋大維:未改變任何制度,卻改變了羅馬的一切
    在共和國傳統之中,地方行省的行政長官被稱為「Proconsul」,字面意思為「前執政官」。羅馬議員一生最高的成就便是能成為執政官。當過執政官的議員會讓自己家族的名字載入羅馬執政官的史書,在卸任之後,人們也會尊以「前執政官」(Proconsul)的頭銜。而這些帶著前執政官頭銜的議員們便會成為帝國各個重要行省的省長。
  • 法蘭西極簡史:為何法國會有五個共和國,兩個拿破崙帝國?
    有的讀者在看到法國歷史的時候,經常會看到第一共和國和第二、第三、第四共和國這樣的詞彙相互交叉,此外,還有什麼法蘭西第一帝國,法蘭西第二帝國,繞的人眼花繚亂,雲裡霧裡。所以就會感到奇怪了,為什麼法國歷史會這樣的凌亂呢?
  • 成也軍團,敗也軍團:古羅馬的歷次兵制改革如何將帝國推進了墳墓
    隨著羅馬進入奴隸制社會,這種部落聯合軍隊逐漸被共和國的羅馬軍團所取代,這與希臘早期的城邦軍隊有些相似,都是奴隸制下的公民軍隊。但是隨著羅馬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迎合統治者的擴張欲望,羅馬人的兵制一次又一次改革,從公民兵制逐漸成了僱傭兵制,兵制的改革雖然在一定時期內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帝國三分,羅馬滅亡在即!天降奧勒良大帝,三年光復全土
    公元260年羅馬在任皇帝瓦萊裡安兵敗被俘,羅馬帝國岌岌可危。而此時的奧勒良正駐守於拜佔庭。從這年開始,羅馬帝國每年都在風雨飄搖之中,後世稱之為三世紀危機。 共和國時期,凱撒曾經平定的高盧地區現今出現了一個地跨羅馬帝國、不列顛地區、整個高盧和西班牙的帝國,號稱"高盧帝國"。高盧帝國不僅有自己的軍隊,而且還握有從羅馬帝國收納的萊茵河軍團。
  • 共和制中的「家天下」——羅馬養子踐祚制度,帝國衰亡的伏筆
    一、屋大維率先開啟皇位養子繼承的先河,披著共和的外衣,滿足自己的私心要想理解古羅馬的皇位,為什麼不能「理所應當」的傳給後代之前,首先需要區分一個概念:屋大維時期的羅馬是共和制的,不是專制的。包括屋大維本人也是「第一公民」「元首」並非「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