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在詩中可以怎麼描述?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裡面詳細記錄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情調。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其中風收錄了周代各地的民歌,也就是膾炙人口的民間小調,講述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
你以為《詩經》中的愛情都是含蓄又哀傷的?那可就錯了,古人開起車來,常人都無法駕馭。比如這首《野有死麕》就是出自《詩經》·國風·召南中,大膽描述了一對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
《野有死麕》先秦:佚名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這裡有很多生僻字我們先解釋一下:
麕(jūn):獐子樸樕(sù):灌木脫脫(duì):緩慢舒緩帨(shuì):裙子外面系的佩巾尨(máng):長毛狗狗再結合詩詞,想必大家一定會知道這個故事中大概在講述什麼樣的畫面了。裡面有些熱辣的字,也許會讓人浮想聯翩。
這首詩我們分為兩部分理解:
女子在灌木叢中,看到一頭獐子死在了那裡,碰巧遇到了一位前來打獵的男子。男子細心用白茅把獐子包裹起來。抬頭便看到了這位魅力的女子,兩人一見傾心,內心蕩漾。男子把小鹿送給女孩,女孩內心小鹿亂撞,於是男子便開始打趣她。男子開始打趣女子,但是畢竟兩人都是年輕懵懂的年紀,女孩難免內心羞澀。郎君,不要著急。我已經認定你。
郎君,你別動我的佩巾。
郎君,你輕一點,別惹得外面的狗狗汪汪叫。
這首詩因為文字描寫過於開放露骨,因此也被後世各個朝代的文人批判。
漢代衛宏在《毛詩序》說:「惡無禮也!」
宋代朱熹《詩集傳》說「這明明是女子被強迫」
還有人說「鼓吹淫風邪氣」
其實這都是對詩詞文化的不尊重,讀詩應該尊重那個時候的背景。西周初期,為了人口繁衍,鼓勵生育。
《周禮·地官·媒氏》明確規定:「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
仲春時節,官府下令讓那些未婚的男女儘快找對象,也鼓勵大家自由戀愛,但如果你還是單身,就要面臨處罰。
那個時候如果男的超過30歲,女的超過20歲不結婚,就叫做「失時」,不娶不嫁的人都叫鰥民,是要受到處罰的。
這種開放的條件下,男女一見鍾情,情投意合都是很自然的事。而《詩經》就是給我們一雙眼,讓我們更加直觀了解當時的社會風貌,了解那個時候的文化習俗。
孔子在評價《詩經》時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裡的詩,就是心裡想的無不可對人言,怎麼想就怎麼說。
《關雎》與《蒹葭》,是愛情的極致,這首《野有死麕》,不也讀出最原始的愛情衝動嗎?
詩的本質就在於解放天性,如果人連追求自由,追求真愛,解放天性的心都失去了,被世俗條框所束縛,活不出自我還有什麼意義?中國的傳統文化從來都是明朗而又開闊的。
《詩經》是一本非常好的書,能夠提升我們的涵養和文化素養,讀完之後談吐也會變得非常優雅。由內而外散發出一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學會《 詩經》裡的風俗,也會讓自己的生活更加有趣,與人交談給人一種見多識廣之感。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國學文化,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向古代聖賢學習做人做事方法。靈活地運用意象思維,也能帶給我們更多人生啟迪。
但是市面上很多版本的《詩經》都是白紙黑字,文言文版,讀起來生澀難懂,無法理解詩中蘊含的意境。那麼推薦給大家這版的《詩經》,不僅有精美的插畫,還有白話文翻譯,幫助你理解詩中的意境,優美的詩詞究竟描繪了怎樣的場面。
裡面的注釋和標音都能夠幫助我們閱讀,讀起來更加具有趣味性。這本書只要識字都能夠讀懂,讀完這本書你就會更加了解那個時候的生活、風俗,還能夠提升自己的內涵。
有需要的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