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為大家解讀的是賈雷·德戴蒙德的代表作《槍炮、病菌與鋼鐵》。作為戴蒙德的代表作,本書於1997年出版,開創了戴蒙德標誌性的氣候、環境、物產、科技。本書獲得1998年的美國普利茲圖書獎、英國科普圖書獎等很多重要獎項、並受到比爾·蓋茨等重量級讀者的推薦。豆瓣評分8.8,絕對是好書中的戰鬥機。
這本書的起源自作者於1972年在紐幾內亞時被一個生活在石器時代的土著朋友耶利的問題問倒:「為什麼你們白人製造了,那麼多的貨物並把它運送到紐幾內亞來而我們,黑人卻幾乎沒有屬於我們自己的貨物呢?」
這一問題觸及了人類現狀的實質,也是更新後世人類歷史的關鍵所在,它實質是探詢文明不平等的根源。這一問題在當時讓作者當場語塞,但他卻始終沒有放棄思考這個問題。經過20多年的思考、研究後,作者通過本書全面地回答了耶利的問題,他在本書中通過對人類近代史的全景考察地理學、生物學、病菌學、人類學、社會學等的全新視角向我們解讀人類歷史。
介紹完本書的基本概況和作者情況,我就為您詳述本書內容,我認為本書回答了兩個大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大家智力差不多,為什麼歐亞大陸的人類總能在各方面碾壓其他大陸,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思考逐漸揭開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那就是歐亞大陸的人類社會一直在科技和文化方面碾壓其他大陸,而且這種優勢越來越大,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就在於三項因素,即本書的書名:槍炮、病菌和鋼鐵。
這三種因素使得歐亞大陸在與其他大陸的對決中佔盡優勢。而產生這些優勢的原因,又是由於只有歐亞大陸具備全面發展文明社會的自然資源庫,其他大陸則或多或少都有著先天不足,使得其他大陸文明無法獨自發展到能與歐亞大陸抗衡的科技和文化水平。
作者為了論證這一觀點,在書中詳舉了西班牙人徵服印加帝國的例子。印加帝國位於今天的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帶,是14到15世紀時南美洲最強大的帝國。1532年,西班牙探險家皮薩羅率領168名士兵抵達秘魯小鎮卡哈馬卡,數千萬人口的龐大印加帝國就在短短幾年內被數量很少的西班牙人徵服了。
對於印加帝國滅亡的原因,阿塔瓦爾帕的失敗可能是因為他沒有同西班牙人打交道的經驗,麻痺大意,而皮薩羅一眾早在中美洲積累了豐富的對付印第安人的經驗。可是曼科有同西班牙人打交道的豐富經驗,多次欺騙他們,也取得過一些勝利,還僱過的西班牙逃兵當軍事顧問,可是為什麼印加軍隊的巨大兵力優勢,安利斯山脈的重重天險都挽救不了印加帝國呢?作者在書中通過三個方面向我們解讀了在西班牙人徵服美洲的歷史過程中,槍炮、病菌與鋼鐵所發揮的作用。
從軍事上來看,西班牙士兵裝備鋼鐵製造的槍、劍、盔甲等武器,能夠在一分鐘內殺死十幾個印加人。而印加士兵裝備石、木武器根本無法穿透鋼鐵盔甲。而印加軍隊對西班牙人的幾次勝利,基本上都是在狹窄的山路上用大石塊砸出來的。印加人以及其他的美洲土著也害怕西班牙戰馬,根本無法應對空曠戰場上的西班牙重騎兵衝鋒。也許你會問?儘管西班牙人有巨大的軍事技術優勢,但是如果印加人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依然可能通過學習這些軍事技術來翻盤。然而,西班牙人所到之處天花橫行,印加帝國人根本無法應對。就像在哥倫布登陸美洲後的一百多年內,95%的印第安人死於天花、傷寒、流感等歐洲流行病。就比如北美的一些印第安部落設法獲得了先進武器裝備,也組織了頑強的抵抗,但人口卻由於天花等歐洲流行病不斷減少,最終還是被迫向歐洲入侵者屈服。歐洲人正是主要憑藉這槍炮、病菌與鋼鐵徵服了美洲。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這些優勢都出現在歐亞大陸?
作者通過農作物和動物兩個方面作了闡述。文明發展的最先決的條件是擁有足夠的糧食,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實現種群數量的持續增加,形成複雜社會,一切技術、文化、行政管理方面的創新,才可能出現。歐亞大陸的氣候條件、物產種類,使當地遠比其他大陸文明更早出現了農業生產,解決了糧食生產的問題,才能滿足了文明的萌發條件,這就使得歐亞大陸的文明起步早、發展快,在漫長的歷史當中,對其他大陸的文明,累積了足夠的優勢。
而除農作物之外,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動物。馴化動物帶來諸多好處,牛、馬的耕種能夠提高農業產能。馬匹又可以發展騎兵,不但能增強軍事戰鬥力,也能增強交通能力。家畜又都能食用,不但能提供人體必需的蛋白質,還能夠提高人的免疫力。疾病的產生,往往與養殖密切相關,如麻疹、肺結核、天花、流感等都來自於家畜、家禽,一個民族養殖牲畜和家禽的種類越多,規模越大,雖然越可能感染流行病。但時間長了,也能相應產生抗體。正是由於歐亞大陸的居民首先飼養了各類畜禽,結果就使得歐亞大陸居民體內抗體最多,免疫力最強。
通過這兩方面的論述使我們明白,之所以病菌能成為歐洲人徵服美洲的幫手,是因為歐亞大陸的人對病菌有更強的抵抗力。而這抵抗力來源於歐亞大陸的人有更豐富的馴養、種植動植物的經驗,而之所以能馴養、種植這些動植物,正是因為歐亞大陸適宜的氣候和物產條件。
如果說糧食和牲畜這些物產優勢更多取決於先天條件,那麼槍炮和鋼鐵,則是屬於人類文明後天研究的技術成果,這類技術創新卻也往往首先出現在了歐亞大陸,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由於現存文字與科技中心的兩大主要的發源地是地中海東部,而地中海東部和東亞。
正好位於亞歐大陸的兩端,緯度相近,都屬於溫帶和亞熱帶氣候,這裡的氣候和自然資源都有利於人類繁衍生息、便於不同的社會群體的交流,人口越多,社會流動性越強,各個社會之間的交往越頻繁,取得社會進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大家所熟知的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帶動了整個亞歐大陸的科技、經濟和文化發展。亞歐大陸的優勢是不斷交流的結果,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亞歐大陸上的地形和氣候適合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
以上就是本書的重點內容,在這我們做一個總結。本書試圖回答了:為什麼不同文明的發展程度會存在這麼大的差異?為什麼歷史上歐亞大陸的文明有這麼大的優勢。本書的答案是,這是由於不同文明所在的環境造成的,只有歐亞大陸擁有一個文明快速發展的全部自然資源,而且歐亞大陸的地形條件,適合不同文明之間的彼此交流和促進。本書從農作物、牲畜養殖、技術交流。這三個方面,論述了他的觀點。
這本書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在歷史學研究方法上。作者指出,傳統的歷史學通常不被當作一門科學,更接近文學和哲學,很少提供可靠的統計數據。跟自然科學結合,是歷史學必須要走的道路,我們想更準確地了解、領悟歷史,那戴蒙德這種獨特的、把自然因素納入歷史的研究方法是非常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