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尚未過去,剛剛復工的影院裡,老片、小成本電影齊聚,並沒有挑起大家的觀影熱情。
然後,去年撤檔重製的《八佰》,捲土重來,8 月 21 日上映。
它讓電影市場再度活躍起來。
直到今天,未滿一周,票房已經突破 12 億,暫居年度冠軍之位。
擔起了「救市」的重任,自然也要承受起更多的爭議。
上映之後,叫好聲與罵聲,紛至沓來,同樣洶湧。
有人為戰士們慷慨赴死的壯舉落淚,有人大罵它「煽情猛過騸豬」「歪曲歷史事實」。
大家各執一詞,我想他們誰也未必能說服誰,而這部電影是好是壞,看過的人心底自會有答案,也不需要誰來認同。
今天,我們來談談這部電影中出現的音樂作品:
那英&安德烈·波切利《蘇州河》
電影片尾曲
蘇州河,是黃浦江支流吳淞江在上海段的俗稱。
在這段往事裡,它成為一段明確的分割線,劃分出租界和戰場。
一側,大部分時間裡歌舞昇平,端起架子隔岸觀火;
一側,浸潤在槍林彈雨、刀光血影中,時時刻刻有性命之憂。
但蘇州河對岸,也有些平凡人,情願以生命為代價,為同胞們做點什麼,以看似微笑的努力,朝「和平」之路上邁進。
這一版與上面插入的音頻不同,為純英文版
《八佰》的軍事顧問指出,電影中的主角 88 師,是裝備德式武器、在德國接受軍事訓練的精銳德械師,他們平常訓練的軍歌,也大量改編、仿寫自自歐洲民謠。
因此,安德烈·波切利和那英合唱的《蘇州河》,即以愛爾蘭民歌《倫敦德裡小調》為藍本,用跨越國籍、氣質迥異的歌聲,代表南北兩岸、生死存亡之間的差異,吟詠每一位普通人對和平的渴望。
之前有人說,建議把那英替換為咖位更高、嗓子更美的王菲,實則,那英醇厚的中音區,恰恰能把這首歌的歷史厚度與故事性,推出一種新的高度,或許是更適合的人選。
電影配樂
電影配樂部分,請來三位海內外知名音樂人:
第一位,是為《神奇女俠》《血戰鋼鋸嶺》制創作配樂、獲得過 2018 年金衛星獎電影部門最佳配樂獎的 Rupert Gregson- Williams;
第二位,是為《敦刻爾克》創作配樂的 Andrew Kawczynski;
第三位,是參與過《讓子彈飛》《滾蛋吧,腫瘤君》音樂製作的內地音樂人於飛。
而所有曲目請來兩百多位樂手,耗時一年才錄製完成。
儘管製作精良,但這些配樂並沒有鋪得很滿,反而儘量地做起減法,觀影過程中,它們和劇情、畫面一起,循序漸進地推動著觀眾們的情緒,卻不過分搶戲,深藏功與名:
此外,影片中也有幾個關於音樂的段落,給觀眾們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
大戰開始前,謝晉元與幾位戰士圍抱在一起,演唱的是《黃埔軍校校歌》(謝晉元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
衝橋之夜,老鐵在四行倉庫屋頂護旗,演唱的是京劇《定軍山》中的名段:
而「山東兵」齊家銘表演的皮影戲《仙遊》,是電影的原創唱段,為了創作這段唱詞,劇組特意請到了山東皮影藝術家李凱撰寫唱腔,並邀請李凱趕赴北京現場教學,才呈現出電影中不過分秒的段落:
或許影片最終呈現的整體效果,在大家看來還不夠優秀。
但僅從音樂細節來看,創作者們倒確實用了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