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女排的電影是《奪冠》,那國足的名字可以是什麼?

2020-12-10 圖說足球

女排電影《奪冠》將女排精神搬上了大銀幕,感染了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那如果要拍一部以國足為主題的電影應該叫什麼呢?

以足球為主題的電影並不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球成名》,這部電影講述了來自墨西哥的球員聖地牙哥加盟英超球隊紐卡斯爾後一步一步成為世界巨星的故事。還有近幾年推出的講述球王貝利帶領巴西隊奪得世界盃冠軍故事的電影《傳奇的誕生》同樣收穫了不少好評,其中這部電影還有貝利本人親自客串的鏡頭。說回我們的主題,中國足球留給我們最深刻的記憶除了2002年闖入韓日世界盃外,還有的就是國足在微博上所發的那三個字:對不起。

2013年6月6日,國足在熱身賽中主場約戰烏茲別克斯坦,在1-0領先的情況下被對手連扳2球,最終1-2輸掉了比賽,本場比賽結束後,國足官方微博更新了一條動態,上面只有短短的3個字,對不起。然而僅僅在5天後的6月11日,全主力的國足在主場0-2輸給了擁有範佩西、羅本、斯內德、庫伊特等世界頂級球星的荷蘭隊,這一場比賽輸得不丟人,但國足歷史上最恥辱的一場比賽就發生在4天後。2013年6月15日,國足在合肥主場1-5不敵由泰國國青隊為主組成的泰國隊,無論有著什麼樣的理由,這都是一場完全不應該輸的比賽,合肥的大雨澆滅了現場球迷們的熱情,「國足解散」這四個字是球迷們恨鐵不成鋼的完美詮釋。

不知從何時起,黑國足已經成為了網絡上的一種風氣,雖然有許多球迷們為國足打抱不平,但國足的表現可能真的對不起那些球迷。畢竟在網上看球的永遠只是少數,絕大多數的人以及媒體都只看結果,而國足確實在掉鏈子這件事上從來沒掉過鏈子。雖然國足在近10年中贏過韓國、卡達、烏茲別克斯坦等亞洲強隊,但國足爆冷輸的球也不少,而戰平香港和菲律賓的這幾場世預賽的影響可能比贏球大得多。

許多球迷在國足輸球後都會說出那四個字「雖敗猶榮」,還有那句很經典的「場上的隊員已經很拼了」,這樣類似的話不就是「他已經很努力,為什麼要這麼對他」,那這樣和所謂的飯圈文化有什麼區別。國足想要獲得全國人民的認同就必須打出成績、必須贏球,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中國足球,所以當下最適合國足的電影名字應該是《知恥而後勇》。

相關焦點

  • 國足看《奪冠》學習女排精神!網友:這是國足離奪冠最近的一次!
    國足看《奪冠》學習女排精神!網友:這是國足離奪冠最近的一次!「女排精神」到底是怎樣的一個精神!大多數人都知道「女排精神」這四個字,但是僅僅停留在這四個字的字面意思上,而並非真的了解其真正的含義!中國女排的奪冠,是一個時代性的表現。了解中國女排過去的人,就會深刻地感受到,女排奪冠時那一刻的心情,真的能夠感染到所有人!中國女排奪冠之路的艱辛,站在巔峰時的榮耀,還有處在低谷時期的折服與努力!中國女排的那種凝聚力,那種勝不驕敗不餒的態度!才是真正的女排精神。
  • 國足觀看《奪冠》?女排精神震撼,網友:國足離奪冠最近的一次
    10月6日,在經過了一個上午的技戰術訓練之後,正在上海集訓的國足集體觀看了最近正在熱映的中國女排題材電影《奪冠》。眼下國足主帥李鐵組織球隊觀看《奪冠》也是在大賽前給國腳打一針強心劑,國足目前在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四十強賽的出線前景並不容樂觀,在主場對陣菲律賓和敘利亞的兩場關鍵比賽中,唯有獲勝才能確保小組出線。《奪冠》由陳可辛執導,張冀編劇,中宣部與國家體育總局聯合拍攝。電影改編自中國國家女子排球隊的真實事件,由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等主演。
  • 國足集體觀看女排《奪冠》,倆國腳發表觀後感,引發球迷無情嘲諷
    前幾天中國男足集體觀看了電影《奪冠》,學習女排精神,增強球隊凝聚力和戰鬥力。看完電影後,國門顏駿凌說,他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有點激動,尤其是當他看到郎平年輕時每天蹲在槓鈴上,體重不足100公斤時就不能訓練,這讓他想起了童年。
  • 國足8日下午將集體觀看《奪冠》!網友:離奪冠最近的一次!
    最近,國足正在上海進行短期集訓,除了技戰術訓練外,隊伍也安排了一些集體活動。觀看電影就是其中之一。球隊在6日集體觀看了中國女排題材的電影《奪冠》,隊員顏駿凌表示,「我會努力學習女排精神,它對於每個運動員都有著強烈的教育意義。」
  • 國足觀看《奪冠》悄然落淚,球迷犀利點評一針見血!
    國足近期上海基地集訓,並沒有什特殊的意義。不過,李鐵帶領全體國腳觀看《奪冠》卻悄然之間登上了熱搜,也成為了國足收穫最大的一次行動。根據國內多家媒體的報導,國足觀看女排電影《奪冠》,一起學習女排精神,增強球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 《奪冠》是我們最接近中國女排的一部電影!
    爸爸》,美國有《憤怒的公牛》(拳擊運動),中國也有很多奧運冠軍、體育強將,卻始終沒有特別出彩的專門歌頌中國體育事業的電影。這次終於來了,經歷了疫情,改名,重剪《奪冠》終於上映了!八十年代,中國女排豪取81、85世界盃,82、86世錦賽以及84年洛杉磯奧運會金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女排五連冠"。
  • 人類迷惑行為大賞:國足男足距離奪冠的最近一次
    中國國足男足全體成員觀看了《奪冠》學習女排精神,增強球隊凝聚力和戰鬥力,有幾位國腳在觀影時被感動得悄然落淚。 1 這本來是一條非常正能量的消息,但是有很多網友調侃說:這是國足距離「奪冠」最近的一次。
  • 國足看《奪冠》感動抽泣!郎平:單靠精神不能贏球,必須技術過硬
    昨天,國足全體成員一起觀看電影《奪冠》,電影講述的是中國女排從80年代開始,為了能夠站上世界最高領獎臺而努力拼搏,日復一日的艱苦訓練,哪怕是傷痕累累,依舊咬牙堅持,不拋棄不放棄,其中主教練袁偉明更是說道一句臺詞:中國女排,流血不流淚!
  • 50人觀看「奪冠」!國足大將潸然淚下,球迷點評:2歸化哭得最慘
    除了考察之外,國足還有一個重要的課題,那就是重塑良好的團隊精氣神,為此足協再一次組織隊員們和整個國足教練組以及相關管理工作人員一同觀看電影「奪冠」,該影片講述的是中國女排精神,足協希望國足眾將能學習中國女排,展現頑強拼搏的一面。
  • 《奪冠》大熱:一部電影看懂中國女排精神
    《奪冠》目前豆瓣評分7.4分,票房2天過億,受到觀眾的熱烈追捧。只有二項運動除外,一是足球,代表人物不突出,一般情況下都想起「中國足球」這個團隊;另一項就是排球,代表人物肯定是女排,雖然郎平和陳忠和會相對突然,但更多時候「中國女排」這個團隊的稱號佔據著更多人的認知。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正火熱上映的《奪冠》或者能給出一點啟示。
  • 《奪冠》:好電影講的都是人與時代
    早就預約了春節大年初一帶著爸媽去電影院看《中國女排》,結果趕上了疫情。國慶,終於在電影院裡看到改名的《奪冠》,山河無恙,劫後重逢,不負期待。電影《奪冠》的內容就是電影的原名:中國女排——這四個字對於中國人來說,承載了太多的情愫。
  • 中國女排奧運奪冠,電影國慶檔票房也奪冠?兩說!
    當評論說《奪冠》像紀錄片,剪輯破碎,鏡頭凌亂時,有人說不拍女排打球拍什麼?這些勝利都是事實,我們要尊重事實。雙標開心嗎?《最好的時光》是故事性強的情感片,《奪冠》是運動題材的電影。運動題材的電影?那你看看《摔跤吧!爸爸》為什麼人家可以講好一個故事,而你卻拍得像個紀錄片?
  • 40年輝煌,幾代人記憶,中國女排的神話被電影《奪冠》演活了
    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需要女排,而如果要想讓中國女排精神得以更廣更長久地得以延續,讓更多的人能夠更深入或勾起他們去了解中國女排的這面旗幟,中國女排也特別需要《奪冠》這部電影。 當然,中國電影也需要《奪冠》(原名:《中國女排》)。
  • 電影奪冠劇情介紹 奪冠裡面的女排演員
    幾部春節檔的電影都選擇在國慶上映,關鍵是每一部電影都沒讓人失望,都非常值得觀看。前面我們介紹了讓我們又哭又笑的《我和我的家鄉》,還有神話題材的動畫片《姜子牙》。今天小編要介紹一部讓人渾身充滿鬥志的電影《奪冠》,下面就一起來看看電影《奪冠》劇情介紹。
  • 《中國女排》改為《奪冠》,陳忠和此前表示支持電影?
    《中國女排》的電影已經拍攝完畢了,不過最近因為一些爭議,製片方決定將電影中國女排的名字改為《奪冠》,很多網友在聽到這個名字之後,認為這個名字還是非常適合的,畢竟本場本次電影的著重點就在於裡約奧運會的那次奪冠時刻,所以這個片名也算得上是會抓重點了。
  • 中國女排|電影《奪冠》,內容略顯空洞……
    中國女排看完關於中國女排的電影《奪冠》,給人整體的感覺有些空洞,內心期待的那股火兒沒被點燃。究其原因大概出在內容的主次選取跟節奏的把握,不是很理想。電影想要表達的東西比較散,讓人感覺好像什麼都要展現,主次有點不清,如果要講述郎平的話,就該把筆墨著重放到她身上,她的起點故事,她跟排球的故事,她奪冠的故事,她成為美國隊教練的故事等等,但看來電影想要表現出的不僅僅是郎平,還有整個的女排,女排精神的重要,以及國人為什麼這麼關注女排。
  • 電影《奪冠》精彩,但《奪冠》只是一個結果,懷念《中國女排》!
    作為從小看中國女排掛曆長大的一代,看了《奪冠》後,心難定,意難平。這種涉及國家利益和個人情感題材的電影,請香港導演拍就對了。大陸導演容易像舊時徒有渴望自由、追求理想之心的進步青年,最終結局難逃被父母抓回農村延續包辦婚姻的厄運。
  • 國足集體觀看熱片《奪冠》,網民說:這是離奪冠最近的一次吧
    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領銜主演的《奪冠》近日上映,電影改編自中國國家女子排球隊的真實事件正在上海集訓的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周二(6日)特意捧場,安排全體人員集體觀看,學習「女排精神」,增強球隊凝聚力和戰鬥力。不過有球迷說「這是國足距離奪冠最近的一次吧」。
  • 電影《奪冠》——中國女排的時代精神
    雖然我們都知道,對於一部電影來說,「故事」至關重要,但很多時候我們評價一部電影,需要更深一步,去看它的劇作結構,去看它的視聽語言,去感受它內在的獨特韻味和帶給觀眾那獨特的不一樣的感受。畢竟遠電影不僅僅是「故事」。今天這篇《奪冠》影評,從劇作和視聽層面,為大家詳解,為什麼《奪冠》是可以對標大衛·芬奇《社交網絡》的「華語年度佳作」?!我作為一個不易被煽情的老練觀眾,走出電影院時,竟已淚光閃爍。
  • 影評丨《奪冠》:電影有缺憾 但女排精神依舊燃爆
    然而,《奪冠》經過十幾天的上映,截至7日18時,票房僅有6.3億元,豆瓣評分也停留在7.3分,低於陳可辛導演此前的作品,成為爆款已無可能。觀眾對《奪冠》的評價也呈現兩極分化,有著「中國女排」情節的觀眾,全程淚目,直呼這是「陳可辛最棒的作品」;而就電影的完整度來看,也有觀眾認為整部片子更像是《郎平傳》,但青年郎平和作為女排教練歸來的中年郎平之間,又缺失了一大段人物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