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是我們最接近中國女排的一部電影!

2020-12-22 八月小熊貓

01

印度有《摔跤吧!爸爸》,美國有《憤怒的公牛》(拳擊運動),中國也有很多奧運冠軍、體育強將,卻始終沒有特別出彩的專門歌頌中國體育事業的電影。這次終於來了,經歷了疫情,改名,重剪《奪冠》終於上映了!

八十年代,

中國女排豪取81、85世界盃,82、86世錦賽以及84年洛杉磯奧運會金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女排五連冠"。

千禧年後,

中國女排勇奪03、15、19世界盃以及04、16兩屆奧運會金牌,至此中國女排也正式成為了擁有十冠的"排球女王"。

對於老一輩中國人來說,"中國女排"不僅是一個運動球隊的名字,更是一種情結。鐵榔頭,袁偉民,這些我們並不熟悉的名字,在他們那就像周杰倫一樣如雷貫耳。

而《奪冠》這部影片的切入點,恰恰就是80年代那支冠軍球隊的誕生。彭于晏飾演的陪打教練推開女排訓練基地大門的那一刻,女排的故事也拉開序幕。

許多隻知道"五連冠"卻不知道背後故事的人,才知道冠軍來得多麼不易。彭于晏是以借調過來的陪打教練出場的,但其實他是觀眾的視角,他對女排的認知,也就是當時人對女排的認知。

那個時候,中國男排在一次比賽中意外的獲得了世界第九的排名,讓我們覺得,中國女排或許也可以。

中國女排可以嗎?很多人心裡都畫了一個疑問號,其中包括彭昱暢飾演的陪打教練。女排主教練袁和偉讓他做女排的陪打教練時,先是一臉懵,緊接著就一堆藉口拒絕:"我只借調45天,我能力不行,我……"

也難怪他不看好,當時的女排排不上名次不說,外部環境也很落後,漳州的室內場地才剛剛建好,女排姑娘們剛剛擺脫了室外暴曬和水泥地。

雖然條件有所改善,但訓練的累和苦卻加了倍。看到這些十八九歲的姑娘不要命的訓練,都累癱在地上了,袁指導依然不停手,大年三十還要加練,那個年代真是有委屈都要打碎牙齒往肚裡吞。

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李現飾演的科技人員告訴他們:現在美國都用上了計算機,他們說用科技可以分析每個運動員的打法,研究最好的戰略,以後的女排比賽,靠的不是人,是科技。

聽完科技人員的陳述後,袁指導沉默了,他把女排排球的攔網,抬高了整整15釐米。然後問李現:"這樣他們能算出來嗎?"

正是這種不服輸的拼勁,成了女排精神的源頭。80年代,我們落後,挨打,受欺負,在國際上冠軍更是離我們遙不可及,女排就是憑藉著敢於拼命,勇於拼搏的艱苦奮鬥精神和堅韌不拔的品格贏得了冠軍和國家榮譽。

02

有人說與其叫《奪冠》,不如叫《郎平傳》,整部電影都是在圍繞郎平敘事。值得一提的是鞏俐飾演的郎平,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剖開了中國兩代女排眾生相。

郎平在上個世紀就陪伴中國女排拿下五連冠,在歐美國家也有豐富的經驗,但是她身體很不好,用她自己的話來說,"脖子以下,沒有一塊好的骨頭"。

"全身的關節沒有一處是好的,晚上睡覺時,身體和床之間所有縫隙都要塞緊,否則會疼得難以入睡。""醫生說我的心臟就像老人一樣無力。"

她也猶豫了很久,身體這麼不好,安享晚年不是最好的選擇嗎,為什麼還要這麼折騰?

因為她對女排有情懷有責任再加上隊友去世前的囑託,她也覺得自己這一生就應該在球場上絢爛。

女排精神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老一輩女排之所以拼命為的就是更好的未來。而新一代女排已經有了絢爛多彩的未來,未來有很多可能性,女排姑娘也開始談戀愛,開始有了自己的個性和愛好。擺脫了苦日子的他們,"吃苦""拼命"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心是散的,想贏球就需要凝聚起來融入集體,有集體榮譽感。看穿一切的郎平擔任教練後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僅擴大招收範圍,更鼓勵大家,要用愛對待排球,更要用愛對待自己。

還不斷的問大家:

"你們愛排球嗎?"

"你們為誰打球?"

沒人回答。

直到朱婷怒吼著說出"為了父母!"、"為了成為你,行了吧!"

郎平才安安靜靜地教導他們:"打球,是為了成為你自己。"

在姑娘們喪失信心的時候,陳指導和郎平會帶他們回到老女排的訓練場,那一個個在牆上被鑿出的排球印記,成為了新老女排的精神傳承,姑娘們明白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女排精神以及怎樣成為一名合格的女排隊員。

雖然結局早已知道,但比賽還是看的熱淚盈眶,從不看體育迷的我才知道原來排球比賽可以這麼熱血。

本片近乎於紀錄片,而且後半段運動員本色出演,這種帶入感,讓我身臨其境。感謝陳導,記錄下這代女排隊員最美的時刻。由此想到我們的桌球隊羽毛球隊籃球隊(這種不提國足也罷)也需要這種記錄,趁這批隊員還在!

相關焦點

  • 電影《奪冠》——中國女排的時代精神
    雖然我們都知道,對於一部電影來說,「故事」至關重要,但很多時候我們評價一部電影,需要更深一步,去看它的劇作結構,去看它的視聽語言,去感受它內在的獨特韻味和帶給觀眾那獨特的不一樣的感受。畢竟遠電影不僅僅是「故事」。今天這篇《奪冠》影評,從劇作和視聽層面,為大家詳解,為什麼《奪冠》是可以對標大衛·芬奇《社交網絡》的「華語年度佳作」?!我作為一個不易被煽情的老練觀眾,走出電影院時,竟已淚光閃爍。
  • 陳可辛:《奪冠》用中國女排精神拍的電影
    19日,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在北京舉行首映禮,導演陳可辛,監製張一白與主演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等出席,分享拍攝故事。  導演陳可辛  電影《奪冠》的故事跨越35年,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重返世界之巔,致敬幾代功勳,再現中國女排這支王者之師一路的荊棘與榮光。
  • 《奪冠》大熱:一部電影看懂中國女排精神
    《奪冠》目前豆瓣評分7.4分,票房2天過億,受到觀眾的熱烈追捧。只有二項運動除外,一是足球,代表人物不突出,一般情況下都想起「中國足球」這個團隊;另一項就是排球,代表人物肯定是女排,雖然郎平和陳忠和會相對突然,但更多時候「中國女排」這個團隊的稱號佔據著更多人的認知。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正火熱上映的《奪冠》或者能給出一點啟示。
  • 電影奪冠劇情介紹 奪冠裡面的女排演員
    幾部春節檔的電影都選擇在國慶上映,關鍵是每一部電影都沒讓人失望,都非常值得觀看。前面我們介紹了讓我們又哭又笑的《我和我的家鄉》,還有神話題材的動畫片《姜子牙》。今天小編要介紹一部讓人渾身充滿鬥志的電影《奪冠》,下面就一起來看看電影《奪冠》劇情介紹。
  • 電影《奪冠》精彩,但《奪冠》只是一個結果,懷念《中國女排》!
    作為從小看中國女排掛曆長大的一代,看了《奪冠》後,心難定,意難平。這種涉及國家利益和個人情感題材的電影,請香港導演拍就對了。大陸導演容易像舊時徒有渴望自由、追求理想之心的進步青年,最終結局難逃被父母抓回農村延續包辦婚姻的厄運。
  • 《中國女排》改為《奪冠》,陳忠和此前表示支持電影?
    《中國女排》的電影已經拍攝完畢了,不過最近因為一些爭議,製片方決定將電影中國女排的名字改為《奪冠》,很多網友在聽到這個名字之後,認為這個名字還是非常適合的,畢竟本場本次電影的著重點就在於裡約奧運會的那次奪冠時刻,所以這個片名也算得上是會抓重點了。
  • 電影奪冠日本女排矮個二傳出鏡,曾經是中國女排最不願想起的人!
    電影奪冠日本女排矮個二傳出鏡,曾經是中國女排最不願想起的人!中道瞳,身高1米59,日本女排昔日國手,在電影奪冠中扮演1981年女排世界盃中老日本女排二傳手。倫敦奧運會時,日本女排的兩名二傳都僅有1米59,一個是竹下佳江,一個就是中道瞳。中國女排當時在8進4是遇上老對手日本隊。
  • 《奪冠》背後 女排精神陪伴我們
    電影《奪冠》原名叫「中國女排」,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中國女子排球隊等主演,原本定於大年初一上映,但後來因為疫情原因撤檔,直到9月25日才正式和大家見面。 影片本身講述的是中國女排歷經30多年,從崛起到低谷再到重新創造奇蹟的故事,是我們看不到的中國女排背後的故事。
  • 《奪冠》金雞摘三獎 陳可辛:感謝中國女排與時代
    由導演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奪冠》獲得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三項重磅大獎。導演陳可辛表示「女排精神加上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了我們的電影最美麗的土壤。我很幸運能遇到這個時代,更幸運遇到這個題材。謝謝中國電影。」
  • 電影《奪冠》上映 中國女排精神就是這麼「燃」
    電影《奪冠》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及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講述了幾代中國女排的奮鬥歷程以及她們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感人故事。強大的製作團隊和演員陣容,承載了幾代人共同記憶的女排故事,國家隊現役女排隊員的本色出演……這些元素都讓這部作品成為國慶檔最受關注的影片之一。
  • 電影《奪冠》今晚首映 再現中國女排精神
    電影《奪冠》將於今晚(25日)正式登陸全國電影院線。影片回溯了中國女排40年的風雨徵程,展現了幾代中國女排人的傳承與女排精神的延續。電影《奪冠》以中國女排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郎平為主線,還原了中國女排三個不同的階段。
  • 為中國女排助威 電影《奪冠》今日公映
    本文轉自【國際在線】;9月25日,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正式全國公映。影片發布終極預告與公映海報,帶領觀眾重走中國女排40年拼搏之路,見證全民回憶。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首次展露三代女排戰奮鬥徵程的完整脈絡——1981年,經濟與科技發展的巨大浪潮奔湧而至,彼時祖國百廢待興,國人急需振奮士氣。就在此時,中國女排橫空出世,以七戰全勝的姿態斬獲中國三大球首個世界冠軍。他們堅毅拼搏,比肩作戰,成就了世界女排史上首個五連冠的佳績,女排姑娘們成為了全民的模範與驕傲,更成為中國在80年代騰飛的象徵。
  • 中國女排|電影《奪冠》,內容略顯空洞……
    中國女排看完關於中國女排的電影《奪冠》,給人整體的感覺有些空洞,內心期待的那股火兒沒被點燃。究其原因大概出在內容的主次選取跟節奏的把握,不是很理想。電影想要表達的東西比較散,讓人感覺好像什麼都要展現,主次有點不清,如果要講述郎平的話,就該把筆墨著重放到她身上,她的起點故事,她跟排球的故事,她奪冠的故事,她成為美國隊教練的故事等等,但看來電影想要表現出的不僅僅是郎平,還有整個的女排,女排精神的重要,以及國人為什麼這麼關注女排。
  • 40年輝煌,幾代人記憶,中國女排的神話被電影《奪冠》演活了
    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需要女排,而如果要想讓中國女排精神得以更廣更長久地得以延續,讓更多的人能夠更深入或勾起他們去了解中國女排的這面旗幟,中國女排也特別需要《奪冠》這部電影。 當然,中國電影也需要《奪冠》(原名:《中國女排》)。
  • 女排精神驕傲!電影《奪冠》代表中國內地角逐奧斯卡
    圖片來源:電影奪冠官微。中新網客戶端12月3日電 據電影《奪冠》官微透露,由導演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的電影《奪冠》將代表中國內地角逐第93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原最佳外語片)。不久前,該片在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上斬獲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共三項大獎。
  • 中國女排亮劍國際影壇!電影《奪冠》將角逐奧斯卡,總票房破8億
    北京時間12月3日消息,中國女排在世界排壇稱霸多年,是中華民族的一面旗幟。如今,她們的故事不僅搬進螢屏,而且將衝擊電影最高榮譽——奧斯卡。由陳可辛指導,鞏俐以及中國女排等領銜主演的電影《奪冠》將代表中國內地,角逐第93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原最佳外語片獎)。
  • 電影中國女排更名為奪冠!陳忠和聲音終得回應,但鏡頭刪否仍存疑
    不過,因為在此前,發生了前中國女排主帥陳忠和的抗議,認為電影中有醜化自己形象之嫌等,引發了軒然大波——人們也因此對於一直按兵不動未表態的該電影,是否能在大年初一如期播出,也產生了疑問。顯然,作為一部正能量的電影,播映前產生了如此之大的爭議,決非這部電影拍攝之初衷,更非包括拍攝方、女排和球迷們之所願。
  • 中國女排奧運奪冠,電影國慶檔票房也奪冠?兩說!
    ——題記當女排姑娘和教練反對《奪冠》這部電影出現自己的鏡頭,說部分失實,要求改動時,有人說這是電影,是藝術,當評論說《奪冠》像紀錄片,剪輯破碎,鏡頭凌亂時,有人說不拍女排打球拍什麼?這些勝利都是事實,我們要尊重事實。雙標開心嗎?
  • 中國女排電影《奪冠》再提檔
    中新網9月13日電 由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今天通過官方社交媒體宣布提檔9月25日。據悉,該片由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該片製作團隊在提檔公告中寫道:「奪冠提檔,9月25日,中國女排,率先發球。」
  • 影評丨《奪冠》:電影有缺憾 但女排精神依舊燃爆
    然而,《奪冠》經過十幾天的上映,截至7日18時,票房僅有6.3億元,豆瓣評分也停留在7.3分,低於陳可辛導演此前的作品,成為爆款已無可能。觀眾對《奪冠》的評價也呈現兩極分化,有著「中國女排」情節的觀眾,全程淚目,直呼這是「陳可辛最棒的作品」;而就電影的完整度來看,也有觀眾認為整部片子更像是《郎平傳》,但青年郎平和作為女排教練歸來的中年郎平之間,又缺失了一大段人物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