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印度有《摔跤吧!爸爸》,美國有《憤怒的公牛》(拳擊運動),中國也有很多奧運冠軍、體育強將,卻始終沒有特別出彩的專門歌頌中國體育事業的電影。這次終於來了,經歷了疫情,改名,重剪《奪冠》終於上映了!
八十年代,
中國女排豪取81、85世界盃,82、86世錦賽以及84年洛杉磯奧運會金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女排五連冠"。
千禧年後,
中國女排勇奪03、15、19世界盃以及04、16兩屆奧運會金牌,至此中國女排也正式成為了擁有十冠的"排球女王"。
對於老一輩中國人來說,"中國女排"不僅是一個運動球隊的名字,更是一種情結。鐵榔頭,袁偉民,這些我們並不熟悉的名字,在他們那就像周杰倫一樣如雷貫耳。
而《奪冠》這部影片的切入點,恰恰就是80年代那支冠軍球隊的誕生。彭于晏飾演的陪打教練推開女排訓練基地大門的那一刻,女排的故事也拉開序幕。
許多隻知道"五連冠"卻不知道背後故事的人,才知道冠軍來得多麼不易。彭于晏是以借調過來的陪打教練出場的,但其實他是觀眾的視角,他對女排的認知,也就是當時人對女排的認知。
那個時候,中國男排在一次比賽中意外的獲得了世界第九的排名,讓我們覺得,中國女排或許也可以。
中國女排可以嗎?很多人心裡都畫了一個疑問號,其中包括彭昱暢飾演的陪打教練。女排主教練袁和偉讓他做女排的陪打教練時,先是一臉懵,緊接著就一堆藉口拒絕:"我只借調45天,我能力不行,我……"
也難怪他不看好,當時的女排排不上名次不說,外部環境也很落後,漳州的室內場地才剛剛建好,女排姑娘們剛剛擺脫了室外暴曬和水泥地。
雖然條件有所改善,但訓練的累和苦卻加了倍。看到這些十八九歲的姑娘不要命的訓練,都累癱在地上了,袁指導依然不停手,大年三十還要加練,那個年代真是有委屈都要打碎牙齒往肚裡吞。
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李現飾演的科技人員告訴他們:現在美國都用上了計算機,他們說用科技可以分析每個運動員的打法,研究最好的戰略,以後的女排比賽,靠的不是人,是科技。
聽完科技人員的陳述後,袁指導沉默了,他把女排排球的攔網,抬高了整整15釐米。然後問李現:"這樣他們能算出來嗎?"
正是這種不服輸的拼勁,成了女排精神的源頭。80年代,我們落後,挨打,受欺負,在國際上冠軍更是離我們遙不可及,女排就是憑藉著敢於拼命,勇於拼搏的艱苦奮鬥精神和堅韌不拔的品格贏得了冠軍和國家榮譽。
02
有人說與其叫《奪冠》,不如叫《郎平傳》,整部電影都是在圍繞郎平敘事。值得一提的是鞏俐飾演的郎平,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剖開了中國兩代女排眾生相。
郎平在上個世紀就陪伴中國女排拿下五連冠,在歐美國家也有豐富的經驗,但是她身體很不好,用她自己的話來說,"脖子以下,沒有一塊好的骨頭"。
"全身的關節沒有一處是好的,晚上睡覺時,身體和床之間所有縫隙都要塞緊,否則會疼得難以入睡。""醫生說我的心臟就像老人一樣無力。"
她也猶豫了很久,身體這麼不好,安享晚年不是最好的選擇嗎,為什麼還要這麼折騰?
因為她對女排有情懷有責任再加上隊友去世前的囑託,她也覺得自己這一生就應該在球場上絢爛。
女排精神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老一輩女排之所以拼命為的就是更好的未來。而新一代女排已經有了絢爛多彩的未來,未來有很多可能性,女排姑娘也開始談戀愛,開始有了自己的個性和愛好。擺脫了苦日子的他們,"吃苦""拼命"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心是散的,想贏球就需要凝聚起來融入集體,有集體榮譽感。看穿一切的郎平擔任教練後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僅擴大招收範圍,更鼓勵大家,要用愛對待排球,更要用愛對待自己。
還不斷的問大家:
"你們愛排球嗎?"
"你們為誰打球?"
沒人回答。
直到朱婷怒吼著說出"為了父母!"、"為了成為你,行了吧!"
郎平才安安靜靜地教導他們:"打球,是為了成為你自己。"
在姑娘們喪失信心的時候,陳指導和郎平會帶他們回到老女排的訓練場,那一個個在牆上被鑿出的排球印記,成為了新老女排的精神傳承,姑娘們明白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女排精神以及怎樣成為一名合格的女排隊員。
雖然結局早已知道,但比賽還是看的熱淚盈眶,從不看體育迷的我才知道原來排球比賽可以這麼熱血。
本片近乎於紀錄片,而且後半段運動員本色出演,這種帶入感,讓我身臨其境。感謝陳導,記錄下這代女排隊員最美的時刻。由此想到我們的桌球隊羽毛球隊籃球隊(這種不提國足也罷)也需要這種記錄,趁這批隊員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