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背後 女排精神陪伴我們

2020-11-21 騰訊網

截至發稿,國慶檔熱映電影《奪冠》獲得8.08億票房,隨著電影熱議,女排精神再一次進入大眾的視野。

電影《奪冠》原名叫「中國女排」,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中國女子排球隊等主演,原本定於大年初一上映,但後來因為疫情原因撤檔,直到9月25日才正式和大家見面。

影片本身講述的是中國女排歷經30多年,從崛起到低谷再到重新創造奇蹟的故事,是我們看不到的中國女排背後的故事。在影片中一共有三場主要的賽事,每一場比賽都看得人心潮澎湃,其中傳遞出的女排精神,感染了無數觀眾。

在中國體育日益強大的今天,女排卻始終是最特別的一個存在,女排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就連國球桌球也難以望其項背。誠然,不同時代,女排精神各有不同,但無論如何,它都無時無刻陪伴著我們,並以不同的方式激勵和鼓舞著我們。

明知道自己輸,

都會一分一分贏回來

對陳可辛來講,只要不留遺憾地去完成了就是最好的。早在接拍這部電影時陳可辛就表示,中國女排的故事激動人心,拍這部戲「壓力很大」,希望能儘量還原細節,展現中國女排精神和時代變遷。

1978年,陳可辛曾近距離觀摩過中國女排的亞運會比賽,16歲的他被深深震撼。多年後,他掌鏡女排故事,用一個「難」字概括所有感受,笑稱憑藉女排精神完成電影。

《奪冠》是一部用中國女排精神拍的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帶有使命感的電影。什麼是女排精神?陳可辛用郎平的話給出了答案,「郎導一直說,女排精神是不一定贏,但是明知道自己輸,都會一分一分贏回來。」

電影《奪冠》劇照。80年代老女排訓練「流血不流淚」,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個個是英雄

選角是陳可辛所遇到的第一重困難。開拍前,他和團隊看遍全國每一個省、每一所大學,從兩千餘名運動員、體校生中篩選出十餘人出演老女排隊員,因為他篤信「無論從外形還是行為舉止,專業運動員的狀態不是演員花幾個月能速成的。」對女排自帶深厚感情的運動員們攜帶強烈的使命感,最終不負期待,呈現出了格外真實動人的效果。

2020年1月19日,陳可辛、鞏俐、黃渤出席電影《奪冠》首映禮

除了要求演員具備形體上的相似感,陳可辛更堅信「電影不是模仿秀」,力求從每一個人物細節上讓觀眾真正「入戲」,這更是一重巨大挑戰。鞏俐接演郎平時表達過擔憂:郎平家喻戶曉,表演只要「有一絲跑神,就可能造成失誤」。

在拍攝現場,陳可辛和鞏俐仔細研究郎平的人物狀態,反覆觀看比賽錄像,摸索其走路姿勢、雙肩幅度,甚至是指甲顏色。而除去對外形的復刻,鞏俐坦言自己更致力於通過細節把郎平「剛柔並濟、堅毅頑強的內心世界」再現出來。正是由於整個劇組抱持著這樣的匠心精神,對「真實感」精誠要求,對人物全方位深入鑽研,才實現「人體複印機」級別的「神還原」,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女排精神和年代變遷,對瞭然於胸的歷史時刻,仍能如同第一次見證般落下熱淚。

電影《奪冠》劇照。上場前中國女排隊員們為彼此加油鼓勁

電影《奪冠》的開場,就展現了「吃苦」二字。吳剛飾演的袁偉民用最嚴厲的方式訓練中國女排,簡陋的訓練室,破舊的排球,無不顯示著女排姑娘的艱苦的訓練環境。

幾分鐘後,袁偉民收到美國用計算機輔助訓練的消息,他驚愕之下,提出也想用計算機來幫助女排訓練。但得到的回覆是,中國只有中科院有,且一輛卡車都裝不下,沒有辦法給到女排訓練之用。袁偉民負氣之下將排球的網抬高了15釐米,他要讓敵人處於「計算之外」下。

而另一邊,年輕的郎平除了每天的負重訓練外,還給自己定下了摸高達到海曼水平的目標。在那個年代,體育是能讓中國人在世界證明自己的方法,中國女排的精神也就此而種下了。

中國人,為什麼這麼在意

一場排球比賽的輸贏?

電影《奪冠》首次展露三代女排戰奮鬥徵程的完整脈絡——1981年,經濟與科技發展的巨大浪潮奔湧而至,祖國百廢待興,國人急需振奮士氣。就在此時,中國女排橫空出世,以七戰全勝的姿態斬獲中國三大球首個世界冠軍。

他們堅毅拼搏,比肩作戰,成就了世界女排史上首個五連冠的佳績,女排姑娘們成為了全民的模範與驕傲,更成為中國在80年代騰飛的象徵。男女老少歡欣遊行,鑼鼓喧天,中國女排用勝利向全世界證明:「中國人,行的!」

中國女排的風雨徵程與新中國改革開放同齡,外國人對我們了如指掌?「繼續練!」訓練條件艱苦?「繼續練!」瀕臨自我極限?「繼續練!」40年,中國女排正是憑藉頑強拼搏、永不放棄的女排精神搏出了10個世界冠軍。

對於「女排精神」的詮釋,《奪冠》中有多處細節,讓人感動,引人思索。電影選取的三場重點比賽是1981年世界盃決賽、2008年奧運會「和平大戰」和2016年里約奧運會決賽。換一個體育專業人士選,一定會選2004年雅典奧運會決賽,那場比賽的跌宕起伏並不亞於裡約奧運會決賽,但《奪冠》卻沒有這麼做,不只是因為「和平大戰」更有「戲」,更能串聯起全片,有利於最後高潮的形成,而且還因為藉此可向世人昭示,「女排精神」不是不能輸,而是永不放棄。

影片中,郎平說,「外國記者曾問我,為什麼中國人這麼害怕輸掉比賽。我回答她,因為我們的內心還不夠強大。等有一天我們內心強大了,我們就不會把贏作為比賽唯一的價值了。」郎平問朱婷,你為誰打球?朱婷說:「為父母。」郎平說:「錯了,你要為自己。」電影結尾,中年的郎平對朱婷說:「不要成為我,你要成為你自己。」這些臺詞彰顯了「女排精神」的時代特徵。

此外,陳可辛在電影中還拋出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女排精神對於當代人還重要嗎?

這個答案,鞏俐飾演的郎平直到最後時刻才知道。

劇中的郎平在率領美國隊戰勝中國隊後見到了黃渤飾演的中年陳忠和,陳忠和點破了郎平的內心:你不希望中國隊輸。那場比賽之後,郎平被中國人罵成「賣國賊」,中國女排再也不復往昔之榮,郎平看在眼裡,難受在心裡。更關鍵的是,有種主流認知是中國已經不需要體育運動來在國際亮眼了,因為中國有能力在其他方面展現自己的雄風。而在電影結尾處,郎平撥通了陳忠和的電話,讓他一起聆聽國歌奏響的聲音。陳忠和欣慰地笑了,女排精神終究沒有湮沒在他們手中。

電影《奪冠》劇照。中國女子排球隊本色出演

陳可辛解密《奪冠》 幕後

1. 關於拍攝源起:

「國人對女排的熱愛超越體育本身」

希望找一些和中國觀眾更有關聯的東西,也會使得中國觀眾看電影的時候能帶動他的情緒,同時也能夠在帶動情緒之下找到一些人物更接地氣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看到中國排球的各種電視轉播,看到觀眾跟排球的互動,看到中國人對中國排球尤其是看女排的瘋狂,贏球之後的振奮,就覺得那個是遠遠超出了排球,甚至是超出了體育本身。

「16歲的我,現場見證18歲的郎平首次亮相國際大賽」

第一次現場看中國女排比賽是1978年,曼谷亞運會。18歲的郎平第一次亮相國際大賽,我當時16歲。1978年是挺特殊的時候,中國隊剛剛重新參加亞運,那是第一次中國回到國際體壇,看到中國隊站出來,真的覺得很震撼。

2. 關於電影核心:

「從女排故事看到整個中國的變化」

從1979年寫到2016年,三十幾年的跨度,從女排的故事看整個中國的背景。整個戲的核心就是女排精神,80年代的女排到現在女排的傳承,80年代為什麼會贏,現在怎麼再去贏,90後的60後甚至50後的分別在哪兒,中國的改變在哪兒,這是這個電影最重要的主題之一。裡面包含了不同年代的價值觀,觀眾可以跟小孩,跟父母,跟爺爺奶奶一起重溫這幾十年的變化。

「80年代女排讓世界看到中國」

女排精神在80年代有不同的意義。中國經過了那麼多苦難之後,改革開放擁抱世界,也被世界擁抱,女排向外走,向國際走。中國百廢待興的時候,希望世界看到自己,通過什麼呢?其實女排就是世界看到中國的一個事件。它確實不是一個體育運動那麼簡單,是一種中國的精神。

3. 關於鞏俐飾演的郎平:

「比我想像更好,讓大家忘記她是鞏俐」

比我想像是更好的,我覺得她站在那兒就行了,我覺得你真的不用太擔心,怎麼樣使得觀眾忘了她是鞏俐,這也要靠戲,就你進去戲了,你就忘了她是鞏俐。

2020年1月19日,陳可辛、鞏俐、黃渤出席電影《奪冠》首映禮

4. 關於80年代女排選角:

「從全國幾千名排球運動員中找演員」

試過找了比較高的女演員或者模特,練了兩周排球就完全知道不可能拍。(後來)用了大概一年半的時間,通過體育總局、排管中心的支持,全國每一個省,每一個大學都去見了幾千排球運動員,裡面選了大概四五十個。

5. 關於白浪出演青年郎平:

「糾結半年選定白浪,試戲看哭所有人」

一直找不到(球員)郎平合適的人。最後看到郎導女兒浪浪的照片,而且她也是打排球的。聊了快半年,最後我們找了一個中戲的表演老師飛過去,大概兩周之後發了視頻過來,她自己一個人對著鏡頭演,演完之後情感都出來了,白浪還哭了,感動到我們都哭了,我完全驚呆了,從那個時候就定了浪浪演郎平。

電影《奪冠》劇照。白浪飾球員郎平,全力訓練,神還原母親「鐵榔頭」拼搏風採

6. 關於中國女排隊員:

「她們每個人都會發光」

因為在那個時候她們剛剛拿了世界盃冠軍,每個人的氣勢都最頂尖的時候來,我本來已經習慣了那麼高的女孩了,結果她們進來每個人都發光一樣。

陳可辛:不是在演,而是表達最真實的感受

最可貴的就是無論80年代女排那一批演員,跟現在現役國家隊的這批演員都是令我喜出望外的,就是她們都不是在演戲,就是把真實的感覺表達出來,讓她放鬆放開,就鏡頭抓她最好的表演的瞬間。

中國女排十冠記

自1981年中國女排第一次獲得女排世界盃冠軍以來,先後五次獲得世界盃冠軍、兩次世錦賽冠軍和三次奧運會冠軍,成為世界女子排壇獲得世界盃冠軍次數最多的球隊。在2019年,中國女排再次獲得女排世界盃冠軍,正好是第十次站在三大賽的最高領獎臺上,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初吻冠軍

1981年第三屆日本世界盃

1981年,中國女排以亞洲冠軍的身份參加了在日本舉行的第三屆世界盃排球賽。經過了7輪28場的激烈比賽,中國女排以7戰全勝的成績首次奪得世界盃冠軍,實現了奪取世界桂冠的願望。

王者風範

1982年世界女排錦標賽

1982年9月12日至25日,中國女排參加了在秘魯利馬等地舉行的第九屆世界女排錦標賽。冠亞軍決戰中,中國女排經受了一場特殊的考驗。在噪聲的幹擾中,中國姑娘鬥志旺盛,奮力拼搏,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奪得二連冠。在秘魯大賽中,袁偉民教練說:「拿了兩個世界冠軍,我認為還不夠,因為在世界排壇上最高的榮譽是『三連冠』」(以前蘇聯女排和日本女排曾先後拿過這個稱號),中國女排全體隊員決心要奪取「三連冠」,拿下洛杉磯奧運會的冠軍。

圓夢奧運

1984年第二十三屆洛杉磯奧運會

1984年7月28日至8月12日,第二十三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決賽中,中國女排以3比0在美國本土上戰勝了美國女排,獲得了奧運會冠軍,實現了「三連冠」的願望。

團結協作

1985年第四屆世界盃女子排球賽

1985年11月10日至20日在日本舉行了第四屆女排世界盃賽。由於這屆比賽各隊之間的水平有較大的差距,中國女排以較大的優勢又一次奪得了世界盃,在新的徵程上又寫下光輝的一頁。

勵志奮進

1986年第十屆世界女排錦標賽

1986年9月,在捷克斯洛伐克舉行的第十屆世界女排錦標賽上,中國女排克服了重重困難,越打越有信心,終以8戰8勝的出色戰績蟬聯冠軍,成為世界排球史上首次獲得「五連冠」的隊伍。五座沉甸甸的獎盃激勵了無數國人的勇氣和信心。女排姑娘成為了時代的楷模、中國的驕傲,孫晉芳和郎平等一批女排國手成為了「女排精神」的代表。

重振雄風

2003年第九屆世界盃女子排球賽

2003年,自從22年前中國女排在日本首次奪得世界冠軍後,時間經過一個輪迴,在曾經輝煌之地中國人再返世界巔峰,在22年後中國隊第六次獲得了世界冠軍,11戰全勝的戰績讓其他對手望其項背,中國隊毫無爭議地在17年後重圓世界冠軍夢。

重溫奧運

2004年第二十八屆雅典奧運會

2004年雅典奧運會是中國女排繼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後,第三次進入奧運會的決賽。經過兩個半小時的激戰,堅強的中國女排反敗為勝,實現了大逆轉。從洛杉磯到雅典,中國女排經過二十年的奮鬥和拼搏,又為自己的祖國捧回了一枚沉甸甸的奧運會金牌。

力挽狂瀾

2015年第十二屆世界盃女子排球賽

2015年女排世界盃,最後一輪比賽中,中國女排以3比1力克東道主日本,時隔12年獲得了自己的第4個世界盃冠軍,這是中國女排的第8個世界冠軍(包括奧運會)。

王者歸來

2016年第三十一屆裡約奧運會

2016年里約奧運會女排決賽,中國女排在先失一局的情況下連扳三局,以3:1戰勝塞爾維亞隊獲得冠軍。這是中國女排時隔12年再次獲得奧運冠軍,也是她們第三次獲得奧運會金牌。

十全十美

2019年第十三屆世界盃女子排球賽

2019年9月28日,又是寫入中國體育歷史的一天。在日本大阪舉行的女排世界盃第10輪的比賽中,中國女排力克塞爾維亞隊,以10勝0負的成績,提前一輪奪得本屆冠軍。這是自1981年以來,中國女排所奪得的第10個世界冠軍,包括5個世界盃冠軍,3個奧運會冠軍,2個世錦賽冠軍。

電影《奪冠》劇照。為中國女排第十個世界冠軍喝彩

康犖

編輯韓哈哈

圖片編輯劉藝琳

圖片及資料提供《奪冠》片方 視覺中國

相關焦點

  • 《奪冠》背後的女排精神,不單單是輸贏!
    上映7天的《奪冠》票房突破了3億大關! 在國慶檔影片中,《奪冠》率先登陸院線,大眾評分9.1,豆瓣評分7.3,不錯的口碑引起熱議。 觀眾紛紛被影片中女排姑娘的拼搏奮鬥精神所感動,淚灑影院。
  • 女排精神驕傲!電影《奪冠》代表中國內地角逐奧斯卡
    圖片來源:電影奪冠官微。中新網客戶端12月3日電 據電影《奪冠》官微透露,由導演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的電影《奪冠》將代表中國內地角逐第93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原最佳外語片)。不久前,該片在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上斬獲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共三項大獎。
  • 《奪冠》再掀口碑狂潮,聯想圖像致敬女排精神
    萬眾期待的女排大電影《奪冠》,於9月25日正式登陸各大影院,觸發國人的集體回憶。40載風雨浮沉,一種精神、兩次傳承、三代傳奇,中國女排,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奮勇拼搏。從80年代「五連冠」的輝煌,到球隊換血期的低谷、蟄伏期的準備,「王者之師」最終涅槃重生,重回體壇巔峰。
  • 《奪冠》是我們最接近中國女排的一部電影!
    這次終於來了,經歷了疫情,改名,重剪《奪冠》終於上映了!八十年代,中國女排豪取81、85世界盃,82、86世錦賽以及84年洛杉磯奧運會金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女排五連冠"。鐵榔頭,袁偉民,這些我們並不熟悉的名字,在他們那就像周杰倫一樣如雷貫耳。而《奪冠》這部影片的切入點,恰恰就是80年代那支冠軍球隊的誕生。彭于晏飾演的陪打教練推開女排訓練基地大門的那一刻,女排的故事也拉開序幕。許多隻知道"五連冠"卻不知道背後故事的人,才知道冠軍來得多麼不易。
  • 電影《奪冠》今晚首映 再現中國女排精神
    電影《奪冠》將於今晚(25日)正式登陸全國電影院線。影片回溯了中國女排40年的風雨徵程,展現了幾代中國女排人的傳承與女排精神的延續。電影《奪冠》以中國女排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郎平為主線,還原了中國女排三個不同的階段。
  • 《奪冠》,女排精神,從集體主義到個性釋放
    真正的女排精神,始自1981——1986年的五連冠。所以於那個年代的人來說,女排有著一個時代的痕跡,某種程度上就是那個上升期整個中國的精神世界在體育上的鏡像呈現。 其實我們這一代80後以及90後、00後們,並不能特別真切的理解女排精神。畢竟我們成長起來的時候,中國體育已經開始走上了第一集團行列(當然,男足除外)。
  • 陳可辛:《奪冠》用中國女排精神拍的電影
    19日,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在北京舉行首映禮,導演陳可辛,監製張一白與主演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等出席,分享拍攝故事。  在導演陳可辛看來,《奪冠》是一部用中國女排精神拍的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帶有使命感的電影。什麼是女排精神?陳可辛用郎平的話給出了答案,「郎導一直說,女排精神是不一定贏,但是明知道自己輸,都會一分一分贏回來。」
  • 國足觀看《奪冠》?女排精神震撼,網友:國足離奪冠最近的一次
    上映第二天,單日票房即過億,相應話題引爆網絡,微博上出現了#鞏俐神還原郎平#、#朱婷演技#、#張常寧轉球#等多個《奪冠》熱搜,多個熱搜關鍵詞高達十萬次以上。作為國家隊的現任主帥,國足02世界盃的主力,李鐵對女排精神顯然有著比國腳們更深的感觸和體會,他在社交平臺如此寫道:「下午,全隊觀看了電影《奪冠》,這是一部非常感人的電影!向中國女排學習!學習女排精神!」
  • 中國女排《奪冠》最全素材彙編,素材解讀+女排精神+金句+標題+時評...
    影片介紹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說女排精神,可是什麼是女排精神,我想電影《奪冠》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最好的答案 賽後,談到女排精神,郎平說:「不要因為勝利就談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們努力的過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單靠精神不能贏球,還必須技術過硬。」 競技體育,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靠實力說話的。過硬的技術背後,是女排姑娘們汗與淚的付出。
  • 電影《奪冠》首映,演繹女排精神的誕生和傳承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慈鑫)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1月19日在北京舉行首映儀式,影片通過重點描述中國女排在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與美國女排的巔峰對決和2016年里約奧運會四分之一決賽上逆轉戰勝東道主巴西隊的幾個歷史事件,輔以飽滿、豐富的人物故事和情節衝突
  • 國足看《奪冠》學習女排精神!網友:這是國足離奪冠最近的一次!
    國足看《奪冠》學習女排精神!網友:這是國足離奪冠最近的一次!「女排精神」到底是怎樣的一個精神!大多數人都知道「女排精神」這四個字,但是僅僅停留在這四個字的字面意思上,而並非真的了解其真正的含義!中國女排的奪冠,是一個時代性的表現。了解中國女排過去的人,就會深刻地感受到,女排奪冠時那一刻的心情,真的能夠感染到所有人!中國女排奪冠之路的艱辛,站在巔峰時的榮耀,還有處在低谷時期的折服與努力!中國女排的那種凝聚力,那種勝不驕敗不餒的態度!才是真正的女排精神。
  • 《奪冠》大熱:一部電影看懂中國女排精神
    《奪冠》目前豆瓣評分7.4分,票房2天過億,受到觀眾的熱烈追捧。只有二項運動除外,一是足球,代表人物不突出,一般情況下都想起「中國足球」這個團隊;另一項就是排球,代表人物肯定是女排,雖然郎平和陳忠和會相對突然,但更多時候「中國女排」這個團隊的稱號佔據著更多人的認知。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正火熱上映的《奪冠》或者能給出一點啟示。
  • 電影《奪冠》上映 中國女排精神就是這麼「燃」
    此次,《奪冠》受到高度關注,一方面是「中國女排」這個標籤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國民性」,是很多中國人在時代變遷中保留下來的一份情懷;另一方面《奪冠》對角色和場景超高的還原度,讓觀眾感受到製作團隊滿滿的誠意。
  • 輝縣市人民法院學習女排精神,組織觀看《奪冠》
    輝縣市人民法院學習女排精神,組織觀看《奪冠》 2020-12-07 17: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奪冠》女排精神不是贏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
    」郎平回憶了她和陳招娣當年並肩作戰的故事:「還記得1981年我們奪取第一個世界冠軍那次,咱倆是室友,決賽前你腰傷復發但咬牙堅持拼完五局,是我們扶著你走上領獎臺的,你頑強的拼搏精神永遠激勵著我。」「非常想你!我們來世還做隊友。」郎平的這句話情真意切,也被用到了電影《奪冠》之中。
  • 「奪冠」背後的故事:中國女排和南京體育學院、江蘇男排有著這樣的...
    電影《奪冠這部講述女排精神的電影,讓不少觀眾熱淚盈眶。由江蘇省體育局主辦的「牢記初心使命攀新高 踐行女排精神再出發」體育文化展巡展,10月13日走進了南京體育學院,一批珍貴實物和歷史照片,讓觀眾重溫了那段振奮幾代中國人的黃金記憶,令人熱血沸騰。
  • 電影《奪冠》——中國女排的時代精神
    雖然我們都知道,對於一部電影來說,「故事」至關重要,但很多時候我們評價一部電影,需要更深一步,去看它的劇作結構,去看它的視聽語言,去感受它內在的獨特韻味和帶給觀眾那獨特的不一樣的感受。今天這篇《奪冠》影評,從劇作和視聽層面,為大家詳解,為什麼《奪冠》是可以對標大衛·芬奇《社交網絡》的「華語年度佳作」?!我作為一個不易被煽情的老練觀眾,走出電影院時,竟已淚光閃爍。先給出結論:至少在筆者心中——《奪冠》毋庸置疑是2020年最好的院線電影之一。
  • 陳可辛導演電影《奪冠》:郎平的女排情緣,拼搏向上的體育精神
    但是我看排球的時代,恰好是中國女排最為低迷的時期。再往後,郎平帶領女排重鑄輝煌的時候,我已經不怎麼看體育比賽了。今年國慶檔講述女排故事的影片《奪冠》,恰好填補了我對女排的前後兩個階段的空白。正好是我在看女排比賽之前,就是中國女排最輝煌的五連冠時期的一些背後的故事,以及女排經過低迷期,重新回歸世界強隊行列的背後故事。這部電影完美地給我補上了女排歷史這一課。當我看完電影後發現,我對女排所欠缺的認識,恰好就是郎平在中國女排的前後兩個時期。
  • 影評丨《奪冠》:電影有缺憾 但女排精神依舊燃爆
    然而,《奪冠》經過十幾天的上映,截至7日18時,票房僅有6.3億元,豆瓣評分也停留在7.3分,低於陳可辛導演此前的作品,成為爆款已無可能。觀眾對《奪冠》的評價也呈現兩極分化,有著「中國女排」情節的觀眾,全程淚目,直呼這是「陳可辛最棒的作品」;而就電影的完整度來看,也有觀眾認為整部片子更像是《郎平傳》,但青年郎平和作為女排教練歸來的中年郎平之間,又缺失了一大段人物的成長。
  • 電影《奪冠》今起公映,女排精神就是要升國旗、奏國歌
    「這些地板上都是當年女排運動員的血、淚和汗」  在《奪冠》復映定檔當天,導演陳可辛發了一條朋友圈,提到了女排精神對於自己和團隊的指引和鼓舞:「1月19號,首映前,經歷了人生最煎熬的1個月,沒想到首映後經歷了更煎熬的7個月……能熬到今天,就靠中國女排四個字。中國女排是精神,是信仰。謝謝所有的女排姑娘們,你們的故事給了我莫大的能量,去完成這個光榮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