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應該算是大家最期待的電影之一吧,經過重重困難,終於上映了,點燃了大家的激情。
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過去一個周末(9月25日至9月27日)的大盤票房報收近2.65億,《奪冠》連續3日獲得票房日冠軍。截至9月27日零點,《奪冠》累計票房已達16766.42萬元,周末的排片佔比達52.5%。
電影的第一部分:從1981年開始,彭昱暢飾演的排球陪練來到福建漳州女排集訓基地,在這裡見識了年輕、充滿幹勁的女排姑娘,以及年齡最小的郎平。吳剛飾演的教練,以演講式的激勵,鼓勵女排隊員努力拼搏,流血流汗、不流淚不掉隊,終於,贏得了世界盃冠軍。
大家對於《奪冠》的期待應該蠻高的,不過個人看它不像是電影,而更像一部記錄篇比較確切,電影一開始就以彭昱暢來女排來報導開始,彭昱暢的角色一進入訓練場館,差點就被飛來的排球砸中,看到這樣的場景他蒙了,並不想呆在這裡。
起初他非常拒絕「組織沒告訴我要當陪打教練啊」,只說是有四十五天的過渡期。
可是吳剛飾演的教練明確的意思告訴他,想離開門都沒有,你加入了女排就是女排的一份子,他也無奈的留了下來,陪著訓練。一開始給姑娘們發球、陪姑娘們打球的時候,他下手都非常留有餘地。
讓人很感動的是女排姑娘訓練的場景,再苦再累都要練,看到她們腳是傷痕累累,無數次要放棄,但是在教練的鞭策下依然咬牙堅持下來。
彭昱暢飾演的陪打教練一點點慢慢的被感動,他看到女排姑娘的不容易,特別是當和江蘇男排對打的時候,他還對郎平說:只要她能贏自己,自己願意一輩子陪她練球。
結果女排用自己實力證明贏了江蘇男排,終於有了為贏拼盡全力訓練覺悟的他,不僅為了幫助女排更好的比賽而加強訓練力度,還不斷琢磨戰術、與女排共進退。
只要能讓你們拿冠軍,要我做什麼都可以。
還有一處細節就是在1981年中日決賽時,圍坐在一臺小小黑白電視機旁的觀眾,緊緊地跟隨著女排們的一舉一動。
終於,等到比賽勝利,從鋼鐵廠到師範大學,全國不同地方的觀眾在同一時間爆發了齊刷刷的掌聲,大家相擁、歡呼。
這樣的場面真是罕見,那麼多人都看著電視裡的女排,緊盯著,都為女排暗自的加油打氣,最後女排勝利了一起歡呼,為女排加油。
不過這電影還有比較溫馨好笑的一面就是姑娘們前去日本比賽之前,青年陳忠實止步於機場送行。
彭昱暢和白浪二人皺著眉頭第一次喝速溶咖啡的場面,很有記憶點。
郎平掏出隊友們一起織的袖子不對稱的毛線衣,格外溫暖。這毛衣意義重大,是女排姑娘們一起合作的,在休息的時候一針一線的織的,這毛衣對於彭昱暢這個陪打教練來說意義重大,他的眼眶都溼了,這說明了什麼?這是女排姑娘對他的認可,對他的感激,他怎麼能不感動?
彭昱暢飾演的陪打教練,後期成了主教練又卸任,雖然身份有變化,但不變的是始終是重要的靈魂人物,是一路陪伴姑娘們披荊斬棘斬獲桂冠的核心之一。
彭昱暢飾演的女排陪練身處艱苦的環境中、用「埋下頭吃苦、流汗不流淚」的死磕訓練法成為80年代戲份中的觀眾淚點密集區。
在80年代,世界女排強隊的領先優勢十分明顯,而我們國家隊的訓練條件還比較艱苦。
國家落後,什麼都跟不上,能靠什麼?吳剛飾演的教練說只能拼命,事實上女排就是靠這樣的方法才獲得了勝利的。
而彭昱暢飾演的陪練為了將對手的打法研究透徹,對著錄像一次一次地分析動作、記錄技術要領,筆記密密麻麻記了一本,終於研究出了對方的動作要領。
戲裡的角色刻苦鑽研,戲外彭昱暢本人同樣嚴謹認真。為了接近排球運動員、陪練的形象,彭昱暢全身塗黑,堅持訓練肌肉和體能……開拍前半個月,彭昱暢就開始了排球訓練,所有打球和訓練的動作必須自己做。
拍攝「魚躍」高難度動作時,彭昱暢為了把這個專業排球動作做到完美,一次一次地全身撲倒在地,還主動要求導演再多拍一條,因為他堅持「我還可以再好一點點」。
當然影片還有很多感人的細節,電影一開始由吳剛飾演的袁偉民教練帶領的女排隊員們,主要的訓練場地是在漳州排球訓練基地。
一開始訓練基地沒建成,隊員們只得在臨時搭建的竹棚裡練習,而牆面也是用黃土、石灰、鹽水混合的「三合土」,經常摔得血肉模糊。
其中,電影裡的好幾個細節看得人非常心疼——
有的隊員竹刺扎進了肉裡,雙腿也摔得皮開肉綻,牆壁上的每一個坑窪都是隊員們千萬次練習給鑿出來了——
在場館之外,還能看到當年的自行車大隊、影院張貼的海報、姑娘們燙的波浪卷,簡直是分分鐘穿越到了80年代。
不論是每2秒接一個球、訓練扛打能力,還是沒有計算機配合訓練,就把網升高15cm,以男排的標準進行嚴苛的練習,女排姑娘們是真的拿命在博。
吳剛的角色所說:
「我第一次出國,望著窗外的高樓大廈,我哭了,中國太落後了。」
真拼的原因是什麼?只是想證明
「中國人,行的!」
第二部分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排球場上,一邊是陳教練帶領的中國女排,一邊是郎平帶領的美國女排,可惜,最終在家門口只拿到了季軍。
因為如此,郎平飽受流言蜚語。黃渤飾演的教練十分不討喜,這大概是不提及名字的原因吧。
大家都說黃渤這個角色沒有演繹好,但是至少個人來看還是可以的,只是和他所飾演的角色外形上有所差異吧。
在《奪冠》定檔今年春節的時候還曾舉辦發布會,在發布會的時候,陳可辛談起陳忠和演員人選,他是這樣說的:
「大家肯定是覺得找了黃渤所以才找了長得像黃渤的人來演他年輕的時候,其實是先找的彭昱暢,所以才找了像彭昱暢的黃渤。」
其中當黃渤和郎平在賽場對決的時候,兩個人在比賽之前還見了一面,黃渤飾演的陳中和讓郎平拼勁全力,兩個人是多年的老友,而郎平內心是希望女排能贏,他理解她對女排的感情。
而結果是郎平贏了,卻並不高興,因為這樣的事情被人罵,她雖然贏了,但是內心是悲傷的。
後來郎平要改革,還是陳中和支持她改革的,陳忠和,其實是多面體:指導隊員時,嚴格到嚴苛。
90年代隨著女排老將的相繼退役,中國女排不可避免進入階段性衰退期。直到2001年,陳忠和扛下了主帥的大旗,投下關鍵票的,就是郎平。
面對這一批經驗和實力不足的女排新生代,他重提了當年的「竹棚精神」,除了苦練,女排姑娘們別無他選。
陳忠和曾這樣描述自己每天的狀態:「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想的還是第二天該怎樣給隊員練,一想就是兩三個小時,第二天不到8點就又起來開始一天的訓練,沒有一天能松下來。」
但他也了解這些姑娘們,姑娘們比誰都想贏,所以他越微笑,姑娘們心裡越有底,攔截、扣球越有力。
就這麼微笑著,他在資歷不算深,上任後屢受質疑的情況下,帶著中國女排2003年奪下了世界冠軍。
到了2004年雅典奧運會,在俄羅斯2:0領先,幾乎就要穩穩把金牌拿到手的時候,中國姑娘卻頂住壓力連扳三局,奇蹟般地逆襲獲得了冠軍。
但笑到最後的陳忠和,人生真的那麼多喜悅嗎?
就在他指導女排前後,他的哥哥因為車禍身亡,全家的重擔就要由陳忠和單獨承受,好不容易熬過了這段煎熬期,他的妻子也遭遇車禍身亡,那時候他們的女兒年齡僅有3歲。
當時他的母親癱瘓在床,父親的身體也不行,全家就真的是只有靠他,後來父親也因為腦溢血而離世,接二連三的痛苦打擊無處言說,但到了場上,在戰局最膠著的時刻,這個男人臉上依然掛著謎之微笑。
另外這裡有一個讓人感動的細節就是劉敏濤飾演的陳招娣。
陳招娣(劉敏濤 飾)躺在病床上說:「我的比賽就要打完了,我先下場休息,來世咱們還做隊友……」
陳招娣緊緊握住郎平的手,勸說她回中國女排執教,「回來吧,回來吧……我們大家都支持你。」
劉敏濤的戲份還不到1分鐘,接下來就是袁偉民(吳剛 飾)帶著郎平、陳忠和(黃渤 飾)以及老女排的隊員們一起參加陳招娣的葬禮。
片中袁偉民的那句「別掉隊,都跟上」令人動容。
1981年世界盃中日大戰中,7號陳招娣為了給隊友郎平贏得寶貴的休息時間,帶著腰傷堅持上場。
奪冠領獎時,隊友們想要攙扶陳招娣,她倔強地自己攀上了樓梯……
2013年4月1日,陳招娣因癌症去世。
郎平悼念她的時候說:「親愛的招娣,上月去探望你時我們還在討論排球,我執教的每場球你都很關心並提出建議。你對親情友情都那麼執著。」
郎平回憶了她和陳招娣當年並肩作戰的故事:「還記得1981年我們奪取第一個世界冠軍那次,咱倆是室友,決賽前你腰傷復發但咬牙堅持拼完五局,是我們扶著你走上領獎臺的,你頑強的拼搏精神永遠激勵著我。」
「非常想你!我們來世還做隊友。」郎平的這句話情真意切,也被用到了電影《奪冠》之中。
主力接應二傳陳招娣為中國女排獲得1979年亞錦賽冠軍、1981年世界盃冠軍、1982年世錦賽冠軍和亞運會冠軍立下汗馬功勞。
1979年,亞洲俱樂部冠軍日本日立隊訪華,陳招娣代表中國隊出戰,攔網時左臂橈骨骨裂。
在兩個月後的全運會裡,陳招娣用繃帶吊著左臂上場,單手參加比賽,被譽為「獨臂將軍」。
陳招娣的事跡入選了初中語文課本。在課文《苦練》中,一整天的大運動量訓練後,所有隊員都累趴下了,只有陳招娣主動加練了15個好球,她的倔強堅毅令恩師袁偉民讚嘆不已。
1983年,28歲的陳招娣退役,後來成為國家青年女排主教練。
和郎平一樣,陳招娣也因為艱苦的訓練遍體鱗傷,她的腰傷特別嚴重,經常疼得動彈不得。
1998年,陳招娣接受了直腸癌手術,之後和癌症抗爭了多年。
陳招娣曾說:「要不是因為病情,我一定還會戰鬥在排球的一線崗位上。」
2006年,陳招娣被授予少將軍銜,她是中國體育界的第一個女將軍。
2008年,陳招娣和名嘴宋世雄一起解說了北京奧運會的女排比賽。
第三部分時間來到2013年,郎平出任中國女排主教練,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挑選隊員,增加教練等等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讓女排姑娘們增進了解,關心她們,了解她們,最終,郎平帶著這群姑娘在巴西家門口拿到了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冠軍。戰勝了東道主巴西後,一路過關斬將最終奪得了冠軍。
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朱婷躍起一個傳球,畫面突然切到了35年前郎平扣球的一瞬,彩色直播轉黑白電視——
素麵朝天的女排姑娘們,背弓拉開、完全騰空,飛躍起來的身軀,動作行雲流水,在扣球的一瞬定格。
鞏俐透露「我真的沒有信心,怕演不好。」「郎平可是全國人民的偶像,如果我演不好,就可能會成為千古罪人。」
如果說郎平的女兒白浪是形似,那麼鞏俐便盡己所能做到了神似。
開拍前多次隨中國女子排球隊前往寧波北侖排球訓練基地觀摩學習,與郎平貼身交流,整整做了一本筆記。
陳可辛說,只要你來,你站在那裡就行了,絕對沒問題。他認為鞏俐就是電影圈的郎平,她的年齡、地位、氣場,沒有第二個人可以比。
鞏俐能把郎平的標誌性手勢、堅毅的眼神,甚至是扶眼鏡的動作,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是因為她在女排集訓場上待了十天,也不打擾郎平工作,就一直觀察郎平場內場外的各種細節,一邊觀察一邊做筆記。
結果發現,郎平作為運動員出身,身上有很多的傷病,身體做過19或者20次手術,腿上受過傷所以走起路來速度很慢、肩膀做過手術所以走起來會「端著」。
吳君如提到在片場時見鞏俐駝著背,以為她後背又不舒服,想要幫她按一按。沒想到鞏俐直接拒絕,她說,「郎平就是這樣,挺直背,這樣就變成我了。」到最後,朱婷這樣評價鞏俐的狀態:「一見面就很震驚,我感覺郎導就在眼前。」郎平自己也蓋章了。
生活中的郎平,微微駝背、柔順短髮、略八字腳、笑則爽朗憨厚。但哪怕是鞏俐背對著鏡頭,觀眾依然能夠從她微微的駝背裡,感受到郎平的氣場。
就像鞏俐在片中說的那句:「我從來不裝,我都是玩真格的。」
就像陳可辛說的,以鞏俐的氣場,站在那裡,就已經是郎平了。
但人和自己內心的角力,才是故事中最美的風景。
電影裡的鞏俐,如郎平附體。
她大刀闊斧改革,用「大國家隊」的策略,培養更多數量的選手,用現代科學方法重建訓練方式,儘管一開始沒有立竿見影,但她還是堅持這樣做下去。
郎平在成為主教練後問新一代女排們的問題:「你們愛排球嗎?「
鞏俐飾演的郎平卻在一次練完之後,沒有像當年的老女排一樣,不斷要求加練,而是笑著說:「去戀愛吧。」
下一秒,大家潮水般飛奔出去。
訓練方式改變背後實則是對新時代女排精神的思索。一場戲中,郎平問:「你是為了誰打球?」朱婷說:「為了爸媽。」「不對」。
「為了成為你。」「像這樣想,你只能和當年那個我一樣差勁」。
在關鍵的對巴西的比賽前,鞏俐演的郎平坐在比賽場上,回憶前程往事,少有地落淚。
就在比賽前,郎平給朱婷發了簡訊,告訴朱婷答案。
她說,你是我見過的最好運動員,「你不用成為我,你只需要成為你自己」。那場戲,朱婷想起郎平的簡訊,在鏡頭前哭得不能自已。
可以說女排的精神已融入國人骨血,而《奪冠》的存在,也連接了曾見證80年代女排五連冠輝煌的觀眾,也重燃了千禧年一代對排球的熱情。
女排精神也有了新的註解。20多年過去,中國早已翻天覆地,以前女排姑娘們身上背負著全社會的期望,打排球一心為了贏,現在呢?
郎平說,「外國記者曾問我,為什麼中國人這麼害怕輸掉比賽。我回答她,因為我們的內心還不夠強大。等有一天我們內心強大了,我們就不會把贏作為比賽唯一的價值了」。
吳剛飾演的教練在出徵日本前的訓話:「什麼是中國女排?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們!」這是一個老女排人對於集體概念的高度凝練,也是對集體榮譽感的高度珍視;郎平給朱婷的簡訊裡鼓勵她,「你是我見過最好的球員,你不必成為我。」這又是一個老女排人對於新女排人的精神傳承與接力。中國女排能夠踏上輝煌,捱過低谷,再攀輝煌,靠的就是這股子勁。
很喜歡2016年里約奧運會奪冠後,郎平回答記者「女排精神是什麼」的那段話:
「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人生不是一定會贏,而是要努力去贏。」
有人說「女排精神」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了,但是就像郎平說的那樣真正的女排精神,不只是在賽場上奪冠,更是一種努力生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