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這麼看重輸贏?因為我們的內心不夠強大,等我們心理足夠強大了,輸贏就不是唯一的標準了。」
以上,是《奪冠》裡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對隊員所說的一番話。參加任何比賽,當然都希望獲勝,不想贏,那為什麼要參賽?郎平不是叫大家不去在乎輸贏,而是不要被勝敗牽制了你的心。這麼講或許還是太抽象,或許只有經歷,只有度過,方能體會,才能覺悟。
陳可辛執導的《奪冠》(原名《中國女排》),講述的是中國女排從1981年至2016年,三十多年中三度稱霸世界排球賽的輝煌歷史。主要以第一代最佳主攻手郎平為中心人物貫串整個故事,包括她曾到美國當主教練,率領美國隊擊敗中國隊時被中國人唾罵,以及她後來受邀回歸進行連串大改革,最終帶領中國女排再次奪得奧運金牌。郎平也是分別身職選手和教練皆獲得奧運金牌的第一人。
拍攝這類體育或競技型電影,有好有壞,好處是只要「循規蹈矩」帶領觀眾走過球員地獄式訓練,歷經百般艱苦奮鬥後,往往都不難挑起觀眾熱血激勵的情緒,尤其是中國女排這樣的世界冠軍隊伍,感染力自然特別強烈。
壞處則是中國女排事跡大家耳熟能詳,隨便谷歌一下就巨細靡遺,甚至當年賽事都還能翻找出來觀看,影片中的比賽輸贏自然就沒了懸念,等於在看一部早已知曉結局的故事。因此,敘事角度和導演拍攝手法就非常關鍵了。
《奪冠》開場先呈現了鞏俐飾演的郎平,帶領美國隊對壘中國隊,再回溯到過去1980年代第一代女排的訓練過程。老實說從回憶開始後就非常考驗耐性,如果你不太能接受舊中國風味滿溢出來,用口號洗腦的敘述方式,那你很可能在這前十多分鐘會放棄看下去。
女排精神是本片最希望表達的寓意,但詮釋得好不好相當具爭議性。第一代的女排精神算是最直接,也最容易明白:因為當時大家什麼都沒有,贏就是唯一的出路。誠如郎平後來當了教練之後所說,到了21世紀,大家什麼都有了,那還需要贏嗎?
為什麼要打排球?不是為了父母,不是為了自己,更不是為了成為下一個郎平,那到底是為了什麼?其實影片最終並沒有很清楚地說打排球的理由,至於是讓觀眾自己去構想,還是表達得不好,就見仁見智了。
本片最清晰的意識,或許反而是郎平回歸後所提出的大改革。當年郎平去美國當教練,率領美國隊擊敗中國隊,是忘恩負義的行為嗎?其實同類情況在體育界比比皆是,球員受邀加盟外國球隊,與本國隊伍對打根本就是家常便飯,你當然可以說是為了錢(誰不是?),但走出去看更遼闊的世界哪裡錯了?當年郎平要是沒到過國外當教練,又哪有機會開拓視野,認識到新的、更有效的指導方法?後來事實也證明了郎平的眼光和改革是對的。有人說,這段反對上層的戲碼是在諷刺時局,我說拜託啦,反抗領導的故事還會少嗎?很特別嗎?有至於都要對號入座嗎?
鞏俐在片中將中年郎平演繹得非常內斂,甚至被認為演技怎麼退步了,但據說這「比較沒表情」的呈現方式才跟原型相似,好幾幕難受及掙扎的內心戲也詮釋得相當到位,沒有鞏俐的歷練恐怕還演繹不來。
黃渤表現則比較有爭議,有人覺得他的「輕鬆寫意」似乎不符合中國女排主教練的範兒,不過,是誰規定一定要像吳剛飾演的第一代主教練袁偉民那樣不苟言笑才正確?至於黃渤飾演的角色為何沒名沒姓,僅稱為「教練」?據說是原型教練陳忠和不滿意影片對他的刻畫才出此下策。
年輕的郎平由真實郎平的女兒白浪飾演,是casting神來之筆,因為適合之極。其他由真實排球員(特別是第三代)「轉」演員,雖說是演自己,但在導演雕琢之後,幾乎看不出是非本科的新手演員,完全沒影響到觀影體驗。
《奪冠》歷經的事跡太長,要講述的故事太多,兩個小時出片長要概括當然難免出現瑕疵,但如果你只想熱血一番,如果你不介意煽情,甚或你想藉機了解一下中國女排走過的輝煌,《奪冠》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