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星系中的塵埃,和現有宇宙理論相悖,它不該存在卻還是出現了

2020-12-10 奇點使者

據報導,近日,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通過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對於遙遠宇宙深處進行觀測後,一共獲取了118個遙遠宇宙的遠古星係數據,讓人意外的是,這些來自於宇宙早期的星系中,竟然存在著大量的塵埃和重元素,這並不符合現有的宇宙演化理論,它們來自哪裡?

不應該存在的塵埃和重元素

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的觀測數據表示,20%的遠古星系中,恆星發出的紫外線都被大量的塵埃和重元素所遮蔽,不過,這個現象本不應該存在。

為何這麼說呢?我們都知道,現代研究認為,宇宙來自於一場奇點大爆炸,這場爆炸大約發生在138億年之前,當大爆炸發生後,雖然時間和空間都出現了,但是宇宙中的物質元素卻是非常稀缺的,一直到第一代恆星出現後,才不斷通過化學反應拋射出多種物質元素,讓宇宙漸漸被「填滿」。

而科學家們看到的,本不應該存在的塵埃和重元素,也只能通過恆星演化走向死亡後,才可以出現,這也就意味著,至少要等到第一代恆星死亡後,宇宙中才會有有大量的塵埃和重元素存在。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這些看起來非常古老的,處於遙遠宇宙深處的星系,它們至少都是宇宙中的第二代、第三代居民了。

同時,它們的出現也印證了科學家們的猜想:宇宙早期的恆星,在迎來爆發式增長的時候,的確會為宇宙中帶來大量的塵埃和重元素,當然,這有一個前提是,宇宙中的第一代恆星,它們必須燃燒得非常快,生命周期是非常短暫的,否則如果一直沒有走到生命尾聲,自然也就無法為宇宙中「注入能量」了。

第一代恆星是如何出現的?

截止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對於宇宙中第一代恆星的準確誕生時間,還沒有最終下結論,因為它們實在是太難觀測和研究了。

不過,根據目前的數據理論,如果按照宇宙大爆炸已經發生了138億年來計算,那麼,宇宙中第一代恆星可能在137.5億年之前,就已經出現了,也就會說,距離宇宙大爆炸僅過去了數千萬年的時間。

第一代恆星誕生於氫元素和氦元素組成的氣體雲團之中,正如同我們上文中提到過的,第一代恆星普遍都是大質量恆星,因為只有這樣,它們才可以快速產生新的物質元素,也才可以讓後來的諸多不同類型的天體出現。

當然,也有例外,比方說目前已知的最古老恆星,它已經有136億年的歷史了,但是,它仍然沒有走到生命的尾聲。

第一代恆星擔任著「填充」宇宙的使命,所以它們的壽命都是非常短暫的,普遍都僅有數百萬年到一億年左右的時間,要知道,如今地球圍繞運行的恆星——太陽,它的壽命可是有100億年的時間。

最終,第一代恆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由於它們的質量都非常大,所以,它們紛紛開始了可怕的超新星爆發,大量物質、塵埃、元素等都被紛紛拋進宇宙之中,之後,這些物質重新聚集,於是,新一代恆星又出現了。

銀河系中有第一代恆星嗎?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在宇宙中,幾乎所有的大星系,都來自於宇宙早期,作為宇宙中的大星系之一,自然銀河系也就不例外了。

現代研究認為,宇宙中一開始的星系,是各種矮星系,這些矮星系在彼此碰撞融合中,變成了一個個大星系,銀河系也是由此出現的。

所以,包含著宇宙早期密碼的矮星系中,自然也就有第一代恆星了。不過,想要在銀河系中找到第一代恆星並不容易,因為絕大多數的第一代恆星都已經消失了。

研究認為,想要找到第一代恆星,可能都隱藏在距離我們越來越遠的那些紅移星系之中,它們也都是宇宙中最早的一批星系。

不過遺憾的是,一直到今天為止,科學家們都不曾在宇宙中找到真正的第一代恆星,即使是我們上文中提到的來自136億年前的SM 0313,也只是被認為是來自宇宙早期的一顆恆星罷了。

當然,未來科學家們也將繼續尋找,比方說哪些金屬豐度極低的古老恆星,都是非常有可能是第一代恆星的,期待有一天會真正找到第一代恆星。

相關焦點

  • 宇宙剛出現時,空間內什麼都沒有,第一代星球是如何出現的?
    宇宙是如何誕生的呢?現代研究認為,大約138億年之前,一顆炙熱無比的奇點爆炸,在這個瞬間,宇宙也出現了。從宇宙誕生至今,宇宙一直都在不斷膨脹,宇宙中也不斷有舊的天體老去、新的天體出現,那麼,你知道宇宙中最初的天體是什麼嗎?
  • 遠古星系內,恆星或經歷了「生死時速」
    10月27日,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研究了118個遙遠的星系,發現其中大約20%的星系中恆星發出的紫外線被塵埃所遮蔽,這就意味著,這些星系中包含著大量的塵埃和重元素,這一發現遠遠超出了此前的預期。為何會有此現象?這些星系中的塵埃和重元素來自哪?
  • 2個星系出現暗物質異常?哈勃望遠鏡新數據提供新理論
    一項最新的觀測結果為宇宙中一部分暗物質的缺失提供了解釋。雖然至今為止,尚未有實例證明暗物質的存在,但不少科學家仍然相信,它比「普通」物質要豐富得多。在科學家看來,由原子構成、組成了物質世界的「重子物質」,只佔宇宙的不到5%,暗物質佔25%,剩下的則是暗能量——一種可以排斥重力神秘的力量。部分理論證明,暗能量是宇宙加速膨脹的原因。
  • 「宇宙大爆炸」發生14億年之後,14星系可能成為宇宙最龐大的結構
    14星系可能成為宇宙最龐大的結構,至少有14個星系在早期宇宙中蜂擁而至,形成了一個具有10萬億個太陽質量的原星團。它可能成為宇宙中最龐大的結構之一。天文學家已發現至少14個星系在早期宇宙中像螢火蟲一樣聚集。
  • 距地球320億光年的星系,速度可達2.3倍光速,它跟相對論相悖嗎?
    他的偉大就是提出了相對論,而相對論指引著人類探索宇宙,探索宇宙的無數奧秘。人類現在對於相對論的理解和應用可能只是皮毛,即使再過幾百年,上千年,相對論有可能仍然會指導著人類的科學事業。相對論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理論,這個理論體系非常龐大,其中一個重要的分支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相對論之下的物體速度極限是光速。
  • 宇宙中存在2萬億個星系,200萬億億顆恆星,難道沒有外星人?
    宇宙中存在2萬億個星系,200萬億億顆恆星,難道沒有外星人?在古代,人類對於宇宙就充滿著好奇心,當然,那個時候的我們,科學技術水平並不發達,所以只能夠以神的方式去解釋我們生存的世界和宇宙,當然,同時也認為我們生存的地球,就是整個宇宙的中心,宇宙當中所有的天體都是圍繞著地球旋轉的,但是這種理論,在現在的我們看來,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常識性錯誤。
  • 銀河系與仙女座星系迎面相撞,是否違反宇宙大爆炸理論?
    》之中,我指出,宇宙起源於密度無限大、溫度極高的奇點,然後開始加速膨脹,且空間的這種膨脹速度允許超越光速。宇宙大爆炸不是真理,但它是科學假說,而且是迄今為止最經得起考驗的科學假說。自該理論被提出之後,無數科學家對這一說法進行了驗證,得到了大量的、讓人信服的證據。而所謂「推翻宇宙大爆炸」的種種行為,都遭遇了失敗。
  • 宇宙大爆炸理論為什麼會被大多數科學家認同,它沒有「缺陷」嗎?
    但是,現在在星系間空間的質子與電子幾乎各自離子化存在。 關於這個再離子化何時發生,迄今為止尚不能正確地知道,但是宇宙開始出現的星輻射紫外線,則是揭下中性氫的電子產生的。杉山教授說:「宇宙微波背景的電磁波通過偏光的狀態向我們傳達了質子俘獲電子的信息。這次從它的偏光狀態確認宇宙誕生後的第2億年背景輻射的電磁波與電子碰撞的痕跡。」
  • 宇宙「南極牆」被發現,長達14億光年,不少於10萬個星系被它包圍
    目前這些問題雖然有相應的理論進行假設和解釋,但並未得到證實。有一個問題的答案人類或許更加確定一些,那就是宇宙由什麼構成?在人類肉眼可見的範圍內,宇宙由衛星、行星、恆星、星系、星團等層層結構組成。但還有一些結構比較罕見,同時讓科學家感到十分震撼,例如近期發現的「南極牆」。
  • 宇宙中的「極端」星系是如何形成的?
    在兩項相關研究中,一支國際團隊發現兩種亮度與普通星系相當的極端星系——極端緻密或極端鬆散的星系,似乎總是出現在稠密環境中,即含有大量星系的環境。這啟發了研究人員,他們推測這些極端大小的星系或許在開始與普通星系類似,只是在後期由於與其它星系的相互作用,並最終演化出不尋常的尺寸。
  • 天文學家的眼睛,穿透星系,直視宇宙
    首先,IC342是夜空中最有趣的目標物之一。在我們本星系群中,仙女星系是最大的星系,第二大星系是三角星系,M33, 它也屬於本星系群。但你或許不知道從我們看來,第三大星系應該是這個罕見的星系,IC342(在圖片中心偏左),直到1895年才被發現。
  • 攜帶著宇宙密碼的9個遠古星系團,正在「打群架」,發生了什麼?
    截止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在宇宙中發現的星系團數量,已經有上萬個,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星系團有室女座星系團、后髮座星系團、武仙座星系團等,它們都來自於宇宙早期,各個都是「大胖子」,是宇宙中非常不可思議的存在,身上攜帶著眾多的宇宙密碼。
  • 活動星系核:被塵埃淹沒,不知所措
    周日 · 視頻天象 編譯:王雨陽 校對:武強 美編:蘇奕月 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 https://prc.nao.ac.jp/extra/uos/ja/no20/ 宇宙中星系間的撞擊與合併並不罕見
  • 宇宙有多大?行星,太陽系,銀河系和超星系團的之外是什麼?
    儘管已經有數不清的人對宇宙的尺度有準確和非常詳盡的描述,我還是想在這裡分享一些圖片,以便大家直觀的感受宇宙的巨大尺度。如果這些理論是正確的,你就需要把上面這些重複無數次。龐大的規模會使宇宙更加難以理解,而且它還在持續擴大。在我們「已知宇宙」中,有支持生命能力的行星數量比地球上所有海灘上的沙粒數量都多。很難說我們在宇宙中是獨一無二的。「兩種可能性:我們在宇宙中是獨一無二的,或者不是。兩者都同樣駭人。」--阿瑟C.
  • 量子弦,優雅的宇宙大統一理論(第六稿)
    是科學家們的智力達到極限,還是現有的科學觀測設備能力不足?其實這二者都不是,最根本原因在我們自然科學的哲學眼光還存在一些死角。比如,地球以每秒29.97公裡的速度繞太陽轉,太陽以每秒250公裡左右的速度繞銀核轉,這只是銀河系天體的相對速度,我們暫且把這些稱為低速時空。
  • 最新宇宙理論模型發現星系合併頻率正逐漸下降
    北京時間5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天文學家近日提出一種全新的計算星系合併頻率的理論模型,該模型可以模擬大約三億光年大小的宇宙空間中的星系形成過程。通過全新的理論模型,天文學家發現了星系合併頻率在逐漸下降的確切證據。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研究成果將能夠實現對宇宙形成後的各種星系合併事件空前精確的研究。在過去十年中,我們對宇宙大爆炸的認識在快速提升,衛星和基地觀測設備對宇宙微波背景的觀測成果也讓我們以更精確的數據認識早期宇宙。不過,從宇宙大爆炸後數十萬年內到137億年後的今天,宇宙中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仍然知之甚少。
  • 分析數百萬個星系和類星體 迄今最大三維宇宙地圖繪出
    新華社日內瓦7月22日電(記者劉曲)一個國際科研團隊近日完成了對宇宙中數百萬個星系和類星體的分析,並發布了迄今最大的三維宇宙地圖。繪出這份地圖的是多國科研人員組成的「擴展重子振蕩光譜巡天(eBOSS)」項目,它是世界最大星系巡天項目「斯隆數字巡天(SDSS)」的一部分。最新成果建立在世界各地數十家機構的數百名科研人員超過20年合作的基礎上,由eBOSS項目耗費數年完成。
  • 世界是怎麼來的-宇宙大爆炸理論與宇宙起源
    它引發了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研究。 為什麼會有「都卜勒效應」呢?都卜勒解釋說聲音實際上是一系列的聲波,它是通過空氣來傳播的。聲波在聲源趨近時被壓縮,音調相應地升高;相反,隨著聲波舒展遠去,音調也隨之降低。都卜勒證實,光波也存在「都卜勒效應」。當光源與觀測者反方向運動,光源的光波發生譜線紅移,波長變長;相反,當光源向著觀測者運動時,譜線就向紫端位移,光波也隨之變短。
  • 浩瀚的宇宙到底有多少星系?目前的數據已經讓人們感到迷茫
    太陽系在銀河系面前就是一粒塵埃,那麼在宇宙中到底是多少星系呢?目前的數據可能會讓人們感到絕望。要弄明白宇宙到底有多少星系,我們需要一級一級來進行分析和統計。銀河系在太陽系面前是一個龐大的星系,可是走出銀河系之後,你就會發現它根本不算什麼。
  • 距離地球最遙遠的星系是什麼?它可是宇宙級「元老」
    近幾年科學家們通過天文望遠鏡發現了一個距離地球大約有130億光年的星系,並且最終確認它是史上距離最遠的星系。這個星系就是MAMBO-9,科學家通過阿塔卡瑪大毫米陣列對其進行了長期的觀測,發現該星系中充滿了星際塵埃,換而言之它就是恆星的「搖籃」。因為根據天文學家長期對恆星的研究發現,星際塵埃是恆星形成的主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