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繁多,外形上有蝴蝶、魚、福字、燕子、鳳凰、螃蟹……放飛的技巧和講究就更多,什麼放晦氣、帶聲響、絞線……林林總總,不一而足。」這是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七十回中對大觀園中諸人所放風箏的描寫。說到這裡,不得不說下曹雪芹「以藝濟人」的故事,因為這一故事與風箏相關。
據說,曹雪芹有個朋友叫於景連,當兵成了瘸子,生活艱難,去找曹雪芹尋求幫助。得知北京某王府的公子哥買風箏就會花掉幾十兩銀子後,曹雪芹就做了幾個風箏送給於景連讓他賣了暫時餬口,沒想到竟然賣了個好價錢。曹雪芹因此想到:濟人以財,只能解燃眉,而濟人以藝,可以養家餬口。於是,他在寫《紅樓夢》時抽出時間創作了《南鷂北鳶考工志》。
在《南鷂北鳶考工志》一書中,曹雪芹把43種風箏的製作技藝,編成淺顯易懂的歌訣,畫成畫譜,並讓風箏藝人傳抄。孔祥澤於1943年摹抄此書後,便致力於對書中歌訣的解讀、圖譜的臨摹,並與風箏愛好者費保齡合力複製。由於欽羨曹雪芹「以藝濟人」的精神,故命名為曹氏風箏。2011年,北京風箏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曹氏風箏的製作分為「扎、糊、繪、放」四藝,一起來看看吧。
扎
骨架扎制決定風箏好壞,對竹條彈性、硬度、厚薄的選擇很重要。如硬翅風箏用上下兩根竹條紮成膀兜瀉風,要求上條剛健,下條柔韌。軟翅風箏只有上膀條,是起飛的關鍵,竹子要先「出汗」,即把竹子裡面的油、水烘乾,才不易變形。扎燕風箏在結構上則有一大創舉,它結合硬翅、軟翅的特點,以兩竹條紮成翅膀,尾部變成軟片式活擺,有利於受風、瀉風,穩定飛行。
糊
「保穩全靠紙不松」,紙面的糊制也影響風箏飛行,要求自然、平整、隨形。如「硬膀扎糊訣」講到「須勢黏紙莫外折,待到黏牢再糊邊」這一糊膀兜要訣,意即黏紙時先將稠糊塗在竹條外緣,把紙糊上扯平後先不要外折,因為一外折就不免變形,膀兜就糊得不平均了。
繪
繪製時遵循「繁而不煩,豔而不厭」的原則,曹氏風箏設色絢麗鮮明,這樣放飛時在空中才有奪目的效果,但不能過豔。畫面圖案則用諧音取義、由象生意等手法,多有吉祥寓意。如「蝠」諧音「福」,5隻蝙蝠圍桃是五福捧壽。扎燕風箏則模擬人的表情,「眉上軒,嘴上翹」,呈現一副喜相。
放
風箏的放飛影響其動態美。如放瘦扎燕時,可趁風勢突然給線,使其「竟掠翩躚上九重」並任其擺動,以追求向上鑽、振蕩的效果。可惜曹雪芹關於放飛技巧的文字殘留不多。
扎、糊、繪、放四藝看起來很簡單,
其實其中的每一藝都很有講究,
您學會了嗎?
部分文字摘自人民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部分圖片來源於北京記憶、網絡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