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劉備禮賢下士,曹操愛惜人才,因此這兩位大佬手下有不少的名將。蜀國五虎將名揚天下,魏國五子良將也赫赫有名,而張遼似乎是五子良將裡最出色的一位。
無論在演義還是歷史中,張遼的表現放在整個三國時代都可以算得上出類拔萃。
論武藝,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曾評價張遼「武藝不在關、張之下」。關羽這個人的個性大家都非常熟悉,這位漢壽亭侯非常看不起人,張遼竟然能夠入得了關二爺的「法眼」,足以看出其武力值不低。
張遼一生會過的名將不算多,但在合肥(原著為合淝)大戰太史慈之時,便能看出他的本領之高。
當時,孫權領兵攻打曹操的合肥,合肥的主將正是張遼。張遼出馬與太史慈鬥了80回合,兩人戰成平手。
太史慈這人有五虎將的實力。當時北海一戰,太史慈從萬馬軍中闖了出去,並且打得身後的敵人不敢追擊,情況類似趙雲在長坂坡。張遼能平太史慈,充分說明其武力值或許真的具備了五虎將的實力。
正史中的張遼不光武藝出眾,而且還是一位可以獨當一面的帥才。
公元215年,孫權集結了10萬大軍,並匯集了甘寧、徐盛、凌統、丁奉、呂蒙、周泰等名將,對合肥再次發起了進攻。這次合肥守將還是張遼,整個守軍大約7000人而已,孫、張雙方實力懸殊非常大。然而這次,張遼再次上演了奇蹟:以800破敵10萬。
張遼找出了吳兵遠來無備的弱點,在逍遙津設下了埋伏,並且親自領著800人趁夜偷襲孫權。張遼的計劃非常完美,瞬間就擊潰了吳兵,並且還追著孫權跑,一路上殺得10萬吳兵潰不成軍。逍遙津一戰,張遼再次名揚天下。
然而,別看張遼在曹操手下非常風光,可想當年,曹操卻差點殺了他。
公元199年,當時張遼還是呂布麾下的大將,結果曹操破了下邳城並活捉了呂布、張遼等人。呂布因為反覆無常而被曹操所斬。這個時候張遼竟然還罵起了曹操,氣得曹操拿出寶劍想要劈了他。關鍵時刻,劉備、關羽跳了出來,並救了張遼。
當時「(劉備)攀住(曹操)臂膊」,「(關羽)跪於(曹操)面前」,劉備還這麼說:「此(張遼)等赤心之人,正當留用。」
在劉備、關羽的勸說攔阻下,曹操才放棄了殺張遼的想法,還假裝笑了起來,並親自解開捆綁張遼的繩子,最後封他為中郎將。
後來,張遼一生把關羽當成了救命恩人,同時也示曹操為明君。可這裡就有個問題了:張遼似乎無視了劉備。
雖然關羽下跪為張遼求情,但劉備還扯住曹操的手並發話解勸。正因為劉、關二人才救下了張遼。怎麼看,劉備都對張遼有恩,可文遠兄似乎過於健忘,從頭到尾也沒感激過劉備,而且後來也沒有對劉備有報恩的舉動。
屯土山約三事時,張遼可以說救了關羽,還了當年的恩情;他一生跟隨曹操,忠心不二,還立功不少,也算報答了曹操。但他就是記不起劉備,這其中到底有何原因呢?
這與劉備「悲催」的身份有關。當時,劉備與曹操不是上下級關係,而是聯盟關係,只因劉備勢力弱才聽命於曹操。一旦呂布解決了,可能劉備與曹操就要分道揚鑣,雙方可能會出現對立或競爭的局面,因此張遼不敢與劉備走得太近。
換句話說,劉備與曹操都是「大哥級」的人物,張遼已經投降了曹操,就要忠於曹操,如果他與另一個「大佬」劉備關係過近,便會引起曹操的猜疑。所以,劉備的身份限制了張遼去報答他。
而張遼與關羽走近些就無妨了,畢竟關羽只是劉備手下的大將與結義兄弟,不可能成為威脅曹操的對手,所以張遼敢和關羽走得很近。
總的來說,張遼並不是忘恩負義,而是劉備的特殊身份影響了他們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