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為何能快速崛起?有兩大原因,霸主夢想讓英法俄感到了害怕

2020-12-09 國策

自人類誕生以來,戰爭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可像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樣規模龐大的戰爭,卻是空前的。此次大戰歷時1565天,有多達33個國家參戰,超過15億人口捲入戰爭的漩渦中。整個一戰,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失蹤人口超過500萬。回望歷史,一戰的開啟得從資本主義帝國的侵略野心說起。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經濟迅速發展。得益於第2次工業革命的推動,再加上德國經過王朝戰爭(1864—1871年),獲得穩定的政治局面以及統一的國內市場,有利於發展經濟;另外,德國還在普法戰爭(1870年法德戰爭)中得到了法國的五十億法郎賠款,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資金,同時還得到了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阿爾薩斯和洛林是法國22個大區之一,隔萊茵河與德國相望,此處有豐富的煤炭和鐵礦資源,區內有著機械、汽車、鋼鐵、石油化工等重要工業,當年的富裕程度是法國大區的第二位,僅次於巴黎大區。德國奪取這一大區,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進而最終推動普魯士王國完成德意志統一,德國超過法國成為「中歐帝國」。再加上當時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的統治,對外戰爭的勝利,使容克地主、資產階級沉迷對外侵略,民眾也樂意推動重工業和軍事發展,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開啟跳躍式發展模式。

德國經濟突飛猛進的同時,國力也日益強大,渴望成為世界新霸主。此時的德國雖經濟地位提升,但政治影響力遠不如英法,且它的地理位置不好,正好被英法俄三個大國夾在中間,再加上起步較晚,殖民地基本上被英法等國瓜分殆盡。德國要想崛起,就必須挑戰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地位,建立一個新的秩序。德皇威廉二世的首相比洛曾宣稱;「我們德國滿足於天空和海洋的時代已經過去,德國也要擁有陽光下的地盤。」

成為「中歐帝國」後,德國開始布局,積極拉攏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等國家。1879年,德國和奧匈帝國籤署了「同盟條約」,該條約帶有明顯反俄性質,既是為了捍衛利益,又可實施侵略。俄國在沙皇統治時期,急於在大西洋找到一個出海口,進而稱霸海上,不過德國和奧匈帝國分別佔據了波羅的海以及黑海的出海口,所以三方在利益上有矛盾。同時俄國又有廣闊的土地資源,德奧尋求機會侵略。後來,義大利又在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時敗下陣來,打不過法國又想出氣,於是抱上了德國的大腿,找機會合作對抗法國。1882年,德、奧、意三國籤署了「同盟條約」,三國同盟正式建立,德國因綜合實力最強,成為同盟的核心。三國開始為侵略殖民作準備,加緊了擴軍備戰。

當時的世界頭號殖民帝國英國嗅到了危機,不願將殖民地拱手讓人,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迅速尋求同盟者,本來在普法戰爭和突尼西亞問題上與德奧有恩怨的法國積極響應,1904年英法籤署協約。同時受到同盟國威脅的俄國,擔心一旦放任德奧合作,自己出入海峽就會受到限制,並且俄日戰爭和1905年革命後,俄國在經濟上本身就依賴英法兩國,有著共同利益,又有合作共識的英法俄組成協約國。1907年英俄籤署協約,協約國集團由此誕生。

兩股對抗勢力在亞歐大陸明爭暗鬥,毫不掩飾自己的侵略野心,他們急切地盼望著戰爭,終於時機來了。1914年6月28日,一列壯觀的車隊正向波士尼亞首府塞拉耶佛市區駛去,車上坐的是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以及他的妻子,斐迪南是一個狂妄的軍國主義分子,妄想吞併塞爾維亞。此次前來波士尼亞就是檢閱軍隊,並舉行一場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的軍事演習。此舉激起了塞爾維亞愛國青年的憤怒,19歲的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趁機用手槍擊中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當天中午斐迪南夫婦死亡。奧匈帝國來不及悲痛,反而藉此向塞爾維亞宣戰,早已迫不及待的俄法德英等國迅速回應,第一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

戰爭爆發前夕,兩大軍事集團加緊擴充準軍備,交戰雙方軍事力量對比,協約國佔明顯優勢。191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英法俄三國(包含殖民地),總人口為7.045億人,動員陸軍兵力為977.7萬人,德奧兩國(包含殖民地)總人口為1.3億人,動員陸軍兵力634萬人。在空軍和海軍力量上,協約國也強於同盟國,當時英國有258架飛機,法國156架。俄國263架,三國累計飛機677架,而德奧基本上依靠德國僅有的232架飛機,再看海軍裝備,協約國有水面艦艇762艘、潛艇74艘,而德奧水面艦艇共計403艘,潛艇則為35艘。無論是參戰人數還是參戰軍備,協約國都要遠遠超過同盟國。

大戰爆發後,戰場集中在歐洲大陸,主要戰線是英法等國與德軍交戰對抗的西線,以及俄國軍隊同奧德國軍隊對抗的東線。交戰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德軍制定的施裡芬計劃為代表的西線戰場。該計劃是由德國元帥施裡芬提出,他在戰前對兩大強敵法國和俄羅斯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法國雖在普法戰爭中戰敗,但其陸軍雄風不減,仍舊在歐洲大陸上處於領先位置。是德意志帝國的最大敵人。至於俄羅斯,優勢在於人多,其常年部署有600萬常規部隊,但劣勢在於裝備落後,並且戰略思想停留在冷兵器時代,不少俄羅斯士兵還用綁著尖刀的木棍做武器,而在同一時期,德國已經發展了毛瑟槍、克虜伯大炮等先進武器。且俄羅斯廣闊的領土加落後的鐵路網,使得該國在戰爭反應速度上較慢,似乎先行進攻俄羅斯是最佳方案。但俄羅斯惡劣的環境也不利於德軍前行,不可貿然進攻。經過謹慎的研究思考後,施裡芬有了一個大膽的構想:利用德國兵力動員迅速的優勢先行進攻法國,隨後再集中力量對抗俄羅斯。根據他的推斷,俄羅斯需要至少6~8周才能完成針對德國的軍事集結,而德國正好可以利用這一時間段用力量對抗法國。

該計劃的基本內容是將德國兵力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和俄對抗的東線以及對抗法國的西線。其中西線部隊多達79個師,東線部隊僅有10個師(少量地方部隊)。西線顯然是進攻重點,而西線又分為左右兩翼,其中右翼部隊68個師,左翼部隊11個師。左翼部隊分配在凡爾登中央地段,此處距離巴黎僅135英裡,有法國的重點防禦體系。而右翼則是德軍主力部隊,被部署在長達240公裡的法德邊境線上。按照計劃,東線的德軍士兵會和奧匈帝國軍隊呼應牽制俄軍,進而幫助德國軍隊打破法國防禦體系直插內部。怎奈計劃趕不上變化,施裡芬沒能等到計劃正式實施就壽終正寢。他的繼任者小毛奇,沒有根據現實情況作出合適的調整,反而因為謹小慎微減少右翼1/3的實力,給左翼增加了8個師部隊。並且他的判斷不夠迅速決絕,縮短了以梅斯為樞軸的入侵戰線,部隊開到巴黎東面卻沒有加以包圍,導致德軍在正面突擊巴黎時遭到擊退(馬恩之戰)。而英、法以及比利時三國軍隊面對侵略,也表現得非常憤怒,全軍奮力抵抗,再加上俄軍在東線的進攻,致使德軍打算利用「時間差」速戰速決的計劃破產。西線作戰雙方互不相讓,德國也開始隨著戰事修改計劃,對戰雙方開啟了修築戰壕長期對峙的模式,逐漸轉入陣地戰。本期節目到此為止,關注我不迷路,下期為您接著講述一戰故事。

相關焦點

  • 二戰時,德國為何不先進攻蘇聯,反而先進攻英法兩大世界霸主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之後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不過英法兩國雖然對德宣戰,卻是宣而不戰。這兩個國家眼睜睜看著波蘭被德國滅亡。在德國滅亡了波蘭之後,這兩個國家都以為德國會進攻蘇聯,因為蘇聯當時也參與瓜分了波蘭。
  • 馬奇諾防線,是個人都知道能繞開,為何英法還是讓德國鑽了空子?
    二戰爆發後,德國正是利用了這一漏洞,從馬奇諾防線北面的阿登高地迂迴進入法國境內,以閃電戰的方式迅速擊敗法國,並迫使其投降。那麼這裡我們不禁要問,連一個不懂軍事的普通人都能看出來馬奇諾防線的問題所在,難道英法兩國都是傻子嗎,不知道德國人會鑽比利時方向的空子?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這一事件背後隱藏的東西!
  • 韓和元:大國崛起招致的危險及應對——德國崛起初期的應對和啟示
    這種由強大帶來的壓力,突出表現在英俄兩國對德國的態度上。在統一以前,當普魯士陷入與法國或奧地利的較量時,英俄屬於普魯士的「天然盟友」,會毫不掩飾的對其予以奧援。但當德國崛起,成為歐洲大陸最為強大的一極時,英俄的立場立馬改變,那就是他們絕不容許德國的相對優勢進一步擴大。
  • 瓜分波蘭的是蘇德,但為何英法只對德國宣戰?
    波蘭被蘇德瓜分,但英法卻只對德國進行了宣戰,完全無視了蘇聯,這裡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第一:蘇法同盟的破產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形成從1933年至1938年,隨著德國的強勢崛起,圍繞著德國一大圈的歐洲各國開始感受到了戰爭的危險。在德國的西面,以法國為首的小協約國體系開始形成。
  • 試分析德國為何有能力連續兩次發動世界大戰!
    兩次世界大戰一直是戰爭史愛好者,談論的焦點問題,本次筆者將試著,從當時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以及德國國內情況兩條主線,簡要分析德國為何有能力連續兩次發動世界大戰,歡迎廣大讀者一起探討!隨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爆發。
  •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因德國而誕生也因德國而滅亡
    拿破崙三世1870年拿破崙三世為了維護法國在歐洲的霸主地位,阻止德意志統一,發動了普法戰爭。法軍先發制人,企圖迫使普魯士屈服。結果普軍不僅很快擊退法軍,還攻入法國境內。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立,德國完成統一。不久法德籤訂《法蘭克福條約》:法國將阿爾薩斯-洛林割讓給德國,賠款50億法郎,德軍駐守法國北部,直到法國付清賠款。普法戰爭的慘敗使法國喪失了歐洲霸主地位,德國成為新的歐洲霸主。法國視普法戰爭為奇恥大辱,一直圖謀報復德國,洗刷恥辱。
  • 德國為何要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到底想通過戰爭獲得什麼
    尤其是進入近代以來,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傷害也越來越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兩次世界大戰。這兩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多、損壞最嚴重的兩次戰爭。學習過這兩場戰爭的人都知道,這兩場戰爭都是德國人挑起的。當然,最終德國都失敗了,也受到了懲罰。很多人想不通,德國為何要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到底想要獲得什麼?先看一下兩次戰爭的大致狀況。
  • 一戰中的土耳其:硬抗英法俄三大列強,牽制協約國上百萬軍隊
    儘管在近代奧斯曼帝國衰落了,遭到了英法俄等西方列強的侵略和瓜分,但奧斯曼帝國餘威尚在,直到一戰時仍然頗有實力,實力不容小視。在一戰中,土耳其硬抗英法俄三大列強,牽制了協約國上百萬軍隊。作為西亞第一強國,雖然一戰時奧斯曼帝國已經衰落,但落日下的奧斯曼土耳其依然捲入了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成為同盟國中僅次於德國和奧匈帝國的三號國家。
  •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英法聯軍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英法聯軍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英軍在敦刻爾克這個在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小城進行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 哈布斯堡的雙頭鷹,分別朝東朝西,英法俄:不要東張西望!
    歐洲進入了近代時期伴隨著老牌帝國的衰弱,例如奧斯曼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同時也伴隨著小國的強勢崛起——英國,法國,沙皇俄國。沙皇俄國在奧地利的東部崛起,英法在奧地利西部虎視眈眈,土耳其在奧地利南部衰落不堪,奧地利勢必成為這幾個大國交鋒緩衝地帶,事實也正是如此。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徽是一個神聖的雙頭鷹,幾乎象徵著此刻的奧地利的左顧右盼,東張西望,哈布斯堡王朝不比當年,幾乎只能在夾縫中生存。
  • 英俄兩強十九世紀角逐中亞「大棋局」的手法高下
    整個19世紀裡,覬覦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對巴爾幹和近東、中東地區抱有野心的並不止俄國一家,在19世紀中期以前有法國、奧地利,普魯士統一德國以後不久也加入進來。列強根據自身的利益彼此勾心鬥角、時分時合,圍繞東方問題上演了一幕又一幕近代外交史上的大劇。
  • 德國閃擊波蘭,背後有何秘密?是英法腦子短路還是另有企圖?
    因此德軍大量投入到了東線,整個西面戰線就暴露在英法面前,德國在這裡的防守就是一個幌子,根據英法等國的評估,西線的德軍可能只有26個師,或許實際的人數還要更少。至於戰力裝備,與在東線的差距就更大了,以英法的實力,這樣的防守基本就等於白給。因此後來很多德國將領也說出實情,他們當時就是在賭,賭他們傾盡全力去打下波蘭,而西線的盟軍卻不會進攻他們。
  • 默克爾希望「德國能讓歐洲更強大」,俾斯麥的外交手段值得借鑑
    隨著德國現任總理默克爾近期一反常態,連續對美國、對英國強硬表態,並喊出「德國能讓歐洲更強大」的口號後,德國似乎已經決定從歐洲幕後的領導者走向臺前。然而實際上,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國幾乎已經成為歐洲霸主,當時領導德國實現這個局面的人,叫奧託·馮·俾斯麥,是大名鼎鼎的「鐵血宰相」。
  • 歐洲強國奧匈帝國,為何沒任何殖民地,看它崛起過程就知道了
    作為世界霸主的英國,英國3000多萬平方千米的殖民地。法國也擁有1800多萬平方千米殖民地。新興的德國在非洲也擁有幾塊殖民地。沙俄就更不用說了,佔領了很多領土,在亞洲也有眾多殖民地。這些國家和奧匈帝國一樣,都是歐洲強國。除了這些強國擁有殖民地。荷蘭也擁有印度尼西亞等地,西班牙還擁有著菲律賓和美洲眾多地方,連比利時在非洲都有自己的殖民地。可以說歐洲很多國家都是有自己的殖民地的。
  • 為什麼德國很厲害?為什麼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都能在廢墟中崛起
    一戰的爆發,課本上給出過很多的原因,什麼國內矛盾?國際經濟與貿易問題,殖民地劃分等等。但是,有一點課本裡並沒有說,就是歐洲一直有一個統一的夢想。就像當年始皇帝統一六國,歐洲不是不想同意,而是由誰來統一的問題。有這個能力的歐洲國家只有三個,就是沙俄,德國和法國。為什麼不是英國?英國是一個島國。
  • 哈布斯堡的雙頭鷹,分別朝東朝西,英法俄:再東張西望,就教訓你
    歐洲進入了近代時期伴隨著老牌帝國的衰弱,例如奧斯曼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同時也伴隨著小國的強勢崛起——英國,法國,沙皇俄國。 沙皇俄國在奧地利的東部崛起,英法在奧地利西部虎視眈眈,土耳其在奧地利南部衰落不堪,奧地利勢必成為這幾個大國交鋒緩衝地帶,事實也正是如此。
  • 英法盟軍的敦刻爾克奇蹟,流傳的四個解釋都不全面,其實另有原因
    敦刻爾克是英法盟軍唯一的一個逃生港口,一旦被佔領,36萬英法盟軍的後路將被徹底截斷。5月24日,英法盟軍被德軍A、B兩個集團軍群「圍困在格拉沃利納、杜埃和布魯日這一狹小的三角地域,包圍圈在迅速縮小。可是,就是在德軍停止進攻的寶貴2天,英法盟軍加強了前沿陣地的防守力量,他們對德軍的進攻進行了頑強抵抗。同時,英國加緊執行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發動機作戰」計劃,直到6月4日敦刻爾克陷落,338000名英法比利時等國盟軍終於安全撤回英國。
  • 佔用您幾分鐘,了解下為何一戰時,中立的美國會幫助英法揍德國?
    美國人開始有點擔心了,而這時英國人就對美國人說:只要打敗了德國人,美國就能獲得豐厚的回報。事已至此美國人也沒了主意,因為他們實在是陷得太深了,深到已經無法抽身,只有盼著德國人早日戰敗投降!然而,就在美國人焦慮不安時,1916年底從歐洲傳來了一個壞消息:不知為何?正在歐洲戰場佔據上風的德國人,竟主動向協約國提出舉行停戰談判的要求!
  • 美好年代︱兩次柏林會議:德國殖民世界的夢想
    俄國想要建立「大保加利亞」的夢想折戟。俄羅斯耗費巨大打贏了俄土戰爭,卻在柏林碰了一頭灰,自己夢想中通往地中海的通道還是沒有打開。但是迫於英法等列強的壓力,也只能作罷。要知道,此時距離英法上次在克裡米亞擊敗俄國,僅僅過去了20年而已。在柏林參會的列強中,最大的贏家要數奧匈帝國,後者獲得了整個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也就是今日的波赫的治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