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 「行星獵人」發現了第一顆和地球一樣大小的宜居地帶行星

2021-01-09 天文在線

題圖:TOI 700系統中的三顆行星環繞著一顆小而冷的M型矮恆星。 TOI 700 d是TESS發現的首個處於宜居帶有著地球大小的恆星。圖片來源: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

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探測器(TESS)在恆星宜居帶發現了第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它距離恆星的距離剛好使它具有表面存在液態水的條件。科學家們使用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確定了這個發現,並命其名為TOI 700 d,同時科學家們模仿這顆行星的潛在的環境以幫助接下來的發現。

迄今為止,TOI 700 d是恆星宜居帶中發現的為數不多的地球大小的行星之一。其他的發現則包括TRAPPIST—1恆星系統的數個行星和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其他行星。

「TESS是專門為了尋找圍繞附近的恆星運行的類地行星而設計並發射的。」NASA華盛頓總部天體物理學部門主任保羅·赫茲(Paul Hertz)說,「圍繞鄰近恆星的行星最容易用太空中和地面上的大型望遠鏡追蹤。TOI 700 d的存在是TESS一項關鍵的科學發現。同時,通過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對該行星的大小和宜居帶狀態的確認,也是斯皮策1月份結束運行前的又一勝利。」

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在其恆星的宜居帶第一次發現了地球大小的行星。宜居帶是指在適宜的距離範圍內,適宜液態水存在的星球。科學家們利用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確認了這一名為TOI 700 d的行星發現,並模擬了這顆行星的潛在環境,以幫助未來的觀測。

圖解:特別鳴謝:美股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

TESS監測著大片的天空,每次為期27天,這些被檢測的區域稱為扇區。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種長時間的檢測使得衛星能夠跟蹤,由一顆繞軌道運行的行星在其恆星前方通過,從而引起的恆星亮度變化,這一事件被稱之為凌日。

TOI700(註:行星TOI 700 d所環繞的恆星)是一個又小又冷的M型矮恆星,位於南方星座箭魚座,距離我們只有100多光年。它大約只有太陽質量和大小的40%,表面溫度也只有太陽表面溫度的一半左右。這顆恆星於任務第一年在TESS13個觀察區塊的第11個被探測到,科學家們還捕捉到了它的3顆行星的穿梭。

這顆恆星最初在TESS資料庫中被誤認為為與太陽更近似的恆星,這意味著這些行星看起來比實際更大、更熱。幾名研究人員,包括和TESS團隊成員一起工作的高中生奧爾頓·斯賓塞(Alton Spencer),發現了這個錯誤。

「當我們改正了這顆恆星的參數以後,它的行星的尺寸減小了,這使我們意識到最外層的行星與地球差不多大,」芝加哥大學研究生艾米麗·吉爾伯特(Emily Gilbert)說:「值得一提的是,在11個月的數據中,我們沒有看到來自這顆恆星的耀斑,這使得TOI 700 d的可居住機會增加,並且更容易建立其大氣和地表情況的模型。

吉爾伯特和其他研究人員在火奴魯魯召開的第235屆美國天文學會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並且有3篇論文提交給了科學期刊,吉爾伯特為其中一篇的主要作者。

(TOI 700星系中)最靠內的行星被稱為TOI 700 b,它幾乎和地球一樣大,它可能由巖石構成,公轉周期為10天。靠中間的這顆行星是TOI 700 c,它比地球大2.6倍,大小介於地球和海王星之間,公轉周期為16天,很可能是以氣體為主的星球。TOI 700 d,是該星系中已知的最外層的行星,也是唯一一顆位於宜居帶的行星,體積比地球大20%,公轉周期為37天,它從其恆星接收到的能量是太陽提供給地球的86%。所有的這些行星都被認為是潮汐鎖定在它們的恆星周圍,也就是說,它們每公轉一周也正好自轉了一周,所以其中一面會一直沐浴在日光下。

一個由美國麻薩諸塞劍橋市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Center for Astrophysics | Harvard & Smithsonian)天文學家約瑟夫·羅德裡格斯(Joseph Rodriguez)領導的科學小組請求用斯皮策太空望遠鏡進行後續觀測,以確認TOI 700 d。

「這是TESS 發現的第一顆與地球一樣大小的宜居帶行星,考慮到這一發現的重要性,我們真的希望我們可以儘可能具體地了解這個系統,」羅德裡格斯說:「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在我們預期的時間觀測到了TOI 700 d凌星。它為這個任務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幫助證實了兩顆TRAPPIST-1行星,並且確定了另外五顆。」

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數據使科學家們信心倍增,他們相信TOI 700 d是一顆真正的行星,並且將其軌道周期的測量精度提高了56%,大小提高了38%。它還幫忙排除了可能導致凌星信號的其它天體物理學原因,比如在星系中存在著一顆更小,更暗的伴星。

羅德裡格斯和他的同事們也通過使用全球拉斯昆布瑞(Las Cumbres) 天文臺網絡的1米地面望遠鏡網絡進行了補充觀測,將科學家們對於TOI700c 的軌道周期和體積大小(估測)的可信度分別提高了30%和36%。

由於TOI 700 很亮,離我們不遠,且沒有耀斑的跡象,所以目前該星系是地面天文臺精確測量質量的首選。這些測量結果可以證實科學家對該星系的推測,即內側行星和外側行星都是由巖石構成的,而中間的行星則是以氣體為主。

未來的任務可能是確定這些行星是否有大氣層,如果有,甚至可以確定它們的組成成分。

雖然TOI 700 d的具體構成仍是未知的,但科學家可以利用現有的信息,例如它的大小以及它所圍繞的恆星類型來構建計算機模型來預測其構成。為此,馬裡蘭州綠地的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研究員模擬了20種TOI 700 d可能有的環境,以其測試是否能產生宜居的地表溫度以及氣壓。

這個3D氣候模型試驗了科學家們所說的「潛在的宜居星球」所需的眾多典型地表類型以及大氣狀況。由於TOI 7OO d被潮汐鎖定於其所圍繞的恆星,它的雲系以及風型都可能與地球截然不同。

一個模型中的TOI 700 d整體被海水覆蓋,並且擁有高密度的大氣(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碳),情況與火星形成初期類似。模型中的行星大氣層在面向恆星的一側有著厚厚的雲體。而另一個模型則將TOI 700 d描繪成一個無雲的、全陸地版的現代地球,風從行星的夜半球吹來,並匯聚在直接面向恆星的點上。

當星光穿過行星的大氣層時,它與二氧化碳以及氮氣等分子相互作用,產生出不同的信號,這些信號就叫做光譜線。戈達德中心的一位來自高校空間研究協會(Universities Space Research Association)的訪問研究助理加布裡埃·恩格曼-蘇伊薩( Gabrielle Engelmann-Suissa)帶領的建模團隊為20個模擬版本的TOI 700 d生成了模擬光譜。

「如果有朝一日,我們能夠獲得TOI 700 d的真正光譜,就可以將它們與最接近的模擬光譜擬合,進行回溯,然後將其與模型匹配。」恩格曼-蘇伊薩說:「這是件令人振奮的事情,因為無論我們在這顆行星上發現了什麼,這些發現都將會與地球上的事物完全不同。」

TESS是美國宇航局(NASA)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探究任務,由麻省理工學院(MIT)領導及運營、美國宇航局(NASA)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管理。其他合作夥伴包括位於維吉尼亞州福爾斯徹奇的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位於加州矽谷的美國宇航局的埃姆斯研究中心、麻薩諸塞州劍橋的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還有巴爾的摩的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全世界有十多所大學研究機構和天文臺參與了這項任務。

噴氣推進實驗室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那,為美國宇航局科學任務理事會管理斯皮策(Spitzer)太空望遠鏡任務。科學研究工作是在位於帕薩迪納的加州理工學院斯皮策科學中心進行的。太空行動基地位於科羅拉多州利特爾頓的洛克希德·馬丁太空公司。數據保存在加州理工學院IPAC的紅外科學檔案館。

建模工作由戈達德的Sellers 系外行星環境合作組織承擔,匯集多位專家開展多學科合作,建立全面而複雜的計算機模型以更好的分析當前和未來系外行星觀測數據。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nasa-苟利國,高令達,糖糖゜,A八哥 七七 一心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比鄰星發現潛在宜居行星!
    幾個星期來,急不可耐的新聞媒體一直在傳播這樣的傳言:紅矮星比鄰星周圍存在一顆潛在宜居行星,比鄰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   如今,天文學家終於準備好揭開這個外星世界的神秘面紗了。   位於智利的天文臺確實發現了一顆質量與地球相當的行星在圍繞比鄰星旋轉,該行星距離地球4.24光年,被命名為比鄰星b。
  • 天文學家首次在銀河系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目前,科學家最新觀測發現一顆地球體積大小的流浪行星正在穿越銀河系,此前從未觀測到該現象。
  • 「行星獵人」傳來捷報:發現66顆系外行星,還有近2000顆候選行星
    「行星獵人」TESS傳來捷報在2018年4月,NASA發射了一臺大小猶如冰箱的「行星獵人」——凌日外行星勘測衛星,簡稱為TESS。在過去的2年多時間裡,TESS的首輪探測工作已經接近尾聲,據報導,目前它一共發現了66顆新系外行星,同時也發現了近2000顆處於「候選」的系外行星。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這66顆已經確認的系外行星中,竟然也有一顆和地球相似度極高的宜居行星,它的名字是TOI 700D,在距離地球100光年之外的地方,圍繞著一顆紅矮星運行。
  • 地球不再完美?科學家發現24個宜居行星,比地球更適宜人類生存
    在如此海量的類太陽系恆星系統中,找不到一顆容得下生命的行星,從概率來講,就很難站得住腳。科學家已經估算出宇宙大約有兩千億個星系,這些星系都和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一樣浩瀚,甚至有些星系的尺度還遠超銀河系。在這些星系裡,恆星和行星的數目已經難以表述,科學家對其中微不足道一部分做出了研究,就已經有了令人振奮的發現。
  • 「行星獵人」再發現66顆系外行星,這裡面會有「第二地球」嗎?
    簡單來說,就是太陽系之外的行星。當人類對於太陽系有所了解的時候,一些天文學家就相信,太陽系之外也有行星的存在,不過卻始終都沒有發現。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人類才第一次發現了第一顆系外行星。首先,從宇宙的角度來說,天文學家們普遍相信,生命應該是在宇宙中非常普遍的存在,而且它們應該和地球上的生命一樣,都處於宜居行星之上,所以,尋找系外行星,其實也是在浩瀚的宇宙中,去尋找可能存在的地外生命。其次,從人類的角度來說,地球並不會永遠屬於人類,人類需要在地球變得不再宜居之前,為自己找到新的家園。
  • 科學家稱:首次在銀河系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北京時間 11 月 4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地球繞太陽旋轉,就像一艘船漂浮在它的船錨周圍一樣。但是,如果某人或者某種原因導致船與錨脫離會怎樣呢?一顆體積較小、脫離任何恆星束縛的行星,穿過星際空間會發生什麼?當一顆行星 「四處漂流」會發生什麼?
  • 科學家發現兩顆最像地球行星 或存在海洋和生命 - 河青新聞網...
    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導 外媒稱,科研人員發現八顆位於恆星「金髮姑娘地帶」(即宜居帶,由童話《金髮姑娘和三隻熊》衍生出「金髮姑娘原則」,意指適中、剛剛好)的新行星,它們與恆星的軌道距離適當,可能存在海洋和生命。
  • 39倍大的地球長什麼樣?天文學家發現這顆行星,恰是地球的39倍大
    一個比地球大39倍的行星核根據《新華社》7月3日的報導,在距離地球730光年之外的地方,天文學家們竟然找到了一個巨大的行星核,這個行星核足足有39個地球那麼大,它也是迄今為止,已知的最大的一顆巖石行星。
  • 假如太陽是一顆宜居行星,週遊世界有多難?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巖質行星,而太陽系中最大的天體就是太陽,太陽有多大?它佔據了太陽系物質總量的99.86%。 從距太陽約1.5億公裡的地球上來看,太陽不過如同一顆彈珠,大小與月亮等同,但實際上太陽之大是地球無法企及的。
  • 地球不再唯一?科學家發現24顆宜居行星,比地球更適合人類生存
    大家都在想,地球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人類需要找一顆備用的星球,它的溫度體積質量等如果能供應人類生存是再好不過的。然而因為難度過大,一直以來都沒找到合適的星球。而美國和德國科研人員一直不懈地堅持,終於有所發現。難道地球不再唯一了?這些科學家發現了24顆宜居星球,似乎比地球更適合人類生存,這是怎麼回事呢?
  • 「近鄰宜居行星巡天計劃」來了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阿里亞 胡玉梅發現37天一年的類地行星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苔絲」望遠鏡探索到一顆與地球相像的行星,也就是地球2.0版系外行星TOI700d。據NASA發布,該行星表面很可能存在液態水,種種跡象表明,在偌大的宇宙中,這顆星球很有可能成為人類的下一個「地球」。
  • 科學家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多行星星系,或存在適合生命居住的星球
    研究人員在美國時間本周四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報告中稱,地球附近的一顆恆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多行星系統之一。藝術家筆下的多行星系統當然,這所謂的附近是宇宙範圍的概念,距離地球大約64萬億英裡之外。這項研究顯示,這個星系至少有兩顆,也許有三顆超級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所謂超級地球,一般指超級類地行星。
  • 2020年威脅地球的10大小行星
    (代表圖)2020年將與地球擦肩而過的最大小行星到2020年,四月將出現一個四公裡寬的巨大小行星52768(1998 OR2)接近地球。另一個公裡大小的小行星 136795(1997 BQ),將在五月飛越地球。這裡提供了一個2020年會擦過地球的最大小行星名單。
  • 現實版流浪地球,銀河系中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我們要知道,木星的質量是地球的300倍。但是現在,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流浪行星,它在銀河系裡自由穿梭,而它的質量和地球相當。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圍繞著其母恆星旋轉。利用這個特點,我們就有了一系列尋找系外行星的方法。
  • 科學家發現新的類地行星!地球兩倍大小:可容納外星生命
    6月8日,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新的恆星和行星,並認為仿佛就是地球和太陽的「鏡像」。這顆新的系外行星的大小約為地球的兩倍,並且具備繁衍生命的條件。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表示,這兩個新發現的新球分別為克卜勒-160恆星和KOI-456.04行星,儘管它們距離太陽系在3000光年以上,但與之前已知的任何一對系外行星和恆星相比,它們與太陽-地球之間的關係更為相似。
  • NASA發現一顆「雙日行星」 傍晚可看到兩顆落日
    NASA發現一顆「雙日行星」 傍晚可看到兩顆落日  olivia chan • 2020-01-09 10:03:18 來源:前瞻網
  • 銀河系內至少存在3億顆宜居行星,人類第二家園真的存在嗎?
    在銀河系內,至少有 3 億顆宜居行星在圍繞著類日恆星公轉。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天文學雜誌》,是由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研究所和世界各地其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搜尋宜居行星的思路是,按照地球和太陽的參數,在銀河系內尋找類似的恆星系統,找到那些位於宜居帶上的 「宜居行星」。
  • 行星也可以這麼大?科學家發現比地球大30萬倍的行星!
    浩瀚宇宙,存在著無數個天體,這些天體基本可以分為黑洞、恆星和行星。一般而言,恆星無論從體積上還是質量上都要比行星大很多,比如太陽就要比地球大將近130萬倍!而黑洞質量則要比恆星大得多!同時恆星會圍繞黑洞運轉,成為黑洞的附屬;而行星都會被恆星的引力吸引,成為恆星的附屬。
  • NASA宣布發現地球雙胞胎——Kepler-452b
    海外網7月24日電 據NASA官網消息,美國宇航局於當地時間23日午時(北京時間24日零時)舉行電話會議,宣布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一項重大發現。稱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接近「另一個地球」的系外行星——Kepler-452b。    據NASA發布,Kepler-452b是目前為止與地球最為相似的一顆行星。
  • 人類發現的最大行星有多大?會不會比太陽還要大?
    我們都知道,在宇宙之中,最常見的天體就是恆星、行星、衛星、彗星、小行星等這幾大類,拿太陽系來說,一共有1顆恆星、8顆行星、數百顆衛星和無數的彗星、小行星等組成,當然,這些天體的大小構成也都是各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