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內至少存在3億顆宜居行星,人類第二家園真的存在嗎?

2020-12-06 DeepTech深科技

在銀河系內,至少有 3 億顆宜居行星在圍繞著類日恆星公轉。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天文學雜誌》,是由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研究所和世界各地其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

搜尋宜居行星的思路是,按照地球和太陽的參數,在銀河系內尋找類似的恆星系統,找到那些位於宜居帶上的 「宜居行星」。這些潛在的宜居行星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其公轉的恆星和太陽具有相近的溫度和年齡;二是行星距離該恆星距離與地球到太陽距離相當,即在宜居帶上。

在宜居帶上並不代表該行星宜居,但存在宜居的可能性。具體來說,宜居帶就是圍繞恆星軌道的帶狀區域,這個區域內的行星,其大氣壓強和獲得的熱量能夠支撐液態水存在,因此被稱為宜居帶。

位於宜居帶是宜居的必要不充分條件。但這確實是一個尋找適合人類生存的第二家園的方法。

克卜勒計劃的使命

這次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基於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在 2009-2018 年之間收集的系外行星數據得出的。

圖|克卜勒望遠鏡 (來源:NASA)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在 2009 年 3 月由 NASA 發射升空,它的使命就是搜尋繞其他恆星運轉且與地球大小相似的行星。通過使用光度計,在固定視場內連續監測 15 萬顆恆星的亮度,這些數據隨後傳輸回地球進行分析。該計劃壽命最初定為 3.5 年,但是由於望遠鏡持續出現故障,整個計劃一再延長,直到 2018 年,克卜勒望遠鏡正式宣布退休。

雖然命途多舛,克卜勒望遠鏡依然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和觀測結果。克卜勒計劃在一生中觀測到了 53 萬多顆恆星,並發現了 2800 顆系外行星。在 2015 年,NASA 公布了克卜勒發現的位於宜居帶的 4 顆行星數據。其中,克卜勒 438b、克卜勒 442b 和克卜勒 452b 接近地球大小,可能是巖石。第四個是克卜勒 440b,是超級地球。

圖|克卜勒 440b 系外行星與地球相對大小 (來源:NASA)

這些行星有一個共同點,即可能存在液態水。例如克卜勒440b,其距離地球850光年,半徑是地球的1.86倍,其軌道在宜居帶上。

雖然克卜勒的使命完結,但後續的數據分析工作還在持續進行。這一次,科學家處理了克卜勒數據中推斷出來的一些棘手問題,特別是到底在銀河系中有多少類日恆星公轉軌道上有宜居行星的問題。在此前,相關研究給出的答案不一,從不足 1% 到超過 100%(一顆恆星周圍存在多個宜居行星)都存在。

導致分析結果懸殊主要有兩個原因:數據不完整,以及克卜勒數據集中存在錯誤的檢測結果。這一次,參與數據分析的科學家們首次使用了完整的克卜勒系外行星數據集,還是用了蓋亞(Gaia,即歐洲航天局繪製銀河系恆星的任務)提供的恆星數據。這一切都有助於提高最終結果的準確性,降低不確定性。在此之前,科學家們花了數年時間分析克卜勒數據以剔除不確定性因素,確保只剩下真正的系外行星。

加州 NASA 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史蒂夫布萊森負責這項新工作。它的團隊確定了銀河系中類日恆星的形成率和可能有巖質行星(半徑是地球的 0.5 到 1.5 倍)繞其公轉的恆星數量,以及巖質行星宜居的可能性。

圖|系外行星概念圖 (來源:東方 IC)

根據布萊森和他的團隊預測,平均而言,銀河系中 37%-60% 的類日恆星至少有一顆可能宜居的行星繞其公轉。樂觀的話,這一數字可能高達 88%;保守估計,這一數字將降低到銀河系中類日恆星的 7%(即 3 億顆)。研究團隊在這一基礎上預測,距離地球 30 光年的範圍內,有宜居行星繞其公轉的類日恆星達到 4 顆。

布萊森對此評價說:「克卜勒任務最初目標之一就是把這個數字精確的計算出來,我們也一直打算這麼做。」 言外之意,布萊森等人終於完成了克卜勒定下的最初目標,雖然距離克卜勒望遠鏡退休已經過去了 2 年。

行星的宜居性和其表面是否存在液態水相關。大多數研究通過測量系外行星和朱恆星距離來判斷,距離過近或者過遠都不合適。根據布萊森的說法,當觀測一顆特定恆星時,可以通過其亮度判斷它對周圍行星傳遞的熱量,以此判斷是否宜居。布萊森還強調,如果只依靠距離判斷,是不精確的。除此之外,他的團隊還會直接測量行星的真實溫度。

儘管布萊森團隊表示這項研究的不確定性比此前要小,但依然很大。這主要是以為系外巖質行星的樣本太小了。克卜勒確定了 2800 多顆系外行星,其中只有一部分圍繞類日恆星公轉,用這個數字推斷銀河系中其他數億顆這樣的行星精度不理想。

但這只是第一步。克卜勒計劃的全部意義在於,讓科學家弄清楚應該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什麼星體的研究中,才能找到地外生命。因為資金、設備和觀測時間都是有限的。同時,這些工具 (如美國宇航局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和歐洲航天局的柏拉圖望遠鏡) 可以用來確定一個可能宜居的系外行星是否有大氣或任何潛在的生物特徵,而這類研究可以幫助工程師設計更適合執行這些任務的望遠鏡。

尋找第二家園前提是保護好地球

克卜勒衛星在 2018 年退休後,NASA 緊接著啟動了 TESS(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計劃。TESS 指的是太陽系外行星調查衛星,於 2018 年 4 月由 SpaceX 的獵鷹 9 號火箭發射至預定軌道。相比克卜勒衛星,TESS 掃略的太空面積擴大了 400 倍。

TESS 配備了四個廣角望遠鏡和電荷耦合器件(CCD),每兩周將數據傳輸回地球。其還能傳輸有效曝光時間為兩小時的全幀圖像,科學家能夠以此搜索到意外的瞬態現象,比如伽馬射線爆發。

截止 2020 年 5 月,TESS 已經識別出 1835 個候選的系外行星,其中 46 個得到了確認。

人類從來沒有停止對地外文明和除地球外第二家園的探索,雖然這個過程充滿了挫折而且經常是一無所獲。就在今年九月份,《澳大利亞天文學會出版物》(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Australia)雜誌上的研究報告顯示,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研究人員使用 4096 天線陣列對廣泛的太空區域進行掃描,希望能捕獲外星文明的無線電傳輸信號。在掃描了 1000 萬顆恆星後一無所獲,這次搜索的範圍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

因此,人類不禁要問,是否存在和地球一樣適合人類居住的系外行星,或者說,是否存在地外文明?

科學家對此有過諸多的討論。一種解釋叫 「地球特異性假說」(Rare Earth hypothesis),支持該理論的人認為形成生命需要多種事件和因素結合到一起,這意味著地球可能是宇宙中一個孤獨的存在。

還有科學家認為,雖然外星文明可能很普遍,但是他們無法穿越星際距離,或者在掌握該技術之前就會毀滅。

根據德國天體物理學家和射電天文學家塞巴斯蒂安馮霍納(Sebastion von Hoerner)的說法,人類文明平均持續時間為 6500 年。在此之後,會由於外部原因或者內部原因(精神或物理上退化)而消失。

三十年前,「旅行者一號」 飛抵太陽系邊緣,在永久關閉攝像頭之前,NASA 操控它回頭為太陽系拍攝了一張 「全家福」。在照片中,地球是一個 「暗淡藍點」,只佔 0.12 個像素。

圖|「暗淡藍點」 照片

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在其著作《暗淡藍點》中,有這樣一段話:

「再看看那個光點吧。那是此地,那是家園,那是我們。你所愛的每一個人,你所知的每一個人,你所聞的每一個人,曾經存在的每一個人,都在它上面度過一生。我們的悲喜相加,千百個自以為是的宗教、意識形態和經濟學說,每一個獵人與強盜,每一個英雄與懦夫,每一個文明的締造者與毀滅者,每一個國王與農夫,每一對青春愛侶,每一對母親父親,憧憬的孩童,發明家與探險家,每一個德行崇高的教師,每一個貪汙腐敗的政客,每一個 「超級明星」,每一個 「最高領袖」、人類歷史上的每一個聖人與罪人,都住在這裡 —— 一粒懸浮在陽光中的微塵。」

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不會停止,尋找地外文明和第二家園的宏偉計劃也會一代代繼承下去。但與此同時,保護好這唯一的 「暗淡藍點」 顯得更為重要 —— 因為這是迄今所知的唯一家園。

相關焦點

  • 研究表明:銀河系至少有3億個地球,最近距離僅20光年!
    但地球並不特殊上世紀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確認仙女座星系位於250萬光年後,人類才知道了除了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外,宇宙中還存在大量獨立於銀河系的星系。上世紀90年代,以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名字命名的哈勃望遠鏡升空後,人類才第一次深刻體會到了宇宙的廣闊,哈勃望遠鏡的觀測數據表明,可觀測宇宙內至少有兩萬億個星系,而每個星系都有上千億顆恆星。
  • 科學家研究發現,銀河系有數億顆潛在宜居星球,上面會有生命嗎?
    研究者稱銀河系中有數億顆潛在宜居星球前段時間,來自美國《天文學雜誌》上的一篇研究報導,讓很多人都深感意外,因為根據研究顯示,在銀河系中,至少存在著3億顆潛在的宜居星球,這些星球中至少有4顆,和地球之間的距離不足30光年。
  • 直徑20萬光年的銀河系,有多少宜居星球?
    但地球並不特殊上世紀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確認仙女座星系位於250萬光年後,人類才知道了除了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外,宇宙中還存在大量獨立於銀河系的星系。上世紀90年代,以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名字命名的哈勃望遠鏡升空後,人類才第一次深刻體會到了宇宙的廣闊,哈勃望遠鏡的觀測數據表明,可觀測宇宙內至少有兩萬億個星系,而每個星系都有上千億顆恆星。
  • 超1000億顆「流浪行星」在銀河系內遊蕩,其上或隱藏著生命體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據報導,來自NASA的科學家團隊利用南希·格蕾斯·羅曼太空望遠鏡,在經過大量的觀測數據分析後,認為在銀河系中,至少存在著超過1000億顆的「行星圍繞著誰在運行呢?答案是恆星。研究認為,行星是誕生於恆星的星雲殘骸之中。拿太陽系來舉例子,大約50億年之前,太陽作為恆星,從一團星雲中誕生,此後,太陽的星雲殘骸中陸續孕育出多顆行星,之後經過漫長的時間演化,最終太陽系變成了今天的模樣。太陽作為太陽系的主星,太陽系內的所有天體,都圍繞著太陽進行運行。
  • 銀河系中可能存在高達60億顆類地行星
    我們一直致力於去發現是否有像我們地球一樣可以孕育生命的行星,隨著技術的發展,天文學家傑米·馬修斯,可以估算出銀河系中類似地球的行星的數量,這些計算返回了最多60億顆類似地球這樣的系外行星在整個宇宙中,我們只知道一顆星球能夠承載生命,那就是地球。
  • 銀河系真的存在36個外星文明嗎?還沒有確定的答案
    來源:新浪科技一項新研究假設地球生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宇宙中普遍的生命演化方式,認為智慧生命誕生於一顆與恆星距離適當的巖石行星上,經歷大約50億年的演化過程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19日消息,在銀河系旋臂的數千億顆恆星中,會存在多少外星智慧文明?一項新研究給出的計算結果是:36個。
  • 你知道銀河系中有多少宜居行星和黑洞嗎?相關的數據已經出來了!
    當我們在夜晚仰望星空時,會想到這滿天的星鬥中會有多少像地球這樣的行星,人們能直接觀察到的恆星大約在2000億顆左右,事實上整個銀河系中的有接近4000億顆恆星,近些年來科學家已經在宇宙中發現了許多與地球類似的行星,雖然這些類地行星的距離都十分遙遠,但科學家從數據中分析得出大多數恆星周圍都有類地行星
  • 930億光年的宇宙有什麼?除了行星還是行星,外星文明真的存在?
    宇宙結構也是很有層次的,人類可觀測的宇宙包括了地球、地月系、內太陽系、太陽圈 、太陽系、奧爾特雲、本星際雲、本地泡、古爾德帶、獵戶臂 、銀河系、銀河系次集團等等,可想而知宇宙有多麼複雜。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宇宙是由星系的巨大超星系團構成,星系周圍是看不見的空蕩蕩的太空。
  • 銀河系恆星數千億顆,為什麼發現的行星只有幾千顆,哪種更多?
    在上世紀早期,由於觀測手段的限制,人類還沒有發現系外行星的存在。一直到了1990年,人類才第一次觀測到系外行星。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界對恆星系統形成的機理越來越清晰,知道了恆星和行星形成的過程,從而認為在恆星系統,行星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一般都多於1顆,這樣算來,有多少恆星,就至少會有多少行星,而且行星只會比恆星多了。
  • 宇宙中存在2萬億個星系,200萬億億顆恆星,難道沒有外星人?
    當然,太陽系對於我們人類來說,還是處於一個初步探索的階段,而太陽對於我們人類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太陽是我們唯一的恆星,而太陽系當中除了地球之外,還存在這7顆行星,以及大量的小行星、彗星、矮行星和隕石,當然,地球是目前人類發現的唯一的存在生命的行星。
  • 外星文明真的存在嗎
    說起外星文明存在嗎,有這麼兩個觀點,一個是不存在,一個是存在。只是在如今隨著大眾知識水平的提高,大家普遍都偏向於存在外星文明。哲學思辨來看,如果世界只存在地球的生命文明,是不是太浪費宇宙這麼大的空間了?而要證明外星人存在的可能,則有兩個相對出名的人,用概率來看外星文明是否存在。
  • 人類有了宇宙第二家園?發現了地球的「兄弟」
    它可能具備了支撐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 克卜勒-1649c號系外行星位於距離地球300光年的紅矮星周圍的軌道上。根據最新的研究,克卜勒-1649c每隔19.5個地球日就會繞著這顆紅矮星運行一次,它位於這顆紅矮星的 "宜居區",也就是說,在合適的距離上,地球表面可能存在液態水。由於紅矮星的光照較差,其宜居區離恆星非常近。
  • 宇宙直徑930億光年,擁有上萬億個星系,是否有外星人存在?
    目前為止,地球是人類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但是在浩瀚的宇宙裡,像地球這樣的行星可以說是數不勝數,那麼究竟是否有外星生命存在呢?2009年3月6號,美國宇航局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探索系外行星的太空望遠鏡,叫做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 科學家發現24顆宜居行星,比地球更適合人類生存
    整個宇宙是一個聯邦,上帝和人類都是它的成員。——西塞羅宇宙一直讓大家非常嚮往,因為很多人都知道除了地球這顆人類居住的星球,宇宙上可能還存在著其他不為人知的可居住星球,所以一直以來各國都極盡其能的,對宇宙進行探索。
  • 宇宙如此浩瀚,其存在意義在哪裡?是因人類而存在嗎,想多了!
    在我們腳下的大地只是一顆普通的行星,叫做地球,它和其他七顆行星一起圍繞著太陽周期性地運動,而太陽本身也只是一顆恆星,它同樣處在運動中,它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銀心做著周期運動,大約2.26億年可以繞地球一周。
  • 宇宙中外星文明存在的概率有多大?看完這個公式之後你就明白了
    根據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的文明是西亞的蘇美爾文明,它距離我們也不過才5000年左右。  由此可見,人類文明出現的時間也就只有5000年左右,而宇宙有138億年的歷史,銀河系誕生到現在也有100億年,從時間周期上來看,外星文明存在的概率也是極大的。因此,我們不能排除外星文明的存在,只是我們目前還沒有發現而已。
  • 人類或不孤獨?銀河系或充滿已毀滅的文明,類似悲劇或發生在地球
    科學家:銀河系或充滿一些已毀滅的文明 此前有科學家推算出在我們銀河系內可能存在100億顆類似地球這樣的類地行星,這麼多類地行星中,可能存在不少和地球相似的宜居環境
  • 比地球更宜居!科學家找到24顆「超宜居星球」,上面會有生命嗎?
    人類搜尋地外宜居星球已經長達70年的時間,之所以要花如此長的時間去尋找宜居星球,是因為人類始終相信茫茫宇宙中應該還存在著和地球擁有類似自然環境的星球,科學家們將這類行星稱為「類地行星」。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在太陽系外發現了超過一千顆行星,那麼這些行星有哪些是適合居住的呢?
  • 我們的銀河系可能擁有100億顆與地球一樣的行星
    正文銀河系非常巨大,為了尋找行星,我們只掃描了其中最微小的一部分。我們發現了幾千顆行星圍繞著遙遠的恆星運行,現在,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已經利用這一數據來估計整個星系中類似地球的系外行星的數量——他們將這個數字限制在50到100億之間。有很多地方可以尋找外星生命。當然,我們不知道有多少類地外行星存在,我們甚至無法確定「類地球」在其他阿特斯系統中意味著什麼。
  • 德雷克方程新進展:銀河系存在36個高等文明?
    在浩瀚的宇宙中,還存在其他文明嗎?一個世紀以來,我們一直在向銀河系發送無線電信號。其他文明也在做同樣的事情嗎?如上圖,銀河系中的文明數量與銀河系恆星的數量、恆星中有行星的比例、每顆有行星的恆星有可能維持生命的行星的平均數目、能夠維持生命的行星的比例、上述行星發展出生命的可能性、生命星球演化出智能生命的可能性、智能生命可以記性通訊的可能性,以及該文明的存在時間(向太空釋放可探測信號的時間長度)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