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商業保險制度已經發展得比較完善了,能有效彌補了社會福利制度上不足,是很多家庭必備的理想資產配置。
反觀中國,仍處在「保險行業的初級階段」,行業野蠻生長、亂象叢生,很多人不禁發出保險是「十買九坑」的慨嘆。
就連經濟學家郎鹹平也說,中國眼下的保險,無異於是一場騙局。為什麼這麼說呢?
郎鹹平
一、保險銷售——無所不用的套路
現在的保險行業,用魚龍混雜來形容,真是一點也不過分。業內有一個說法:保險雖然不會騙人,但賣保險的卻有可能句句都在騙你。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你買保險。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可以無所不用其極。
所有賣保險的,都練就了一套無敵的「話術」,意思無非是說,保險是人生的保障,如果不配齊各種品種繁多的險種,那麼大病來臨,必然就會傾家蕩產。
甚至還進行道德上的綁架,好像不買一份保險,就上對不起列祖列宗、下對不起子孫後代。很多人初次面對這套說辭時,很容易就心動了,但長久以往必定會心生厭煩。
更過分的是,很多保險打起來「金融」的旗號,甚至登上銀行的「大雅之堂」,像理財產品一樣銷售,告訴購買者有超高的收益。如果沒有仔細研究條款,衝動之下買了「理財」,到期後可能會發現,約定的收益不存在,甚至連本金也不保了!而當年的業務員也已經換了一撥又一撥,最終「消失於人海」了。
還有業務員為了業績,故意隱瞞保險裡的「免責條款」,誘導消費者購買相關產品,直到投保人被拒保了,才發現投訴無門。
郎鹹平
二、保險招聘——充滿幻想的大餅
最近,隨著疫情的到來,各行各業都不景氣,唯獨保險公司還是每天都在招聘,顯示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招聘廣告上,這些公司無不是實力雄厚:動輒國企、央企的背景,或者是世界五百強,外表光鮮亮麗。招聘的崗位也是洋氣十足,什麼「儲備幹部」、「管培生」,仿佛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金鑰匙;「私人理財顧問」、「金融分析師」等,又好像是金融大佬的專屬名詞。
工資待遇也是讓人咋舌:年薪百萬不是夢,月入十萬隻等閒。並且不需要學歷、不需要背景,只需要你勤勞肯幹就行!
事實真是這樣嗎?曾經有專家說,保險公司招聘的其實不是員工,而是背後的市場和裙帶關係。每招一個人,就等於招了你背後的一大群人,七大姑八大姨、左鄰右舍都無可避免成為保險公司新的目標客戶。
高收入的背後,沒有任何的底薪保障。你只有拉到了更多的團隊、發展了更多客戶,你才會有更高收入。這樣的操作,我們是否似曾相識?
其實,只要進了保險公司,哪有那麼多的光環,所有人只不過是「代理人」、「業務員」、「銷售員」,是業界最為辛苦和奔波的底層人員。
三、員工培訓——打了雞血的洗腦
入職培訓是保險公司培養員工的重頭戲。臺上的培訓師無一不讓人心潮澎湃,他們宣揚著這樣的價值觀:我公司實力無比雄厚,一旦成為公司的一員,只要努力肯幹,必定會逆襲為人生贏家。
整個培訓也充滿著歡樂氣氛:唱歌、跳舞,外加開會。所有人在旋律之中迷失了自我,都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還有很多讓人匪夷所思的遊戲,例如互扇耳光、跪式服務等,美其名曰提升抗壓能力,實則宣揚了一種扭曲的價值觀,讓人啼笑皆非。
在這種氛圍下培訓出來的員工,都無一例外通過了「服從性測試」,能放下身段和廉恥心,可以毫無顧慮地發雞湯文、不厭其煩地打電話給客戶,練就了「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本領。
即使成功入職了,也是打了雞血一樣唱歌、做操,並且會議也是一個接一個,一開就是八九個小時,無非是用中美數據進行對比,來說明中國保險業是朝陽產業,潛力無限大;再就是畫上一個大餅,宣揚只要肯幹,便會有滾滾財源。
只有當上了業務員才會明白個中心酸:賣出一份保險哪有那麼容易!賣不出去的時候,只能自己買;自己買完了,又讓親戚、朋友、同事買,直到被壓榨完所有的剩餘價值。
四、險種產品——專宰小白的利器
很多家庭在配置保險的時候,經常處於信息的不對等地位,因此也走了很多彎路,有效的險種沒有配置,用不上的「無效險」倒是買了一大堆。
很多保險公司宣揚著「一分價錢一分貨」,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就以重疾險為例,銀保監會規定:涉及消費者利益的25個項目為必須賠付項,這些項目也已經佔據了重疾險賠付的95%以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其他的一些項目,說實話就是可有可無。而以不重要項目為噱頭,讓產品賣出高很多的價格,這已經是行業裡幾乎公開的秘密了。
郎鹹平
一些險種打著「理財」的旗號,有很高的資金門檻,很多客戶買完才發現,自己花巨資買的產品,其收益甚至比銀行定期理財還要低。而當你要中途退出時,卻發現已經籤訂了合同,進退兩難。
另外一種返還型的保險,打出的旗號是「有病賠錢、無病返本」,很多人一聽,這簡直就是「白嫖」的生意啊!但仔細研究一下條款,你就會發現其中「貓膩」了:即使資金返還,也需要等到投保人70歲以上,單是幾十年的利息,保險公司就可以賺到瓢滿缽滿了!
還有一些保險公司,拿捏住消費者圖省事的心理,推出混合打包的複合型險,看似無所不包,仔細想想其實又是一個「深坑」,價格算下來,要遠高於各種險單獨購買。保險公司通過簡單的包裝,又抓住了一次賺錢的機會。這種「大而全」的打包式保險銷售,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殺豬盤」。
合同
五、保險理賠——寬進嚴出的伎倆
在購買保險的時候,只要出錢了,什麼險種都可以買;而真正到了理賠的時候,卻是處處掣肘。買保險時的各種拍胸脯、打包票,到了最後卻換來「這個不能報、那個不能賠」。
各種拒賠案例都是血淋淋的事實,一個錯字、一個筆誤等細節,都會成為拒絕賠償的理由。保險的理賠審核,比政治審查還要嚴格。
業務員在賣產品時,往往會隱瞞產品中的一些拒賠原則,用各種話術告訴你:「買就是了!」投保人也很難仔細研判當中的每句話,草草籤就了協議,最後卻發現,成為不能理賠的「一紙空文」。
其實,保險公司的初衷,並非「不賠」。相反,對於有需求病患進行及時的賠償,是其樹立口碑的最佳時期,甚至比花錢做廣告還要有效。
郎鹹平
根據已有的數據,在所有拒賠的案例中,排名前三的是:病史隱瞞、超出責任和超出保障。有一半以上是客戶沒有如實告知以往的病史;有三分之一的超出保險公司責任;有十分之一超出了保障範圍。
這些其實都可以通過制定相關規則也解決。理賠方面的最大問題,在於購買時審核不嚴、告知不清,加強前端把關、避免給客戶造成心理落差,這些,都是是亟待改進的地方。
保險本身是一個好東西,可是為什麼發展到今天的模樣?
一是信息的不對稱、不透明,相互之間的不信任非常嚴重,投保人對保險知之甚少,所了解的保險信息幾乎都來自業務員;而業務員為了賣出保險,窮其所能,給客戶造成了很差的印象。長此以往,雙方之間的隔閡加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業的發展。
二是媒體的捕風捉影、誇大宣傳。正常理賠的案件,是沒有人關注的;而一旦拒賠,便會成為眾矢之的,被輿論大加鞭笞。因此,這些並不常見的個案、事例,被我們誤以為是行業的常態,無形中造成了群體之間的對立。
根據2019年上半年各家保險公司的理賠率來看,較大的保險公司都在97%以上,很多公司甚至能做到100%,已經是相當亮眼成績。
三是整個行業專業化程度低、服務意識不強。保險公司一心只為賺錢,難免有短視的傾向。無底薪發展的銷售員,綜合素質良莠不齊,給行業的形象帶來不好的影響。
保險公司整體的知識技能培訓、價值理念灌輸也很成問題,策劃的活動常常讓人大跌眼鏡,甚至被人與詐騙、傳銷聯繫在了一起,真可以稱得上是行業之大不幸。
而郎鹹平本人多年後再談保險,在《財經郎眼》中又表明了對保險的肯定,並說「保險是所有行業中最有潛力的!」如果遇到更心動的方案,郎鹹平表示自己肯定會大幅度提高保險的比例。
眼下,只有痛定思痛,勇於直面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整個行業之病。這必然是一個漫長和痛苦的過程,全社會都期待著,一個健康、透明、有序的服務型保險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