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復活民俗絕技(圖)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   2014-12-24 10:10:35   

大柵欄五鬥齋高蹺秧歌的傳人——76歲的張全增老人舞起高蹺來依然身手敏捷。本報記者李繼輝攝 太獅老會演出的情景。馬晨攝 

  創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大柵欄五鬥齋高蹺秧歌會終於有了新傳人——前天,7位二十來歲的姑娘小夥兒正式拜老會惟一真傳弟子、76歲高齡的張全增為師。又一項瀕臨失傳的民俗絕技從此有了傳承的希望。

  作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發祥地,近年來,在文化部和北京市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宣武區一直在積極挖掘、整理、挽救民俗文化,特別是老天橋藝人留下的絕活兒。目前,已有多項民俗絕技被從瀕臨失傳的邊緣上搶救回來。

  「五鬥齋高蹺秧歌」收徒弟

  19日上午,76歲高齡的張全增老人把闊別十多年的高蹺又綁在了腿上。這位大柵欄五鬥齋高蹺秧歌惟一的真傳弟子,喜悅得連熱身活動都沒有多做,就在剛收的7位小徒弟面前,迫不及待地表演起「蠍子勾」、「抱月」等絕活兒來。

  有著兩百多年歷史的大柵欄五鬥齋高蹺秧歌,在徹底中斷十多年後,終於有了新傳人。7位二十來歲的姑娘小夥兒拜師後練起了基本功,張全增老人手把手教著,紅潤的臉上一直洋溢著笑容。

  聽老藝人介紹,曾受過皇封的五鬥齋高蹺秧歌會,原稱「萬壽無疆、隨意樂善、太平歌唱秧歌老會」,起於清乾隆年間,慈禧太后掌權時最為興盛。當年,老會為慈禧六十大壽祝賀表演時,慈禧對秧歌中「小頭行」的表演十分讚賞,特賜「太子冠」取代原本的「孩兒發」。五鬥齋高蹺秧歌從此名聲大振。

  軍閥混戰時期,花會活動處於低潮,至民國二十幾年後逐漸興旺。解放後,該會會頭李貴金去了新疆,行前把道具行頭變賣一空,老會活動中止。此後,五鬥齋老會歷經過兩次恢復、又中斷的過程,至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在京城絕跡。

  像五鬥齋秧歌這類的民俗技藝,一向以口傳心授這種脆弱的方式代代相傳。一旦沒有了傳人,它就會像斷線的風箏一樣,即刻消失。近些年,一項項民俗藝術消逝、瀕臨失傳的消息不斷傳來,挖掘、搶救的呼聲響成一片。

  在文化部和北京市文化局的支持下,宣武區啟動了民族民間文化搶救工作。區文化委主任許立仁介紹,他們把這當成保護、弘揚宣南文化的重要內容,開展民俗項目普查,尋訪身懷絕技的老藝人及其傳人,錄音、錄像、整理文字資料,還和地區單位、街道一起物色喜歡民俗文化的年輕人,扶持起一支支民俗文化隊伍。

  今年,街道幹部找到五鬥齋傳人後,立即和區文化部門商量,要幫助老會尋找新傳人。以弘揚民俗文化為主的學明藝術團聽說後,立即響應,團裡練武術、雜技的小演員紛紛報名。區文化館也積極支持,無償提供訓練場地。

  收徒這天,張全增特意起了個大早,穿上壓了多年箱底的練功服,盤算著如何上好第一課。令老人十分高興的是,他的新徒弟個個身手靈活,才練了不到十分鐘,就能在高蹺上行走了。老人說:「照這樣,兩三個星期,他們就能掌握基本技能。」

  按照約定,今後,張全增他們每周安排一次授課,小徒弟每天抓緊時間練習。區文化部門將視學習成效安排五鬥齋新傳人在宣南文化節、廠甸廟會上亮相,讓現代北京人看看這傳承下來的老技藝。

  五鬥齋高蹺秧歌的復活只是北京近年搶救民間文化成果顯著的一個縮影。以五鬥齋高蹺秧歌為例,從今年年初宣武區文化委進行民俗項目普查,和大柵欄街道一起尋找五鬥齋老會傳人,到前天正式拜師學藝,短短不到四個月的時間,一項瀕臨失傳的民俗項目就有了發展下去的希望。與此同時,更多的老北京民俗絕活兒正從瀕臨失傳,甚至是已經失傳的窘境中擺脫出來,並以全新的面貌重煥生機。

  「擲子隊」有了專用訓練場

  清晨,宣武區牛街西裡文化廣場的一角,十幾名男子把狀如銅鎖般的擲子舞動得上下翻飛。十多斤重的鐵擲子,在他們手上被拋出好幾十轉,再穩穩地接住……這是牛街民族擲子隊在晨練。

  擲子,又稱扔石鎖,是中國式摔跤中的一種基本功。據說,清朝成立「善撲營」,跤手們就開始練這種功夫了。清朝滅亡後,擲子流入民間。

  解放初期,牛街地區還有一些人扔擲子,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參加過全國運動會表演;六十年代以後,由於受場地等條件限制,練的人就不多了。「文革」時期一度絕跡。八十年代初,牛街又出現了擲子,但只是個別人、零散著玩。2000年,有關部門找到擲子手李寬等人,成立了「牛街民族擲子隊」。

  業餘玩耍的哥兒們大爺,成了一個隊裡的隊員,正規的訓練每天早晨堅持著,無論雨雪風霜。牛街擲子在群眾中叫響了,每年的地區體育節、開齋節,擲子表演都成了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

  這些年,為了在城裡尋找鬆軟的黃土地練習,擲子手們費了多少心思,求了多少人。可往往好不容易找到一塊,沒多久又被人「攆走」了。

  去年夏天,有關部門在剛剛建成的社區文化廣場中,專門為擲子隊建起了一塊兩百多平方米的訓練場。最為可喜的是,如今的牛街擲子隊裡有了一批年輕隊員。他們小的才十三四歲,大的不過十八歲,從前年冬天起練擲子,如今已是小有身手了。

  「寶三」傳人辦起民俗藝術團

  付文剛,老天橋「寶三」寶善林的第二代傳人,如今他有了個新頭銜——「付氏天橋寶三民俗文化藝術團團長」。

  寶三,在老天橋可是響噹噹的人物,他的摔跤和中幡分別師從著名跤師宛八爺和藝人王小辮,聲震京城。據說,中國式摔跤也稱撂跤,清朝侍衛府成立「善撲營」時最為紅火。1922年後,一些名跤手開始在天橋撂地表演為生。而中幡,則是清末從皇宮裡傳出的,源於皇家儀仗隊中的「大執事」演練。寶三的這兩樣功夫傳給了弟子付順祿,也就是付文剛的父親。付文剛又從父親那裡得到傳授。

  「文革」期間,中幡、撂跤在京城銷聲匿跡,直到1985年才在地壇廟會上首次亮相。可別小看了這次亮相,付文剛他們剛耍了幾個套路,就被蜂擁而至的觀眾圍了裡外十多層。震耳欲聾的掌聲和叫好聲,讓付文剛看到了人們對老北京絕活兒的喜愛。

  「寶三傳人」的名聲叫響了!2002年,付文剛辦起了民俗文化藝術團,聚集起天橋雙簧、數來寶、硬氣功等一批老藝人的後人。近年來,付文剛的表演,成了京城各大廟會、國際旅遊節上的主打項目。「每次都是政府主動來請,為我們搭臺唱戲。」宣武區廠甸廟會自打2001年首次恢復起,年年都在黃金地點為他們搭起表演臺。

  籌備民俗藝術團時,付文剛辦團體演出證時遇到了難題,按照規定,每位演員必須提供專業院校畢業證明。可民俗技藝傳人,哪裡上過專業院校?又哪有什麼畢業證明?付文剛一籌莫展。

  區文化委領導得知後主動幫忙想辦法。他們派人為團裡每位演員先辦理了演出證,然後備齊所有材料,陪著一起跑市有關部門,終於促成民俗藝術團體的誕生。

  洋學生投身「穆派戲法」

  舊時京津一帶,提起中國戲法,「大天一」穆文慶是出了名的。如今,它的傳人已是第四代,僅有兩三位,39歲的田學明就是其中之一。

  田學明聽師傅們講,中國戲法早在漢朝以前就有,是先人在勞動之餘玩耍時孕育出來的。漢時的《百戲圖》中,明確記載了戲法、雜技等民間技藝。民國以後,有了專門的戲法藝人,在老天橋表演出名的還有胡老道、常連安等人。

  田學明是1992年經人介紹拜「穆派戲法」第三代傳人為師的。勤學苦練一年多後,他掌握了「仙人摘豆」、「羅圈蕩蕩」、「古彩戲法」等絕活兒。從那時起,田學明逐漸演火了穆派戲法。大江南北,祖國各地;法國、德國、義大利……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反覆謝幕、要求加演、排隊等候合影的火爆場面,經常出現。一些人還追到後臺,一再懇求想跟他學兩手。美國留學生大衛就是這樣拜田學明為師的,這個17歲的小夥子,一年多的時間幾乎天天追著田學明學戲法,還讓師傅給起了個中文名字,叫「白猴」。

  2000年,田學明辦起了「學明藝術團」,目前每天在大觀園戲樓、鑫融劇場演出。2002年5月,作為「北京傳統技藝赴臺展演」的主力成員,藝術團5位演員走遍了臺南、臺中、臺北,場場演出爆滿。一位老先生騎摩託車追了他們100多公裡,眼含熱淚地說:「多少年,沒看到老北京的絕活兒了。」

  「太獅老會」重振雄風

  一個是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印鈔廠,一個是成立於清乾隆年間的白紙坊太獅老會。由於老會的嫡傳弟子在廠中工作,又由於有關部門的倡導、扶持,這種「機緣巧合」,使二者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這支有著264年歷史的老會沒有像其它一些姊妹民俗藝術那樣消失,幸運地傳承下來,還在改革開放後重振雄風,作為全國惟一一支代表隊參加首屆國際民間藝術展演,名揚四海。

  這個印鈔廠就是位於宣武區白紙坊的北京印鈔廠,廠裡的舞獅隊如今成了宣南文化傳承的名牌隊伍。白紙坊太獅會成立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白紙坊太獅最為興盛,地區裡有二三百人練太獅。舊京各種民間鄉會上活躍著他們的身影。

  三十年代以後,白紙坊太獅活動逐漸減少。解放後,印鈔廠依靠老工人、太獅會傳人劉德海等在廠裡恢復起舞獅,還多次參加北京市及全國調演。「文革」中,老會活動再度中斷。

  改革開放後,印鈔廠又一次恢復起舞獅。舞獅隊繼承了老會兇猛粗獷、形神兼備的風格,在道具、技巧上又有所創新,很快就享譽海內外。「龍潭杯」全國花會大賽上,他們連續七年奪魁,成為所有花會中惟一的「七連冠」獲得者。全國工人運動會、國慶慶典活動、香港回歸晚會等一系列大型活動中,印鈔廠舞獅都成了最叫座的節目之一。

  區裡也十分重視舞獅隊的發展,不斷為他們創造參加全市、全國乃至國際的展演和比賽機會。區文化館工作人員還用了近三年的時間,專門挖掘、整理出太獅老會的全套歷史資料及圖譜。其間,工作人員泡在老藝人家中,用文字記錄下老會發展的點滴;專門學習舞獅動作,領會後再一一用圖解標記下來。僅草圖,他們就先後畫過四五百幅。如今,《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北京卷》中已用文字和圖解詳細記下了白紙坊太獅會的歷史沿革、道具服飾造型和全套動作,人們再也不用擔心這種藝術形式會徹底失傳了。

  「什不閒蓮花落」告別失傳險境

  「什不閒蓮花落」是清末民國時期流行於京、津、冀等地的一種曲調。據記載,它是清末由「蓮花落」和「什不閒」這兩種藝術形式合流並演而成的。「蓮花落」最早為僧侶募化時所唱的宣傳佛教教義的警世歌曲,「什不閒」,是由鳳陽花鼓等曲藝發展而成,表演者要一邊用手腳不停地敲打鑼鼓鑔等十樣樂器、一邊還要不斷地唱詞。

  「什不閒蓮花落」合流後,有單曲、對唱、彩唱等形式,內容多是寫景抒情和演述民間故事。歲月流轉,「什不閒蓮花落」專業藝人早已沒有了,能整段哼唱其曲調的人寥寥可數。

  有關方面通過多種途徑已在宣武區找到了兩三位能唱出其曲調的人,如年輕的曲藝演員郭德剛,是還能整段哼唱「什不閒蓮花落」的人之一。由於從小學相聲,郭德剛有幸把這種曲調當作基本功練習,至今還能完整地唱出「王二姐思夫」、「十裡亭」、「丁香割肉」等小曲。目前區文化部門正積極準備錄音、整理,還打算面向社會招生成立曲藝培訓班,力爭把包括「什不閒蓮花落」在內的一些老曲藝傳承下去。

來源:北京晨報

 

責任編輯:李然

共1頁

 

相關文章

   

文化熱點

  更多

文化365

   

編輯推薦

 

文化博覽

 

新聞排行

 

相關焦點

  • 2020年北京民俗博物館東嶽廟春節展覽安排
    北京文旅推薦 展覽資訊 【2020年北京民俗博物館東嶽廟春節展覽安排】2020年,北京民俗博物館春節展覽共六部,四個臨時展及二個常設展,戳圖了解詳情。@文明北京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刀劍神域20話:米勒復活,桐人使出絕技對抗,亞絲娜笑容絕美
    因為刀劍在之前,已經為了桐人的復活準備了太多的伏筆和情緒,而這些情緒和伏筆,也終於在桐人復活之後爆發,在面對PoH時,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將其秒殺。而後,將整個戰場的局勢逆轉。然而,最近20話的先行圖現身,讓我們發現,事情不僅是這樣,在打敗完PoH之後,似乎還有一位更強大的BOSS,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就讓小編來帶大家一起去觀摩一下吧。
  • 2020北京華彬生態園花燈民俗文化節(時間+門票+活動)
    2020北京華彬生態園花燈民俗文化節-下午17:00  夜場營業時間:17:00-晚上21:30  花燈民俗文化節地點:北京市昌平區華彬莊園(南門進)  花燈民俗文化節門票:優惠價39.9元(原價98元)  2020年春節!
  • 北京民俗博物館:取消臘八贈粥、小年贈春聯等現場活動
    1月4日,@北京民俗博物館 發布公告,暫停《二十四節氣》系列民俗劇目的展演活動,取消2021年度臘八贈粥、小年贈春聯等現場活動。公告如下:親愛的觀眾朋友:按照北京市文物局通知精神,為進一步強化疫情防控工作,降低因人員聚集而造成疫情傳播風險,確保觀眾的健康安全,本館將對近期文化活動做如下調整:一、暫停每個節氣當天舉辦的《二十四節氣》系列民俗劇目的展演活動;二、取消2021年度臘八贈粥、小年贈春聯等現場活動;三、後期將結合本館特色,適時推出各類線上民俗文化活動
  • 老北京春節廟會上的民俗玩具現在看起來既可笑又弱智
    本小編不是一個喜歡懷舊的人,但有些舊的人情世故也是經歷過的,比如說以前北京人都愛在春節期間逛的民俗廟會。逛北京春節民俗廟會,在我的童年記憶中,除了人多就是熱鬧。必竟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慶祝性節日,所以北京的民俗廟會也就把春節的歡樂與喜慶更加的推波助瀾了一番。北京傳統民俗廟會,最主要的幾個舉辦地非北京白雲觀、琉璃廠廠甸與雍和宮北邊的地壇廟會莫屬了。在逛民俗廟會的時候,人們除了品嘗街邊攤位的小吃,還有就是購買一些增添春節喜慶的小孩玩具了。
  • 七旬老人秀廣場舞絕技 網友:「神奇的大媽」(圖)
    七旬老人秀廣場舞絕技 網友:「神奇的大媽」(圖) 2014-07-14 09:43:10來源:海南特區報作者:責任編輯:劉豔   近日,天涯論壇上一組照片意外走紅,74歲的阿婆秀廣場舞絕技,「高抬腿」、「一字馬」手到擒來,被網友稱為「神奇的大媽」。
  • 歌劇《復活》北京首演,與原著比有四種全新調整
    2019年正值中俄建交70周年,由馮玉萍擔任總策劃,王海平編劇,段興濤執導,張揚、宋元明擔綱男女主角,根據託爾斯泰原著小說改編而成的同名歌劇《復活》,12月11日-12日在北京劇院上演。歌劇《復活》講述了男主人公涅赫柳朵夫與女主人公瑪斯洛娃的情感故事。
  • 北京河北村民俗園:景美,能餵小動物,兒童拓展
    我是小豆包媽媽,今天我又給大家分享一個北京好玩又有趣的地方。這個地方是昨天我們剛去遊玩過的景區,園內整體布局類似於以前昌平的窪裡鄉居樓。不僅能餵養小動物,還能兒童戶外拓展體驗。而且景區內綠樹成蔭,長廊無數,非常得涼快。內有大大小小的魚塘好幾個,魚塘裡分別養著魚,種著荷花、蘆葦,環境非常的美。景區外還可以採摘當季水果,非常的有意思。
  • 民俗大戲即將上演!第二屆寶安民俗文化節19-21日舉辦
    2019年第一屆寶安民俗文化節(資料圖)深圳新聞網寶安訊(見圳客戶端2019年第一屆寶安民俗文化節(資料圖)據介紹,寶安民俗文化節是深圳市首個民俗文化節,今年已經是第二屆,活動由中共深圳市寶安區委宣傳部、
  • 獨具特色的北京民間玩具 按功能分為七大類(圖)
    北京民間傳統玩具——兔兒爺  北京民間玩具以實際功能為劃分標準,可分為七大類,分別是:觀賞玩具、節令玩具、益智玩具、音響玩具、健身玩具、實物玩具、其他玩具。它們誕生於傳統的民俗事項,原本都是民俗的產物。一旦成熟,就會反作用於民俗,使節日的習俗更豐富、更穩定,許多民間玩具已經成為特定節日的標誌。  當代節令玩具的變化最突出的是節令時限對玩具的約束作用大幅度減弱。傳統節令玩具正在轉化為不受節令制約的全時段的玩具。「楊柳青,放空鐘;楊柳死,踢毽子」的諺語已經毫無意義;原本只出現在中秋節的兔兒爺,現在隨時都可以見到、買到了。
  • 倡導國慶吃麵新民俗!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倡導國慶吃麵新民俗!北京的雜醬面陝西的biangbiang面成都的擔擔麵重慶的麻辣小面……《舌尖上的中國》裡的各種麵條吃麵條的吉祥寓意體現在食用的場合,給老人過生日吃麵,是祝願健康長壽;給嬰兒辦滿月吃麵,是祝福長命百歲,順利成長;辦事吃麵是圖事情辦的順利;節慶吃麵,是為了體現龍騰虎躍的生命活力……
  • 臺商情報│臺灣民俗文化節開幕 小吃飄香
    圖,中新社分享「比臉還大」的「轟炸大魷魚」、竄紅全臺的「龍捲風土豆」、媲美北京小吊梨的臺灣雪梨汁
  • 氣候變化電影丨《致命復活》北京首映
    7月31日,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聯合北京巨塢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中國首部應對氣候變化科幻電影《致命復活》在北京朝陽大悅城首映。這部電影講述了氣候惡劣變化及冰川融化,導致一種遠古細菌復甦,在人類之間傳播並迅速變異,人們在「末日危機」中尋找求生辦法。
  • 2020年邵陽綏寧苗族四月八姑娘節開幕 感受濃鬱民俗風情
    本屆姑娘節由中共邵陽市委宣傳部、邵陽市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指導,中共綏寧縣委、綏寧縣人民政府主辦,中共綏寧縣委宣傳部、綏寧縣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等承辦,活動為期三天,期間,綏寧縣各民族村寨舉辦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民俗風情活動:大園苗寨傾心推出攔門酒、舞草龍、巫儺絕技表演和祁劇演出;花園閣苗寨精心打造跳花樹儀式和「夢裡水鄉」篝火晚會;寨市古鎮(西河老街)舉行抬故事巡遊;
  • 日本傳統藝能登陸北京 上演真人版太鼓達人(圖)
    新華網北京3月15日電(記者謝豔)14日晚,由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策劃的日本東北民俗藝能、鬼太鼓座與音樂家訪華紀念巡演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拉開帷幕。    表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日本東北民俗藝能臼澤鹿舞,另一部分是日本鬼太鼓座表演者與音樂家們的合奏。其中,音樂家還用竹樂器演奏了《月亮代表我的心》,引起觀眾共鳴。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和日本3•11大地震一周年之際,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和藝術家們希望藉此傳達中日世代友好的信念,並向對日本震後復興伸出援助之手的中國人民表示感謝。
  • 春節民俗講座外國朋友聽得入迷
    當地時間1月20日上午,愛沙尼亞音樂和戲劇學院的一間教室內坐滿了師生,他們在聽完了北京聯合大學研究員張勃講授的「北京廟會和民俗文化」講座後興趣盎然,紛紛舉手提問,而張勃老師也有問必答。今年是 「歡樂春節」文化廟會在愛沙尼亞塔林市舉行的第11年,已經成為這座城市除聖誕節外最大的一次節目慶典。
  • 市民體質促進民俗趣味運動會走進三裡屯街道
    2020年北京市民體質促進民俗趣味運動會日前在三裡屯街道工三廣場舉行。本站比賽也是今年北京市民體質促進民俗趣味運動會的最後一站。 比賽項目既有像吹踩氣球、翻轉大牌、平衡前進、屈體移球、收腹擊地、手卷轆轤、袋鼠快跳等對人體肺活量、反應、協調、平衡、柔韌、力量有很好的鍛鍊效果的體質促進項目,也有類似推鐵環、扔沙包、呼啦圈、跳繩、踢毽等集趣味性、娛樂性、互動性為一體的民俗趣味項目。
  • 上刀山下火海下油鍋走釘板,「雷人」畲族民俗,背後有何淵源
    到了現在,畲族人民在我們黨和國家的帶領下,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幸福感也增加了,但傳統民俗絕技並沒有因此落下,像上刀山,下火海,下油鍋,走釘板,這些絕技現在也依然令我們敬佩。畲族的傳統民俗節日主要有農曆三月三歌會、四月的分龍節、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另外,每年農曆二月、七月、八月的十五日是畲族的祭拜祖先的日子。雖然有很多節日也其他各個民族的影響,但這些傳統的節日中也包含了畲族本民族的特色和對生活的嚮往。在這些節日中,也會表演他民族的絕技,或是慶祝,或是紀悼先人。
  • 北京交響樂團發布2021年度音樂會計劃 以馬勒的「復活」開啟全新...
    12月10日,北京交響樂團在中山公園音樂堂召開了「北京交響樂團2020-2021年度音樂會暨2021北京新年音樂會」發布會,北京交響樂團團長孟海東和藝術總監、首席常任指揮李飈出席,公布了2021年度的音樂計劃。
  • 住新疆特色民宿 體驗多彩民俗風情
    彩雲人家供圖 彩雲人家供圖 店名:惠遠特色民俗區「歌舞人家」 地址:霍城縣惠遠鎮伊犁將軍府東側央布拉克村民俗旅遊區核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