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大柵欄五鬥齋高蹺秧歌會終於有了新傳人——前天,7位二十來歲的姑娘小夥兒正式拜老會惟一真傳弟子、76歲高齡的張全增為師。又一項瀕臨失傳的民俗絕技從此有了傳承的希望。
作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發祥地,近年來,在文化部和北京市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宣武區一直在積極挖掘、整理、挽救民俗文化,特別是老天橋藝人留下的絕活兒。目前,已有多項民俗絕技被從瀕臨失傳的邊緣上搶救回來。
「五鬥齋高蹺秧歌」收徒弟
19日上午,76歲高齡的張全增老人把闊別十多年的高蹺又綁在了腿上。這位大柵欄五鬥齋高蹺秧歌惟一的真傳弟子,喜悅得連熱身活動都沒有多做,就在剛收的7位小徒弟面前,迫不及待地表演起「蠍子勾」、「抱月」等絕活兒來。
有著兩百多年歷史的大柵欄五鬥齋高蹺秧歌,在徹底中斷十多年後,終於有了新傳人。7位二十來歲的姑娘小夥兒拜師後練起了基本功,張全增老人手把手教著,紅潤的臉上一直洋溢著笑容。
聽老藝人介紹,曾受過皇封的五鬥齋高蹺秧歌會,原稱「萬壽無疆、隨意樂善、太平歌唱秧歌老會」,起於清乾隆年間,慈禧太后掌權時最為興盛。當年,老會為慈禧六十大壽祝賀表演時,慈禧對秧歌中「小頭行」的表演十分讚賞,特賜「太子冠」取代原本的「孩兒發」。五鬥齋高蹺秧歌從此名聲大振。
軍閥混戰時期,花會活動處於低潮,至民國二十幾年後逐漸興旺。解放後,該會會頭李貴金去了新疆,行前把道具行頭變賣一空,老會活動中止。此後,五鬥齋老會歷經過兩次恢復、又中斷的過程,至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在京城絕跡。
像五鬥齋秧歌這類的民俗技藝,一向以口傳心授這種脆弱的方式代代相傳。一旦沒有了傳人,它就會像斷線的風箏一樣,即刻消失。近些年,一項項民俗藝術消逝、瀕臨失傳的消息不斷傳來,挖掘、搶救的呼聲響成一片。
在文化部和北京市文化局的支持下,宣武區啟動了民族民間文化搶救工作。區文化委主任許立仁介紹,他們把這當成保護、弘揚宣南文化的重要內容,開展民俗項目普查,尋訪身懷絕技的老藝人及其傳人,錄音、錄像、整理文字資料,還和地區單位、街道一起物色喜歡民俗文化的年輕人,扶持起一支支民俗文化隊伍。
今年,街道幹部找到五鬥齋傳人後,立即和區文化部門商量,要幫助老會尋找新傳人。以弘揚民俗文化為主的學明藝術團聽說後,立即響應,團裡練武術、雜技的小演員紛紛報名。區文化館也積極支持,無償提供訓練場地。
收徒這天,張全增特意起了個大早,穿上壓了多年箱底的練功服,盤算著如何上好第一課。令老人十分高興的是,他的新徒弟個個身手靈活,才練了不到十分鐘,就能在高蹺上行走了。老人說:「照這樣,兩三個星期,他們就能掌握基本技能。」
按照約定,今後,張全增他們每周安排一次授課,小徒弟每天抓緊時間練習。區文化部門將視學習成效安排五鬥齋新傳人在宣南文化節、廠甸廟會上亮相,讓現代北京人看看這傳承下來的老技藝。
五鬥齋高蹺秧歌的復活只是北京近年搶救民間文化成果顯著的一個縮影。以五鬥齋高蹺秧歌為例,從今年年初宣武區文化委進行民俗項目普查,和大柵欄街道一起尋找五鬥齋老會傳人,到前天正式拜師學藝,短短不到四個月的時間,一項瀕臨失傳的民俗項目就有了發展下去的希望。與此同時,更多的老北京民俗絕活兒正從瀕臨失傳,甚至是已經失傳的窘境中擺脫出來,並以全新的面貌重煥生機。
「擲子隊」有了專用訓練場
清晨,宣武區牛街西裡文化廣場的一角,十幾名男子把狀如銅鎖般的擲子舞動得上下翻飛。十多斤重的鐵擲子,在他們手上被拋出好幾十轉,再穩穩地接住……這是牛街民族擲子隊在晨練。
擲子,又稱扔石鎖,是中國式摔跤中的一種基本功。據說,清朝成立「善撲營」,跤手們就開始練這種功夫了。清朝滅亡後,擲子流入民間。
解放初期,牛街地區還有一些人扔擲子,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參加過全國運動會表演;六十年代以後,由於受場地等條件限制,練的人就不多了。「文革」時期一度絕跡。八十年代初,牛街又出現了擲子,但只是個別人、零散著玩。2000年,有關部門找到擲子手李寬等人,成立了「牛街民族擲子隊」。
業餘玩耍的哥兒們大爺,成了一個隊裡的隊員,正規的訓練每天早晨堅持著,無論雨雪風霜。牛街擲子在群眾中叫響了,每年的地區體育節、開齋節,擲子表演都成了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
這些年,為了在城裡尋找鬆軟的黃土地練習,擲子手們費了多少心思,求了多少人。可往往好不容易找到一塊,沒多久又被人「攆走」了。
去年夏天,有關部門在剛剛建成的社區文化廣場中,專門為擲子隊建起了一塊兩百多平方米的訓練場。最為可喜的是,如今的牛街擲子隊裡有了一批年輕隊員。他們小的才十三四歲,大的不過十八歲,從前年冬天起練擲子,如今已是小有身手了。
「寶三」傳人辦起民俗藝術團
付文剛,老天橋「寶三」寶善林的第二代傳人,如今他有了個新頭銜——「付氏天橋寶三民俗文化藝術團團長」。
寶三,在老天橋可是響噹噹的人物,他的摔跤和中幡分別師從著名跤師宛八爺和藝人王小辮,聲震京城。據說,中國式摔跤也稱撂跤,清朝侍衛府成立「善撲營」時最為紅火。1922年後,一些名跤手開始在天橋撂地表演為生。而中幡,則是清末從皇宮裡傳出的,源於皇家儀仗隊中的「大執事」演練。寶三的這兩樣功夫傳給了弟子付順祿,也就是付文剛的父親。付文剛又從父親那裡得到傳授。
「文革」期間,中幡、撂跤在京城銷聲匿跡,直到1985年才在地壇廟會上首次亮相。可別小看了這次亮相,付文剛他們剛耍了幾個套路,就被蜂擁而至的觀眾圍了裡外十多層。震耳欲聾的掌聲和叫好聲,讓付文剛看到了人們對老北京絕活兒的喜愛。
「寶三傳人」的名聲叫響了!2002年,付文剛辦起了民俗文化藝術團,聚集起天橋雙簧、數來寶、硬氣功等一批老藝人的後人。近年來,付文剛的表演,成了京城各大廟會、國際旅遊節上的主打項目。「每次都是政府主動來請,為我們搭臺唱戲。」宣武區廠甸廟會自打2001年首次恢復起,年年都在黃金地點為他們搭起表演臺。
籌備民俗藝術團時,付文剛辦團體演出證時遇到了難題,按照規定,每位演員必須提供專業院校畢業證明。可民俗技藝傳人,哪裡上過專業院校?又哪有什麼畢業證明?付文剛一籌莫展。
區文化委領導得知後主動幫忙想辦法。他們派人為團裡每位演員先辦理了演出證,然後備齊所有材料,陪著一起跑市有關部門,終於促成民俗藝術團體的誕生。
洋學生投身「穆派戲法」
舊時京津一帶,提起中國戲法,「大天一」穆文慶是出了名的。如今,它的傳人已是第四代,僅有兩三位,39歲的田學明就是其中之一。
田學明聽師傅們講,中國戲法早在漢朝以前就有,是先人在勞動之餘玩耍時孕育出來的。漢時的《百戲圖》中,明確記載了戲法、雜技等民間技藝。民國以後,有了專門的戲法藝人,在老天橋表演出名的還有胡老道、常連安等人。
田學明是1992年經人介紹拜「穆派戲法」第三代傳人為師的。勤學苦練一年多後,他掌握了「仙人摘豆」、「羅圈蕩蕩」、「古彩戲法」等絕活兒。從那時起,田學明逐漸演火了穆派戲法。大江南北,祖國各地;法國、德國、義大利……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反覆謝幕、要求加演、排隊等候合影的火爆場面,經常出現。一些人還追到後臺,一再懇求想跟他學兩手。美國留學生大衛就是這樣拜田學明為師的,這個17歲的小夥子,一年多的時間幾乎天天追著田學明學戲法,還讓師傅給起了個中文名字,叫「白猴」。
2000年,田學明辦起了「學明藝術團」,目前每天在大觀園戲樓、鑫融劇場演出。2002年5月,作為「北京傳統技藝赴臺展演」的主力成員,藝術團5位演員走遍了臺南、臺中、臺北,場場演出爆滿。一位老先生騎摩託車追了他們100多公裡,眼含熱淚地說:「多少年,沒看到老北京的絕活兒了。」
「太獅老會」重振雄風
一個是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印鈔廠,一個是成立於清乾隆年間的白紙坊太獅老會。由於老會的嫡傳弟子在廠中工作,又由於有關部門的倡導、扶持,這種「機緣巧合」,使二者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這支有著264年歷史的老會沒有像其它一些姊妹民俗藝術那樣消失,幸運地傳承下來,還在改革開放後重振雄風,作為全國惟一一支代表隊參加首屆國際民間藝術展演,名揚四海。
這個印鈔廠就是位於宣武區白紙坊的北京印鈔廠,廠裡的舞獅隊如今成了宣南文化傳承的名牌隊伍。白紙坊太獅會成立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白紙坊太獅最為興盛,地區裡有二三百人練太獅。舊京各種民間鄉會上活躍著他們的身影。
三十年代以後,白紙坊太獅活動逐漸減少。解放後,印鈔廠依靠老工人、太獅會傳人劉德海等在廠裡恢復起舞獅,還多次參加北京市及全國調演。「文革」中,老會活動再度中斷。
改革開放後,印鈔廠又一次恢復起舞獅。舞獅隊繼承了老會兇猛粗獷、形神兼備的風格,在道具、技巧上又有所創新,很快就享譽海內外。「龍潭杯」全國花會大賽上,他們連續七年奪魁,成為所有花會中惟一的「七連冠」獲得者。全國工人運動會、國慶慶典活動、香港回歸晚會等一系列大型活動中,印鈔廠舞獅都成了最叫座的節目之一。
區裡也十分重視舞獅隊的發展,不斷為他們創造參加全市、全國乃至國際的展演和比賽機會。區文化館工作人員還用了近三年的時間,專門挖掘、整理出太獅老會的全套歷史資料及圖譜。其間,工作人員泡在老藝人家中,用文字記錄下老會發展的點滴;專門學習舞獅動作,領會後再一一用圖解標記下來。僅草圖,他們就先後畫過四五百幅。如今,《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北京卷》中已用文字和圖解詳細記下了白紙坊太獅會的歷史沿革、道具服飾造型和全套動作,人們再也不用擔心這種藝術形式會徹底失傳了。
「什不閒蓮花落」告別失傳險境
「什不閒蓮花落」是清末民國時期流行於京、津、冀等地的一種曲調。據記載,它是清末由「蓮花落」和「什不閒」這兩種藝術形式合流並演而成的。「蓮花落」最早為僧侶募化時所唱的宣傳佛教教義的警世歌曲,「什不閒」,是由鳳陽花鼓等曲藝發展而成,表演者要一邊用手腳不停地敲打鑼鼓鑔等十樣樂器、一邊還要不斷地唱詞。
「什不閒蓮花落」合流後,有單曲、對唱、彩唱等形式,內容多是寫景抒情和演述民間故事。歲月流轉,「什不閒蓮花落」專業藝人早已沒有了,能整段哼唱其曲調的人寥寥可數。
有關方面通過多種途徑已在宣武區找到了兩三位能唱出其曲調的人,如年輕的曲藝演員郭德剛,是還能整段哼唱「什不閒蓮花落」的人之一。由於從小學相聲,郭德剛有幸把這種曲調當作基本功練習,至今還能完整地唱出「王二姐思夫」、「十裡亭」、「丁香割肉」等小曲。目前區文化部門正積極準備錄音、整理,還打算面向社會招生成立曲藝培訓班,力爭把包括「什不閒蓮花落」在內的一些老曲藝傳承下去。
來源:北京晨報
責任編輯:李然
共1頁
相關文章
文化熱點
更多文化365
編輯推薦
文化博覽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