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環效應:我們總是會利用這種經驗去推測難以直接評估的事物

2020-12-22 澎湃新聞

光環效應:我們總是會利用這種經驗去推測難以直接評估的事物

羅森維(Phil Rosenzweig)

2020-05-02 09:40

【編者按】股市上漲,我們會分析出一堆上漲的理由;對於一家成功的公司,分析師們也會認為它的管理是優秀的、企業文化是有凝聚力的、戰略是有前瞻性的;而一旦業績急轉直下,當初前瞻性的戰略就會變成魯莽,有凝聚力的文化會被說成一言堂,不然,那些成功的故事,怎麼講得順口呢?我們總是希望對商業的成功有一些合理的、確定的解釋,進而提供一些明確的行為指示,迅速簡單,邏輯合理。成功是結果,卻常常被當成原因。它也往往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持久,大部分情況下,長盛不衰只是事後按結果選擇產生的假象。

那麼,是什麼讓我們對商業世界產生了錯誤的理解?導致我們誤解公司業績本質的種種認知花招是什麼?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教授羅森維通過多年的企業調研和教學指出,實際上,我們的商業思維落入了一系列認知陷阱,包括光環效應、因果聯繫、單一解釋、專注勝者、縝密研究、長盛不衰、絕對業績、本末倒置、組織物理學。在這些陷阱尤其是光環效應的作用下,大部分關於商業的理解都受各種假象左右,降低了我們清醒思考的能力,導致我們產生各種邏輯上的錯誤或者判斷的偏差,從而影響我們對戰略、領導、員工、文化等方面的看法,使我們看不見影響一個公司業績的真正因素。本文摘自該書解釋「光環效應
的章節,由澎湃新聞經中信出版集團授權發布。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針對上級對下屬的評估方式進行研究。在一次研究中,他讓軍官們根據一系列特徵評價手下的士兵,這些特徵包括智力、體格、領導能力、性格等。研究結果令他大吃一驚。部分士兵被評為「傑出軍人」,在各項能力上均得到極高評價;而其他士兵卻低於總體平均水平。似乎軍官認為一名英俊挺拔的士兵就應該身手不凡百發百中,鞋子鋥亮,多才多藝善吹口琴。桑代克將這種現象稱為光環效應(Halo Effect)。

光環效應有著不同類型。其中一種正如桑代克所觀察到的那樣,人們傾向於根據整體印象對某項特質做出評估。對於大部分人而言,要分別評價不同的特徵並不容易,將它們混為一談才是人之常情。光環效應有助於形成和保持和諧一致的心理印象,減少認知失調。舉個例子:2001年秋,在「9·11」襲擊發生後,小布希的總體支持率急劇上升。美國公眾一致支持他們的總統,這並不讓人意外。然而,贊成總統調控經濟的人數比例也從47%上升至60%。無論你是否認同小布希的經濟政策,都沒有理由相信他調控經濟的手段會在「9·11」發生後的幾周內突然改善。可是要將這些事件分開看待頗有難度:對總統本人的整體支持會對具體政策的態度產生積極影響。美國民眾給總統套上一個光環,從而在各方面對他都有良好印象。畢竟,對許多人來說,認為總統在國家安全方面多謀善斷,卻對經濟調控束手無策,這樣的想法令人有些難以接受。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截止到2005年10月,隨著伊拉克戰爭的公眾支持率下降,緊接著颶風卡特裡娜造成了嚴重破壞,小布希的總體支持率也從同年8月的 41%下降到37%。有趣的是,民意調查顯示,美國人在各項具體問題上也給總統打出了較低分數:經濟政策方面,與8月37%的數值相比,10月小布希總統的支持率只有32%;在伊拉克問題上,其支持率由38%下降到32%;而針對反恐活動,數據從54%變成了46%。各項單獨指標共同發生變化,意味著它們並不相互獨立,而是基於單一整體的評估,這就是光環。

類似的光環效應在許多場合都會發生。與我合作的一家公司的客服中心每天都會接到上千通電話。有時問題能快速得到解決,但通常客服需要確認情況後再去電回復。在公司隨後進行的客戶對客服中心的滿意度調查中,相較於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客戶,問題立刻得到解決的客戶更傾向於認為客服業務純熟。這並不讓人意外。 快速的答覆一定來自一位專業的客服,這種推測頗為合理。然而更為有趣的是,在問題得到快速解決的客戶中,58%的人回憶他們的來電立即或很快就被接通,只有4%的人記得他們在線上等待了許久。與之相比,在問題未被快速解決的客戶中,僅有36%的人回憶他們的來電立即或很快就被接通,而認為在線上等待很久的人的比例佔18%。事實上,這家公司採用的是自動應答系統,兩組人群的在線等待時間沒有任何差異。應該說,人們對客服的總體印象產生了強大的光環效應,從而影響人們對等待時間的認知。

不過,光環效應並不只是可減少認知失調。它還具有啟發意義,人們利用這種經驗去推測難以直接評估的事物。我們往往會掌握具有相關性、明確並且看上去客觀的信息,然後與其他更為模稜兩可的特點建立聯繫。例如,我們可能不清楚一款新產品的質量,但如果這是由一家口碑極佳的知名公司出品的,我們就會合理推斷這款產品應該同樣質量優異。品牌建設就是這樣:創造出一個個光環,使得消費者更容易對產品或者服務產生好印象。光環效應經常發揮作用的另一個場合就是工作面試。我們首先知道的關於求職者最相關、最明確的信息是什麼呢?大概是他們得到學位的院校、平均績點和獲得的榮譽。有了這些信息——相關、明確並且看似客觀,面試官對其他模糊的信息形成了他們的看法,例如求職者的舉止風格或者對問題的回答表現。擁有在優秀院校的傑出記錄?這位面試者看起來就會更聰明,做出的回答更機敏,成功的潛力也似乎更大。如果是出身於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學校,個人記錄上無甚亮點?這些人的回答聽上去都不夠出彩,外表也不那樣令人印象深刻。這正是多年前桑代克在研究軍官和他們的下屬士兵時所得出的結論。

再來看看公司的情況。我們通常所知的一家公司最相關切實的信息是什麼呢?當然是財務績效。這家公司是否贏利,銷售額是否增長,股價是否上漲。財務績效看起來準確客觀。人們常說,數據不會說謊——這也是為什麼安然、泰科(Tyco)和最近的幾件醜聞如此劇烈地動搖我們的信心。我們慣於相信財務績效數據。人們很自然地基於這些績效數據推斷其他模糊的信息。這解釋了我們是如何看待思科公司與ABB集團的。只要思科公司不斷壯大,持續贏利,股價再創紀錄,那些經理人、記者和教授就會這樣推斷,思科不僅擁有傾聽和回應客戶訴求的強大能力,更有團結的企業文化和卓越的商業戰略。而當市場泡沫破滅,觀察者們馬上扭轉口徑,得出相反的結論。這樣才能讓故事合情合理、連貫協調。ABB的情況正是如此:銷售額和利潤上升時,人們對它的組織結構、敢於冒險的企業文化和高層領導做出正面評價;業績不佳時,評價就變得負面。是記者們誇張了嗎?在某種程度上,是的。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人類有種天然的傾向,會根據我們認為可靠的線索進行判斷歸因。

人們用於判斷的數據不僅是財務數據。當時任職伊利諾伊大學,後來調任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巴利·斯託(Barry Staw)進行了一項實驗,將參與者們分組,要求他們根據一組財務數據估計公司未來的銷售額和每股收益。之後,他隨機挑選其中一些小組,稱讚其做得不錯,估算得十分準確,再告訴剩下的組他們表現不佳。事實上,「表現好」的組和「表現差」的組在財務估算上水平相當,唯一的區別就是斯託對他們的表現做出的評價。之後,他讓參加者們評價自己組在各個方面的表現。結果是什麼呢?那些被告知表現好的組員認為自己這組高度團結、溝通順暢、樂於接受變動,而且積極性極高;被告知表現差的組員則認為本組缺乏凝聚力、溝通不暢、積極性不高。斯託得出結論,人們會給那些他們相信表現好的組貼上一系列標籤,給他們認為表現不佳的組貼上另一套標籤。這就是實際運作中的光環效應。

當然,這些發現並不意味著在團隊表現中,團隊凝聚力和有效溝通一點也不重要。這隻說明,如果人們已經知道事情的結果,你就不能指望通過他們的評價來準確衡量凝聚力、溝通和積極性等因素。無論是局外的觀察者還是局內的參與者,一旦他們認為結果是好的,就傾向於找積極因素作為原因;一旦他們認為結果不好,就傾向於找消極因素進行解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決定良好溝通、團結一致和權責分明的因素很難進行客觀評價,所以人們就會用他們認為可靠的其他數據作為判斷依據。業績表現正是人們給團體組織貼標籤的一個依據。

《光環效應 : 商業認知思維的九大陷阱》,[美]羅森維著,李丹丹譯,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4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光環效應,心理學,商業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告訴我們這是光環效應現象
    人生比作一場遊戲的話,你抽到人物的美醜,用遊戲術語就是初始魅力值,會直接影響到你與人社交,而人是社會性動物,社交的高低直接會影響到你遊戲接任務的困難程度,繼而影響你升級。所以長得好看絕對可以將你的人生難度拉低好幾個檔次。總有人說顏值只是表面,更重要的是你的內在呀,是你的氣質,是你的努力。
  • 兒童膽小懦弱,充分利用光環效應,提高兒童自卑感,培養自信心
    許多父母在糾正孩子時,不可避免地會批評他們,儘管這是為了使他們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方向,但正確的方法並不總是正確的。前鄰居是一家三口,父母很健談,性格外向,但孩子們總是很少說話。一開始,我們常常能聽到晚上在鄰居家訓練孩子的聲音,雖然其他人也跟鄰居打過招呼,勸他們不要像對孩子那麼兇,但第一個會影響大家晚上的休息,第二個對孩子長得不好。鄰居們總是說是的,當他們回家的時候會發生什麼。那孩子一開始不喜歡說話,在父母日夜的責罵下,他的話越來越少,走路時頭越來越低。可見,父母對他的批評偏離了教育的初衷。
  • 越是厲害的人,越會利用「投射效應」
    因此我們只能孤獨的行走,儘管身體相互依傍卻並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的人也不能為別人所了解。」其實,了解一個人,並不容易。因為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甚至隱藏很深的一面。人心中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難以搬動。越是厲害的人,越會利用「投射效應」很多時候我們的感受和看法,很可能與事實偏離,但因為投射效應,我們被蒙在了鼓裡。但我們仍然能夠有意識地減少它對人際交往產生的消極影響,轉換思路,為我們所用。
  • 利用不好歸因效應,容易造成雙標傾向,寬於待己,嚴於待人很可怕
    什麼是歸因效應?當面對一件事情的發生,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思考和猜測事情發生的原因,這種現象就叫做歸因效應。探索原因、尋求解釋的過程就是歸因。在面對一件事的成功或者失敗上,人們事後回想,反思總結原因時,往往很難絕對全面、完全正確地歸納一件事的全部原因,會陷入自己的思想誤區。思想誤區自利性偏差自己往往傾向於一種錯誤極端的歸因模式,把事物成功的一面歸功於自己的內在品質,即內歸因,而把事物失敗的一面歸因於外界因素,即外歸因。
  • 我們總是愛被某個事物的特質、亮點蒙蔽
    回過神,覺得這種人真的太有魅力了,把物質虛榮拋開在雲霄之外了。而我,捫心自問,如果我非要聲張自我,我拿什麼去炫耀?一雙高仿的假鞋?我笑了,笑的我心裡真疼。我們總是被別人代表性特徵迷惑,我們所被吸引的往往不是整體性的真實結果。
  • 孩子優秀離不開家長的培養,巧用光環效應,孩子出類拔萃
    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光環效應。大多數的家長都是用光環效應的思維在看待自己的孩子,看不到孩子優點,只是看到了缺點,往往會讓孩子失去信心,甚至會覺得自己不適合學習,厭惡學習。光環效應的弊端有哪些?2、光環效應會帶來的弊端假如我們看到的全是對方的優點,那麼我們會想當然的認為這是一個很優秀的人,即使對方出現了一點小的失誤也是可以原諒的。可是,如果我們看到的是對方的缺點,那麼往往會認為對方一無是處,對於這個人而言,這種評價是不公平的。
  • 刻板效應——模式可以被利用,但不能通用
    刻板效應——模式可以被利用,但不能通用 人際交往中,不能以偏概全,對個體、群體進行過於簡單化的分類。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凡事不能墨守成規,要以變化的心態應對變化的情況。楊朱的弟弟叫楊布,他穿著件白色的衣服出門去了。遇到了大雨,楊布便脫下白衣,換了黑色的衣服回家。他家的狗沒認出來是楊布,就迎上前衝他叫。楊布十分生氣,正準備打狗。在這時,楊朱說:「你不要打狗,如果換做是你,你也會是像它這樣做的。假如剛才你的狗離開時是白色的而回來就變成了黑色的,你怎能不以此而感到奇怪呢?」楊布想了想,覺得也有道理,就不說什麼了。
  • 「暈輪效應」會影響面試結果嗎?面試官發生暈輪效應的三種表現
    所謂「暈輪效應」,就是太陽的光輝在雲霧的作用下擴大,形成光環作用。常表現在一個人在看待其他人或事物時,對人和事物的第一印象決定了他的總體看法,而看不準對方的真實品質,形成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效應。那麼在求職面試時,面試官會發生暈輪效應嗎?當然會。在面試過程中,因面試官的個人經驗和水平參差不齊,對求職者的表現無法做到絕對客觀的評判,很大概率上會發生暈輪效應,從而影響對求職者的最終評價。
  • 教招備考-解析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非常有趣,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同時也是我們教師類考試的考點之一。下面老師就為大家梳理並解析一些咱們考試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一、理論解析(一)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是指人與人交往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尤為重要。我們在面試時會精心打扮自己,以給對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這就符合首因效應的原理。
  • 為什麼會出現神奇的「曼德拉效應」?
    科學改變生活,也對一些未知的事物做出了正確的解釋,進而科學也成為了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然而,世間依舊存在許多未解之謎,有的甚至連科學都無法解釋,尤其是關於人類科學所能探知之外的事物,多維空間和人類記憶的先河,都是很難用科學來解釋的,這就要關乎到一種很奇妙的定律「曼德拉效應」。曼德拉效應,是一種對人類記憶進行了篡改的奇怪記憶效應。
  • 疊加態、光速極限和量子隧穿效應都已經被證實,我們卻難以接受
    科學家的偉大在於他們能用理論指導實踐,沒有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我們對能量的認識和運用可能還處於一種模糊的階段。用科學理論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這應該是科學家的使命,而發現並掌握各種超前的理論,則是科學家們的夢想了,因為只有佼佼者才能做到,是實力和天資的證明。在眾多超前的科學理論中,有3個已經被證明是正確的,但其中包含的意義卻讓我們難以接受。
  • 教招常見心理學效應匯總
    心理學效應是社會生活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在我們的教師招聘考試中,也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今天我們就一起把常見的心理學效應匯總一下。
  • 有一個滾雪球效應,這五位古人善於利用這種效應,取得不一般成就
    在社會學理論中,有一個著名的「滾雪球」效應,它闡釋了生活中的有趣規律,也為我們的成功指引了方向。古人就曾利用過滾雪球效應,取得非凡的成就。至於滾雪球效應究竟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利用滾雪球效應?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 達克效應: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很可怕,而你我都有過!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達克效應。(文章最後有我個人對文章重點的總結,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面看總結。)聊達克效應之前,我們先來說說了解一下認知偏差。認知偏差是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者外部環境時,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主要由於人們以根據主觀感受而非客觀資訊建立起主觀以為的社會現實所致。
  • 欲望與靈魂救贖:我們是我們所擁有事物的奴隸
    當局者迷,我們總是容易囿於各自腳下的那一片方圓,而這種眼光,則會像希臘神話中伊卡洛斯的翅膀,帶你飛越迷宮。而「無畏前行」,對我個人來說,則是不斷放棄當下「還不錯」的人生。我的青年時代,稱得上是小有名氣,大四一畢業就就進入省電視臺做主播,那在當時是遼瀋最火爆的新聞節目之一。
  • 我們的記憶去哪了?闢謠曼德拉效應
    ,並非巧合,於是他把這種集體性的記憶與現實不符的現象稱為曼德拉效應。我們的眼耳鼻很靈敏,但是依然會出錯,不僅如此,我們的大腦也會經常出錯,出現偷懶和記憶丟失現象。而系統一在儲存信息時,會將一些不重要或者不常見的內容壓入底層,導致我們在查找記憶的時候會出現短路的現象,好比你在看到一個東西的時候,你對這個東西無比眼熟,卻怎麼也想不出你在哪裡見過,再比如,大家聚在一起,正在進行商業互捧的時候,你會覺得這畫面好像在哪裡見過,但再仔細想的時候,又怎麼都想不起來了。
  • 釣魚真的有新手光環?教條主義是累贅,經驗有時候會「蒙蔽」你!
    這和我們小時候把頭髮梳成大人的樣子心態差不多,等到釣了幾年才發現事實上裝備再好也體現不了釣技(可以讓你輕鬆一點),餌料越多越不知道怎麼開,經驗有時候你說不出來,但是到了釣點你就能知道怎麼做,抓口你寫不出文字,但是那個漂相你就知道應該有魚。我們人類成功的原因可能大部分要歸功於經驗主義(人類簡史),有用的經驗能迅速傳播和發展。
  • 職場我總是感到痛苦或疲憊不堪,不用急,請看懂「紫格尼克效應」
    我們不去評論小許選擇,但對於小許如此堅定的想法,其實就是心理學上的一種效應-「紫格尼克效應」。一.第二天老闆詢問我時,我才想起這件事,於是馬上準備訂票,可所有高鐵都已顯示無票,無奈,只能先去參會再說,最終也無法買到返程票,只能讓公司派車接我們回去。正如歌德所說:「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度,而要達到十全十美的這種願望,則是人類的尺度」。
  • 萊斯託夫效應:讓你脫穎而出
    為什麼會出現萊斯託夫效應 這其實和人們的記憶特點有關,人們對許多事物的記憶都是無意識記憶。無意識記憶是沒有自覺識記目的,不需任何識記方法,也不需作出意志努力的識記。無意識記憶帶有明顯的偶然性。
  • 心理學的6個經典實用心理效應,讓你的生活事半功倍
    我們一旦對某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在看待他的其他品質時也會傾向於帶上相似的態度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亮形式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它品質或特點所以也形象的稱之為光環效應追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你因為一個歌手寫詞寫的很好而喜歡上他久而久之就很可能會喜歡上其他的特點比如你漸漸的會覺得他是世界上聲音最動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