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閒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鳥鳴澗》是王維的《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組詩之一,作於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間詩人遊歷江南之時,是王維為友人皇甫嶽所居的雲溪別墅所寫。五首詩每一首寫一處風景,接近於風景寫生。《鳥鳴澗》側重於表現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
在詩中,讀者能清晰地感受到唯心主義思想與唯物主義思想錯落起伏、互為表裡,使這首詩在靜謐悠遠的氛圍下隱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
第一句「人閒桂花落」,就點出了兩個意象「人閒」和「桂花落」。在唯物主義思想裡,不管有沒有人桂花都會應時而開隨風自落,只跟大地四時相關,與人無關。而詩人把「人閒」放在「桂花落」之前,只為說明一件事,只有人的心閒了靜了,才能看見桂花悄悄落下的樣子,甚至於是聽見了桂花落下的聲音,聞到了桂花落下時留下的香氣。那麼,當一個人感受不到桂花落下的美好時,桂花到底落下了沒有?
「夜靜春山空」也由兩個互相照應的意像組成:因為夜的靜謐,春天的山一片虛空;因為春山的空寂,更顯夜晚的幽靜。王維喜歡用「空」字,「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都是王維的名句。瑜伽經中有雲「所言空者,無常,無恆,無不變易真實法故」、「空者,謂離一切煩惱等故」。用「空」字來形容植物茂密百獸聚集的山,正說明詩人心靈的空澄明靜、了無煩惱。那麼,春天的夜晚,萬物復甦草長鶯飛的山林,真的那麼空寂嗎?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與上兩句不同,這兩句寫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明月照進山林,月光驚動了樹上歇息的鳥兒。鳥兒們從樹上飛了下來,卻並不飛遠,而是不時的在林中小溪邊歌鳴。「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裡的鳥可能也鳴叫了,但是被僧人的敲門聲遮住了,詩人聽不見,讀者也不能感受夜之靜美。「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與本詩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本詩因一個「驚」字而更勝一籌:月亮撒下的皎皎清輝都能驚到的鳥兒,是生活在一個多麼安靜的空間中啊。受驚的鳥兒卻不飛走,還在春澗中休憩歌鳴,這又是為什麼呢?
王維的母親篤信佛教,王維的名「維」和字「摩詰」就取自於佛教著名居士「維摩詰」,形容潔淨、沒有汙染而著稱的人。王維一生信佛修禪,晚年更是在南山結廬而居,專心修禪。他的很多詩中都蘊含佛理,一片禪心,被稱為「詩佛」。這首《鳥鳴澗》表面上看好似一副寫實的風景畫,細細讀來又給人一種此心安處的舒適感。這種舒適感一方面來自於盛唐時期物阜民豐的厚實底氣,更來自於詩人剔透禪心的敏銳觀察。
《鳥鳴澗》詩面據實寫景,完全唯物;詩理境隨心轉,一片唯心。誰說不是唐詩中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融合的佳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