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唐詩中經常出現古寺鐘聲?淺談唐詩與宗教寺廟文化的不解之緣

2020-12-22 關山硯

唐朝是中國古詩發展的鼎盛時期,俗話說唐詩宋詞元雜曲,足以證明唐詩在中國古詩詞中的地位。

唐詩往往簡短意賅,耐人尋味,廖廖幾句就可以將各種意境囊括其中。稍稍讀完幾首唐詩你就會發現,寺廟、鐘聲、僧侶,經常出現在唐詩中,構成了一種獨特的詩詞意境。為什麼唐詩中的寺廟文化如此盛行?唐朝宗教的發展到底對唐詩有何影響?

一、唐朝宗教文化盛行的原因

1、政治原因:唐朝君主實行仰佛、尚佛政策,大力推崇佛教

隋朝後期君主荒廢國政,百姓生活在水火之中,民聲怨憤呈現鼎沸之態。因此,新生的唐朝吸取前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自建立以來,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除了大力發展生產外,還大力提倡佛教,加強思想統治。佛法中推崇尊卑有序,一切皆空等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世俗化了一部分理念和觀念,得到了統治者和民眾的接受,讓百姓不再胡思亂想。

據歷史記載,在唐朝除了唐武宗之外,其他皇帝都尊崇佛教。唐宣宗就是一個崇尚佛教的君主,他的《題涇縣水西寺》中就說到:「大殿連雲接爽溪,鐘聲遠與鼓聲齊。長安若問江南事,說到風光在水西」。

有了唐朝君主的大力推崇,佛教在唐朝如此盛行也就不足為奇了。

2、文化原因:玄奘出使西域、帶回了大量佛法佛經,進一步推動了唐朝佛教文化的發展

貞觀627年,唐朝玄奘出使西域,一路往西到了天竺等地。這一路玄奘親身遊歷110多個國家的地貌、風俗,最終帶回了大量的佛教典籍和佛經佛法,對唐朝佛教文化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除了玄奘之外,唐朝朝廷內部還廣招僧侶進行翻譯、譯經事業。《宋高僧傳》中提到唐朝的譯場制度,翻譯的職位多達11種:譯主、參譯、刊定、梵唄、證義、證文、綴文、潤文、度語、筆受、監護大使。

3、經濟原因:唐朝經濟繁榮,修建了大量佛寺、佛教建築和壁畫

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百姓在安居樂業的同時,對於精神境界有了更高的追求。同時,朝廷也不惜花費大量財力,廣建佛寺,遍布深山僻嶺和大小城鎮。與此同時,最能反映唐朝宗教壁畫的佛教壁畫,也廣泛興起。

描寫佛教壁畫的詩詞有很多,其中柳公權在《題朱審寺壁山水畫》中寫道:「朱審偏能視夕嵐,洞邊深墨寫秋潭。與君一顧西牆畫,從此看山不向南。」朱審是唐代有名的山水畫家,柳公權在看完朱審的寺壁山水畫之後,都不願意向南去欣賞自然的山水景色了。除此之外,描繪佛教壁畫的詩詞還有《題禮上人壁畫山水》、《瑩禪師房觀山海圖》等等。

二、唐朝文人與寺廟的不解之緣

1、文人喜愛遊歷山水,寺廟又藏於深山之中,山水與禪寺構成最好的創作源泉

唐代詩人繼承了六朝以來,借山水之景來抒發情感的傳統,因此特別注重自然景觀在詩詞中的意境。而唐朝的佛寺往往將地址選在山水形勝之地,構成了宗教和景觀、人文和自然的完美結合。正如「天下名山僧佔多」,這種人文和自然的結合,產生的效果相得益彰。大自然的名山名水因為佛寺的加入,顯得更有文化底蘊。而佛寺在山水風景的加持下,更加靈動自然。

兩者的完美結合,也給唐朝文人增添了更多的創作靈感,這在很多詩詞中都有體現。《題破山寺後禪院》中寫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這是常建描寫梵境最出色的一篇詩,被稱作遊覽名山古寺,探幽境的最佳之作。

深山古寺的意境不僅很多詩人喜歡,連畫家也很青睞。據傳北宋時期,某畫院以「深山藏古寺」為題目,要求做一幅畫。可是參賽作品無疑都是顯露寺廟某一個角、或者露出寺廟一隅,大同小異。直到眾人看見另一幅畫,所有人立即舉薦為第一名,畫中只看見層層深山,小溪環繞,卻不見任何佛寺古廟,只有兩名僧人在溪邊挑水。為何這深山裡有僧人,因為深山裡藏了一座古寺啊!至此,意境油然而生!

2、詩人出世的思想,與佛經中超然脫俗概念不謀而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六祖的一首小詩闡明了佛教空幻、超脫世俗的理念。佛家的主要思想在於世間的一切都是虛空的,執著的追求只會給自己帶來無限的痛苦。因此佛經的主旨也是幻影、假象,空的思想。人要獲得快樂,就要思想超脫、自在隨性。

唐朝政治清明,但仕途不順的也大有人在。「初唐四傑」的王勃自幼聰穎好學,可是仕途卻一直不順利。王勃曾在《釋迦賦》中說道:「我今回向菩提,一心歸命圓寂」。在幽靜的山林梵宇中,王勃更喜歡遊歷佛寺,全身沉浸在禪林山水之中,忘卻仕途的不順,拋開塵世的煩擾,讓心靈尋得一片淨土。

三、宗教寺廟文化對唐詩的影響

1、浪漫飄逸的詩詞創作

唐代很多詩人都受到佛教的影響,李白就是其中的一位。李白號稱「詩仙」,他的詩詞瀟灑飄逸,極具浪漫主義情懷。

在他的詩中,他可以跟月亮共飲一壺酒:「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也可以站在高山寺廟,與天上的人談話:《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些事情換做常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可是李白卻可以發揮思緒,敢想敢寫。這一點很明顯是受到佛教「空幻」思想的影響,萬物皆空,只有放棄身外之物,才可以獲得精神上的超凡脫俗。

同樣受到佛教影響的,還有早期不信佛,後來篤信佛教的白居易。他在《在家出家》中寫到:「衣食支分婚嫁畢,從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似投林鳥,朝飯心同乞食僧」。這首詩描繪的是參禪者參禪時的心境。《遠師》中也寫到:「東宮白庶子,南寺遠禪師。何處遙相見,心無一事時。」

2、以禪論詩的藝術境界

禪宗的出現,讓「說禪作詩」、「以禪喻詩」等風氣逐漸興起,唐朝的詩詞形成了一種融入自然、融入佛理為一體的境界,空靈、飄逸、幽然、朦朧成為了顯著的特點。

杜甫曾在《飲中八仙歌》中寫到:「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受到佛教的影響,道教禪意也一併興起,劉長卿在《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中寫過:「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作者特意去深山尋找隱者,隱者沒有尋到,卻也領悟到了別的「禪意」,頓時感覺精妙無比。

3、極具佛性的唐朝詩詞

李頎的一首「始覺浮生無住著,頓令心地欲皈依」,道出了佛門之地的確是一個清淨的好去處。

除此之外,對佛學造詣很高的王維,不僅是一位在朝為官的臣子,更是一位學佛的居士,筆下更是寫出了《鳥鳴澗》、《辛夷塢》、《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終南別業》、《過香積寺》五首極具禪意的詩詞,透過這五首詩,可以看到他參禪悟道、佛系人生的態度。

總結:

一種文化的興起是與時代背景分不開的,唐朝之所以詩詞創作發達,留下了很多流傳千古的名作,不僅僅因為唐朝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更是因為唐朝統治者實行宗教自由政策,各種文化百花齊放,互相包容,開拓了人民的眼界,促使當下思想空前活躍。這些現象對唐朝的詩詞人而言,不論在韻律、內容、還是題材上,都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略論佛教與唐詩》

2、《唐詩三百首》

3、《唐詩中的佛教文化》

相關焦點

  • 日語中唐詩楓橋夜泊
    大家都知道,中國五千年燦爛文化對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東亞各國形成了深遠的影響,即使在現當代我們仍然能夠從各國的文化體系中看到。其中首推日本,比較全方位的繼承和發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在李唐盛世,日本通過遣唐使的方式從各方面系統學習了中國的政治制度,建築設計,民生政策以及文化活動等。
  • 《楓橋夜泊》:日本人最愛的唐詩,被列入小學課本,人人都會背
    而在這座古老的寺廟,每年都會迎來一大群來自日本的客人。而這些日本客人之所以會拜訪這裡,都是源於一首唐詩。盛唐時期,偉大的詩人燦若繁星。開元年間,大唐國力強盛,萬國來朝,而詩歌這個題材,也在這時到達了頂峰。在李白、杜甫、王維、王昌齡這些偉大的名字裡,張繼或許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個。
  • 唐詩寫「靜」到極致的詩歌,和王維同時代,但比詩佛的詩還要入心
    今天我們所談到的其中一個詩人,來到江蘇常熟的破山寺,寫下了一首唐詩。雖然並沒有王維的詩歌有那麼高的傳唱度,但是其中所表達的意蘊和王維的詩作異曲同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首唐詩就是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常建和王維是同一個時代的人,而且年齡相差不大。從名氣上來說,常建和王維可謂是天壤之別。但是這一首唐詩,卻硬生生寫出了詩佛的風採,奠定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 楊玲玲分享建設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天台經驗
    這條線路被今人稱為「浙東唐詩之路」。「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是天台山。」楊玲玲引以為豪。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維等312位詩人慕名而來、著詩禮讚,留下1362篇詩作。到天台山的詩人、寫天台山的詩篇,佔了「浙東唐詩之路」詩人、詩篇總數的75%、80%。《唐才子傳》中的278位才子,有110位到過天台山,成就了「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詩」的千古佳話。
  • 日本人最喜歡的一首唐詩,被列入小學課本,網友:壯哉我大唐!
    唐詩的空前繁榮,自然源於唐朝的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在當時的世界上唐朝是最先進、文明的國家,尤其是文化的繁榮鼎盛,更是對周邊國家產生了重要影響。譬如像一衣帶水的日本就對大唐是魂牽夢縈的崇拜,期間曾多次派遣唐使來華學習交流。通過對中國先進的文化藝術了解,日本社會對於唐詩的追捧也很瘋狂。在這其中就有一首唐詩成為日本人最喜歡的,年年被列入小學課本必背詩集!
  • 範周|浙東唐詩之路文旅產業發展思考
    其文化資源主要分為五個方面:山水文化、宗教文化、南宋文化、手工藝文化和越劇文化,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保護、傳承、開發好這些文化資源和歷史遺蹟,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中之重。 二是建立差異化的發展機制,「同」中求「異」。每一個地方的發展特色一定帶有其特殊性,典型環境、典型人物中所謂的「這一個」用在文旅上再合適不過。天台宗的特色宗教和在地文化是真正獨一無二的資源,如何在大眾心中建立獨特的認知,值得我們思考。 三是豐富文化旅遊的形式。
  • 唐詩五萬首,日本人為何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
    清代學者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記》中說:「凡日本文墨之士鹹造廬來見,見則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 據說但凡有一點文化品位的日本人家裡都會有一張《楓橋夜泊》的石碑拓片。唐詩五萬首,為什麼日本人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從民族文化上看,源於日本人的寒山文化與寒山寺情結。
  • 淺談唐詩中的諸葛亮形象
    關於三國文化在唐詩中的影響及特點,我在前面文章中已經有過詳細的介紹,在本文不再贅述,筆者僅根據相關文獻記載,對唐代三國詩中諸葛亮的形象做一個概述。縱觀唐代三國詩中涉及到的人物,諸葛亮出現的次數最多。在兩千多首三國詩中,吟誦諸葛亮的詩作有一百多首,而在一百七十餘首主題詩中,描述諸葛亮的詩作就佔到四十首之多。
  • 六神磊磊,唐詩界的段子手
    羅振宇說「說唐詩是通向中國文化的一扇門,直到遇到六神磊磊,這個把門人逆轉了這扇門的方向。從此,唐詩不但通向遠古,還通向當下。在這本書裡,你對詩人不再是仰望,而是相逢」。這樣的評價還足以說明,唐詩與我們之間不再是千山萬水的遙遠,而是一道矮矮的牆,而我們就是那個翻牆的人。
  • 葛家兵 ‖ 一卷唐詩慰風塵
    一卷唐詩慰風塵安慶懷寧 作者丨葛家兵世間風雅之事,是落雨聽禪,是撫琴潑墨,是一抹書香醉流年。淺夏茵茵,芙蕤葳蕤,每日閒寄家中,心懷茶香邈遠,執筆墨色生香。此際,一盞清茗,一卷唐詩,一紙清歡,足以慰聊世間所有的風塵。
  • 唐詩中唯美的寶寶名字 古風韻味十足
    唐詩,是唐代詩人文化智慧的合集。從唐詩中你可以感受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壯闊,也有「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溫柔細膩,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大唐盛世的文化風情。所以接下來就為大家帶來了唐詩中唯美的寶寶名字 古風韻味十足,希望的大家喜歡。
  • 唐詩中的經典名句,帶你縱覽唐詩極簡史
    唐詩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其中很多句子令人拍案拍案叫絕,流傳千古,讀來意味無窮。一首一首的唐詩,一個又一個詩人,連起來就是一部唐朝詩詞極簡史,今天我們就一起讀唐詩,一起來體會那份穿越千年的浪漫。《送靈澈上人》劉長卿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終南望殘雪》祖詠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 唐詩宋詞裡的喜怒哀樂
    唐詩宋詞本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值得我們一再學習。說實話,我很喜歡詩詞,只恨自己不會做。諺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看來我是太懶了,若肯下功夫苦讀怕不會吟?《唐之韻》講唐詩,也講作者,比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李商隱、白居易、孟浩然等等。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空前繁榮的王朝,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達到巔峰狀態。
  • 文旅局長帶你「走浙東唐詩之路,享詩詞文化盛宴」
    時值江南煙雨的穀雨節氣,又逢「4.19」新昌防空警報日和開學前夕,高局長從新昌文化地標——鼓山公園開始講解,從縣城的歷史和文脈說起,一路結合小石佛、桃源劉阮廟迎仙橋、班竹司馬悔橋等地的文化內涵,一路詩詞名句脫口而出,傳說故事娓娓道來,給大家上了生動的開學第一課。
  • 唐詩來過(行天下)
    踏上謝公古道,一張黛綠色的浙東唐詩之路地圖立在道旁,曾被歷史短暫懸置的巨大空間,此刻清晰地、具象地鋪陳在我們腳下。司馬悔橋下的楓葉尚未紅透,被陽光照到的一小部分,通透明亮,在黛綠色的山林背景中凸顯出秋色令人驚豔的部分。腳下,一些細碎的陽光正落在謝公古道石頭路毛茸茸的青苔上,鑽石般的光芒,被一個個腳印覆蓋,又一一閃現。
  • 唐詩清源之唐詩的思想淵源
    任俠的風氣到唐代出現了高潮。追究它的原因:一是唐承隋後建立起大一統封建王朝,北方少數民族遊牧而尚武的習氣,被吸納到唐代社會生活中來,構成唐代文化的一個因子,給遊俠傳統增添了新的血液。二是唐代商品經濟興盛,都市繁榮,這正是擎生遊俠活動的溫床,為唐人任俠提供了現實的根據。
  • 別只看唐詩宋詞,元曲,也是被忽略的經典
    唐詩宋詞元曲 導讀: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是每個時代留下的文化瑰寶,唐詩宋詞已不必說,那都是我們語文教材裡邊的常客。即使是明清小說,也幾乎耳熟能詳,四大名著,封神演義,聊齋志異等等。那麼為什么元曲幾乎已經淡出我們的視野了呢,那麼現如今她的傳承又在何處呢? 百度百科:元曲又稱夾心,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
  • 中華版《全唐詩》《全宋詞》,五萬首唐詩、兩萬首宋詞一覽無餘
    它繼承了此前各種唐詩彙輯本的成果,並在此基礎上,搜羅了唐五代三百多年間成集的或斷句零章的詩歌,是古人所編詩歌總集中篇幅最大、影響最廣的一種,對於研究我國唐代的歷史、文化和文學,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全宋詞》系當代著名詞學家唐圭璋先生(1901—1990)所編。宋人詞集的編纂從南宋就開始了,《全宋詞》編纂主要依據的就是單行詞集、匯刻詞集及宋元人的宋詞選本。
  • 他別有所圖,唐詩三百首為何選這首詩
    年紀輕輕,孟浩然為何要離群索居,隱居山野?他是不慕名利,淡泊無求,還是別有所圖?這首詩為何入選「唐詩三百首」,這首詩有何高妙之處?鹿門山附近的寺廟傳來鐘聲,白晝也慢慢變得昏暗不明。寺廟鐘聲,既有報時之意,也有喚醒眾生之意。杜甫曾有詩說「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這種報時的鐘聲,在孟浩然聽來,好像敲擊在他心上,喚醒他歸隱的志向。然後,是一個長鏡頭。山寺外的渡頭,一片喧譁爭渡之聲。漁梁,即攔截水流 以捕魚的水壩。
  • 舌尖上的唐詩之路擴容
    11月25日,在新昌縣浙東天姥唐詩宴示範店賽前培訓班上,聚福園餐館負責人羅偉向中國註冊烹飪大師、浙江健康膳食公益促進會常務副會長王豐提問。「如果是同種原料是可以的,其他品種則可以作為創新菜嘗試。」王豐回答道。為進一步提升「百縣千碗」品牌影響力,推進「浙東天姥唐詩宴」品牌建設,經過近一個月的初選評比,16家浙東天姥唐詩宴體驗店名單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