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國古詩發展的鼎盛時期,俗話說唐詩宋詞元雜曲,足以證明唐詩在中國古詩詞中的地位。
唐詩往往簡短意賅,耐人尋味,廖廖幾句就可以將各種意境囊括其中。稍稍讀完幾首唐詩你就會發現,寺廟、鐘聲、僧侶,經常出現在唐詩中,構成了一種獨特的詩詞意境。為什麼唐詩中的寺廟文化如此盛行?唐朝宗教的發展到底對唐詩有何影響?
一、唐朝宗教文化盛行的原因
1、政治原因:唐朝君主實行仰佛、尚佛政策,大力推崇佛教
隋朝後期君主荒廢國政,百姓生活在水火之中,民聲怨憤呈現鼎沸之態。因此,新生的唐朝吸取前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自建立以來,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除了大力發展生產外,還大力提倡佛教,加強思想統治。佛法中推崇尊卑有序,一切皆空等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世俗化了一部分理念和觀念,得到了統治者和民眾的接受,讓百姓不再胡思亂想。
據歷史記載,在唐朝除了唐武宗之外,其他皇帝都尊崇佛教。唐宣宗就是一個崇尚佛教的君主,他的《題涇縣水西寺》中就說到:「大殿連雲接爽溪,鐘聲遠與鼓聲齊。長安若問江南事,說到風光在水西」。
有了唐朝君主的大力推崇,佛教在唐朝如此盛行也就不足為奇了。
2、文化原因:玄奘出使西域、帶回了大量佛法佛經,進一步推動了唐朝佛教文化的發展
貞觀627年,唐朝玄奘出使西域,一路往西到了天竺等地。這一路玄奘親身遊歷110多個國家的地貌、風俗,最終帶回了大量的佛教典籍和佛經佛法,對唐朝佛教文化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除了玄奘之外,唐朝朝廷內部還廣招僧侶進行翻譯、譯經事業。《宋高僧傳》中提到唐朝的譯場制度,翻譯的職位多達11種:譯主、參譯、刊定、梵唄、證義、證文、綴文、潤文、度語、筆受、監護大使。
3、經濟原因:唐朝經濟繁榮,修建了大量佛寺、佛教建築和壁畫
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百姓在安居樂業的同時,對於精神境界有了更高的追求。同時,朝廷也不惜花費大量財力,廣建佛寺,遍布深山僻嶺和大小城鎮。與此同時,最能反映唐朝宗教壁畫的佛教壁畫,也廣泛興起。
描寫佛教壁畫的詩詞有很多,其中柳公權在《題朱審寺壁山水畫》中寫道:「朱審偏能視夕嵐,洞邊深墨寫秋潭。與君一顧西牆畫,從此看山不向南。」朱審是唐代有名的山水畫家,柳公權在看完朱審的寺壁山水畫之後,都不願意向南去欣賞自然的山水景色了。除此之外,描繪佛教壁畫的詩詞還有《題禮上人壁畫山水》、《瑩禪師房觀山海圖》等等。
二、唐朝文人與寺廟的不解之緣
1、文人喜愛遊歷山水,寺廟又藏於深山之中,山水與禪寺構成最好的創作源泉
唐代詩人繼承了六朝以來,借山水之景來抒發情感的傳統,因此特別注重自然景觀在詩詞中的意境。而唐朝的佛寺往往將地址選在山水形勝之地,構成了宗教和景觀、人文和自然的完美結合。正如「天下名山僧佔多」,這種人文和自然的結合,產生的效果相得益彰。大自然的名山名水因為佛寺的加入,顯得更有文化底蘊。而佛寺在山水風景的加持下,更加靈動自然。
兩者的完美結合,也給唐朝文人增添了更多的創作靈感,這在很多詩詞中都有體現。《題破山寺後禪院》中寫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這是常建描寫梵境最出色的一篇詩,被稱作遊覽名山古寺,探幽境的最佳之作。
深山古寺的意境不僅很多詩人喜歡,連畫家也很青睞。據傳北宋時期,某畫院以「深山藏古寺」為題目,要求做一幅畫。可是參賽作品無疑都是顯露寺廟某一個角、或者露出寺廟一隅,大同小異。直到眾人看見另一幅畫,所有人立即舉薦為第一名,畫中只看見層層深山,小溪環繞,卻不見任何佛寺古廟,只有兩名僧人在溪邊挑水。為何這深山裡有僧人,因為深山裡藏了一座古寺啊!至此,意境油然而生!
2、詩人出世的思想,與佛經中超然脫俗概念不謀而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六祖的一首小詩闡明了佛教空幻、超脫世俗的理念。佛家的主要思想在於世間的一切都是虛空的,執著的追求只會給自己帶來無限的痛苦。因此佛經的主旨也是幻影、假象,空的思想。人要獲得快樂,就要思想超脫、自在隨性。
唐朝政治清明,但仕途不順的也大有人在。「初唐四傑」的王勃自幼聰穎好學,可是仕途卻一直不順利。王勃曾在《釋迦賦》中說道:「我今回向菩提,一心歸命圓寂」。在幽靜的山林梵宇中,王勃更喜歡遊歷佛寺,全身沉浸在禪林山水之中,忘卻仕途的不順,拋開塵世的煩擾,讓心靈尋得一片淨土。
三、宗教寺廟文化對唐詩的影響
1、浪漫飄逸的詩詞創作
唐代很多詩人都受到佛教的影響,李白就是其中的一位。李白號稱「詩仙」,他的詩詞瀟灑飄逸,極具浪漫主義情懷。
在他的詩中,他可以跟月亮共飲一壺酒:「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也可以站在高山寺廟,與天上的人談話:《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些事情換做常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可是李白卻可以發揮思緒,敢想敢寫。這一點很明顯是受到佛教「空幻」思想的影響,萬物皆空,只有放棄身外之物,才可以獲得精神上的超凡脫俗。
同樣受到佛教影響的,還有早期不信佛,後來篤信佛教的白居易。他在《在家出家》中寫到:「衣食支分婚嫁畢,從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似投林鳥,朝飯心同乞食僧」。這首詩描繪的是參禪者參禪時的心境。《遠師》中也寫到:「東宮白庶子,南寺遠禪師。何處遙相見,心無一事時。」
2、以禪論詩的藝術境界
禪宗的出現,讓「說禪作詩」、「以禪喻詩」等風氣逐漸興起,唐朝的詩詞形成了一種融入自然、融入佛理為一體的境界,空靈、飄逸、幽然、朦朧成為了顯著的特點。
杜甫曾在《飲中八仙歌》中寫到:「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受到佛教的影響,道教禪意也一併興起,劉長卿在《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中寫過:「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作者特意去深山尋找隱者,隱者沒有尋到,卻也領悟到了別的「禪意」,頓時感覺精妙無比。
3、極具佛性的唐朝詩詞
李頎的一首「始覺浮生無住著,頓令心地欲皈依」,道出了佛門之地的確是一個清淨的好去處。
除此之外,對佛學造詣很高的王維,不僅是一位在朝為官的臣子,更是一位學佛的居士,筆下更是寫出了《鳥鳴澗》、《辛夷塢》、《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終南別業》、《過香積寺》五首極具禪意的詩詞,透過這五首詩,可以看到他參禪悟道、佛系人生的態度。
總結:
一種文化的興起是與時代背景分不開的,唐朝之所以詩詞創作發達,留下了很多流傳千古的名作,不僅僅因為唐朝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更是因為唐朝統治者實行宗教自由政策,各種文化百花齊放,互相包容,開拓了人民的眼界,促使當下思想空前活躍。這些現象對唐朝的詩詞人而言,不論在韻律、內容、還是題材上,都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略論佛教與唐詩》
2、《唐詩三百首》
3、《唐詩中的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