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23歲看破紅塵,假的!他別有所圖,唐詩三百首為何選這首詩

2020-12-24 六不和尚

孟浩然是個矛盾的人。

他終生布衣,一生未獲得任何官職,除在襄陽隱居外,餘生均在漫遊。他雖然以隱逸出名,卻始終未忘情仕進,一直到晚年,希圖做官的念頭才逐漸淡漠。他是唐朝「山水田園詩派」的開創者,一生寫了很多氣象清遠,意象高潔的詩作,但《新唐書》卻記載他「少好節義,喜振人患難」,頗有幾分「俠客」的氣質。

唐睿宗景雲二年,23歲的孟浩然正值風華正茂,卻決意歸隱山林,寫了一首著名的《夜歸鹿門山歌》。年紀輕輕,孟浩然為何要離群索居,隱居山野?他是不慕名利,淡泊無求,還是別有所圖?這首詩為何入選「唐詩三百首」,這首詩有何高妙之處?

△王和尚讀詩:孟浩然23歲為何要隱居?

今日,王和尚將細解這首詩,藉此分析孟浩然坎坷的命運和複雜的性格。

01.背景分析:孟浩然為何選擇了隱居鹿門山?

這首詩全文如下:

夜歸鹿門歌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鹿門,即鹿門山,位於湖北襄陽,此地名士龐德公即隱居於此。東漢末年,大爭之世,群雄並起,戰亂頻仍,荊州刺史劉表聽聞龐德公的大名,數次邀請他出山襄助,龐德公都婉言謝絕,後攜妻子隱居鹿門山,採藥為生。龐德公離群索居,躲避戰亂,不願參與塵世的名利追逐,他有句名言說:世人皆遺之以危,今獨遺之以安,雖所遺不同,未為無所遺也。

孟浩然,是襄陽人,對家鄉的這位名士非常敬仰。因此他的「夜歸」,其實是欽慕龐德公的高風亮節,希望和他一樣與世無爭,隱居山林。恰巧此時,孟浩然結交一位好友張子容,張子容也是襄陽人,和孟浩然是生死之交。兩人約定,一起歸隱鹿門山,這時孟浩然寫了《夜歸鹿門歌》以明志。

△王和尚讀詩:隱士龐德公吸引了孟浩然

02.大唐逆行者,孟浩然為何決意隱居山林?

這首詩起筆描寫黃昏之景,先以聲音打破沉沉暮色。鹿門山附近的寺廟傳來鐘聲,白晝也慢慢變得昏暗不明。寺廟鐘聲,既有報時之意,也有喚醒眾生之意。杜甫曾有詩說「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這種報時的鐘聲,在孟浩然聽來,好像敲擊在他心上,喚醒他歸隱的志向。

然後,是一個長鏡頭。山寺外的渡頭,一片喧譁爭渡之聲。漁梁,即攔截水流 以捕魚的水壩。時已近黃昏,百鳥回巢,渡頭上也擠滿了回家的人們。李清照曾有詞說:「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陶淵明也有詩說「山氣日夕嘉,飛鳥相與還」,在暮色蒼暝之中,回家的人們沿著沙岸急匆匆回家而去。

△王和尚讀詩:李清照的名句

這裡有一個微妙的分鏡頭。村民們沿著岸邊回家而去,而孟浩然則乘船往鹿門山深處進發。村民們奔向世俗的溫暖和歸宿,而他,背離人群朝著自己的理想進發。這種背向而行,顯示出他的決絕與孤獨。有趣的是,他用了個「歸」字,村民們經過一天的忙碌歸家歇息,他由塵世走入山野,豈不也是一種歸宿麼?

再回頭看「漁梁渡頭爭渡喧」一句,村民們熙熙攘攘,吵吵鬧鬧在渡頭爭著回家,這種無序和喧鬧,是孟浩然所不喜的,所以他冷冷地看著人們在渡頭爭搶。這也好像,塵世中人們對功名利祿的爭搶,這種喧鬧和無序,是孟浩然鄙夷的,所以他背離而去。

每人都有各自的歸途,孟浩然已經做了選擇。

△王和尚讀詩:孟浩然做了一個逆行者

所以他看著縷縷行行歸家的人們,心中未必沒有一絲羨慕,但是他仍然決絕地「乘舟歸鹿門」而去。他拋棄了世俗的爭鬥與喧鬧,背離了他塵世的溫暖與狹隘。

03.孟浩然決意隱居麼?為何感到孤獨和悵惘?

對孟浩然而言,離群索居,遠避塵埃才是他心中所向。雖然孤獨,倒也暢快。因此他接著寫道「鹿門月照開煙樹」,行進到鹿門山,一輪明月破雲而出,照在樹上,照在他的身上。孟浩然用了一個神妙無比的字「開」。開,就有了動感,在月光照耀之下,層疊的樹好像大門一樣敞開,歡迎他的到來。

杜甫從長安出發,前往鳳翔朝見皇帝時候,有一句詩說「霧樹行相引,蓮峰望忽開。」在信念的指引下,樹木都為他指路,山也放開去路。而孟浩然眼中的「月照開煙樹」也與此類似,暗示他心中的快慰之情。

△王和尚讀詩:月亮歡迎孟浩然到來

乘船行進之時,他路過了龐德公隱居之處。龐德公潔身自好,淡泊名利,他隱居之處也就成了他心中的「聖地」。正當他為月照煙樹之景沉醉之時,忽然來到了龐德公的隱居之處。這個「忽」也很有意思。「忽」有快速之意,將他從沉醉之中驚醒;也有不期而遇的驚喜之情。

寫詩弔古,一般都抒發與古人的「神交」之情,而物是人非,滄桑變幻,又讓人心生許多感慨。三國時期詩人阮籍在《詠懷詩》中感嘆說「簫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表達對昔日繁華無限的遙想悵惘之慨。而龐德公作為一代名士,也早已作古,這空蕩蕩的鹿門山,有誰記得這曾有一個名士在此隱居呢?

所以,孟浩然在詩的結尾感嘆說「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其中「巖扉松徑長寂寥」一句,很像《北山移文》中「高霞孤映,明月獨舉,青松落陰,白雲誰侶?山阿寂寥,千載誰賞!」斯人已逝,風景仍在,這種在時間長河中的幻滅感,讓孟浩然心生孤獨和感慨。

△王和尚讀詩:孟浩然的猶豫與徘徊

此時,他要來繼承龐德公的遺志,在鹿門山閉門隱居,卻表現出一種孤獨和猶豫,他像個孤獨的遊魂在月明煙樹之下徘徊,在巖扉松徑之處悵然若失。

04.夜歸鹿門歌,為何入選唐詩三百首?

這首詩的高妙之處首先在於其感情的變化。作者由警醒而冷眼旁觀世人的忙碌與爭競,進而決絕地背人而去,堅守內心的信念,去隱居山林;在行進路上他有欣喜,有安慰,但是走到龐工隱居之處,卻感到孤獨和悵惘,在徘徊吟詠中結束全詩,留下不絕的迴響。

其次,這首詩的用筆樸素而精煉,文辭不深而含義淳厚,寫得淡雅而從容,含蓄而內斂,故而讀起來鏗鏘舒徐,有一唱三嘆的美感。

△王和尚讀詩:孟浩然的一葉扁舟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詩的韻腳值得推敲。在詩的前兩句,「昏」、「喧」、「村」和「門」,押平聲韻,顯得從容流轉,風採照人;而在後兩句,「樹」,「處」和「去」等韻腳,押仄聲韻,感情變得曲折跌宕,聲調急促,顯示出作者內心的不平靜,配合詩意中的猶豫和孤寂,更加顯得清冷蒼涼。

05.孟浩然真心歸隱麼?他青春隱居為了什麼?

孟浩然此時才23歲,正值青春年華,他為何要和張子容隱居鹿門山呢?

張子容在隱居第二年冬天即入京參加科舉考試,而孟浩然自25歲起也開始辭親遠遊,浪跡江湖,四處拜謁公卿名流,以求仕進。

△王和尚讀詩:孟浩然的無奈

可見,孟浩然此時,遠不能割捨功名利祿的熱望,他的隱居,一方面是為了安心讀書,繼續力量,與其說他和張子容是隱居,倒不如說是「蟄伏」。孟浩然生於一個清貧的書香門第,想要建功立業,實現胸中抱負,唯有讀書科舉,別無他圖。因此,他需要用心讀書,磨鍊自己的詩才,這樣才可能在科舉或者公卿面前嶄露頭角。

無獨有偶。李白在18歲時,也曾隱居在大匡山折節讀書,等待時機。等到25歲時,開始「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開始踏入追逐名利的徵途。

因此,在《夜歸鹿門歌》中,孟浩然表露的猶豫和悵惘之情,正是他內心不平靜的表現,要等到他在「名利場中」碰得頭破血流,一無所獲時,他的歸隱之心才真正是純粹無求的。

△王和尚讀詩:孟浩然渴望建功立業

相關焦點

  • 孟浩然的這首詩,寓意深遠,讀完回味無窮
    孟浩然是唐代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位詩人。他寫的《晚泊潯陽望廬山》,和其他的遊玩詩雖有相似之處,但卻加進了虛實結合。下面我們就來賞析一下這首詩,感受孟浩然筆下的美。這首詩是在孟浩然回家路上遊玩山水時,路過九江,看到九江的美景,而詩興大發所做出的作品。一望無際的江水,看不到任何東西,只有不停地揚帆前行。當他們在潯陽城外停下來休息時,偶遇香爐峰,這才發現,這就是慧遠公所寫的書裡面所描寫的景物啊。裡面的詩句孟浩然一直都很欣賞,讓他感到十分懷念。山峰上的東林寺雖然近在眼前。
  • 孟浩然留詩給王維,懷才不遇之感撲面而來
    盛唐時期有一新興詩歌流派,那就是以孟浩然和王維為代表人物的田園派,又稱為「王孟詩派」,今天咱們要說的是孟浩然和他的詩。孟浩然出生於書香之家,從小讀書練劍,然而他卻沒有入世為官的想法,二十多歲時與張子容同隱鹿門山。
  • 孟浩然讓人意外的一首詩,不相信是他寫的!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入選了《唐詩三百首》,也是語文課本上必背篇目,我們大家都對這首詩很熟悉。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自然認為這首詩沒什麼奇特的。事實上,孟浩然詩集作品中,這類渾健的作品寥寥無幾。這首詩寫得既雄且壯,有俯視一切的氣概,甚至與杜甫的《登嶽陽樓》並列為描寫嶽陽樓的千古絕唱。如果我不是先在課本上學到這首詩,我簡直要懷疑這是另外一個人的作品了,無論是王維、杜甫、李白,或者是其他人,就是不敢相信是孟浩然寫的。因為孟浩然的整體詩詞風格,和這首的風格太不一樣。
  • 孟浩然是一位田園詩人,他的《春曉》一詩,體現了詩人的田園情懷
    從文獻資料記載可以看出來,孟浩然在四十歲之前一直在鹿門山過著歸隱田園的生。四十歲後,他來到了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並在太學展示自己的才華,一時間名動四座,在長安城這個人才雲集的地方也出了名。孟浩然繪像在長安,孟浩然得到了很多人的賞識,也認識了很多文化界大名鼎鼎的人物,甚至還有朝中的大臣,這其中就包括宰相張九齡和大詩人李白、杜甫、王維等。
  • 【用日語讀唐詩】孟浩然——過故人莊
    【用日語讀唐詩】孟浩然——過故人莊 2016年10月09日13:21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人氣非常高。
  • 塵封數十年,錢鍾書選唐詩首面世
    唐詩選則經歷了「文革」,於1978年出版,整整晚了20年,負責人和內容也經歷了幾次置換。也許是感於錢鍾書在唐詩選注工作中有志難伸,為了幫他排解鬱悶,與他相守相伴的楊絳鼓勵錢鍾書獨立選一部唐詩,選給她看。錢鍾書接受了楊絳的提議,就以《全唐詩》為底本,每天選幾首,楊先生也每天抄幾首,作為品讀唐詩和書法習字的「日課」。「日課」是傳統文人溫故而知新的修習方式。
  • 孟浩然20歲時,寫了一首詩,竟預言了他的一生
    他在二十歲初時,曾寫過一首詩未曾想,竟成讖語成為孟浩然一生生活寫照阮籍推名飲,清風坐竹林。開元十五年,孟浩然38歲這是他第一次趕赴長安科舉第二年初春時,他還曾寫詩表達自己對及第的渴望《長安早春這首詩的心情頗有幾分孟郊筆下的瀟灑「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然而,他落選了也在這一年,他認識了王維
  • 唐代詩人「三角戀」,杜甫欣賞李白,李白衷心孟浩然,孟浩然?
    我們讀過許多古詩以及一些故事都知道,對於「詩聖」杜甫來說,李白正是他的偶像,他深深地喜愛著李白,一生為李白作詩有十首之多,有《冬日有懷李白》、還有《春日憶李白》、《夢李白二首》等等。那麼李白又愛著誰呢,李白也寫過許多贈友人的詩句,但是從《贈孟浩然》中能夠看出,李白是愛著孟浩然的,而且這個喜愛之情不是後人推測出來的,是李白在詩中直接表述出來的,第一句就是「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而且還誇了孟浩然整整一首詩。
  • 這十首詩,代表了唐朝五言詩的最高水平!
    詩詞方面,王勃也是才氣極高,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他的代表作。這雖然是一首送別詩,但毫無傷感之意,而是開大唐豪放之先聲。五十二歲的孟浩然背後生了一個大瘡,本來都快好了,醫生叮囑他不要喝酒,不要吃魚,不要吃海鮮。但是那天王昌齡來拜訪他,他什麼都不顧了,喝酒吃魚不亦樂乎,最後因毒瘡復發而死。孟浩然的詩詞也非常有名,和王維並稱,都是山水田園派的領軍人物。
  • 從「一山、一士、一考」及「兩詩」,看孟浩然的田園山水情
    讀了他的詩,不由得也有歸隱山林的念頭。孟浩然活了五十二歲,他的一生都寄情于田園,隱逸於山水。關於他的田園山水情,可以從「一山、一士、一考」及「兩詩」中進行分析。「一山」指的就是孟浩然的家鄉——湖北襄陽的鹿門山。
  • 古詩賞析第五首:孟浩然《春曉》
    作者簡介孟浩然,襄陽人,盛唐著名詩人,也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孟浩然終身未仕,以隱士身份著稱。他的詩善於描寫山水田園和隱逸羈旅等內容,風格清新自然,多為五言,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孟浩然像作品賞析這首詩創作於千年以前,但文字明白如白話,現代人讀起來沒有一點兒陌生的感覺。
  • 孟浩然在夏夜乘涼之時隨手寫了一首詩,卻成為經典,被選入教科書
    (中 一作:終)孟浩然是唐朝山水田園派詩人,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他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詩風則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詩見長。他一生未入仕,為人灑脫,喜交朋友,他和李白,王維都是知心好友,他一生中為朋友寫了很多詩,來抒發自己對朋友思念與別愁。如送朱大入秦中"遊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如為王維留詩"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 孟浩然:將田園生活過成一首詩
    三因為罷考之事與父母鬧出矛盾,十八歲的孟浩然孤身一人搬到了後山的草廬居住。這草廬是每年瓜果莊稼成熟時採摘暫住的,條件雖然有限,但入春以來,空氣清新,花木茂盛,對孟浩然來說,不失為一個讀書寫作的好場所。他每晚都要夜讀,豆大的燈火昏昏暗暗,照得人眼睛疲累,可他始終堅持讀完某一章節,方才放下書卷,沉沉睡去。
  • 這首詩被人譽為《唐詩三百首》的壓卷之作,看看是否名副其實?
    唐詩,中華文化的璀璨星空;唐詩三百首,是璀璨星空中最耀眼的明珠;唐詩三百詩的壓卷之作,更是顆顆明珠中最為閃亮的一顆。都說壓軸出場的才是重頭好戲,那麼唐詩三百首壓卷之作,會超越其他唐詩出色作品嗎?然而,被一些人譽為唐詩三百首的壓卷之作,卻並非我們心中所想的那樣。
  • 孟浩然怎麼死的?因為貪吃好客?反正王昌齡難辭其咎
    我們學習過的最早的唐詩之一。在中國人記憶裡,這首詩絕對耳熟能詳。這首詩的作者就是唐朝大詩人孟浩然。孟浩然雖然名聲大,這輩子的遭遇卻很坎坷,連死都死得很不體面。孟浩然這個人在40歲以前毫無存在感,他當然在家裡讀書寫詩,可能在家鄉也小有名氣,但是在唐朝這個繁華帝國並不知道這個人。在那個平均年齡不到40歲的時代,孟浩然已經到了入土的年紀,居然還沒成名,他也著急。
  • 初唐第一田園詩人,他的這首詩,奠定了五言律詩的基礎
    隱居山林的初唐第一詩人王績是隋末唐初的文人,按照全唐詩的編輯來說,是把他歸為「初唐」詩人的。像很多大詩人一樣,他自小就是一個「神通少年」,才華橫溢,他一生愛自由,嗜酒如命,自稱「五鬥先生」(喝酒按鬥來計算)。
  • 孟浩然最失意時寫下一首詩,年年入選教科書,連杜甫也忍不住模仿
    提起孟浩然,大家並不陌生,因為很多人都會記得課本上曾出現過的他的詩句。作為唐代著名田園詩人,孟浩然的一生留下了許許多多描寫田園山水的經典詩句。這與他的經歷也分不開,一生未曾步入仕途的他,還曾因此得到過「孟山人」這個稱號。
  • 他被稱為「最懶詩人」,一生只寫了一首詩,卻成為難以逾越的經典
    俗話說「在於精而不在於多,在於深而不在於廣」,我想這句話用在詩詞中也很合適。清朝的乾隆皇帝留下了四萬多首詩,在歷朝歷代的文人中獨佔鰲頭,可是那又如何呢?誰能背出他的一首詩來?反觀有些詩人,雖然僅留下幾首詩,卻千年傳唱不衰。
  • 孟浩然很冷門的一首詩,其中五個字,卻贏得了李白的崇敬!
    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的一段佳話。李白的那首《贈孟浩然》讓世人記住了「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也讓世人知道了他對孟浩然的崇敬之情。李白說孟浩然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自然是他切身感受。而我們只能從詩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看看到底哪些地方贏得了李白的崇敬。
  • 詩聖詩仙都寫過嶽陽樓,關於嶽陽樓的唐詩你喜歡哪一首?
    當然,令李白和杜甫都景仰的孟浩然,一生也愛好旅遊,當然到過洞庭湖,並寫下一首著名的幹謁詩,堪稱毛遂自薦書信的經典,這首詩就是《臨洞庭上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