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是個矛盾的人。
他終生布衣,一生未獲得任何官職,除在襄陽隱居外,餘生均在漫遊。他雖然以隱逸出名,卻始終未忘情仕進,一直到晚年,希圖做官的念頭才逐漸淡漠。他是唐朝「山水田園詩派」的開創者,一生寫了很多氣象清遠,意象高潔的詩作,但《新唐書》卻記載他「少好節義,喜振人患難」,頗有幾分「俠客」的氣質。
唐睿宗景雲二年,23歲的孟浩然正值風華正茂,卻決意歸隱山林,寫了一首著名的《夜歸鹿門山歌》。年紀輕輕,孟浩然為何要離群索居,隱居山野?他是不慕名利,淡泊無求,還是別有所圖?這首詩為何入選「唐詩三百首」,這首詩有何高妙之處?
今日,王和尚將細解這首詩,藉此分析孟浩然坎坷的命運和複雜的性格。
01.背景分析:孟浩然為何選擇了隱居鹿門山?
這首詩全文如下:
夜歸鹿門歌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鹿門,即鹿門山,位於湖北襄陽,此地名士龐德公即隱居於此。東漢末年,大爭之世,群雄並起,戰亂頻仍,荊州刺史劉表聽聞龐德公的大名,數次邀請他出山襄助,龐德公都婉言謝絕,後攜妻子隱居鹿門山,採藥為生。龐德公離群索居,躲避戰亂,不願參與塵世的名利追逐,他有句名言說:世人皆遺之以危,今獨遺之以安,雖所遺不同,未為無所遺也。
孟浩然,是襄陽人,對家鄉的這位名士非常敬仰。因此他的「夜歸」,其實是欽慕龐德公的高風亮節,希望和他一樣與世無爭,隱居山林。恰巧此時,孟浩然結交一位好友張子容,張子容也是襄陽人,和孟浩然是生死之交。兩人約定,一起歸隱鹿門山,這時孟浩然寫了《夜歸鹿門歌》以明志。
02.大唐逆行者,孟浩然為何決意隱居山林?
這首詩起筆描寫黃昏之景,先以聲音打破沉沉暮色。鹿門山附近的寺廟傳來鐘聲,白晝也慢慢變得昏暗不明。寺廟鐘聲,既有報時之意,也有喚醒眾生之意。杜甫曾有詩說「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這種報時的鐘聲,在孟浩然聽來,好像敲擊在他心上,喚醒他歸隱的志向。
然後,是一個長鏡頭。山寺外的渡頭,一片喧譁爭渡之聲。漁梁,即攔截水流 以捕魚的水壩。時已近黃昏,百鳥回巢,渡頭上也擠滿了回家的人們。李清照曾有詞說:「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陶淵明也有詩說「山氣日夕嘉,飛鳥相與還」,在暮色蒼暝之中,回家的人們沿著沙岸急匆匆回家而去。
這裡有一個微妙的分鏡頭。村民們沿著岸邊回家而去,而孟浩然則乘船往鹿門山深處進發。村民們奔向世俗的溫暖和歸宿,而他,背離人群朝著自己的理想進發。這種背向而行,顯示出他的決絕與孤獨。有趣的是,他用了個「歸」字,村民們經過一天的忙碌歸家歇息,他由塵世走入山野,豈不也是一種歸宿麼?
再回頭看「漁梁渡頭爭渡喧」一句,村民們熙熙攘攘,吵吵鬧鬧在渡頭爭著回家,這種無序和喧鬧,是孟浩然所不喜的,所以他冷冷地看著人們在渡頭爭搶。這也好像,塵世中人們對功名利祿的爭搶,這種喧鬧和無序,是孟浩然鄙夷的,所以他背離而去。
每人都有各自的歸途,孟浩然已經做了選擇。
所以他看著縷縷行行歸家的人們,心中未必沒有一絲羨慕,但是他仍然決絕地「乘舟歸鹿門」而去。他拋棄了世俗的爭鬥與喧鬧,背離了他塵世的溫暖與狹隘。
03.孟浩然決意隱居麼?為何感到孤獨和悵惘?
對孟浩然而言,離群索居,遠避塵埃才是他心中所向。雖然孤獨,倒也暢快。因此他接著寫道「鹿門月照開煙樹」,行進到鹿門山,一輪明月破雲而出,照在樹上,照在他的身上。孟浩然用了一個神妙無比的字「開」。開,就有了動感,在月光照耀之下,層疊的樹好像大門一樣敞開,歡迎他的到來。
杜甫從長安出發,前往鳳翔朝見皇帝時候,有一句詩說「霧樹行相引,蓮峰望忽開。」在信念的指引下,樹木都為他指路,山也放開去路。而孟浩然眼中的「月照開煙樹」也與此類似,暗示他心中的快慰之情。
乘船行進之時,他路過了龐德公隱居之處。龐德公潔身自好,淡泊名利,他隱居之處也就成了他心中的「聖地」。正當他為月照煙樹之景沉醉之時,忽然來到了龐德公的隱居之處。這個「忽」也很有意思。「忽」有快速之意,將他從沉醉之中驚醒;也有不期而遇的驚喜之情。
寫詩弔古,一般都抒發與古人的「神交」之情,而物是人非,滄桑變幻,又讓人心生許多感慨。三國時期詩人阮籍在《詠懷詩》中感嘆說「簫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表達對昔日繁華無限的遙想悵惘之慨。而龐德公作為一代名士,也早已作古,這空蕩蕩的鹿門山,有誰記得這曾有一個名士在此隱居呢?
所以,孟浩然在詩的結尾感嘆說「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其中「巖扉松徑長寂寥」一句,很像《北山移文》中「高霞孤映,明月獨舉,青松落陰,白雲誰侶?山阿寂寥,千載誰賞!」斯人已逝,風景仍在,這種在時間長河中的幻滅感,讓孟浩然心生孤獨和感慨。
此時,他要來繼承龐德公的遺志,在鹿門山閉門隱居,卻表現出一種孤獨和猶豫,他像個孤獨的遊魂在月明煙樹之下徘徊,在巖扉松徑之處悵然若失。
04.夜歸鹿門歌,為何入選唐詩三百首?
這首詩的高妙之處首先在於其感情的變化。作者由警醒而冷眼旁觀世人的忙碌與爭競,進而決絕地背人而去,堅守內心的信念,去隱居山林;在行進路上他有欣喜,有安慰,但是走到龐工隱居之處,卻感到孤獨和悵惘,在徘徊吟詠中結束全詩,留下不絕的迴響。
其次,這首詩的用筆樸素而精煉,文辭不深而含義淳厚,寫得淡雅而從容,含蓄而內斂,故而讀起來鏗鏘舒徐,有一唱三嘆的美感。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詩的韻腳值得推敲。在詩的前兩句,「昏」、「喧」、「村」和「門」,押平聲韻,顯得從容流轉,風採照人;而在後兩句,「樹」,「處」和「去」等韻腳,押仄聲韻,感情變得曲折跌宕,聲調急促,顯示出作者內心的不平靜,配合詩意中的猶豫和孤寂,更加顯得清冷蒼涼。
05.孟浩然真心歸隱麼?他青春隱居為了什麼?
孟浩然此時才23歲,正值青春年華,他為何要和張子容隱居鹿門山呢?
張子容在隱居第二年冬天即入京參加科舉考試,而孟浩然自25歲起也開始辭親遠遊,浪跡江湖,四處拜謁公卿名流,以求仕進。
可見,孟浩然此時,遠不能割捨功名利祿的熱望,他的隱居,一方面是為了安心讀書,繼續力量,與其說他和張子容是隱居,倒不如說是「蟄伏」。孟浩然生於一個清貧的書香門第,想要建功立業,實現胸中抱負,唯有讀書科舉,別無他圖。因此,他需要用心讀書,磨鍊自己的詩才,這樣才可能在科舉或者公卿面前嶄露頭角。
無獨有偶。李白在18歲時,也曾隱居在大匡山折節讀書,等待時機。等到25歲時,開始「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開始踏入追逐名利的徵途。
因此,在《夜歸鹿門歌》中,孟浩然表露的猶豫和悵惘之情,正是他內心不平靜的表現,要等到他在「名利場中」碰得頭破血流,一無所獲時,他的歸隱之心才真正是純粹無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