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才子有多寂寞?孟浩然留詩給王維,懷才不遇之感撲面而來

2020-12-24 小佛說史

盛唐時期有一新興詩歌流派,那就是以孟浩然和王維為代表人物的田園派,又稱為「王孟詩派」,今天咱們要說的是孟浩然和他的詩。

孟浩然出生於書香之家,從小讀書練劍,然而他卻沒有入世為官的想法,二十多歲時與張子容同隱鹿門山。當同行張子容出山去參加科舉考試,孟浩然也動了進入官場的心事,開始了漫遊求仕之路。從25歲到38歲,孟浩然廣交朋友,拜謁公卿名流,希望能夠得到他們的舉薦,進入仕途,然而,此路並不順利。38歲那年,孟浩然終於下定決心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上天依舊沒有眷戀他,科舉不中,他卻結識了比自己小了十多歲的王維,兩人成了忘年之交。

在長安期間,孟浩然原本有一次偶然的機會見到唐玄宗,而他卻嚇得鑽床底下,玄宗讓他出來展示才華,他卻選錯詩篇,背了自己的《歲暮歸南山》,詩中一句「不才明主棄」,惹怒唐玄宗:「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再也沒有繼續留在長安的理由,畢竟把皇帝給得罪了。

開元十七年,孟浩然下定決心離開長安。在長安,他最要好的是王維,於是在臨離開長安之前,孟浩然寫了一首詩給王維,告訴他自己離開長安的原因。

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索寞,還掩故園扉。

首聯直言自己離開長安的原因。在長安沒有多少朋友,更不要提有多人登門拜訪,完全就是一副門前冷落車馬稀的樣子,心中大多時候都是寂寞的,每每為了仕途奔波,卻屢屢求官不得,歸家時兩手空空,日子就在這樣的循環往復中一日日過去。這樣的情況下,孟浩然不得不考慮自己未來的道路,而這也是孟浩然下定決心離開長安的原因,懷才不遇之感撲面而來。

頷聯之中含著深深的惜別之情。在長安毫無進展,孟浩然便決心「欲尋芳草去」,到其他地方去尋找機會。想要離去卻沒有離開,只是因為捨不得與朋友離別,可見在孟浩然心中,王維的分量十分重,不然也不會因為想和朋友久處,將離京的日子一拖再拖。

頸聯再次講明自己離去的原因。那些有權有勢有能力的人卻沒有人願意助孟浩然一臂之力,真正的知己實在是太少了。王維曾經為了孟浩然的事多次奔走,只是沒有結果,在孟浩然眼中,這已經足夠了,孟浩然捨不得離開王維,多半是源自於此。

尾聯寫孟浩然最後下定決心離開長安,準備去歸隱山水田園之中。儘管有王維為孟浩然奔走,但是殘酷的事實是需要正視,不能再為難王維這個摯友了。看透了人生看透了社會的孟浩然也清楚了自己應該走的路,他決意離開,或許是怕看見分別的淚水,怕看見面對王維推心置腹的挽留。不辭而別足見孟浩然與王維之間不一般的友情。

孟浩然這首詩中感情十分複雜,有怨憤、有牢騷、有解脫,更有他與王維兩人朋友之間的真情,清代王闓運曾用「真情」二字評論「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兩句。

參考資料:《全唐詩》

相關焦點

  • 從一首「王八」詩,看李白與王維的朋友圈有多厲害
    在唐代這麼多寫給"王八"的詩裡,公認為寫的最好的就是賈至的《嶽陽樓重宴別王八員外貶長沙》。"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後到三湘。世情已逐浮雲散,離恨空隨江水長。"這首詩被公認為是唐代送別詩裡寫的非常好的一首。詩的作者賈至,是有唐一代非常有名的一個詩人。
  • 孟浩然最失意時寫下一首詩,年年入選教科書,連杜甫也忍不住模仿
    然而10年的時光轉瞬即逝,孟浩然依然沒有等到屬於自己的那個時機。直到開元十六年(728),此時孟浩然已經三十九歲,但是科舉不中,他仍然是一介無名。但是頗具才氣的孟浩然也並非毫無作為。他和另一位大詩人王維結為忘年交,王維還曾為孟浩然畫像。而孟浩然也與張說私交甚篤,因此得到了在玄宗面前露臉的機會。
  • 孟浩然:將田園生活過成一首詩
    初聽「浩然」二字時,胸中升騰起一股正義之氣,及了解其人秉性,便覺「浩然」之氣留存於世,其形大抵如此了。孟浩然兩歲時,武則天終於圓了自己的夢想,成功登上帝位。接著改元天授,時為公元690年。而孟家也就在這年,迎來了他們的第二個兒子——洗然。洗然比哥哥小一歲,這與王維、王縉兄弟的情況略為相似,只不過王維本人也要比孟浩然小十歲。
  • 「「賤」說詩詞」王維的知音是孟浩然嗎?
    王維和孟浩然都是有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可稱得上是元老、化境級別的人物。二人感情深厚,又有不同。比如:性格、地位、愛好等等。可以說二人並非是知己,而是兄弟。可以同宴飲、共擔當,甚至可以把後背留給對方,但絕對不是那種高山遇流水的知音。
  • ——品讀王維山水田園詩中的寂寞與唯美
    王維,字摩詰,701—761年,唐代詩人。在詩文圈中,同輩大咖有李白、高適、崔顥,同代大咖有杜甫、王昌齡、孟浩然、岑參、王之渙等。 王維之詩,現留存於世的,有四百餘首。對王詩的評價,廣為人知的評語,應該是蘇軾的「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 孟浩然內心深處問自己的2首詩:前途在何方?我將要去哪裡呢?
    同年孟浩然與王維結交,王維為孟浩然畫像,兩人成為忘年之交。應進士舉不第後,孟浩然做了最後一次努力:時唐代還有一個薦舉制,他留在長安獻賦以求賞識,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可惜未果。開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離開長安,輾轉於襄陽、洛陽,夏季遊吳越,與曹三御史泛舟太湖。
  • 孟浩然詩「衝淡中有壯逸之氣」探微——以詩人情懷為核心
    讀陶淵明和王維的衝淡之作,我們常感受到其淡泊境界中的理性色彩,詩人靠理性把自我與大千世界隔開,找到一個心靈的安頓,抒寫淡泊自足的感情,往往缺乏宏大的力量,不能兼有豪邁瀟灑的「壯逸之氣」。孟浩然的獨特之處在於,他是一個非理性的詩人,他的超越體驗不是從反思而是從放任中獲得。孟浩然缺乏理性精神。
  • 孟浩然的最後一天:想起李白王維老死不相往來,不由潸然淚下
    《谷風》是《詩經》中一首描述夫妻離別的詩,孟浩然意思,不要笑話我們朋友離別的兒女情長悲悲戚戚,這都是為了保存友誼萬古長青。送走張子容,孟浩然感到了孤獨寂寞。朋友們紛紛各自奔前程去了,沒有奔前程的也都成家立業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日子去了,沒人跟他一起玩了。這是文藝青年的必然結局,走著走著就散了,星光也淡了。
  • 孟浩然本可為官,但因在君前背詩時觸犯忌諱而與仕途無緣
    唐朝的山水田園派詩人眾多,箇中翹楚當首推孟浩然,其名望之大、詩才之高,以至於連李白都曾由衷地感慨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不過,這位名揚天下的大詩人在政壇上卻屢屢碰壁,終其一生也未能躋身廟堂,去實現他治國平天下的宏偉抱負,之所以會如此,跟孟浩然一次糟糕的表現有關。一切,還要從孟浩然的經歷說起。
  • 孟浩然在夏夜乘涼之時隨手寫了一首詩,卻成為經典,被選入教科書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中 一作:終)孟浩然是唐朝山水田園派詩人,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他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詩風則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詩見長。
  • 王維:歷經半生榮辱沉浮,我心自有山川風月
    王維生活在大唐,歷經半生榮辱沉浮,論做官他沒有張九齡輝煌,論歸隱他又不如孟浩然徹底。他似乎在瀟灑隱逸與官場政治之間,給生命留了白。他的輞川別業就像一個平淡溫柔的夢,引得世人嚮往,不知有多少人為了那個的夢,不惜萬裡去尋訪舊地。
  • 王維是詩的全才?他能將邊塞、送別、山水和禪詩寫得出神入化
    詩仙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既擅長寫遊俠詩,又擅長寫送別詩,比如他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在送別詩中算是極品了。李白甚至還擅長寫一些非常婉約的、綺麗的宮怨愛情詩。比如他的《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 唐代詩人「三角戀」,杜甫欣賞李白,李白衷心孟浩然,孟浩然?
    我們讀過許多古詩以及一些故事都知道,對於「詩聖」杜甫來說,李白正是他的偶像,他深深地喜愛著李白,一生為李白作詩有十首之多,有《冬日有懷李白》、還有《春日憶李白》、《夢李白二首》等等。那麼李白又愛著誰呢,李白也寫過許多贈友人的詩句,但是從《贈孟浩然》中能夠看出,李白是愛著孟浩然的,而且這個喜愛之情不是後人推測出來的,是李白在詩中直接表述出來的,第一句就是「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而且還誇了孟浩然整整一首詩。
  • 讀一首詩王維《漢江臨眺》,此詩一出,後世寫江水的詩皆甘拜下風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唐代:王維《漢江臨眺》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詩人首先是慧心藝術家。《詩經大序》云:"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出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覽物之情,是每個人都有的。
  • 他是李白最崇敬的詩人,卻因一首詩觸犯龍顏,斷送了前程
    當時的王維就和他相交甚篤,互有詩歌唱和。 本來形勢一片大好,但卻因為一首詩得罪了皇帝,斷送了前程。 而「南山」指代歸隱之處,是很多失意文人的精神家園,就像王維的「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 讀一首詩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一篇文字,寫滿孤獨
    我不知道別人怎樣,常常在夜深無眠,萬籟俱寂的時候,突然陷入無邊的孤獨,清冷寂寞,心空蕩蕩而無著落,遑遑如煎,一刻如年。我不知我何以有如此深沉的孤獨,不知是否是因內心受了某種侵擾而導致孤獨遽增,洶湧著爆發出來;還是原本一直有著,因為防禦薄弱,它突破界壁而井噴式冒了出來?可惜,我不是詩人,不能將那樣孤獨加工出一首詩。
  • 若看文人失意的喟嘆,盡在落第的詩中
    於是,落第的文人們,就把自己的心酸落寞,苦悶愁腸熔鑄成了一首首落第詩。所謂落第詩,指的是科舉應試不中而落第的詩,和友人落第時投贈的詩。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科考不順的文人將這種情緒訴諸筆端。文場蹉跎、失意懷羞;羈旅行役、思鄉念國;懷才不遇、感時傷懷。簡言之,就是金榜無名,做官不成的心態記錄。
  • 詩詞納涼:李白放浪、王維禪意、陸遊享受、孟浩然孤獨
    今日給大家分享幾位大詩人關於「納涼」的趣事,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李白的放浪、王維的禪意、陸遊的享受、孟浩然的孤獨,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絲清涼。李白放浪到底是「詩仙」李白,炎炎烈日似乎讓他更有理由「自由奔放」。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
  • 孟浩然20歲時,寫了一首詩,竟預言了他的一生
    鄭愔的琴音,在孟浩然看來仿佛伯牙遇子期他們都愛這山水閒雅之趣都能懂得這琴曲之曼妙20歲的孟浩然這首詩的心情頗有幾分孟郊筆下的瀟灑「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然而,他落選了也在這一年,他認識了王維>王維極為欣賞孟浩然,還曾為他畫像,兩人成為忘年交也許正是因為有了王維的鼓勵他落選後並沒有回到家鄉而是繼續留在長安
  • 孟浩然的一首詩,清新淡雅,仿佛一幅醉美的水墨畫
    孟浩然長期隱居,且遍遊各地,又深受陶淵明的影響,文學造詣很高,就連李白、杜甫和王維都很敬仰他。孟浩然的田園、隱逸詩並無廣闊深刻的內容,只是側重於襄陽村居時的高雅行徑和閒情逸緻,諸如高士的孤懷、隱居的幽寂、登臨的清興、靜夜的相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