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時期有一新興詩歌流派,那就是以孟浩然和王維為代表人物的田園派,又稱為「王孟詩派」,今天咱們要說的是孟浩然和他的詩。
孟浩然出生於書香之家,從小讀書練劍,然而他卻沒有入世為官的想法,二十多歲時與張子容同隱鹿門山。當同行張子容出山去參加科舉考試,孟浩然也動了進入官場的心事,開始了漫遊求仕之路。從25歲到38歲,孟浩然廣交朋友,拜謁公卿名流,希望能夠得到他們的舉薦,進入仕途,然而,此路並不順利。38歲那年,孟浩然終於下定決心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上天依舊沒有眷戀他,科舉不中,他卻結識了比自己小了十多歲的王維,兩人成了忘年之交。
在長安期間,孟浩然原本有一次偶然的機會見到唐玄宗,而他卻嚇得鑽床底下,玄宗讓他出來展示才華,他卻選錯詩篇,背了自己的《歲暮歸南山》,詩中一句「不才明主棄」,惹怒唐玄宗:「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再也沒有繼續留在長安的理由,畢竟把皇帝給得罪了。
開元十七年,孟浩然下定決心離開長安。在長安,他最要好的是王維,於是在臨離開長安之前,孟浩然寫了一首詩給王維,告訴他自己離開長安的原因。
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索寞,還掩故園扉。
首聯直言自己離開長安的原因。在長安沒有多少朋友,更不要提有多人登門拜訪,完全就是一副門前冷落車馬稀的樣子,心中大多時候都是寂寞的,每每為了仕途奔波,卻屢屢求官不得,歸家時兩手空空,日子就在這樣的循環往復中一日日過去。這樣的情況下,孟浩然不得不考慮自己未來的道路,而這也是孟浩然下定決心離開長安的原因,懷才不遇之感撲面而來。
頷聯之中含著深深的惜別之情。在長安毫無進展,孟浩然便決心「欲尋芳草去」,到其他地方去尋找機會。想要離去卻沒有離開,只是因為捨不得與朋友離別,可見在孟浩然心中,王維的分量十分重,不然也不會因為想和朋友久處,將離京的日子一拖再拖。
頸聯再次講明自己離去的原因。那些有權有勢有能力的人卻沒有人願意助孟浩然一臂之力,真正的知己實在是太少了。王維曾經為了孟浩然的事多次奔走,只是沒有結果,在孟浩然眼中,這已經足夠了,孟浩然捨不得離開王維,多半是源自於此。
尾聯寫孟浩然最後下定決心離開長安,準備去歸隱山水田園之中。儘管有王維為孟浩然奔走,但是殘酷的事實是需要正視,不能再為難王維這個摯友了。看透了人生看透了社會的孟浩然也清楚了自己應該走的路,他決意離開,或許是怕看見分別的淚水,怕看見面對王維推心置腹的挽留。不辭而別足見孟浩然與王維之間不一般的友情。
孟浩然這首詩中感情十分複雜,有怨憤、有牢騷、有解脫,更有他與王維兩人朋友之間的真情,清代王闓運曾用「真情」二字評論「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兩句。
參考資料:《全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