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李白最崇敬的詩人,卻因一首詩觸犯龍顏,斷送了前程
但就是這麼狂放的詩人,卻對一人推崇備至,他便是唐朝山水田園派掌門人孟浩然。 孟浩然是盛唐詩人,因其祖籍為襄陽,故世人又稱其為「孟襄陽」。 他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創作山水田園詩歌的詩人,李白在詩歌中稱讚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
孟浩然留詩給王維,懷才不遇之感撲面而來
盛唐時期有一新興詩歌流派,那就是以孟浩然和王維為代表人物的田園派,又稱為「王孟詩派」,今天咱們要說的是孟浩然和他的詩。孟浩然出生於書香之家,從小讀書練劍,然而他卻沒有入世為官的想法,二十多歲時與張子容同隱鹿門山。
-
孟浩然:將田園生活過成一首詩
既然不願意參加科舉,又想著步入仕途,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幹謁了。幹謁的最佳人選自然是皇帝。只要得到皇上的欣賞,做什麼樣的官都是有可能的。再不濟也可以做個八九品的小官,像杜甫一樣。不過,想直接向皇帝幹謁,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中間必須得有人推薦才行。於是,這個推薦之人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
孟浩然20歲時,寫了一首詩,竟預言了他的一生
他在二十歲初時,曾寫過一首詩未曾想,竟成讖語成為孟浩然一生生活寫照阮籍推名飲,清風坐竹林。>人生恣肆,莫過於此然而此時的孟浩然不知鄭愔會貶於貪贓,亡於叛亂鄭愔,17歲時中進士武則天執政時,居殿中侍御史因是張易之兄弟向武后推薦
-
孟浩然讓人意外的一首詩,不相信是他寫的!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入選了《唐詩三百首》,也是語文課本上必背篇目,我們大家都對這首詩很熟悉。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自然認為這首詩沒什麼奇特的。事實上,孟浩然詩集作品中,這類渾健的作品寥寥無幾。這首詩寫得既雄且壯,有俯視一切的氣概,甚至與杜甫的《登嶽陽樓》並列為描寫嶽陽樓的千古絕唱。如果我不是先在課本上學到這首詩,我簡直要懷疑這是另外一個人的作品了,無論是王維、杜甫、李白,或者是其他人,就是不敢相信是孟浩然寫的。因為孟浩然的整體詩詞風格,和這首的風格太不一樣。
-
孟浩然最失意時寫下一首詩,年年入選教科書,連杜甫也忍不住模仿
提起孟浩然,大家並不陌生,因為很多人都會記得課本上曾出現過的他的詩句。作為唐代著名田園詩人,孟浩然的一生留下了許許多多描寫田園山水的經典詩句。這與他的經歷也分不開,一生未曾步入仕途的他,還曾因此得到過「孟山人」這個稱號。
-
孟浩然怎麼死的?因為貪吃好客?反正王昌齡難辭其咎
在中國人記憶裡,這首詩絕對耳熟能詳。這首詩的作者就是唐朝大詩人孟浩然。孟浩然雖然名聲大,這輩子的遭遇卻很坎坷,連死都死得很不體面。孟浩然這個人在40歲以前毫無存在感,他當然在家裡讀書寫詩,可能在家鄉也小有名氣,但是在唐朝這個繁華帝國並不知道這個人。在那個平均年齡不到40歲的時代,孟浩然已經到了入土的年紀,居然還沒成名,他也著急。
-
孟浩然很冷門的一首詩,其中五個字,卻贏得了李白的崇敬!
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的一段佳話。李白的那首《贈孟浩然》讓世人記住了「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也讓世人知道了他對孟浩然的崇敬之情。李白說孟浩然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自然是他切身感受。而我們只能從詩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看看到底哪些地方贏得了李白的崇敬。
-
孟浩然不是純粹的隱士嗎?為何還要寫詩去求官?
按理說,孟浩然是個高蹈出塵的隱士,不應該寫這樣的求官詩句,但孟浩然為何要寫下這樣的句子呢?其實,中國的知識分子,一輩子都在出仕與隱居之間做艱難的選擇。這種思想可能來自於孔子的「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的思想,也來自於孟子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
-
從陶淵明和孟浩然說起
尤其是一些博學多才的文人墨客,更是可以瀟灑的隱逸山林,並在詩與遠方的陪伴下過一生。相信一提起「隱逸」兩個字,大家腦海中一定會閃現出陶淵明三個字。作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曾在仕途無望的前提下棄官歸隱。過上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生活,並為世人創造出了一個世外桃源。
-
孟浩然的一首詩,清新淡雅,仿佛一幅醉美的水墨畫
孟浩然長期隱居,且遍遊各地,又深受陶淵明的影響,文學造詣很高,就連李白、杜甫和王維都很敬仰他。孟浩然的田園、隱逸詩並無廣闊深刻的內容,只是側重於襄陽村居時的高雅行徑和閒情逸緻,諸如高士的孤懷、隱居的幽寂、登臨的清興、靜夜的相思,等等。
-
讀一首詩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一篇文字,寫滿孤獨
我不知我何以有如此深沉的孤獨,不知是否是因內心受了某種侵擾而導致孤獨遽增,洶湧著爆發出來;還是原本一直有著,因為防禦薄弱,它突破界壁而井噴式冒了出來?可惜,我不是詩人,不能將那樣孤獨加工出一首詩。從讀孟浩然的《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詩,我讀出了那種常常侵擾我的孤獨。原來,不只是我那樣,孟浩然也會那樣,而他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可以將孤獨轉化成可以吟詠的詩篇。
-
唐詩和詩人的故事:孟浩然詩中歲月溫柔,王勃不忘鼓勵自己
有多年執著仕途卻屢屢失意,而後陰差陽錯成為張九齡的幕僚,又在不久後辭官往家趕的孟浩然。孟浩然和別的詩人不同,他的詩沒有過目難忘的高光,卻淡如菊,越咀嚼越有味道,越反覆讀越能品味到其中的滋味。為此作者特地說了老孟的詩,說老孟詩中的歲月溫柔,韻高曲長,讓我們在了解孟浩然的時候,也進一步了解孟浩然的詩。也有一生隨性,幾乎沒有什麼追求,史料上也沒有留下多少關於他的記載的王之渙;在歸隱和重振家門間糾結,又因出陽關到西域的經歷而詩風大變,在詩壇開闢一方天地的岑參;想當一個俠客,想要一匹馬走江湖的陳子昂等等。
-
孟浩然內心深處問自己的2首詩:前途在何方?我將要去哪裡呢?
當開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滿懷希望地去趕赴長安去參加科舉考試時。歷史同他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同年孟浩然與王維結交,王維為孟浩然畫像,兩人成為忘年之交。應進士舉不第後,孟浩然做了最後一次努力:時唐代還有一個薦舉制,他留在長安獻賦以求賞識,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可惜未果。開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離開長安,輾轉於襄陽、洛陽,夏季遊吳越,與曹三御史泛舟太湖。
-
孟浩然早期的一首詩,僅憑開頭的10字就驚豔了歷史,堪為千古絕唱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討厭做官而隱居在鹿門山。悠然的40年,難到極致的仕途就這樣悠哉悠哉地度過了大半生,40歲的一天他突然想出來做官了。做不成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也許最大、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自己本身就不愛當官。為了排解自己心中的壓抑之情,他繼續了以往閒遊的生活,在吳越之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跡,最終由於在一次徹夜狂歡與豪飲之後,告別了這個對他而言「悲慘」的世界。
-
孟浩然很豪放的一首詩,為朋友一擲千金,最後5字豪氣幹雲
之前對孟浩然的了解,停留在他向當時的皇帝吟誦自己的「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最終與自己嚮往的光明仕途擦肩而過,一生游離在廟堂和江湖之外,進進不得,退也退不得。只是,活的再如何不堪,只可歸結於其人沒有做政治家的天賦。
-
孟浩然關於春天最經典的詩,短短四句句句精闢,你猜得到哪首嗎?
孟浩然是一位隱居詩人,這首詩是他在鹿門山隱居時所創作的,詩中的意境十分的優美,宛如人間天堂。作者也是抓住睡夢剛剛清醒時,睜開朦朧的雙眼就看到了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不禁有感而發。《春曉》充分地表達了孟浩然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留戀春天的思想感情。
-
未來講堂|孟浩然《春曉》誦讀:春曉
今天,由著名電臺音樂節目主持人春曉老師為大家帶來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春曉》。作品賞析撰稿人|馮傾城作者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代表之一,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
孟浩然的這首詩,寓意深遠,讀完回味無窮
孟浩然是唐代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位詩人。他寫的《晚泊潯陽望廬山》,和其他的遊玩詩雖有相似之處,但卻加進了虛實結合。下面我們就來賞析一下這首詩,感受孟浩然筆下的美。這首詩是在孟浩然回家路上遊玩山水時,路過九江,看到九江的美景,而詩興大發所做出的作品。一望無際的江水,看不到任何東西,只有不停地揚帆前行。當他們在潯陽城外停下來休息時,偶遇香爐峰,這才發現,這就是慧遠公所寫的書裡面所描寫的景物啊。裡面的詩句孟浩然一直都很欣賞,讓他感到十分懷念。山峰上的東林寺雖然近在眼前。
-
孟浩然的這首名詩,表面上是描寫洞庭湖的美景,實則另有一番意思
孟浩然,是唐代一位著名詩人。他的一生,似乎都處於矛盾之中,一邊渴望進入官場來為國奉獻自己的力量,但無奈仕途不順,最終只能歸隱田園。但在早期,他還是一位有著一腔熱血想報效祖國的人,這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就彰顯了他滿腔的熱情。